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republic(共和):古罗马的“公共事务”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民驱逐了暴君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实行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 “共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由res(事务)和publica(公共)构成,意思是“公共事务”。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政体的对立面。在奴隶制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实行过共和制,出现过贵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贵族共和制是从贵族选出代表执掌国家权力;民主共和制是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国家政权机关。

republic: [rɪ'pʌblɪk] n.共和国,共和政体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republic 词源,republic 含义。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duke(公爵):罗马帝国时期的蛮族军事统帅

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这就是英语单词Duke(公爵)的来源。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为称号,他们统治的小国就被称为“公国”(duchy)或“大公国”(Archduchy)。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这些小国的国君一般翻译为“大公”。

欧洲现存的独立公国是卢森堡和安道尔公国。历史上的其它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丧失独立性,成为国家的一部分,其统治者也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即“公爵”(Duke)。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

英国的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国戚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duke:[djuːk] n.公爵

duchy:['dʌtʃɪ] n.公国,公爵领地

duchess:['dʌtʃɪs; -es] n.公爵夫人,女公爵

census:人口普查

发音释义:['sensəs] n.人口普查;人口统计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ensere(评价),是其过去分词

同源词:censor(审查员);censure(责难←挑毛病并谴责←评价他人)

census一词原本指的是古罗马的人口普查,其重点是对人口进行“评价”而非“统计”,即通过审查公民所属部族、收入状况,将其分配至对应阶级,不同阶级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同时通过统计了解各阶级的人口数量,作为划分政治权利和职责的依据。

horde:一大群,一帮

horde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士耳其语ordu‘camp’,原指游牧部落的单位。该词是随着突厥诸民族(Turkic peoples)的迁徙活动被吸收到欧洲的许多语言之中的。俄语作orda,波兰语作horda,通过波兰语进入德语和法语,均作horde,最后来到英语之中,也作horde。在英语中horde原指入侵欧洲的蒙古游牧部族。13世纪成吉思汗之孙拔都(Batu)率领蒙古军队征服了东欧,因拔都的帐篷是金色的,故其所率军队被称为Golden Horde(金帐汗军)。嗣后, horde就被用以泛指“游牧民族”、“游牧部落”,也指“一大群(人等)”,“一帮”,但总带贬抑色彩。

amazon:魁梧而带男子气的女子,女战士

在古希腊神话中Amazons乃居住于黑海沿岸(小亚细亚或亚速海滨)一带的女人族。为繁衍后代她们定期同邻族男人结合,然后再把男人送走,生下男孩送归其父(一说杀死或弄成残废),生下女孩则留下练习武艺。Amazons骁勇,善骑射。据古代传说,Amazons为了便于拉弓射箭女孩右乳都被烙掉。一般认为,Amazon一词源于希腊语a‘without’(没有)加mazos‘breast’(乳房),在希腊语中的原义是“无乳者”。然而词源学的这一考证未必可靠。在古希腊罗马的造型艺术中,Amazons的形象是肌肉丰满体态健美的美妇,并无残缺痕迹。有关Amazons的神话很多,在中世纪流传甚广。Amazons和希腊人打过许多仗,曾助特洛伊人作战。正是根据上述传说,后人遂用amazon 一词来指“魁梧而带男子气的女子”或“女战士”。据有些记载,南美洲第一大河Amazon(亚马孙河)也是据此得名的。1541年西班牙探险家奥雷拉纳(Francisco de Orellana)声称曾在这条河上遭一女人部族袭击,故而将此河命名为Amazon。

vandalism: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

公元455年,日耳曼民族一个叫Vandal的部族(汉译常作“汪达尔人”)在国王根塞里克(Genseric)率领下,以8万人之众轻易地攻占了罗马城。他们入城后大肆劫掠,毁坏了罗马的大量文物和文化艺术珍品。Vandal这一名称在词源上原来含有wanderer(漫游者)之意。公元4-5世纪时,在入侵罗马之前,这一部族曾先后在高卢、西班牙、北非等地定居并建立王国。

他们在罗马大肆摧残文化艺术的行为使后人往往将此同Vandal一词相联系。18世纪末法国一位名叫Henri Gregoire的主教根据Vandal创造了vandalisme一词来表示此一破坏行为。英语vandalism即由此而来,现在除用以指“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一般多指“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vandal也由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喻指“故意毁坏文物者”或“破坏他人财物者”。从vandal派生的动词vandalize则表示“肆意破坏”。

tuxedo:餐服,小礼服

19世纪80年代在纽约附近,离曼哈顿约40英里一个叫做Tuxedo Park的地方,有一家高级乡间俱乐部。当时的时髦人物都喜欢上那儿去聚会。一些青年人一反当时服饰的流行样式,穿起无尾礼服。这种服式一下子流行起来。随后,这家俱乐部要求男子来此都穿这种礼服。由于这一服式最先在此穿出,世人便根据Tuxedo Park给它取名tuxedo,美国口语常略作tux。tuxedo相当于英国人所说的dinner jacket,汉语译之为“餐服”,“小礼服”或“无尾礼服”。

Tuxedo 这一地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印第安德拉瓦尔语(Delaware)中意为“狼”的一个词。居住在美国特拉瓦河(Delaware River)流域的印第安人也称德拉瓦尔人,狼是他们用作标志的崇拜物,是他们的图腾(totem)。狼在德拉瓦尔语中作 P'tuksit。于是 P'tuksit 便成了这个印第安部族的族名。18世纪欧洲移民给纽约附近该印第安部族居住的一个村子取名P'tuksit,后又把它英语化为Tuxedo,那里有个湖被称作Tuxedo Lake,湖滨的一个地区也就称Tuxedo Park 了。

Angle:盎格鲁人

公元5世纪和6世纪,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部族入侵不列颠岛,征服者中盎格鲁人的数量最多,他们占领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北部。

Anglo-Saxon: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语

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趁罗马帝国衰落入侵到大不列颠岛上。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Angles),萨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在语言上,他们取代了当时该地所使用的凯尔特语。这三个日耳曼部族方言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融合为一种新的语言,即盎格鲁一萨克逊语(Anglo-Saxon),这就是后来形成的英语的基础。盎格鲁撒克逊语也被称为古英语。

England:英格兰,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南部;

古英语时期(450年到1150年)之前一年,即公元前449年及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部族不断入侵不列颠岛,由于征服者中盎格鲁人的数量最多,不列颠岛逐渐以盎格鲁人而命名。England一词来自于“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国土);而English一词则来自于“Language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语言)。

Welsh:威尔士人

古英语时期(450年到1150年)之前,居住在不列颠岛上的居民是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从欧洲西部越过海峡迁徙过来的凯尔特人(Celts),其中有一支名叫布立吞人Britons的分支逐步成为岛上的主体民族。英语中的不列颠Britain即由此而来。公元前449年及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部族不断入侵不列颠岛,由于征服者中盎格鲁人的数量最多,不列颠岛逐渐以盎格鲁人而命名。England一词来自于“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国土)。而岛上以布立吞人为主体的凯尔特人被挤兑到西部山地之中,英格兰人(盎格鲁人)称其为Welsh(威尔士人,异族人),并将他们栖息的地区称为Wales(威尔士,异族人之地)。

Welsh:威尔士人;威尔士语;威尔士的

公元450年,日耳曼的一个部族——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s)入侵并统治了英伦诸岛,他们把那里的原住民凯尔特人(Celts)称作wealh,意思是“外国人”。15世纪以后该词演变为Wales,成了英国一个王国威尔士的名称,其古英语形容词形式waelisc,原义为“外国的”,则演变为现在的Welsh,用以表示“威尔士的”,作名词用时,指“威尔士人”或“威尔士语”。

与Welsh同出一源的德语形容词welsch(外国的)及名词Welschland(外国,尤指意大利、法国)至今还保留着“外国的”这一古义。另外,我们还能从walnut(胡桃)一词的来源探寻到Wales和Welsh的原始词义。(参见walnut)

Dakota:达科他州

来自美国北部的强大部落——苏族人。苏族人对自己部族的称呼就是Dakota,意为“真正的勇士/男人”。

Snake River:蛇河

又作斯奈克河,美国西北部的重要河流之一,最初被刘易斯和克拉克发现,并被命名为刘易斯河,因为刘易斯认为自己是第一个看到这条河的白人(实际上,后来的证据表明,在他之前有欧洲探险家从加拿大南下到达过这条河)。后来他们沿河前进,发现河边有个比较大的部族叫做休休尼人(Shoshone),休休尼人将这条河称为”疯狂的河“,因为河水十分湍急。因此这条河又被改叫作Mad River。再后来,刘易斯和克拉克回到东部后,忆起休休尼人,只记得他们经常做一种双手弯曲扭动的手势,像蛇一样,因此刘易斯和克拉克又把这些休休尼人叫做蛇部(Snake Tribe)。再后来,流过这个部落的这条河就被叫做了蛇河,并沿用至今。

Rocky Mountains:落基山

意译于生活在美国中北部和加拿大中部的部族克里人(Cree)语言中的as-sin-wati一词。克里人生活在大平原北部。从那里遥望落基山,就像一大堆石头,因此他们将落基山叫做as-sin-wati,意思就是“岩石的山”。后来英国人根据意思把这座山叫做Rocky Mountains,意思也是“岩石的山”。

Tennessee:田纳西州

来自切诺基语。切诺基部族广泛分布于该地,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部落叫做Tanasee,意思是“歪耳朵部落”。后来以此来命名这个州。

Cheyenne:夏延

怀俄明州的最大城市。Cheyenne这个词就直接是搬用了以前生活在美国中部大平原上的强大原住民部落——夏延族(Cheyenne Nation)的名字。然而夏延所在地曾经并不是夏延族所控制区的核心区,而是归属于阿拉帕霍部。夏延族和大平原北部的拉科塔部、达科他部等其他部落结成了一个大联盟。生活在怀俄明南部和科罗拉多北部山地的阿拉帕霍部则是夏延部最铁的盟友。美国修筑太平洋联合铁路经过此地,在铁路和河流Crow Creek(现名为苏族河Sioux River)交叉处建立了一座建设指挥中心。虽然阿拉帕霍部和夏延人等原住民很多都对白人有防备,但还是有附近各部落的一些原住民就涌入了这个区域,在指挥中心附近建立了小村落,后来迅速发展为一个小城。由于夏延族是那时最有实力的部族,因此这个小城没被叫做阿拉帕霍,而被叫做了夏延。

Sioux Falls:苏族瀑布

南达科他州的最大城市。名字两部分:Sioux直接搬用的苏族人的族名。苏族人曾经是大平原北部的主要部族之一,他们又可以细分为拉科塔部、桑提部(东达科他部)和杨克顿部(西达科他部),都生活在南达科他州大平原中的一处小高地附近。Falls是因为城中有个小瀑布。当然,这个地名归到法语也是可以的,因为Sioux这个词其实是法语和原住民语言的结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