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gar(乞丐):中世纪半世俗宗教团体贝格德
英语中表示乞讨的单词是beg,那么,表示“乞丐”的单词是什么呢?很多人以为是begger,其实应该是beggar。为什么是beggar而不是begger呢?原来,英语单词beggar并不是由beg衍生的,恰恰相反,单词beg才是由beggar反向衍生的。单词beggar源自中世纪时期流行于北欧低地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的一个半世俗宗教团体贝格德Beghard。他们由男性基督教徒构成,是介于僧侣和世俗信徒之间的一种修行团体。他们放弃私人财产,群居在修道院中,但可以随时还俗。Beghard的成员在古法语单词被称作begart。他们很多人就像中国的僧尼那样到处托钵化缘为生,很多乞丐往往会冒充begart。久而久之,人们就把begart和乞丐划上了等号。英语单词beggar就来源于古法语begart,已经丧失了初始含义,变成了“乞丐”的意思。
beggar: ['begə] n.乞丐,乞讨者
beg: [beg] v.乞求,乞讨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eggar 词源,beggar 含义。
dean(院长):古罗马的十夫长
英语单词dean源自拉丁语decanus,最早指的是罗马军队中的十夫长。古罗马军队中,每十名士兵组成一个小队,在扎营时分享一顶帐篷。这个小队的领头人就叫做decanus,源自dekanos,而希腊语deka、拉丁语decem就是“十”的意思。
在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中,僧侣们也按照军队的方式进行组织,每十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领头人依然叫做decanus。后来,decanus的管辖范围有所扩大,负责一个教区分部的牧师负责人也被称为decanus。
等教会创建各种学校后,负责管理一所学校或学院的人也继承了decanus这个称谓,在英语中则演变成了dean。
dean:[din] n. 院长;系主任;教务长;主持牧师
cell(细胞):连在一起的小房间
英语单词cell原本表示“连在一起的小房间”,如修道院中每个修道士或修女住的房 间、监狱里的房间、蜂巢中的蜂室。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在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时,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孔,就像蜂窝一样。他将这些小孔称为cell(细胞)。因此,罗伯特·虎克被称为发现细胞的 第一人。实际上,他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细胞,而是死去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第一个发现活细胞的英国是荷兰人安东·范·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
手机以前叫做cellular phone,缩写为cellphone,这是因为移动通信网络是蜂窝式结构的。不过现在通常叫做mobilephone(移动电话)。
cell:[sel] n.细胞,小室
cellular:['seljʊlə] adj.细胞的,多孔的,蜂窝式的n.无线电话
cellphone:n.蜂窝式无线电话,大哥大,手机
parlor(会客室):修道院中接待访客或僧侣交谈的房间
修道院是僧侣们修炼的地方,大部分地方都需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僧侣的静修。只有少数房间专门用来接待外来的访客或供僧侣们交谈所用。这种房间在古法语中 被称为parleor,来自parler(会谈)。英语单词parlor就来源于此,现在通常用来表示美容院、按摩院等地的业务室。与它同源的单词是 parley(会谈)、parliament(国会)。
parlor:['pɑrlɚ] n.客厅,会客室,业务室
parley:['pɑːlɪ] n.vt.会谈,谈判
parliament:['pɑːləm(ə)nt] n.国会,议会
tawdry(俗丽的):喜爱华丽蕾丝的圣奥黛丽
公元7世纪时,在英国有一位名叫奥黛丽(Audrey)的公主,为了逃婚而隐居在一座名叫Ely的小岛上。公主在小岛上创建了一家修道院并自任院长。公主年轻时讲究打扮,喜欢在颈部系上名贵的蕾丝装饰物。年老时患上咽喉癌,公主便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年轻时爱慕虚荣的惩罚。公主死后被基督教会封为圣徒,并被当地人封为该岛的保护神。在每年的公主纪念日上,岛上都会有热闹的集市。集市上卖的最多的商品就是妇女所用的各种颈部修饰品,如项链、蕾丝等。小贩们高声叫卖:“St. Andrey’s lace”(圣奥黛丽的蕾丝),最后逐渐演变为tawdry lace。由于公主因为臭美而遭到上帝惩罚,并且小贩们所卖的这种小饰品通常廉价而又俗气,因此tawdry lace就被人用来表示“廉价而又俗丽的东西”,有时候缩略为tawdry。
tawdry:['tɔːdrɪ] adj.廉价而又俗丽的,庸俗艳丽的n.俗丽的东西
hospital(医院):接待救济穷人的机构
hospital是医院,为什么hospitality表示“殷勤、好客”、hospitable表示“热情好客的”?原来它们都源自词根host。host是“主持、当主人接待客人”的意思。hospital原本不是医院,而是养育院、救济所等专门接待穷苦人家的机构,依然具有“接待”的含义在其中。
含有词根host的英语单词还有hostage(人质)和hospice(临终关怀救济院)。hostage原本指的是送到其他国家或他人家中作为双方互不侵犯的保证的人,其实还是到别人家做客的人,所以依然与host(接待)有关。hospice原本指的是招待朝圣者和旅行者的场所,通常由寺院、修道院等宗教机构提供,后来职责逐渐变成救济院,现在一般专指为贫穷病人提供临终关怀的救济机构。
host:[həʊst] n.主人,主持人vt.主持,做主人接待vi.做主人
hospital:['hɒspɪt(ə)l] n.医院
hospitable:[hɒ'spɪtəb(ə)l; 'hɒspɪt-] adj.热情好客的
hospitality:[hɒspɪ'tælɪtɪ] n.好客,殷勤
hospice:['hɒspɪs] n.收容所,救济院,临终关怀救济院
chartreuse(查特酒):以酿造神秘药酒而闻名的查特修道院
喜欢品酒特别是鸡尾酒的人可能知道法国的查特酒(Chartreuse),它以其黄中带绿的颜色而著称。它不仅颜色味道独树一帜,还是一种具有滋补功效的药酒。查特酒传统上被当作餐后甜酒,可以冰镇或加冰后饮用。
查特酒诞生于400年前的法国格勒诺布尔附近的查特修道院(La Grande-Chartreuse)。传说在1605年,该修道院的僧侣们偶然从一本东方古籍里面找到了一个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的配方,里面记载了130多种草药植物成分,僧侣们把药配制出来之后,又用葡萄酒把它调制成药酒,就成为了查特酒。这份古老的配方直到今天还被严格保密,只有修道院里的3个僧侣能够看到。1970年,查特酒开始大量生产并出现在市面上,在此之前它一直都是不公开销售的。配制好的查特酒被存放在酒 窖里巨大的橡木桶中,窖藏过程最少3年,最长的有12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神秘的药酒产生了兴趣,更有人希望能够得到它的配方,但是修道院的严格保密措施让外人根本无从下手,至今公开的资料里只能知道配方里中含有龙胆草、虎耳草、风铃草和蜂蜜,其他的成分都还是一个谜。
Chartreuse: [ʃɑː'trɜːz] n.查特酒
chartreuse: [ʃɑː'trɜːz] n.黄绿色,查特酒绿adj.黄绿色的
abbot(修道院院长):阿拉姆语中对僧侣的尊称“父亲”
英语单词abbot指的是男修道院院长,是这一职位的专门称呼,来自阿拉姆语中的abba,意思就是“父亲”。阿拉姆语属于闪米特语族,是古代中东的通用语言和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全书》 中有一部分就是用阿拉姆语写的,历史传说认为,耶稣也使用阿拉姆语的一种方言。
修道院最早起源于中东,主要分布于巴勒斯坦、叙利亚、小亚,特别是在埃及。由于阿拉姆语是当时这些区域的通用语言,人们就把修道院中的僧侣尊称为abba(父亲)。随着基督教在西方的流传,欧洲也出现了修道院。abba这个称呼也随之流传至欧洲。如在希腊版的《圣经》中,abba演变成了abbas,在拉丁文中变成了abbatem,在法语中变成了abbe,在英语中有好几个单词来源于此,一个是abbot,主要用于称呼男修道院院长;一个是照搬法语的abbe,意思不变;一个是abbey,表示修道院,与monastery是近义词,但规模较大;还有一个是abbess,表示女修道院院长。
abbot: ['æbət] n.男修道院院长
abbe:['æbi, 'ɑ:bə] n.神父、僧侣、修士、男修道院院长
abbey: ['æbɪ] n.大修道院,修道院中全体修士或修女
abbess: ['æbes] n.女修道院院长
bedlam(喧闹):英国伦敦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院
英语单词bedlam是Bethlem(伯利恒)的缩写,是英国伦敦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院的缩写。该精神病院前身是一所修道院,全名叫做St.Mary of Bethlehem(伯利恒圣玛丽)。1377年该修道院开始接收精神病患者。l547年亨利八世正式将它改为精神病院,更名为Bethlem Royal Hospital(伯利恒皇家医院),简称Bethlem Hospital。伦敦人将Bethlem俗称为Bedlam,因此该医院又被称为Bedlam Hospital,甚至直接称为Bedlam。
该精神病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院方创收有方,竟然将自己打造出了伦敦的一处著名景点。人们只要花上两便士购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进去参观那些被锁住的精神病人,甚至逗弄他们,就像现代人逛动物园一样。据估计,这家精神病院的门票首日每日可到400英镑,游客数每年多达十万人。这家精神病院因为其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残暴做法而臭名远扬,被后人视为伦敦的一大耻辱。作为该精神病院俗称的Bedlam一词也因此在英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看作是“精神病院”的代称。后来,该词又衍生出“喧闹”或“喧闹之地”的含义,并一直用到现在。
bedlam:['bedləm] n.喧闹,混乱,喧闹之地,疯人院
bedlam:喧闹场所
发音释义:['bedləm] n.喧闹,喧闹场所;精神病院
词源解释:bedlam是Bethlehem(伯利恒)的缩写
Bethlem(伯利恒)是英国伦敦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院。该精神病院前身是一所修道院,全名叫做St. Mary of Bethlehem(伯利恒圣玛丽)。1377年该修道院开始接收精神病患者。l547年亨利八世正式将它改为精神病院。伦敦人将Bethlehem俗称为Bedlam,因此该医院又被称为Bedlam Hospital。该精神病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院方创收有方,竟然将自己打造成伦敦的一处著名景点。人们只要花上两便士购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进去参观那些被锁住的精神病人,甚至逗弄他们,就像现代人逛动物园一样。据估计,这家精神病院的门票首日每日可到400英镑,游客数每年多达十万人。这家精神病院因为其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残暴做法而臭名远扬,被后人视为伦敦的一大耻辱。单词bedlam就来自该精神病院的名称,用来表示“精神病院”。后来,该词又衍生出“喧闹”或“喧闹之地”的含义,并一直使用到现在,成为该词当前的主要含义。
助记窍门:bedlam→bed lamb→床上有只羔羊→喧闹的地方
abbot:隐修院院长
来自希腊语 abbas,来自亚拉姆语 abba(阿爸、神父),很显然这是一个拟声词,由于修道院是为天主教培训神父的学院,而该词就表示修道院的男性院长,即:男修道院院长,与之相对应的是 abbess(女修道院院长)。同源词:abba(阿爸、神父)、abbey(修道院)、 abbess(女修道院院长)。
dean:主任牧师,系主任
来自拉丁语decanus, 修道院管理十个人的牧师,词源同ten, December.后词义通用化。
filbert:榛子
来自7世纪法兰西修道院主持St.Philbert, 因这种榛果果实成熟期接近其纪念日Aug.22而得名。
lobby:大厅,前厅,游说
来自拉丁语lobia,修道院的前厅,门廊,词源同leaf,lodge.后词义通用化,用来指大厅,前厅,以及政治术语游说。
minster:大教堂
来自古英语mynster,修道院大教堂,来自拉丁语monasterium,即monastery.
monastery:修道院,隐修院
来自希腊语monasterion,来自monos,单个的,独自的,词源同monk.-terion,表地点。即一个人住的地方,后用于指修道院,隐修院。
parlor:营业室
parlor(parlour)源自法语动词parler‘to talk,converse’(谈话,交谈)审在13世纪的英格兰,parlour专指寺院或修道院内的谈话室、接待室,以后指中上层家庭的会客室,由男人专用,女人则在酒宴后退席到(with) drawing room。到了19世纪男人和女人都在parlor内进行社交活动。今天parlor不再指会客室,其作用已为sitting room,living room等语所取代,它一般指“营业室”,只出现于heauty parlor(美容院),ice cream parlor(冰淇淋店),dental parlor(牙科诊室),funeral parlor(殡仪馆),massage parlor(按摩院),tea parlor(茶室)等搭配中。(参见parliament)
parlour:['pɑ:lə] n. 客厅;会客室;业务室
abbey:隐修院
来自希腊语 abbas,来自亚拉姆语 abba(阿爸、神父),很显然这是一个拟声词,由于修道院是为天主教培训神父的学院,所以该词发展为表示“修道院”。同源词:abba(阿爸、神父)、abbot(男修道院院长)、 abbess(女修道院院长)。
monastery:修道院,隐修院
圣本笃Saint Benedict本是意大利贵族,罗马求学时厌倦了世俗生活,孤身一人到深山里修行,无意中被别人发现后,很多修道之人自愿追随他左右,修道院这一事物就此产生。monas同monos,表alone,-tery表场所,修道院就是monk [mʌŋk] n.僧侣的灵修之地。
minster:大教堂;修道院附属的教堂
这个单词实际是monastery ['mɒnəst(ə)rɪ] n.修道院;僧侣的简化版本,指的是monastery中的church部分。最出名的应该是伦敦的Westminster Abbey西敏寺大教堂了。实际在英国总共有三座minster呢。希腊词根mono-表示one,alone,僧侣们独居修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