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donis(美男子):捕获爱神芳心的的美少年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Adonis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他的母亲是绝世美女米拉(Myrrha),因为受到爱神的诅咒与父亲乱伦怀上了他。米拉后来被神化为一颗没药树(myrrh),阿多尼斯就在树中孕育,后来树皮爆裂而诞生。传说阿多尼斯身高九尺,五官精致如花,世间一切人和物都在他面前黯然失色。爱神阿芙洛狄忒狂热地爱上了他,引起了战神的嫉恨。战神就施展法力,准备在阿多尼斯狩猎时化作一头野猪杀死他。爱神事先收到预言,知道阿多尼斯将在狩猎中死去,所以极力阻拦。但阿多尼斯不肯相信,坚持去狩猎,结果果然被野猪杀死。

阿多尼斯死后,爱神伤心不已,将其鲜血化为红玫瑰,尸体化为秋牡丹花。冥后珀耳塞福涅见爱神如此悲痛,便让阿多尼斯于每年有6个月回到阳间与爱神团圆。后来阿多尼斯成了植物之神,每年死而复生,永远年轻容颜不老。

在英语中,阿多尼斯的名字Adonis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并衍生了小写的单词adonis。美丽而又毒性致命的福寿草也以adonis命名,传说这种植物由阿多尼斯死时的鲜血所化。

adonis:[ə'dəunis] n.美男子,美少年,福寿草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donis 词源,adonis 含义。

atone(赎罪):与上帝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

atone本来是at one的缩写,是“归一,与……保持一致”的意思。基督教中,牧师布道时经常要求教徒“to be at one with God”,意思是与上帝保持和谐一致。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与人类在生命和利益上原本是完美和谐的。但是,由于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违反上帝的禁令,偷吃禁果,犯下“原罪”,因此,上帝与人类产生了隔阂和疏远。因此,基督教徒要想与上帝重归于好,就必须进行赎罪,以扫清和解的阻碍。所以,单词atone一词逐渐演变为“赎罪、弥补”之意。

atone: [ə'təʊn] v.赎罪,弥补,偿还。记:at+one→归一,保持一致→与上帝保持一致→赎罪、弥补

atonement: [ə'təʊnm(ə)nt] n.赎罪,补偿,弥补

sacrifice(牺牲):向神灵献祭的供奉

单词sacrifice原本是个宗教术语,意思是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向其贡献祭品,尤其是人或动物的生命。sacrifice由sacri和fice构成,sacri与sacred(神的)同源,fice与词根fact(做,从事)同源,所以sacrifice的字面意思就是“为神做的事”。

据《圣经》记载,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要他用自己的独生子来献祭上帝。亚伯拉罕毫不犹豫地遵照上帝的旨意,带领独生子上山,将其绑在柴堆上,准备宰杀他献给上帝。上帝见亚伯拉罕的信仰坚定,便派出天使阻止他杀子,让他用山羊代替来献祭。

sacrifice原本仅仅用来表示给神的祭品,但现在一般用来表示为了正义、大众或他人利益而做出的牺牲。

sacrifice: ['sækrɪfaɪs] n.牺牲,祭品,供奉v.牺牲,献祭

Argonauts(冒险家):乘坐阿耳戈号去夺取金羊毛的希腊英雄们

在希腊神话中,希腊英雄伊阿宋为了夺回父亲的王位,被迫答应为篡位的叔父前去遥远的 科尔喀斯夺取金羊毛。他召集了50名英雄好汉,一道乘坐“阿耳戈号”大船前往科尔喀斯。“阿耳戈号”以它的建造者阿耳戈斯所命名,是当时希腊最大的船。根 据雅典娜的指示及帮助,此船用了浸在水中不烂的坚木所建。乘坐该船远行探险的这群英雄就被称为“阿耳戈英雄”(Argonauts)。

阿耳戈英雄们经历了重重险阻后终于到达了科尔喀斯。科尔喀斯国王女儿美狄亚中了爱神 之箭,爱上了伊阿宋,帮助伊阿宋通过了国王的考验,并夺取了金羊毛。英雄们再次经历各种险阻,成功返回伊阿宋的祖国。美狄亚再次帮助伊阿宋杀死了仇人,但 他们俩并未夺回王位,而是被逐出王国,流亡至另外一个国家。在这里,伊阿宋抛弃了美狄亚,准备与当地国王的女儿结婚。美狄亚展开血腥报复,将伊阿宋的新娘 和岳父毒死,并杀死了自己与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后越走高飞。孤苦伶仃的伊阿宋最后在阿耳戈号上睡觉时,早已腐朽的大船倒下将其压死。

Argonauts:['ɑːg(ə)nɔːt] n.冒险家,阿耳戈英雄(常用复数形式)

hyper-(超越):希腊神话中的光亮之神许珀里翁

希腊神话中的许珀里翁(Hyperion)是大地女神盖亚和天神乌拉诺斯之子,十二 泰坦之一,掌管光亮,是太阳神、月亮女神和黎明女神的父亲。当天空之神-乌拉诺斯要再次降临地表时,大地之母要他的儿子们到世界四周阻挡天空,而许珀里翁 就被分配到支撑东边。日后他的孩子太阳、月亮和黎明总是从东部升起,便是为了纪念其父镇守的东边。天文学家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土卫七。

许珀里翁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穿越高空者,从高空往下俯视者”。从他的名字Hyperion中产生了词根hyper-,表示“超过、太多”。

Hyperion:[haɪ'pɪriən]n.许珀里翁

hyperactive:[haɪpər'æktɪv] adj.过度活跃的

hypersensitive:[haɪpə'sensɪtɪv] adj.过度敏感的

hypercritical:[haɪpə'krɪtɪk(ə)l] adj.吹毛求疵的

hypertension:[haɪpə'tenʃ(ə)n] n.高血压,过度紧张

buccaneer(海盗):专门掠夺西班牙商船的“皇家海盗”

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展航海探险事业,积极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进行殖民,从美洲掠夺了大量财富,成为那个时代的霸主。1630年左右,一群在加勒比海域进行探险投机的法国人竞争不过西班牙人,被西班牙人赶到一座海岛上。从此以后,这群法国人以此为据点,做起了海盗生意,专门袭击西班牙商船,声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法国人以及英国人、荷兰人也加入进来,将这项专门针对西班牙商船的海盗事业越做越大,并且还赢得了本国政府的支持,获得政府颁发的“私掠许可证”,成为奉旨打劫的“皇家海盗”,就算被西班牙军队俘虏后还可以享受战俘待遇,而不是像普通海盗那样被绞死。在后来英国和西班牙的大海战中,英国海军就依靠这些“皇家海盗”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终结了西班牙的霸主地位。

在法语中,这群海盗被称为“boucanier”,源自加勒比海土著语buccan(烤肉架),字面意思就是“使用烤肉架烤肉的人”,因为这群海盗也喜欢使用这种架子烤肉吃。英国人将其英语化为buccaneer。1684年,著名法国作家Alexandre Exquemelin描写17世纪加勒比海盗的名著《美洲海盗》的英译版本出版后,buccaneer一词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海盗”(pirate)的同义词。

同样源于加勒比海土著语buccan(烤肉架)还有单词barbecue(烧烤),它是经由西班牙、法语进入英国的。

buccaneer:[,bʌkə'nɪə] n.海盗vi.做海盗

freebooter:['friːbuːtə] n.海盗

filibuster:['fɪlɪbʌstə] n.海盗,暴兵,阻挠议事的议员,阻挠议事的行为vi.掠夺,阻挠议事

handicap(障碍):赌博时调整赔率的做法

赌博是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喜欢玩的游戏。赌博时需要解决的一种重要问题是保障公平性,使各方获胜的概率大致相同。例如,拿球赛进行赌博时,如果强弱分明,赌弱队赢的人会吃亏,这时就需要调整两支球队的赔率,提高弱队的赔率,降低强队的赔率,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吸引人们参与赌博。那么,由谁来决定赔率呢?以前是由中立的第三方仲裁来决定赔率,决定的方式叫做hand in cap。参与赌博的双方都拿出一定的担保金,抓在手中。然后双方都把手放到帽子里。第三方仲裁宣布双方的赔率后,参赌双方将手从帽子里拿出来。如果接受这个赔率则将手摊开,如果不接受赔率则以握拳表示。如果双方都接受赔率,则可以开始赌博,仲裁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作为酬金。如果双方都不接受赔率,则赌博取消,仲裁也可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但自己的声望受损,以后就很难再被人邀请来充任仲裁了。如果一方接受另一方不接受,则赌博取消,接受赔率的一方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仲裁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而空手而归。

英语单词handicap就来自hand in cap,指的是赌博或比赛时为了实现公平性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和设置。除了设置赔率外,最常用的方式是给优势方设置障碍或不利条件,如在赛马比赛中,给优势赛马增加负重。因此,handicap还可以表示“障碍、不利条件”。在现代英语中,常用handicapped代替disabled,用来委婉地表示“身体残疾的”。这种表示的确够委婉的,不是说你“残疾、无能”,而是说你你太优秀了,老天为了让其他人能与你公平竞争才给你设置了一些不利条件。

handicap:['hændɪkæp] n.障碍,不利条件vt.妨碍,阻碍,使不利

handicapped:['hændɪkæpt] adj.残疾的,有生理缺陷的n.残疾人,缺陷者

handicapping system:差别积分制,机会均等化比赛法

tribe(部落):组成古罗马人的最早三大族群

英语单词tribe来自拉丁语tribus。tribus原本指的是最早构成罗马的三大族群:拉丁人、萨宾人和伊特鲁里亚人。其中拉丁人是最早的罗马人,是罗马城的缔造者罗穆卢斯的后裔,萨宾人原本是罗马人的邻居。当初拉丁人罗马娶不上媳妇,就设计强抢了萨宾人的女人做妻子。萨宾人前来复仇时,被掳的萨宾女人阻止了战争。双方结为同盟。伊特鲁里亚人原本也是罗马人的邻居,并曾经统治罗马,但后来伊特鲁里亚诸城市被罗马人攻陷,伊特鲁里亚人逐渐被罗马人同化。因此,这三大族群构成了罗马人的主体,每一族群都自称tribus,意思就是“三分之一”。

在13世纪中期,为了翻译圣经中所说的12个希伯来人部落,英语从拉丁语中借用了tribus一词,拼写改为tribe。

tribe: [traɪb] n.部落,宗族

guillotine(断头台):提出断头台设想的法国医生吉约坦

在中世纪欧洲,死刑的执行方式一般是绞刑或斩首。处决普通犯人时采用绞刑,处决贵族时使用宝剑斩首。与中国人喜欢留个全尸不同,西方人认为被砍掉脑袋更加高贵,也没有被绞死那么痛苦,只有勇敢的贵族才配得上这种待遇。不过,如果宝剑不够锋利,行刑过程也会变得极其痛苦。为了降低死刑的痛苦,法国一名信仰人文主义的医生,约瑟夫·吉约坦(Joseph Guillotin)提出,认为死刑应以快速及人道的方式执行,而且应对所有人采用同一刑罚以提倡平等。因此,他提议统一采用斩首的方式执行死刑。

1791年,法国国会通过以斩首作为唯一合法的死刑执行方式。1792年,由吉约坦医生(另一说法为安东尼·路易医生)与一位法国刽子手合作,动手制造了一台断头台的原型机,从此新型断头台便正式面世,并以他的姓氏命名,称为guillotine。

断头台由一个高的直立架和一块刀片组成,而刀片则用绳索悬挂在顶部,当执行死刑时,刀片垂直坠落,头从身体截断。最初,刀刃是水平方向的,后来为了减小阻力,改进为斜线方向。

1792年,断头台首次投入使用,第一次享受此待遇的是一名强盗。1793年1月,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处死,同年10月他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也被断头台处决。从此以后,断头台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马力全开。从1792年到1794年,被断头台斩首的人数超过了6万人。

吉约坦医生本人信仰人道主义,反对死刑。但他现在的名字成了杀人机器的代名词,令他的后人十分不满。因此,他的后代曾经抗议把这种机器叫做guillotine,但没有成功。最后,吉约坦医生被迫更换了自己的姓氏,以摆脱与guillotine的联系。

guillotine:['gɪlətiːn; ,gɪlə'tiːn] n.断头台,切纸机vt.用断头台斩首,终止辩论交付表决

baroque(巴洛克风格):十七世纪欧洲教会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baroque)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有密切关系,或许是教会与宫廷需要表现动感与力量的艺术去表达对天主(上帝)与君王的尊敬与权威,传达对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不满;总之,它是为教权与君权的强化服务的,于是应运而生。

与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古典主义不同,巴洛克风格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气势宏大、奔放、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风格,因此就用barogque一词来形容它。关于barogque一词的来源,很多人认为它来自葡萄牙语,用来形容形状不规则、不圆润的珍珠。进入法语后,转变为“不规则”的意思,与巴洛克风格所强调的动感、夸张效果倒是很契合。

baroque:[bə'rok] adj.巴洛克式的,结构复杂的,不规则的n.巴洛克风格

balk(障碍):农田中的田脊或田埂

英语单词balk的最初含义是农田中没犁过的条状区域,即两条犁沟之间的田脊或分割两块农田的田埂。作为动词时,表示“在犁地时留下田脊或田埂不犁”,引申为“(有意)忽略”。由于犁过的农田都是平整的,而田脊或田埂高高突出在农田之上,因此balk作名词时又衍生出“障碍、梁木”等含义,作动词时又衍生出“阻碍、阻止、退缩、止步不前”的含义。在体育运动中,还可以表示动作中断违规,如棒球运动中投手做出投球动作后却没有投球,跳远运动员跑过起跑区域后没有起跳,马术表演的马在栏杆前突然止步不前。

balk:n.障碍,田脊,田埂,梁木vt.忽略,阻碍,阻止vi.犹豫,退缩,止步不前,(棒球)佯投。

python(巨蟒):被阿波罗杀死的巨蟒皮同

在希腊神话中,当天后赫拉听说勒托(Leto)怀上了宙斯的孩子后,大为恼火,想方设法阻扰勒托的生产,并派出一条名叫“皮同“(Python)的巨蟒来袭击勒托。勒托被巨蟒追得无处栖身,后来逃到海中一个荒岛上才找到一个生产之地。勒托花了九天九夜才生下一对孪生子,即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和光明神阿波罗。阿波罗长大后,替母复仇,在德尔斐附近的海湾杀死了巨蟒皮同。人们在德尔斐修建了一座阿波罗神殿作为纪念。因为阿波罗拥有强大的预言能力,所以该神殿以其准确的“神谕”(Oracle)而闻名。

英语单词python(巨蟒)就源自被阿波罗杀死的巨蟒的名字Python。

python:['paɪθɑn] n.巨蟒

pythonic:[pai'θɔnik, pi-] adj.巨蟒似的;预言的,神谕的

bulldozer(推土机):威吓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

美国内战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上台执政。1874年-1876年的美国州、国会和总统选举期间,在内战期间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与执政的共和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密西西比州等南方州,一些民主党白人组建了“白人联盟”和“红衫军”等半军事化组织,通过恐吓、鞭打甚至枪杀等暴力手段组织当地黑人参加投票。一些北方媒体对此现象进行了揭露,并用bulldoze一词来形容这种行为。bulldoze原本指的是足以放到一头公牛(bull)的剂量(doze),比喻采用鞭打、枪杀等野蛮手段来阻止黑人参加选举的行为,而bulldozer就是通过暴力威吓手段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泛指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出现后,人们用bulldozer一词来称呼它,因为推土机威力巨大,可以野蛮地推倒一切障碍,特别适合暴力拆迁等场合。

bulldoze:vt.威吓,强迫,用推土机推倒

bulldozer:n.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

abigail(侍女):《圣经》中大卫王的妻子亚比该

英语单词Abigail是个女性名字,通常翻译为“阿比盖尔”,而小写的abigail通常表示“侍女”,其中缘由与《圣经》中的一个人物有关。

《圣经·旧约》中记载,大卫王在落魄之时,曾求助于一个名叫“拿八”的富户,因为大卫王的部下曾经保护过他的牧人和羊群。但拿八为人刚愎凶恶,不仅拒绝了大卫王的求助,还出言不逊。大卫王十分愤怒,就率军前去攻击拿八。拿八有位美貌而又贤惠的妻子,名叫“亚比该”(Abigail,在希伯来语是“父亲的喜悦”之意),闻知其事,赶紧准备厚礼,在半路上迎接大卫王,谦卑地自称奴婢,向大卫王赔礼道歉,请求宽恕,劝阻大卫王勿犯杀人之罪。大卫王接受了亚比该的道歉,率部离开。十天后,拿八遭天谴暴毙。大卫王感激亚比该劝阻自己行恶,就娶其为妻。

英文版的《圣经》出版后,英国戏剧家鲍蒙特和弗莱彻合写的剧本《傲慢的夫人》(The Scornful Lady)中的女仆也取名为Abigail。后来,许多作家群起仿效,在其作品中以Abigail作为女仆的名字。更巧的是,英国的安妮女王身边就有一位臭名昭著的女侍臣就叫做Abigail Hill。由于有Abigail反复被用作侍女的名字,所以单词abigail一词就成了侍女的代名词了。

abigail:['æbɪ,gel] n.侍女,女仆,丫鬟

blockage:堵塞物

发音释义:['blɒkɪdʒ] n.堵塞;堵塞物;封锁;妨碍

结构分析:blockage = block(阻塞)+age(名词后缀,表物品)→阻塞的物品→堵塞物

blockade:封锁

发音释义:[blɒ'keɪd] n.vt.封锁;阻塞

结构分析:blockade = block(阻塞)+ade(名词后缀)→封锁、阻塞

biped:两足的

发音释义:['baɪped] adj.两足的n.两足动物

结构分析:biped = bi(两)+ped(足)→两足的

词源解释:bi←拉丁语bi(两);ped←拉丁语pedem(足)

同源词:bicycle(自行车←两个圆圈);pedal(踏板);impede(阻碍←把脚放在脚镣里)

baroque:巴洛克风格

发音释义:[bə'rok] adj. 巴洛克式的;繁复精美的;形式古怪的n. 巴洛克风格;巴洛克艺术

词源解释:baroque←法语baroque(不规则的)←葡萄牙语barroco(不圆润的珍珠)

巴洛克(baroque)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有密切关系,或许是教会与宫廷需要表现动感与力量的艺术去表达对天主(上帝)与君王的尊敬与权威,传达对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不满;总之,它是为教权与君权的强化服务的。与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古典主义不同,巴洛克风格抛弃了简洁、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气势宏大、奔放、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风格,因此就用barogque一词来形容它。barogque一词来源来自葡萄牙语,用来形容形状不规则、不圆润的珍珠。进入法语后,转变为“不规则”的意思,与巴洛克风格所强调的动感、夸张效果很契合。

助记窍门:baroque→谐音“巴洛克”

barrage:拦河坝、火力网

发音释义:['bærɑːʒ] n. 拦河坝;火力网;弹幕vt.以密集火力攻击或阻止

结构分析:barrage = barr(棒、栏杆)+age(物品)→用来阻拦的物品→拦河坝、火力网

词源解释:barr←法语barre(棒、栏杆)

同源词:bar(棒、栏杆);barrier(障碍物、屏障)

ban:禁令

发音释义:[bæn] vt. 禁止,取缔n. 禁令,禁忌

词源解释:ban←古英语bannan(公告、命令、召集)←原始日耳曼语bannan(公告、命令、禁止)←原始印欧词根bha(公布)

在欧洲的封建时期,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许多特权,其中之一便是领主可以发布公告,强制要求领地内所有居民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如要求居民给领主服兵役、禁止在领主的土地上狩猎、捕鱼等。领主所发布的这种公告就是ban,本来既可是命令做某事或禁止做某事,但后来受古挪威语中的同源词banna(诅咒、阻止)的影响,词义逐渐缩小为“禁止做某事”。

趣味记忆:ban→谐音“颁”→颁发禁令→禁令

衍生词:banal(陈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