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upidity(贪婪):罗马神话中的小爱神丘比特

在罗马神话中,小爱神丘比特(Cupid)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的私生子。他的形象常常是一个身披双翼,手持弓箭的胖乎乎的小男孩。据说他有两种箭,金箭能让人产生爱情,铅箭能扑灭爱情。阿波罗曾经嘲笑他是个摆弄弓箭的小屁孩,他就用这两支弓箭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阿波罗。维纳斯嫉妒凡人少女普赛克的美貌,命令丘比特前去惩罚。但是丘比特却爱上了普赛克并娶她为妻。

丘比特的名字Cupid来自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欲望、爱”,等于英语中的desire、love。英语单词cupidity与它同源,表示“贪婪、贪欲”。

Cupid:['kju:pid] n.丘比特

cupidity:[kjuː'pɪdɪtɪ] n.贪心,贪欲

concupiscence:[kən'kjuːpɪs(ə)ns] n.强烈的邪欲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upidity 词源,cupidity 含义。

devil(魔鬼):希腊文对撒旦的翻译

英语单词devil(魔鬼)的真正历史比所传devil乃do-evil(作恶)之缩略的古老传说要复杂得多。《旧约全书》中的Satan(撒旦)实际上是devil的前身,它的意思是adversary(敌手),即“上帝和人类的敌手”。当希伯来文的《旧约全书》被译成希腊文时,译者将撒旦翻译成了diabolos一词,而diabolos在希腊文中原义是“诽谤者”,是圣经的影响才使它获得我们今天熟悉的词义“魔鬼”或“恶魔”的。

与devil词义接近的单词demon(恶魔)同样源自希腊语。它源自希腊单词daimon,本意是“半神、守护神、邪神”。在希腊文的《圣经》中,用daimon来表示“异教神灵、不洁神灵”。因此,英语单词demon泛指各种恶魔,而devil原本专指撒旦,后来才泛指恶魔。

devil:['dev(ə)l] n.魔鬼,撒旦,恶棍,淘气鬼vt.虐待,折磨。

demon:['diːmən] n.恶魔,魔鬼,邪恶事物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fascinate(使着迷):施展保护神法瑟勒斯的魔力

在西方的历史博物馆,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令女士们面红耳赤的古代物品,那就是一些带有翅膀的男性生殖器的雕像。其实这是古罗马的一个著名神祗的形象。这个神祗在拉丁语中叫做“法瑟勒斯”(Fascinus),他实际上是男性生殖器的化身,因此经常以这种“飞天鸡鸡”的形象出现。古罗马人把法瑟勒斯当做保护神,认为他能够辟邪驱鬼,尤其是能够保护人们不受到“邪恶之眼”(evil eye)的伤害。因此,古罗马人专门为他修建了神庙,希望他能保护罗马的平安,还制作了很多“飞天鸡鸡”作为护身符,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士兵的武器上、凯旋回国的将军的马车上,用来保护他们不受邪灵的伤害。这种护身符也被称为fascinus。

除了能辟邪驱鬼外,古罗马人还相信这种护身符具有神奇的魔力,其中一种就是能够催眠他人。因此使用fascinus来催眠他人就叫做fascinare,字面意思就是“施展法瑟勒斯的魔力”。这就是英语单词fascinate的来源。

fascinate:['fæsɪneɪt] vt.使着迷,魅惑,使神魂颠倒vi.神魂颠倒,入迷

fascination:[,fæsɪ'neɪʃ(ə)n] n.魅力,魔力,入迷,迷恋

fascinating:[,fæsɪ'neɪʃ(ə)n] adj.迷人的,使人神魂颠倒的

dragonish(凶暴的):西方传说中的凶暴恶龙

我们常常将英语单词dragon翻译为“龙”,但实际上,西方神话传说中的 dragon与东方传说中的龙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英语单词dragon来自希腊语dragkon,原意是“巨蟒,巨大的海鱼”。在远古时代神话 中,dragon往往以巨蟒的形象出现。到了中世界,dragon往往被描绘为躯干类似蛇或蜥蜴,长有两对蜥蜴一样的脚,背上长有蝙蝠一样的翅膀,口中能 喷火。在东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更像蛇,能飞但无翼,是一种神兽,通常含有吉祥、高贵等寓意,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是邪恶力量的象征,因此有许 多屠龙英雄的传说,英语单词dragonish(向龙一样的)是个贬义词,表示“凶暴的”。因此,英语中的dragon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龙”。曾经有语 言学家呼吁,不再把“龙”翻译为dragon,而是用新词loong来表示。

dragon:['dræg(ə)n]n.龙,凶暴的人

dragonish:['dræɡənɪʃ]adj.凶暴的,像龙一样的

abracadabra(咒语):历史悠久的西方著名魔咒

英语单词abracadabra是一个著名的魔法咒语,据说是犹太神秘教或诺斯替教中对最高神灵的称谓。在古代人们常常把它做成护身符,即第一行写上这个词完整的11个字母,第二行减去最后一个字母,以后逐行递减,直到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符咒,然后挂在脖子上用来辟邪。

古代医生还用这个咒语来给病人退烧。用亚麻将写有这个三角形符咒的纸系在病人的脖子上,九天后把它从肩膀上向后扔进一条向东流淌的小溪中,等溪水将文字弄的模糊不清时,病人的高烧就会退了。

也有人认为该词来自阿拉姆语,意思是“我念出时将创造”的意思。魔术师在表演魔术时,经常会大念一句“abracadabra”,然后变出什么东西来。所以这个词相当于中文中的“变!变!变!”。

在著名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作者罗琳就是这个这个咒语创造了阿瓦达索命咒(Avada Kedavra)。

这个词的拼写也很有趣,可以分解为abra(胸罩)+cad(计算机辅助设计)+abra(胸罩),可以曲解为在用计算机设计胸罩时,大念一句abracadabra就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自动画出一副胸罩。

abracadabra:[,æbrəkə'dæbrə] n.咒语,胡言乱语

demon(恶魔):希腊传统宗教中的神灵

单词demon(恶 魔)源自希腊语daimon,本意是“神灵、半神、守护神”,是基督教传入希腊之前希腊人所崇拜的各种传统神灵。基督教在希腊兴起后,由于基督教是一神 论,除上帝外不承认其他任何神灵,因此希腊传统宗教所信奉的各种神灵就被剥夺了神的地位,在希腊语版本的《圣经》中,daimon被用来表示“异教神灵、 不洁净的神灵”,从“神”向“魔”转变。进入英语后,demon的地位继续被贬低,被用来表示“恶魔”。

demon:['diːmən] n.恶魔,魔鬼,邪恶的事物

envy(嫉妒):施展巫术“邪恶之眼”

古代西方人相信有一种邪恶的巫术叫做“邪恶之眼”(evil eye)。据说巫师施展这种巫术后,可以通过目光来使人无法动弹或受伤或遭受厄运。拉丁语invidere指的就是巫师施展“邪恶之眼”,由 in(upon)+ videre(to se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看一眼”。当一个人嫉妒他人时,用充满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人时,这幅场景是不是很像巫师在施展“邪恶之眼”?因此拉丁语 invidere衍生出“用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来看”的意思,并从而衍生名词invidia(羡慕嫉妒恨),这就是英语单词envy的来源。

在我国新疆还有人相信这种巫术的存在,因此,在新疆,长时间地注视别人家的好东西或美女是一种禁忌,新疆人会认为这种嫉妒的目光会给被注视者带来厄运。在新疆旅游时,最好不要长时间盯着美女不放,购物时也不要看了半天而不买。

envy:['envɪ] n.嫉妒,妒忌,羡慕vt.嫉妒,妒忌,羡慕vi.感到妒忌,显示出妒忌

limbo(灵薄狱):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区域

灵薄狱(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域。根据一些罗 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稣基督出生后从未接触过福音之逝者的地方。另外,灵薄狱还负责安置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 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limbo一词源来自拉丁语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 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国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但 后来因为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神学,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被排出天主教教义之中。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又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

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limbo被译成了“迷失域”,指的是潜意识的边缘。在服用超量安眠药而进入梦境时,如果死在梦境中就会由于药效作用醒不过来而进入弥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失域。

limbo:['lɪmbəʊ] n. 灵薄狱,地狱边缘,迷失域

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宣扬“灵性知识”的希腊哲学思想

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是希腊哲学晚期的一种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 邪恶的,灵魂从灵性世界堕落至邪恶的物质世界,只能通过“灵性知识”才能得到救赎,重返灵性世界。他们把这种隐秘的、关乎拯救的智慧或“灵性知识”称为 “诺斯”(gnosis),将拥有“灵知”的人称为“诺斯替”(Gnostic)。在基督教发展初期,诺斯替主义者曾借用基督信仰来表达这种隐秘智慧的求 道方式,被教会的大公会议判为异端。

英语单词gnosis、gnostic、gnosticism等英语单词的词源都是希腊语中表示“知道”的单词gnostos。

gnosis:['nəʊsɪs] n.灵性知识,真知,直觉

Gnostic:['nɔstik] n.诺斯替教徒adj.诺斯替教徒的,诺斯替教派的

Gnosticism:['nɔstisizəm] n.诺斯替主义,诺斯替教派

garlic(大蒜):既像韭葱又像矛头的植物

  在古代和中世纪,人们把蒜当作护身符带在身上避邪。古罗马人把蒜吊在大门上方使妖巫不敢走近。蒜的英文名称garlic在古英文中拼作garleac,由gar(spear,矛)和leac(leek,韭葱)组合而成。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蒜苗形似韭葱,其小鳞茎又形似矛头。

  garlic:['gɑːlɪk] n.大蒜,蒜头

bugger(鸡奸者):被视为异端的保加利亚人

英语单词bugger(鸡奸者)源自中古拉丁语Bulgarus,等于英语单词Bulgarian(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人是怎么跟“鸡奸者”扯上关系的呢?原来,在中世纪晚期,在保加利亚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地区流行一个基督教异端学派,叫做“鲍格米勒派”(Bogomilism)。该学派受保罗派二元论影响,认为上帝生两子,即代表善的基督和代表恶的撒旦。撒旦背叛上帝而被逐出天界,因而创造了我们人类所生活的物质世界,人类必须摒弃一切欲望和罪恶,以求亲近上帝。该派和源于法国中部的另一基督异端学派阿尔比派都强调持守“清洁”,反对“腐化”,因此都被称为“清洁派”。

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与法国北部封建主组织的十字军镇压阿尔比派教徒。由于阿尔比派和鲍格米勒派都宣扬持守“清洁”,因此很多赢得了很多民众的同情。天主教会为了抹黑他们,就掀起了一场舆论攻势,大肆宣扬这些异教徒性生活混乱,喜爱鸡奸之类的变态行为。因此,本来等同于“保加利亚人”的bugger一词,由于受被视为异端邪说的鲍格米勒派及阿尔比派的牵连,就变成了贬义词,成了“异教徒”、“鸡奸者”的代名词。

bugger:['bʌgə] n.鸡奸者,同性恋者,家伙vt.鸡奸

buggery:['bʌgərɪ] n.鸡奸,肛交

Bulgarian:[bʌl'ɡεəriən] n.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语adj.保加利亚的,保加利亚人的

amulet:护身符

发音释义:['æmjʊlɪt] n. 护身符,避邪物

结构分析:amulet = amu(避开、挪走)+let(小物品)→避开邪气的小物品→护身符

词源解释:amu←拉丁语amoliri (避开、挪走)

agnostic:不可知论的

发音释义:[æg'nɒstɪk] n. 不可知论者adj. 不可知论的

结构分析:agnostic = a(不)+ gnost(知道)+ic(形容词后缀)→不可能知道的→不可知论的

词源解释:gnost←希腊语gnostos(知道)←原始印欧词根gno(认知)

背景知识:英语单词agnostic(不可知)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用于描述他的哲学。这种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是希腊哲学晚期的一种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邪恶的,灵魂从灵性世界堕落至邪恶的物质世界,只能通过“灵知”才能得到救赎,重返灵性世界。他们把这种隐秘的、关乎拯救的智慧或“灵知”称为“诺斯”(gnosis),将拥有“灵知”的人称为“诺斯替”(Gnostic)。在基督教发展初期,诺斯替主义者曾借用基督信仰来表达这种隐秘智慧的求道方式,被教会的大公会议判为异端。

同源词:know(知道),gnostic(知的、认识的),Gnostic(诺斯替教徒),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Agnosticism(不可知论)

bad:坏的

词源同boar, 野猪。古义指狂野的,邪恶的。

blackmail:勒索

black, 黑,此处指邪恶。mail, 此处指租金,贡金。来自16世纪苏格兰一些土匪向当地农民强制收租,类似保护费。

dastardly:邪恶残忍的

dast, 发晕,笨,daze的过去分词。-ard, 贬义后缀,人。原义为愚笨的,懦弱的,后用来指可鄙的,邪恶的。

dragon:龙

来自希腊语drakon, 海蛇,蛇怪,来自PIE*derk, 看,锐利,来自PIE*der的扩大形式,撕开,词源同tear.因蛇的令人恐惧的眼情而得名,后用于指传说中的龙,在西方文化里通常为邪恶的象征。为与中国文化中的龙加以区别,通常区分为European dragon, Chinese dragon.

evil:邪恶的

来自PIE*upelo, 来自*upo的扩大形式,词源同sub-, 在下面。其本义为过度,后词义进一步恶化,并最终由过度到邪恶的。

exorcise:驱魔

来自希腊语。ex-, 向外。horkos, 发誓,念咒。即念咒驱逐邪灵。比较conj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