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To meet Waterloo:倒霉,受毁灭性打击,灭顶之灾

滑铁卢是一代天骄拿破仑遭受残败的地方。遭遇滑铁卢,对一个人来说,后果不堪设想。无怪据说二战期间,在准备诺曼底反攻时,温斯顿·丘吉尔和随员冒雨去某地开会,其随员因路滑而摔了一跤,脱口说一句“To meet Waterloo!”丘吉尔竟联想到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典故,恼怒地斥责他:“胡说!我要去凯旋门呢!”。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To meet Waterloo 词源,To meet Waterloo 含义。

vampire(吸血鬼):发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传说

英语单词vampire(吸血鬼)来自东欧塞尔维亚语。关于古代欧洲吸血鬼的第一手 资料,能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寻得——实际上,吸血鬼的传说也正是从巴尔干半岛出现并扩散到全世界的。公元14世纪,欧洲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瘟疫传染极快并且危害极大,当时在欧洲造成了恐慌。有些得了瘟疫的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但其亲友便将其草草掩埋,以至于后来某些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发现里面 的尸体呈现着各种古怪姿势,并且还染有鲜血,这当然是因为被误埋的活人挣扎所致,但是当时的人们因为过于害怕便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于是吸血鬼的说法从贫穷 落后的东欧传到整个欧洲。

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来东欧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是多瑙 河畔瓦拉西亚公国的督军。由于君斯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前往征讨土耳其军队。然而在他获胜之时,谣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妻子听闻 后悲痛欲绝之下投河自杀。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 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成为一名吸血鬼。他的传说成为了很多关于吸血鬼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源泉。

到了15世纪,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吸血鬼,僵尸等魔怪的存在,并宣布他们为基督教的敌人。从此吸血鬼种族存在的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开来,并产生了许多传说。

17、18世纪时,在塞尔维亚等东欧斯拉夫语国家流行着一些死尸复活吸血的传说,并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埋尸体的时候要钉个木桩什么的。18世纪,奥地利扩张到塞尔维亚北部等地区的时候,官方发现了当地的这些奇怪习俗,大惊小怪地 到处传扬,导致吸血鬼的传说越传越广。如1725年,在塞尔维亚,一名叫做皮雷·普洛戈维兹的人被指控变为吸血鬼,人们传说有八人死在其手中。另一名叫做 阿诺德·保勒的吸血鬼则造成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死亡。其中普洛戈维兹事件的档案仍可在维也纳档案馆里面找到。在这份德文档案中首次出现“vanpir”这个 词,被视为“vampire"的词源,这是“vampire”第一次出现在文献里。1732年3月3日,法国的一家杂志Le Glaneur也详细地报道了此次事件,文中的“Vampyre”第一次出现在法语中。同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日报》中第一次出现了Vampire一 词。此后,整个欧洲对于这种生物的描述都改成了Vampire一词,只是拼写略有差异。

vampire:['væmpaɪə] n.吸血鬼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confessor(宣信者):不惧危险公开自己宗教信仰的教徒

英语单词confess是(忏悔、坦白)的意思,那confessor是什么意思 呢?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忏悔者”的意思。然而,除此以外,confessor还有“因公开宗教信仰而受迫害的教徒”以及“听取忏悔的神父”的意思。这 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说起。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颁布法令,宣布剥夺基督教徒的法律权利,强迫基督教徒遵从罗 马传统宗教信仰,这是基督教遭受到的最严重的也是最后一次迫害,称为“大迫害”。在这一时期,有很多意志薄弱的基督教徒在罗马帝国的淫威下宣布放弃基督教 信仰,但依然有一些意志坚定的基督教徒,面对危险公开承认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为此遭受罗马帝国的严酷迫害。那些被迫害至死的被称为“martyr”(烈 士、殉道者),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则被称为“confessor”(宣信者)。在这里,confess一词应取其初始含义“坦白”而不是衍生的“忏悔”之 意。

“大迫害”结束后,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一些原本放弃基督教信仰的人希望能 重返基督教会,因此他们前往教会,向那些坚持宗教信仰的“宣信者”(confessor)承认自己的错误,表达忏悔之意,希望能取得他们的原谅。因 此,confessor一词又可以表示听取别人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并且,虽然很少见,作忏悔的人也可以称为confessor。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 现象:在教堂的忏悔室里,作忏悔的人和听取忏悔的人都可以称为confessor。

confess:[kən'fes] v.承认,坦白,供认,忏悔

confession:[kən'feʃ(ə)n] n.表白,忏悔,告解,供认

confessor:n.宣信者,听取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倾诉对象;忏悔者。

envy(嫉妒):施展巫术“邪恶之眼”

古代西方人相信有一种邪恶的巫术叫做“邪恶之眼”(evil eye)。据说巫师施展这种巫术后,可以通过目光来使人无法动弹或受伤或遭受厄运。拉丁语invidere指的就是巫师施展“邪恶之眼”,由 in(upon)+ videre(to se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看一眼”。当一个人嫉妒他人时,用充满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人时,这幅场景是不是很像巫师在施展“邪恶之眼”?因此拉丁语 invidere衍生出“用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来看”的意思,并从而衍生名词invidia(羡慕嫉妒恨),这就是英语单词envy的来源。

在我国新疆还有人相信这种巫术的存在,因此,在新疆,长时间地注视别人家的好东西或美女是一种禁忌,新疆人会认为这种嫉妒的目光会给被注视者带来厄运。在新疆旅游时,最好不要长时间盯着美女不放,购物时也不要看了半天而不买。

envy:['envɪ] n.嫉妒,妒忌,羡慕vt.嫉妒,妒忌,羡慕vi.感到妒忌,显示出妒忌

category(种类):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范畴”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哲学著作中提出了“范畴”(category)这个术语,“范畴”指的是“可用来描述、断言一个主体的最基本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十种“范畴”(基本概念):本质、量、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活动、遭受。

在其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使用了希腊语kategoria来 表示“范畴”。kategoria原本是一个法律术语,表示“指控、断言”。它由kata(=cata,表示down to或against)+agoreuein(当众宣称)构成。英语单词category就来源于希腊语kategoria,原本表示“范畴”。因为“范 畴”代表的是一个基本概念,每一个范畴都代表一类具体事物,如“人”这个范畴就代表了一类生物,所以在非哲学场合,category常用来表示“种类”。

category:['kætɪg(ə)rɪ] 种类,类别,范畴

slave(奴隶):被征服者卖作奴隶的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属于欧罗巴人种,分成三大支系:东斯拉夫人包括生活在东欧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包括生活在中欧的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南斯拉夫人包括生活在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在历史上,斯拉夫人经常受到其他民族的征服。公元950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入侵斯拉夫,迫使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称臣。从此以后,斯拉夫人长期遭受异族统治,大量斯拉夫人被卖为奴隶,以至原本表示“斯拉夫人”的拉丁语Sclavus变成了“奴隶”的代名词。英语单词slave(奴隶)就来自拉丁语sclavus,词义上已经与“斯拉夫人”无关,但我们从拼写上依然能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

slave:[sleɪv] n.奴隶,从动装置vi.苦干,拼命工作

slavery:['sleɪv(ə)rɪ] n.奴役,奴隶身份,奴隶制度

hazard(冒险):用骰子来玩的赌博游戏

英语单词hazard来自阿拉伯语al zahr(the dice),意思是“骰子”。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十字军在东方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一些用骰子来玩的游戏,也将这个词带回了欧洲,原本指的是用骰子来玩的赌博游戏。由于这种游戏都需要冒险、赌运气,所以hazard一词就衍生出了“冒险、赌运气”等含义。

hazard:['hæzəd] vt.赌运气,冒……的风险,使遭受危险n.冒险,危险,冒险的事

hazardous:['hæzədəs] adj.有危险的,冒险的,碰运气的

fabian(拖延时间的):以拖延战术出名的古罗马将军费边

英语单词fabian来自布匿战争时期的古罗马将军费边·法比乌斯(Fabius Maximus,约280-203 BC)的名字。当时,迦太基的一代军神汉尼拔将军率军绕道西班牙,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从北部进攻罗马本土。罗马军队节节败退。费边将军临危受命,成为罗马的独裁官,率领剩余的罗马军队迎战。费边采用避免正面作战、骚扰补给线的战术,与汉尼拔迂回周旋。这种战术被后人称为fabian,意为“费边式的,拖延的”。费边的这种拖延战术引起了渴望早日消灭入侵者的罗马人民的不满。当费边六个月的独裁官任期结束后,罗马人民推举另外两位执政官掌握了军权。这两位执政官抛弃了费边的战术,在坎尼与汉尼拔展开会展,结果被汉尼拔诱敌深入,遭受重创。

fabian: ['feibiən] n.费边主义adj.费边式的,拖延时间的

anecdote(奇闻轶事):历史学家普罗科匹阿斯未出版的《秘史》

普罗科匹阿斯(Procopius,约公元500-565年)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著作为后世研究查士丁尼时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他生前著作并出版了两部反映当代史的历史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这两部著作中,普罗科匹阿斯大肆讴歌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战争和建筑上的丰功伟绩,他本人也因此被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但是,当他死后1000多年后,人们在拜占庭帝国图书馆以外发现普罗科匹阿斯所编著的另一部并未出版的著作——《秘史》。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思想截然相反,这部作品其实是查士丁尼的丑闻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生活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当时拜占庭人民在其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作者著作完成后并未公开出版,而是偷偷藏在图书馆中,等待后人发现。

《秘史》一书的名字为希腊语anekdota,是anekdotos的复数形式,而anekdotos的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由否定前缀an+ekdotos(公开的)构成。英语单词anecdote就来源于此,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奇闻、轶事”之意。

anecdote:['ænɪkdəʊt] n.奇闻,轶事,秘史

category:范畴

发音释义:['kætəɡɔri] n.类别;范畴

结构分析:category = cate(下去、针对)+gory(公开演讲)→公开指控、断言→范畴

词源解释:cate←希腊语kata(下去、彻底);gory←希腊语agoreuein(公开的话)←希腊语agora(集市)

同源词:catalogue(目录);allegory(寓言←带有两层含义的公开的话)

category来自希腊语kategoria,原本是一个法律术语,表示“指控、断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使用该词来表示“可用来描述、断言一个主体的最基本的概念”,中文翻译为“范畴”。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十种“范畴”(基本概念):本质、量、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活动、遭受。

衍生词:categorical(分类的;无条件的←与范畴(基本概念)相关的)

anecdote:轶事

发音释义:['ænɪkdəʊt] n. 轶事;奇闻;秘史

结构分析:anecdote =an(没有)+ecdote(发表)→没有发表的→秘史→奇闻、轶事

词源解释:ecdote←希腊语 ekdotos(发表)=ek(出来)+dotos(提供)

背景知识:普罗科匹阿斯(Procopius,约公元500-565年)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生前著作并出版了两部反映当代史的历史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这两部著作中,普罗科匹阿斯大肆讴歌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战争和建筑上的丰功伟绩,他本人也因此被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但是,当他死后1000多年后,人们在拜占庭帝国图书馆意外发现普罗科匹阿斯所编著的另一部并未出版的著作——《秘史》(anekdota)。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思想截然相反,这部作品其实是查士丁尼的丑闻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生活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当时拜占庭人民在其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作者著作完成后并未公开出版,而是偷偷藏在图书馆中,等待后人发现。《秘史》一书的名字anekdota是anekdotos的复数形式,而anekdotos的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由否定前缀an+ekdotos(发表)构成。英语单词anecdote就来源于此,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奇闻、轶事”之意。

趣味记忆:anecdote = 谐音“安妮可逗的” →安妮这个人可逗了,有好多轶事→轶事

衍生词:anecdotal(轶事的),anecdotical(轶事的),anecdotage(轶事集)

afflict:折磨

发音释义:[ə'flɪkt] vt. 折磨;使痛苦;使苦恼

结构分析:afflict = af(=ad,去)+flict(击打)→击打→折磨

词源解释:flict←拉丁语flictus(击打)

同源词:affliction(苦难、痛苦、折磨),inflict(造成,使遭受),infliction(处罚),conflict(冲突←相互击打),conflictual(具有冲突的)

keelhaul:惩罚,重罚

keel,船的龙骨,haul,拉。过去对水手的一种惩罚,把犯了错误的水手沿着船的龙骨拉一圈,因船底通常会寄生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及贝类,常常非常锋利,遭受这种惩罚的水手轻则遍体鳞伤,重伤缺胳膊断腿。引申词义惩罚,重罚,严厉斥责。

masochism:性受虐狂

masochism是指通过异性加予的肉体的痛楚而发泄情欲的一种性心理病,我们通称之为“性受虐狂"。该词来源于奥地利小说家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1836 - 1895)之姓氏。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详尽地叙述了自己遭受异性打骂役使从而取得满足的情况。masochism这个词是德国神经病学家克拉夫特一埃宾(Richard Krdft-Ebing,1840 - 1902)创造并首先使用的。与之相对的sadism(性施虐狂)一词也是此人所创。

coolie:苦力   

coolie并不源于汉语,汉语的“苦力”其实乃coolie的音译。19世纪40年代后期,世界范围的废除奴隶制运动造成劳力的缺乏,西方劳力贩子从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向一些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地区运送受契约束缚的劳工。这种出卖力气干重栝的劳工西方商人蔑称之为coolieo这些苦力由于遭受非人待遇,死于长途海上航行者数烈万计。coolie 一词源自兴都斯坦语或泰米尔语的kuli,它意为hire(雇佣)或hireling(佣工),原指印度一土著部落。coolie 一词主要用于远东国家。

cereal:谷粪食物

该词以单数形式出现时表示“(未加工的)谷类食物”,如麦片、玉米片等早餐食品,以复数形式出现则泛指“谷类植物”。它来源于古罗马神话中一个神的名字。

公元前496年,罗马农村遭受严重旱灾。祭司们询求神谕后声言,要消灾祛祸须在罗马修建一座神庙供奉一位名叫Ceres的新女神。他们还建议立即献祭祈求Ceres普降甘霖。公元前493年Ceres神庙正式落成。此后Ceres便被尊奉为“谷物女神”,神庙看管人也就成了谷物市场的当然管理员。为了保证五谷丰登,古罗马人总是把最先收割到的答物拿来祭祀谷物女神Ceres。Ceres本是拉丁文,意思就是“谷物”,其形容词形式为cerealis(相当于英语of Ceres),英语中的ce-real 一词正是来源于此。

average:平均数,一般水平,平均的,一般的   

源于阿拉伯语awariya‘damaged goods’(损坏的货物),但却是15世纪末从法语avarie‘damaged or lost cargo’(损坏或损失的货物)借用过来的,16世纪时受pilotage(领航),towage(牵引费)等航海术语的词尾-age影响,而逐渐演变为average。所以average最初仅作海事法或保险用语,意为“海损”。所谓海损是指海上财产(船舶或所载货物)因遇海难或其他意外事故而遭受的损失。此类损失通常由有关各方平均分担,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中就已有明确规定。各航海国家都接受并沿用这一法理,把它作为本国海事法的一部分。据此,average 一词在17世纪时由原义引申出“平均分担”一义,而今天它所用各义,如“平均数”、“平均”、“一般水平”、“普通的”、“中等的”等都是由此进一步引申或演变过来的。除了英语之外,欧洲多数语言也都通过不同渠道吸收了这个阿拉伯词,如西班牙语作averia,荷兰语作averij,意大利语作avaria等,而且至今它们都还保留了原始词义。

  

agony:极度痛苦

古希腊人每有庆祝活动总爱举行希腊语称之为agon的有奖竞技比赛,而此类奖总是要经过艰难的搏斗才能争得。他们又根据agon造出agonia 一词来表示“艰难的搏斗”,该词以后转指“极度痛苦”。古罗马人从希腊语借用了这两个词,并且保留了原义。英语agony一词即源于此。14世纪时英格兰神学家、宗教改革先驱者之一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1330 - 1384)在翻译《圣经》时首次将它用于英语。《圣经》中有一段是描述耶稣在客西马尼花园(Garden of Gethsemane)蒙难时所遭受的精神上的极度痛苦。威克里夫也将agony用于“极度痛苦”一义,此义一直用至今日。1863年英国的《谐趣杂志》(Fun)首次设了一个名为agony column的广告栏,登载寻人、寻物、离婚等启事,其作用相当于personal column,汉译可作“私事广告栏”。另一个词antagonize(使对抗,招怨)及其派生词antagonism(对抗),antagonist(对手),protagonist(主人公)等也源自希腊语agon,其词根就是agon。

cereal:谷类食物

cereal常用作复数,指谷类或加工过的谷类食物,如“麦片”等。“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中的“粮”字译成英文时用的就是cereal这个词(China National Cereals, Oils and Foodstuffs Import and Export Corporation)。

Cereal这个词是从一位女神的名字来的。公元前496年,罗马的农村遭受特大干旱,教士们就求助于女巫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要立一个新的女神Ceres,并即刻向她摆上供品,这样她就会给大地带来雨水。从此以后,Ceres就变成了庄稼的保护神,最早收获的谷物要献给她作供品。Cereal就是从拉丁语cerealis变化来的。意即“of Ceres(属于谷物女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