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t(公寓):楼房中一个独立居住单元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人们住的一般都是独立的房屋。但是随着城市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里。由于城市土地价格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无力支付独立房屋的费用,此时就出现了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栋建筑的情况。这种供多户人家居住的建筑就是公寓。
在古罗马时代,罗马城中就出现了这种公寓,拉丁语中称为insulae。据记载,在罗马帝国晚期,罗马城中就已经有5000座最高7层、20米高的insulae。据阿拉伯地理学家Al-Muqaddasi描述,在10世纪的埃及开罗,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高层的公寓中,每一栋公寓能容纳200多口人。
在英国,公寓出现得很晚。人们习惯居住在独立的房屋中。直到19世纪末期,这种观念才有所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加,伦敦城中传统的独立房屋的价格日益昂贵,越来越多的人负担不低,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未婚男女。因此,公寓楼的概念应运而生。这张楼房由多层构成,每一层都是单独的一套居住单位,人们可以购买或租用楼房中的一层。在英语中,人们管这种楼房中的一套居住单位称为flat,本意是“一层,一个平面”,而一栋公寓楼则称为a block of flats。flat中的一个房间称作apartment,意思是flat中的一个part(部分)。但到了美国,美国人逐渐用apartment来表示整个flat。但是在英国、香港、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中,人们还是使用flat来表示一套公寓。
flat: [flæt] n.公寓,平地,平面adj.平地,单调的,平坦的,扁平的
apartment: [ə'pɑːtm(ə)nt] n.公寓(美式英语),房间(英式英语)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flat 词源,flat 含义。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common(平民):贵族和教士外的普通人
单词common源自古法语comun和拉丁语communis,表示“普通的,平常的,公共的,共同的”。英语单词commune(公社)、community(社区)、communicate(通讯,交流)等均源于此。
历史上的“第三等级”指的就是commons,即除教士和贵族外的所有平民。在欧洲历史上,教士和贵族地位特殊,一个属于精神政权即教会的统治阶层,一个属于世俗政权的统治阶层,除此以外的所有人都属于同一等级,即平民等级,即使是依靠产业革命取得大量财富的新型资产阶级也算是平民。法国大革命前召开的三级会议就是指包括了贵族、教士及平民三大等级的全体国民代表大会。
common:['kɒmən]adj.普通的,平常的,一般的,共有的n.平民,公有地
common hero:平民英雄
common sense:常识
bluestocking(女学者):18世纪由伦敦知识女性组成的“蓝袜社”
18世纪中叶,伦敦的一些上游阶层的知识女性逐渐不满足于日常聚会时的玩牌聊天等空洞消遣,模仿法国的沙龙,开创了一种以文学讨论为焦点的社交聚会。1750年,伦敦贵妇伊丽莎白·蒙塔古夫人(Elizabeth Montagu)在自家府邸设立了第一个文艺沙龙。该聚会一反当时的社会风气,既不玩牌,也不闲聊,而是开展各种读书、文学讨论活动,并经常邀请一些文学家、学者参与。并且,该沙龙还有一点与当时上流社会聚会不同,对服装没有严格要求,其成员经常穿着日常休闲衣服而非礼服前来聚会。
有一回,蒙塔古夫人邀请一名当时还不太出名的园艺师兼翻译家本杰明·斯蒂林弗林特(Benjamin Stillingfleet)参加沙龙。本杰明家境贫寒,买不起出席上流聚会所需礼服和黑色长袜,因此婉言拒绝。但蒙塔古夫人告诉本杰明,他可以穿着日常衣服和普通蓝色长袜出席。因此,本杰明便穿着日常衣服和蓝色长袜出席沙龙,并成为了沙龙的常客。
伦敦的这种文艺沙龙反映了当时女性群体和普通人对文学活动的热情参与。但当时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一样,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各种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并不对女性和普通民众开放。当时的一些保守人士,认为一帮女人和穿蓝色长袜的平民高谈阔论高雅的文学是对文学的亵渎,因此对沙龙冷言冷语,大加讽刺。他们给穿蓝色长袜出席聚会的本杰明起了个绰号“蓝色长袜”(bluestocking),将这种沙龙称为“蓝袜社”(bluestocking club)。后来,bluestocking从本杰明的绰号扩展称为对参加蓝袜社的知识女性的蔑称,讽刺她们附庸风雅、卖弄学问。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使人拜伦就在其名著《唐·璜》中,对bluestocking大肆调侃,主人公唐·璜的母亲伊内就被他塑造成了一位bluestocking的典型。当然,在历史上,并非所有学者都对bluestocking抱有歧视,有不少人都对bluestocking对于推动女性文学运动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
bluestocking: ['bluːstɒkɪŋ] n.女学者,女学究,女才子,卖弄学问的女性
chaste(纯洁的):宗教活动时的洁净要求
在古代宗教习俗中,人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特别注意洁净,不仅供品、物品要进行洁净处 理,并且参加活动的人也要提前沐浴更衣,甚至还要求主持宗教活动的祭司在道德上是纯洁无瑕的。有些神殿用处女担任祭司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英语单词 chaste就反映了这种宗教要求。它来自拉丁语castus,与cast(投掷)有关,表示“清洁,与不洁之物及罪恶分开)。英语单词caste(种 姓)与此同源,所以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以保持血统的高贵和纯洁。
chaste:[tʃeɪst] adj.纯洁的,贞洁的,道德高尚的
caste:[kɑːst] n.(印度)种姓,排他性的社会团体,等级严格的社会阶层
succinct(简洁的):把衣服下摆扎进腰带的简洁装束
古代希腊人、罗马人的衣服样式都是袍子。里面穿的贴身短袍子叫tunic,长不过膝,中间用腰带束起来,相当于现代人所穿的衬衫。外面再穿上比较宽松的长袍。农民等劳动阶层通常不穿长袍,直接穿tunic做外衣。由于tunic的下摆在劳动时碍事,他们还往往把tunic的下半截往上提,用腰带将tunic的下摆扎在腰间。这种装束显得简洁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英语单词就来源于这种装束。它来自拉丁语succinctus,是succingere的完成时态。而后者由sub(下面)+cingere(系、捆扎)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把衣服下摆扎好”。
succinct:[sək'sɪŋ(k)t] adj.简洁的,简练的,紧身的
esquire(绅士):古代骑士的侍从
英语单词esquire和squire都来自法语esquier,字面意思就是“(替骑士)扛盾牌的人”,指的是骑士的“侍从”,是封建时期西方的年轻贵族成为“骑士”(knight)之前的一种级别,其职责是服侍骑士,为其背负盾牌等物品。在16世纪,随着骑士阶层的没落,该词的词义变宽,可以用作任何有教养的专业人士的头衔。在19世纪的美国,该词主要用来称呼律师。
Esquire还是一本美国著名的时尚杂志的英文名称。它的中国大陆版本的名字为“时尚先生”,台湾版本的名字为“君子”。
esquire:[ɪ'skwaɪə; e-] n.绅士,先生
squire:[skwaɪə] n.乡绅,侍从
cravat(领巾):喜欢系领巾的克罗地亚士兵
在领带问世前的中世纪欧洲,贵族们用来装饰颈部的是蕾丝领圈。制造这种华丽的配件需要消耗大量布料,每制造一个这样的领圈需要用掉长达十五米的蕾丝饰带。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参战各国都在拼命缩减开支,昂贵的蕾丝领圈自然成为不合时宜的物件。有的国家甚至颁布法令,规定只有在出席葬礼这样的隆重场合,男士才允许佩戴蕾丝领圈。
然而,爱美的男士依然有办法来装饰自己的颈部。不久,克罗地亚士兵们所佩戴的领巾引起了欧洲时尚界的关注。他们在颈部装饰有打结的细领巾。这种风俗从中世纪开始流传,也是他们在战场上辨认同伴的方法之一。这种服饰很快就在欧洲流传开来,不仅在士兵群体中广泛流传,而且还赢得了王室的瞩目。当时的法王路易十四就是一名有名的领巾爱好者。他拥有大量制作精美的领巾,甚至还设置了“领巾侍者”一职,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路易十四奉上几款华丽的领巾,方便国王挑选。因为国王的狂热爱好,领巾不再是简单的装饰或者蕾丝领圈的代用品,开始慢慢成为贵族阶层必需的服装配件。
法语中,这种源自克罗地亚的服饰就被称为cravate,本意就是“克罗地亚人”。进入英语后拼写变为cravat。这就是英语单词cravat(领巾)的由来。cravat已经有了和今天的领带(tie)类似的形状与系法,被认为是现代领带的前身。
cravat: [krə'væt] n.领巾,领带,领结
aristocracy(贵族统治):由最杰出的人来统治国家
古希腊时期的杰出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国家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治理,反对通过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后来,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以崇拜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民主政体下,使得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进一步加强了对雅典民主政体的怀疑。因此,柏拉图提出了“精英治国”的观点,即应该由最杰出的精英来治理国家,而不是普通百姓直接参与国家治理。这就是近代“代议制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希腊语中,“精英治国”称为aristokratia,由aristos(最好的)+kratos(统治)构成。这就是英语单词aristocracy的来源。后来在中古时期,由于贵族阶层(nobility)往往以社会精英自居,因此“贵族统治”也被称为aristocracy。
aristocracy: [,ærɪ'stɒkrəsɪ] n.精英治国,贵族统治,贵族政治
bard:吟游诗人
发音释义:[bɑːd] n. 吟游诗人
词源解释:来自古凯尔特语bardos(诗人)
bard原指古代凯尔特人中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和吟唱的人。这种人通常世代相传,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阶层。他们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学习本民族、氏族的历史和民族传说,学习诗歌创作的各种技艺,长大后成为职业诗人,创作诗歌并四处吟唱。他们受托为国王或其他显贵创作诗歌,歌颂其祖宗或客户自己的英勇事迹。如果收到的报酬太少,他们还会编些讽刺诗歌来讽刺这些吝啬鬼。
在法国和英格兰,吟游诗人的传统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诗人衰落了,但在威尔士至今仍有专门的吟游诗人大会(Order of the Bards),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年会中举办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吟游诗人仍必须按照经典的吟游诗体,以头韵和行内韵的严谨格律写诗。
助记窍门:bard→巴德→叫“巴德”的吟游诗人→吟游诗人
aristocracy:贵族政治
发音释义:[,ærɪ'stɒkrəsɪ] n.贵族政治;贵族统治;精英政治
结构分析:aristocracy = aristo(精英)+cracy(统治)→精英统治→贵族统治
词源解释:aristo←希腊语aristos(最好的);cracy←希腊语kratos(统治)
背景知识:古希腊时期的杰出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国家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治理,反对通过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后来,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以崇拜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民主政体下,使得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进一步加强了对雅典民主政体的怀疑。因此,柏拉图提出了“精英治国”的观点,即应该由最杰出的精英来治理国家,而不是普通百姓直接参与国家治理。这就是近代“代议制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希腊语中,“精英治国”称为aristokratia,由aristos(最好的)+kratos(统治)构成。这就是英语单词aristocracy的来源。后来在中古时期,由于贵族阶层(nobility)往往以社会精英自居,因此“贵族统治”也被称为aristocracy。
同源词:democracy(民主政治),autocracy(独裁政治)
衍生词:aristocrat(贵族,从aristocracy倒生出来)
untouchable:不可触摸的,贱民
un-, 不,非,touchable, 可接触的。该词通常用来指印度种姓制度的贱民,高种姓阶层不可用身体直接接触的人。
layer:层次,阶层
来自lay,放置,引申词义层次,阶层,
snob:势利的人,自命不凡者
旧时在牛津、剑桥等英国大学的学生名册中,出身高贵的学生姓名后面标有NOB的宇样,NOB是nobility(高贵的出身,贵族身分)一词的简略形式;而出身平民的普通学生其姓名则被标以s.nob.,这是拉丁语sine nobilitate‘without nobility1’(无高贵出身)的缩略。据认为,英语snob一词可能即由此而来,因此最初含有低贱者或平民之意。长期以来剑桥师生曾一直用该词来指“市民”( townsman),以别于“穿长袍的大学师生”(gownsman)。snob的今义据说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 - 1863)最先使用的。 1847年他出版了著名散文集《势利人脸谱》(Boak of Snobs),这是由45个特写组成的英国社会各阶层势利人的肖像。他把英王乔治四世(George IV,1762 - 1830)也称作snob,因为他以“欧洲第一绅士”自诩,但身上却丝毫没有绅士的特征。经萨克雷这么一用,snob成了一个常用词,现通常多指“势利的人”或“自命不凡的人”。
pakace:宫殿
古罗马七丘之一巴勒登丘(Palatine)起初是罗马古城的主要部分。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巴勒登就成了达官贵人、时髦的上流阶层的聚居区。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43)和阴谋家加蒂兰(Catiline,公元前108-62)的府第就在这里。整个巴勒登丘的山坡上,有钱人家的房舍鳞次栉比。
到了尼禄(罗马暴君,Nero,公元37-68年,在位期间54-68年)当朝时,他想独霸巴勒登山丘,就下令将住房夷为平地。他的建筑师为他精心设计了一套住所,取名叫“palatium”,字面意思是“在巴勒登丘之上”,是那里的第一座宫殿。
法兰西国王参照palatium这个词,把自己住的宫殿叫作“palais”。这个词进入英语后,起初写作paleys,后来演变成今天的palace。
tennis:网球
来自古法语 tenez,接住,来自 tenir 的命令格,来自 tenir,接住,握住,词源同 contain,tenure. 原为中世纪流行于法国骑士阶层的一种手击球游戏,后用于指网球。这种由动作过渡为名词 的词义演变,比较 temper,tempera.
fyrd:英国民兵
欧洲封建社会开始于法国北部,封建社会中的“战斗的人”是经过严格训练,拥有盔甲、长矛和战马的骑士阶层,可是岛国英格兰却没有。1066年诺曼征服时的黑斯廷斯一役中,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装备五花八门,极少受过军事训练的fyrd们被法国骑兵完虐,导致英王的战死。词源角度讲,fyrd的根本意是旅行或行走,因为哪里有战事,士兵们去哪里,与这些单词有关:
ford: [fɔːd] n.浅滩,v.跋涉;涉水而过(Oxford牛津这地方是个牛车能淌水而过的渡口)
firth: [fɜːθ] n.峡湾
fjord: ['fiːɔːrd] n.峡湾
seafarer: ['siːfeərə] n.船员(sea-traveller)
ferry: ['ferɪ] n.渡口;渡轮,v.摆渡
furnish: ['fɜːnɪʃ] vt.提供;装备
afford: [ə'fɔːd] vt.给予;提供;买得起
forth: [fɔːθ] adv.向前,向外;自…以后...
fro: [frəʊ] adv.向后;向那边,如to and fro来回地...
这些都和fyrd英国民兵有关,核心意思都是行走、旅行、提供等。与fyrd相关的单词、词根还有这些首辅音为f的日耳曼语词源单词与拉丁词根port-表1.港口,2.搬运同源!所以还有如下同根词:
porter: ['pɔːtə] n.服务员;行李搬运工;守门人
import: [ɪm'pɔːt] n.&v.进口;输入
portly: ['pɔːtlɪ] adj.魁伟的;肥胖的
portage: ['pɔːtɪdʒ] n.搬运,vi.转到陆上运输
porch: [pɔːtʃ] n.门廊;走廊(进入正室的“港口”)
portico: ['pɔːtɪkəʊ] n.(有圆柱的)门廊;柱廊
portiere: [,portɪ'ɛr] n.门帘
portal: ['pɔːt(ə)l] n.大门;入口
portable: ['pɔːtəb(ə)l]adj.便携的;手提的...
churl:吝啬鬼;乡下人;粗暴的人;(中世纪的)农民
这是英国中世纪自有田地的农民阶层,处于奴隶和骑士之间。很多农民不堪政府的重税(用来安抚入侵的维京人),自愿卖身为奴,换取领主的保护,而对他们的歧视更产生了这个单词:churlish ['tʃɜːlɪʃ] adj.没有礼貌的;脾气暴躁的。
欧洲其他日耳曼语言国家对农民的称呼类似,只不过因音变等稍有区别。德国的Karl卡尔,法国的Charles查尔斯,拉丁里的Carlos卡洛斯等都同源,本意是(农民这样的)普通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Charlemagne查理曼,高大上吧,深究起来就是“大卡尔”。magne表great,如magnify ['mægnɪfaɪ] v.放大;赞美。
pork(猪肉):来自说法语的英国统治者
在英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对于猪、羊、牛等牲畜,表示动物的单词和表示其肉食的单词相差甚远,如pig(猪)和pork(猪肉)、sheep(绵羊)和mutton(羊肉)、cow(牛)和beef(牛肉)。这是为什么?原来,在11世纪时,法国诺曼底公爵率军入侵英格兰,成为了英格兰的国王。从此以后,英格兰的统治阶层变成了说法语的法国贵族,他们在表示”猪肉”、“羊肉”、“牛肉”等食品时,使用的是高贵的法语。这些法语单词后来逐渐进入英语,变成对这些肉食的称呼。而负责饲养牲畜的仆人一般是英国人,依然使用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古英语来称呼这些牲畜。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表示这些动物的英语单词和表示它们的肉的英语单词的不一致。
pig:[pɪg] n.猪
pork:[pɔːk] n.猪肉
sheep:[ʃiːp] n.绵羊
mutton:['mʌtn] n.羊肉
cow:[kaʊ] n.牛
beef:[biːf] n.牛肉
palace(宫殿):古罗马第一座宫殿所在的巴勒登丘
古罗马七丘之一巴勒登丘(Palatine)起初是罗马古城的主要部分。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巴勒登就成了达官贵人、上流阶层的聚居区。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和阴谋家加蒂兰的府邸就在这里。整个巴勒登丘的山坡上,有钱人家的房舍鳞次栉比。
到了罗马暴君尼禄(Nero)当朝时,他想独霸巴勒登山丘,就下令将山丘上的其他住房夷为平地。他的建筑师为他精心设计了一套住所,取名叫“palatium”,字面意思就是“在巴勒登丘之上”,是那里的第一座宫殿。
法兰西国王参照palatium这个词,把自己住的宫殿叫作“palais”。这个词进入英语后,起初写作paleys,后来演变成今天的palace,用来表示“宫殿”、“豪华住宅”。
palace:['pælɪs] n.宫殿,豪华住宅,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