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py(残酷贪婪的人):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哈耳皮埃
Harpy(哈耳皮埃,又译为“哈比、哈耳庇厄”)是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长着妇人的头和身体,长长的头发, 鸟的翅膀和青铜的鸟爪。传说哈耳皮埃是堤丰(Typhon)和厄喀德那(Echidna)的四位女儿——Aello(暴雨)、 Celaeno(黑风暴)、Okypete(疾飞)、Podarge(疾行)——的总称,她们原先是风之精灵,冥王哈迪斯的传令者,负责把死者的灵魂送往 冥界。在后来的传说中她们才成为生性贪婪的鹰身女妖,总是显得饥饿且疲惫不堪,她们所接触过的一切东西都会变得污浊不堪,散发臭味。
阿耳戈英雄们在历险旅程中,到达色雷斯国王菲纽斯(Phineus)所在城邦。因为 滥用阿波罗授予的预言能力,菲纽斯遭到神灵的惩罚,被弄瞎双眼,并且每次吃饭时,大批哈耳皮埃都会飞来啄食他的食物,并将剩下的食品弄脏。这位被哈耳皮埃 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老人央求阿耳戈英雄们的救助。英雄们帮他赶走了恶鸟,使他终于吃上了美味洁净的食物。
英语单词harpy用来比喻像哈耳皮埃那样残酷贪婪的人。
harpy:['hɑːpɪ] n.鹰身女妖,残酷贪婪的人,抢夺者
harp:[hɑːp] v.喋喋不休,不停骚扰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harpy 词源,harpy 含义。
confessor(宣信者):不惧危险公开自己宗教信仰的教徒
英语单词confess是(忏悔、坦白)的意思,那confessor是什么意思 呢?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忏悔者”的意思。然而,除此以外,confessor还有“因公开宗教信仰而受迫害的教徒”以及“听取忏悔的神父”的意思。这 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说起。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颁布法令,宣布剥夺基督教徒的法律权利,强迫基督教徒遵从罗 马传统宗教信仰,这是基督教遭受到的最严重的也是最后一次迫害,称为“大迫害”。在这一时期,有很多意志薄弱的基督教徒在罗马帝国的淫威下宣布放弃基督教 信仰,但依然有一些意志坚定的基督教徒,面对危险公开承认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为此遭受罗马帝国的严酷迫害。那些被迫害至死的被称为“martyr”(烈 士、殉道者),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则被称为“confessor”(宣信者)。在这里,confess一词应取其初始含义“坦白”而不是衍生的“忏悔”之 意。
“大迫害”结束后,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一些原本放弃基督教信仰的人希望能 重返基督教会,因此他们前往教会,向那些坚持宗教信仰的“宣信者”(confessor)承认自己的错误,表达忏悔之意,希望能取得他们的原谅。因 此,confessor一词又可以表示听取别人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并且,虽然很少见,作忏悔的人也可以称为confessor。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 现象:在教堂的忏悔室里,作忏悔的人和听取忏悔的人都可以称为confessor。
confess:[kən'fes] v.承认,坦白,供认,忏悔
confession:[kən'feʃ(ə)n] n.表白,忏悔,告解,供认
confessor:n.宣信者,听取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倾诉对象;忏悔者。
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sacrilege(亵渎):盗窃圣物的行为
古代罗马人对待神灵十分虔诚,用最好的材料为神灵修筑神殿,使用各种贵重的祭祀用 品,为神灵供奉各种食品。因此,这些宗教场所里积累了很多财富,很多盗贼都喜欢对宗教场所下手,一些穷人也会在难耐饥饿时盗窃供奉给神灵的食品。因此,古 罗马设置了严酷律法来惩罚这种盗窃圣物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拉丁语被称为sacrilegium,由sacrum(神圣的)+legere(拿、取)构成, 字面意思就是“盗窃圣物”,引申为“亵渎神灵”。英语单词sacrilege就来自拉丁语sacrilegium,表示“亵渎神灵”,还可以比喻其他各种 亵渎行为。
sacrilege:['sækrɪlɪdʒ] n.冒渎,亵渎,亵渎神灵,亵渎圣物,悖理逆天的行为
sacrilegious:['sækrɪlɪdʒ] adj.冒渎的,亵渎的,该遭天谴的
sacrilegiously:adv.冒渎地,亵渎地
Aesopian(伊索式的):著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
伊索(Aesop)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成为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寓言家,以致后来的人将所有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短小精炼,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和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采取空前严格和残酷的文学审查制度,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因为其作品获罪。人们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通过审查,便采取了寓言式的手法,一种通常具有嘲讽和批判意味的委婉的、伪装的思想表达方式,一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修辞手段。这种手法被后人称为Aesopian(伊索式的),或写作Aesopic。
Aesopian:[i:'səupiən] adj.伊索的,伊索(寓言)式的
gargantuan(巨大的):法国名著《巨人传》的主人公高康大
英语单词gargantuan来自法国讽刺作家拉伯雷(Rabelais)的作品《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中主人公的名字gargantua(高康大),gargantua的本意是“大喉咙”。高康大是一个食欲巨大的巨人国王,他出生时要喝17913头母牛的奶,衣服要用几万尺布,胖得有十八层下巴,他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马铃铛,他的一泡尿淹死了260416人。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淳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高康大原本聪慧过人,但几十年的经院教育却要把他变成呆头呆脑,糊里糊涂,只有在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之后才变成名副其实的“巨人”。
gargantuan: [gɑː'gæntjʊən] adj.巨大的,庞大的
spartan(清苦的):清苦尚武的斯巴达人
古代希腊人中的斯巴达人生活清苦,崇尚武艺。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哪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
由于斯巴达的这种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清苦的生活方式,就从斯巴达的名称Sparta中产生了形容词spartan,表示“清苦的、质朴的”。
spartan:['spɑːt(ə)n] adj.斯巴达式的,斯巴达的,清苦的,质朴的n.斯巴达人
crucify(钉死):古罗马的钉十字架刑罚
一提起耶稣基督,人们总会想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图。将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残忍刑罚,据说是古腓尼基人最先发明的,后来广泛流传至希腊、亚述、埃及、波斯和罗马。这种死亡方式被视为是最屈辱的。罗马人认为:只有奴隶和最坏的罪犯才可以被这样处死,对一般的罪人则采用别的方法处死,而不必承受这种侮辱下的痛苦。
这种残酷的刑罚起源于一根木桩。起初是把犯人绑在木桩上,令他窒息而死,既简单又残忍。后来木架被引入,有十字架、T形架和X形架。尽管各地行刑的细节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形都一样:犯人先被鞭笞,然后被迫背着木架走到刑场。行刑前,犯人被剥去衣服,只剩下一块缠腰布。犯人的手掌和脚下面有一块楔形木,防止身体因重力而滑落。然后把十字架插进地上预备好的固定口内。
十字架上的犯人不是饿死或渴死的,也不是因为出血而死,犯人最终是因窒息而死。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只能靠伸缩双臂呼吸。可是在这样的一种姿势下,加上钉伤所产生的强烈疼痛,所有肌肉会产生一种猛烈的反伸缩力,于是胸腔的空气无法排出,人最终慢慢窒息而死。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基督教发展的核心事件。自从耶稣基督殉难、基督教发展壮大后,十字架刑罚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掌权者不再用处死“神的儿子”的方法来处死犯罪的人,而是以绞刑和其它刑罚取代。
在英语中,用钉十字架刑罚来处死犯人被称为crucify,来自拉丁语crucifigere,字面意思就是“钉在十字架上”,其中cruci就是表示cross(交叉)的词根。
crucify: ['kruːsɪfaɪ] vt.钉在十字架处死,折磨
crucifix: ['kruːsɪfɪks] n.十字架,耶稣受难像
Crucifixion: [kruːsɪ'fɪkʃ(ə)n] n.(十字架)刑罚,苦难
savage(野蛮人):居住在森林里的人
在西方文明史观中,文明源于城市,因此,那些散居在原始森林内的居民自然就是野蛮人。英语单词savage(野蛮人)指的正是这种居住在森林内的人。它来自拉丁语salvaticus,是silvaticus的另一种拼写方式,而后者的词根silva意思就是“森林”。
savage: ['sævɪdʒ] n.野蛮人,未开化的人,粗鲁的人adj.野蛮的,残酷的
baedeker(旅游指南):旅游出版业的红人贝德克尔
英语单词baedeker源自十九世纪德国出版商卡尔·贝德克尔(Karl Baedeker)的姓名。他所出版的《贝德克尔旅游指南》囊括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内容丰富,样样洒洒,包罗万象,携带方便,红了好多好多年。
贝德克尔本人酷爱旅游。最初,他仅仅是把自己旅游过的国家和城市,通过文字和插图,钜细靡遗地记录下来供后来的旅行者参考,随着他走过的城市越来越多,出版的书也就越来越多。后来他的儿子也开始加入了这样的旅行写作行列。翻译成英文之后,这套书的实用性和资讯性之高,让很多读者都趋之若鹜,慢慢地也有些读者以这样的方式加入Baedeker丛书的写作行列,所以影响力不断扩大,后来变成了“旅游指南”的代名词,并且还扩展到其他领域,表示“入门手册”。在二战期间,德国曾对英国城市开展空袭,空袭目标就是根据《贝德克尔旅游指南》来选择的。
baedeker:['beidikə] n.旅游指南,入门手册
shylock(为富不仁者):莎士比亚戏剧中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
夏洛克(Shylock)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角色,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犹太商人,以放高利贷为生。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朋友成婚,向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受到安东尼奥等人侮辱,又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因此决心报复,在合约中假意戏言如果到期还不上钱,就要从奥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来抵债。安东尼奥因为商船失事,无法如期还钱。夏洛克便告上法庭,要奥东尼奥履行合同,割肉抵债。为了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好朋友的未婚妻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应夏洛克的请求,但要求割肉时要不多不少正好一磅,并且不得流血。夏洛克无法执行因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受罚。从此以后,夏洛克的名字shylock就成为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的代名词。
shylock: ['ʃailɔk] n.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人名)夏洛克
draconian(严厉的):推行严刑苛法的雅典统治者德拉古
公元前621年,希腊城邦雅典的统治者德拉古(Draco)迫于平民的压力,将以往的习惯法加以编纂,颁布了古希腊的第一部成文法。该法以严酷而闻名。对于刑事犯罪,一律处以死刑。就连盗窃水果这样的轻罪也是死刑。德拉古解释说轻罪本来就该处死,至于重罪,因为找不到比处死更重的刑罚,所以也是处死。德拉古法如此严酷,以至历史学家说它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德拉古法后来被梭伦修改,但由此产生了单词draconian,形容严厉苛刻。
draconian:[drə'konɪən] adj.严厉的,苛刻的
callous:结硬块的
发音释义:['kæləs] adj.结硬块的;起老茧的;冷酷无情的v.(使)变得冷酷无情;(使)硬结;(使)生茧n.硬皮;老茧
词源解释:callous←拉丁语callus或callum(硬皮、老茧)←callere(变硬)←原始印欧语词根kal(硬)
同源词:callose(胼胝质)
衍生词:calloused(无情的、变硬的、生茧的);callously(冷酷无情地、麻木不仁地);callosity(无情、硬结、老茧);callousness(麻木不仁)
asperity:粗糙、严酷
发音释义:[ə'sperɪtɪ] n.(表面)粗糙;(气候等)严酷;艰苦的条件;(性格)粗暴
结构分析:asperity = asper(粗糙、严酷)+ity(名词后缀)→粗糙、严酷
词源解释:asper←拉丁语asper(粗糙、严酷)
趣味记忆:asper→谐音“我使泼”→撒泼发火→性格粗暴→粗糙、严酷
同源词:asperate(使粗糙、粗糙的)
ammonite:菊石
化石螺。因酷似埃及神Ammon(羊头人身) 头上的羊角而得名。来自拉丁短语cornu ammonis.
basket case:残疾
战争用语。据说在野战医院里见到篮子提回来的在战场上失去四肢的战士,形容战争的残酷。
calm:冷静的
词源同calorie. 原指酷暑下的安静,后指人心静,类似汉语心静自然凉的意味。
dour:冷酷的
来自拉丁语durus, 硬的,词源同endure, tree. 引申词义冷酷的。
draconian:德拉古式的,严酷的
来自古希腊首位立法者Draco,他将以前口口相传的法规以法典的形式加以明确并执行。但同时,由于这部法律过于严酷,即便微小的罪行也会被处以死刑,因此衍生词义严酷的。其字面意思为眼睛锐利的,词源同dragon. 比较同时期中国的商鞅变法。
fan:狂热者,粉丝
缩写自fanatic, 狂热的,着迷的。俗词源认为来自fan,扇子,来自棒球比赛俚语,形容冒着酷暑天气摇着风扇看比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