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acchanalia(酒神节):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巴库斯

酒神是古希腊及古罗马人民普遍崇拜的一个重要神灵,拥有自己的固定节日——酒神节。 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 赞歌”。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 在科林斯的酒神大赛会上竞演的综合艺术形式。酒神赞歌时代也是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 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入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共3日,只有妇女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西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而单词Dionysia(酒神节)则来自酒神的希腊名字Dionysus(狄奥尼索斯)。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bækən(ə)l; -næl]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Dionysia:[,daiə'niʃən]n.(古希腊)酒神节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acchanalia 词源,bacchanalia 含义。

barmecide(口惠而实不至的人):天方夜谭中假装殷勤的王子

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穷人奈沙尔沿途乞讨,来到了巴格达的波斯王子巴梅塞(Barmecide)的豪宅前。他鼓起勇气想进去讨碗饭吃,没想到到巴梅塞热情非常,允诺要给他一顿丰盛的饭菜。他请奈沙尔洗手,可是既没有盆也没有水。奈沙尔只好假装洗了洗手。巴梅塞吩咐仆人上菜,然后殷勤地邀请奈沙尔夹菜。可是饭桌上什么也没有。奈沙尔只好举起筷子,假装夹菜,嘴巴也慢慢咀嚼,好像真的在吃饭一样。巴梅塞不断地叫仆人上菜,各种美食都被他喊遍了,却没有一个真正上到饭桌上。巴梅塞还吩咐仆人上酒,并亲自假装给奈沙尔倒了一杯酒,还和奈沙尔碰杯了。奈沙尔也装模作样地喝了几杯酒,便假装喝醉了,突然扇了巴梅塞一个大嘴巴。巴梅塞责骂他,他赶紧道歉,并解释说自己是喝醉了,冒犯了他,请多多原谅。巴梅塞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起来,告诉奈沙尔,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这样戏弄客人,没有一个人能像奈沙尔这样应付到底。然后,巴梅塞吩咐仆人端上真正的美味佳肴,跟奈沙尔畅饮起来。

从此以后,巴梅塞的名字Barmecide就成了假装殷勤,口惠而实不至的人的代名词。

barmecide:['bɑ:misaid] n.假装殷勤的人,口惠而实不至的人adj.欺骗的,虚伪的

Barmecide’s feast:n.虚幻的酒宴,虚情假意

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

酒神是古希腊及古罗马人民普遍崇拜的一个重要神灵,拥有自己的固定节日——酒神节。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酒神大赛会上竞演的综合艺术形式。酒神赞歌时代也是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入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共3日,只有妇女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西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 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 ['bækən(ə)l; -næl]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cater:提供饮食服务

发音释义:['keɪtə] v.(上门)承办饮食;提供饮食服务;迎合;满足…的需要;接待;将…考虑进去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ptare(拿、获得),本意是“采办、准备食品”。

cater的核心含义就是为别人采办、准备食品。提供这种服务的人就是caterer(备办食品者、酒宴承办人)。他们其实就是厨师,但他们的服务方式是上门服务,来到客户家里为客户承办酒宴。这是因为在古代还没有出现饭馆,人们要宴请宾客而家中没有厨师的话,就去请专门的caterer来家里承办酒宴。后来出现了饭馆,很多caterer就去饭馆工作,就变成了chef(厨师)。如果一家饭馆的chef接私活,下班后去客户家上门承办酒宴,他此时又变成了caterer。

词组习语:cater for(或to)sb.(接待某人,满足某人的需要,尤其是为其提供饮食服务);cater for(或to)sth.(把某事考虑进去);cater a party(承办一场宴会)

衍生词:caterer(备办食品者、酒宴承办人)

carouse:畅饮

发音释义:[kə'raʊz] vi.畅饮;狂饮作乐n.喧闹的酒宴;一饮而尽

词源解释:carouse←中古法语carousser(畅饮)←德语gar aus(=all out,全喝光)

中国人喝酒有干杯的习俗,即双方碰杯后一饮而尽。西方人也有同样的习俗。在德语中,碰杯时所说的话是gar aus,等于英语中的all out,意思就是“全干了”、“全喝光”。英语单词carouse便源自于此。

助记窍门:carouse→car(汽车)+rouse(激起、奋起)→开着汽车兴奋地欢闹→狂饮作乐

衍生词:carousal(喧闹的酒宴)

parlor:营业室

parlor(parlour)源自法语动词parler‘to talk,converse’(谈话,交谈)审在13世纪的英格兰,parlour专指寺院或修道院内的谈话室、接待室,以后指中上层家庭的会客室,由男人专用,女人则在酒宴后退席到(with) drawing room。到了19世纪男人和女人都在parlor内进行社交活动。今天parlor不再指会客室,其作用已为sitting room,living room等语所取代,它一般指“营业室”,只出现于heauty parlor(美容院),ice cream parlor(冰淇淋店),dental parlor(牙科诊室),funeral parlor(殡仪馆),massage parlor(按摩院),tea parlor(茶室)等搭配中。(参见parliament)

parlour:['pɑ:lə] n. 客厅;会客室;业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