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ust(半身像):古伊特鲁里亚人的人形骨灰瓮

英语单词bust来自拉丁语bustum,本意是“坟墓、火葬用的柴堆”。古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相信逝者死后会在来世超生,并保留生前的习惯。因此人死后被火化,骨灰被放置在一个人形骨灰瓮中,包括一个盛放骨灰的瓶身和一个人头形状的盖子。整个骨灰瓮被安放在布置得像生前居所的坟墓里,生前使用的一系列物品也一同陪葬。受这种丧葬习俗的影响,拉丁语bustum也被用来表示这种人形骨灰瓮,后来被用来表示人的“上半身雕像”。19世纪后还衍生出“胸部”之意。

bust:n. [bʌst] n.半身雕像;胸部

busty:['bʌsti] adj.胸部丰满的,大胸脯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ust 词源,bust 含义。

broom(扫帚):用金雀花枝叶制造的扫帚

英语单词broom在辞典中有两个释义:1、扫帚,2、金雀花。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原来,在古英语中,用来表示“扫帚”的单词原本是besom,而单词broom表示“金雀花”,一种长荆棘的小灌木。本来这两个词毫无关联,但由于人们常常使用金雀花的枝叶来制作扫帚,因此人们将这种用金雀花枝叶制造的扫帚称为broom。随着时间流逝,broom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替代了besom一词,成为“扫帚”的代名词。

broom:[bruːm] n.扫帚,金雀花vt.扫除

limbo(灵薄狱):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区域

灵薄狱(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域。根据一些罗 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稣基督出生后从未接触过福音之逝者的地方。另外,灵薄狱还负责安置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 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limbo一词源来自拉丁语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 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国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但 后来因为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神学,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被排出天主教教义之中。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又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

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limbo被译成了“迷失域”,指的是潜意识的边缘。在服用超量安眠药而进入梦境时,如果死在梦境中就会由于药效作用醒不过来而进入弥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失域。

limbo:['lɪmbəʊ] n. 灵薄狱,地狱边缘,迷失域

radium(镭):居里夫人所发现的强放射性化学元素

镭(radium)是一种强放射性化学元素。它能放射出人们看不见的射线,含有很大的能量,能用于癌症的治疗。镭的发现,引起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发现镭元素的,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她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1895年在巴黎求学时,和法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结婚。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激发了居里夫人对放射性元素的极大兴趣。在研究中,居里夫人发现,除了铀和钍外,还有一种未知物质也能释放放射线,并且放射性更强。她将这种新元素取名为radium(镭),源自拉丁语中的radius(放射)。

当时许多科学家并不相信镭的存在。为此,居里夫人需要提炼出纯镭来。居里夫妇利用奥地利政府捐献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在极度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提炼纯镭的艰苦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10年,在丈夫不幸去世4年后,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金属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

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损害,居里夫人患了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逝世。居里夫人在极短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研工作的献身精神,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radium: ['reɪdɪəm]n.(化学元素)镭

radio: ['reɪdɪəʊ] n.无线电,电台,收音机v.用无线电发送,用无线电通信

radius:['reɪdɪəs] n.半径,半径范围

radiate: ['reɪdɪeɪt] v.辐射,发光,传播adj.辐射状的,有射线的

radiation:[reɪdɪ'eɪʃ(ə)n] n.辐射,发光,放射物

radiant: ['reɪdɪənt] adj.辐射的,容光焕发的n.发光点,发光的复制

barnstorm(巡回演出):美国草台班子在乡村谷仓的演出

19世纪初,美国一些二三流的剧团和马戏团去乡村巡回时,由于乡村缺乏剧场或大厅,往往租用农户的谷仓作为演出场地。这种演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不同农家的谷仓之间快速转移,就像暴雨(storm)一样转瞬即逝。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巡回演出形象地比喻为barnstorm。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一些政治家在竞选中也频频到各地农村活动,有的还在谷仓举行讲演会,因此该词也常被用作政治术语,指政治家四出巡回发表竞选演说。

barnstorm:['bɑːnstɔːm] vt.vi.在乡村或小城镇巡回演出

abacus(算盘):用于算数的沙板

古代希腊人等很早就学会了使用表面覆盖有细沙的平板来进行书写、画图和计算,尤其是在教育中供学生使用。考古学家挖掘出土的一个古希腊花瓶上的绘画中,就描绘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司库官利用沙板计算贡品的场面。后来,这种沙板逐渐演变,增加了算珠、柱子或沟槽等,甚至连沙子也取消了,变成了算板、算盘,如古罗马的槽式算盘(Roman abacus),它是一种带槽的金属算盘,槽中放着石子,上下移动石子进行计算。

作为算盘前身的沙板虽然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它的名称却是英语单词abacus(算盘)的来源。这种沙板在希腊语中称为abax,假借自希伯来语abaq,本意是dust(沙尘)。英语单词abacus就是希腊语abax经拉丁语演变而来的,通常用来表示从沙板演变而出的各种算板、算盘,几乎没有人记得它原本指的是沙板了。

abacus:['æbəkəs] n.算盘,算板

sibyl(女预言家):希腊神话中著名女预言家西比尔

西比尔(Sibyl/Sibylla)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女预言家。在史诗《伊利亚特》中,太阳神阿波罗满足了她的永生的请求。不过她忘了请求青春永驻,于是,时间过去很多年,西比尔依然活在世上,只是她已经老得萎缩成一小团,无法走动,不堪入目,只好呆在一个坛子里。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西比尔不是只有一个,而是许多位女先知的统称。有时也有各自的名字。人们相信西比尔属于某位神,通常是阿波罗,来通过她们传达神谕。已知古代传说中最早的西比尔是赫洛斐勒,她曾经向特洛伊王后预言了特洛伊的战争。她们的话被记录下来,那些被认为是预言的部分会作为城邦的官方纪录。在雅典,类似的神谕集保存在雅典卫城里。

古代最著名的西比尔是来自坎帕尼亚的库迈。根据传说,她曾经向罗马的最后一位国王塔奎纽斯以高价出售九条神谕,被拒绝后焚烧了其中三条,又将剩下的以相同价格再次出售;被再次拒绝后,她又烧掉其中三条。最后她以原价把仅剩的三条卖给了他。据说国王被两个大臣说服,最终相信了这些西比尔神谕集。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埃涅伊德》中描绘过埃涅阿斯拜访她的情景:这库比斯地方原是沼泽地带,这里有个山洞,住着长寿的女先知西比尔。女先知在带领埃涅阿斯游历了冥王的疆土,去寻找他死去的父亲的阴魂后,对埃涅阿斯说:‘假如当初我作闺女的时候答应了热爱我的日神的请求,他就能使我长生不老。他对我一直抱着希望,而且用馈赠的方式来打动我的心。他说‘库比斯的姑娘,你任意选一件你心爱的事,我一定替你办到。’我就指着一堆沙土,作了一个愚蠢的要求;我说,我愿我的岁数和沙数一样多。但是我忘记说,不管我活多少岁,我要永远年轻。他答应使我长寿……,但是欢乐的青春已经飞逝,衰弱的老年已经蹒跚而来,这老年的痛苦我还得忍受很久很久呢!你看我现在已经活了七百岁,但是要比起沙子的数目,我还得看到三百次的秋收,三百次的酿酒。总有一天我的身体会因为活得太久而从今天的样子缩成一点点,我的衰老的四肢会缩得和羽毛一样轻……。’

sibyl:['sɪbɪl] n.女巫,女预言家,西比尔

sibylline:['sɪbɪlaɪn] adj.女巫的,预言的

dwindle:减少

词源同dye, 死亡,消逝。-le, 表反复,逐渐。即减少,逐渐消亡。

ephemeral:短暂的

epi-, 在上,在中。-hemer, 天,词源同euhemerism。原指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后形容短暂的生命,转瞬即逝的。

evanescent:转瞬即逝的

e-, 向外。-van,空的,消逝,词源同vacate, vanish.

meteoric:流星般的,转瞬即逝的

来自meteor,流星。引申词义转瞬即逝的。

moment:片刻,瞬间

来自拉丁语momentum,运动,变化,冲击,短时间,瞬间,缩写自movimentum,来自movere,运动,移动,词义引申为“片刻,瞬间”,因为事物的不断运动才会不断变化,因为不断的动态的变化才会有“瞬间、转瞬即逝”的概念,如果事物一直静止不变,不可能有“瞬间、转瞬即逝”的说法。词源同move,movement.拼写比较mobile.

momentous:关键的,重要的

来自moment,片刻,瞬间。即片刻的,引申词义转瞬即逝的,关键的,重要的。

atlas:地图册   

在希腊神话中,Atlas是泰坦神族(Titans)巨神之一,因为反抗主神宙斯(Zeus)而被罚站在金苹果园(Hesperides)附近,以双肩顶天。据说位于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the Atlas Mountains)就是因这一传说而得名的。16世纪佛兰芒地图学家墨卡托(G. Mercaror,1512 - 1594)采用了Atlas擎天图作为一本名为Atlas的地图册的卷首插图(frontispiece),该地图册在他逝世后一年即1595年正式出版。据说这在16世纪曾经风靡一时,凡地图册几乎都在书名页上印上这幅图,尔后它又频频出现在学校地理教科书的封面上。久而久之,atlas便由专有名词演变为普通名词,并被赋予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词义:“地图册”。

euphemism:委婉语

委婉语或委婉词是一种修辞手段,即采取婉转的、温和的、可接受的词语来表达某些不大好听的内容。例汉语里的“死”字,是个不大好听的字眼,人们创造了许多生动的委婉语来取代“死”这个令人厌恶的字眼,如:“逝世”、“去世”、“过世”、“老了”、“见马克思去”、“交粮本”等等。英语里也避开“die”这个字眼,而说“He went to his reward.”

Euphemism是从希腊语来的,eu,意思是“好”,phemi意思是“说”,合起来则是“说得好听点儿”。委婉语的宗旨正是这样。

laurels:名声,荣誉,光荣

Laurel(月桂树)是一种可供观赏的常绿乔木,树叶互生,披针形或者长椭圆形,光滑发亮;花带黄色,伞形花序。laurels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 “桂冠”。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用月桂树的树叶编成冠冕,献给杰出的诗人或体育竞技的优胜者,作为奖赏,以表尊崇。这种风尚渐渐传遍整个欧洲,于是laurels代表victory,success和distinction.

欧洲人这种习俗源远流长,可上朔到古希腊神话。相传河神珀纳斯(Peneus)的女儿达佛涅(Daphne)长的风姿卓约,艳丽非凡。太阳神阿波罗为她的美所倾倒, 热烈追求她,但达佛涅自有所爱,总是逃避权利很大的太阳神的追求。一天,他俩在河边相遇,达佛涅一见阿波罗,拔腿就跑,阿波罗在后边穷追不舍,达佛涅跑得疲乏不堪,情急之下只好请她父亲把她变成一株月桂树。阿波罗非常感伤,无限深情地表示:“愿你的枝叶四季长青,装饰我的头,装饰我的琴,让你成为最高荣誉的象征”。他小心得将这株月桂树移植到自己神庙旁边,朝夕相处,并取其枝叶遍成花冠戴在头上,以表示对达佛涅的倾慕和怀念。

因此,古希腊人把月桂树看做是阿波罗的神木,称为“阿波罗的月桂树”(The Laurel of Apollo)。起先,他们用月桂枝叶编成冠冕,授予在祭祀太阳神的节目赛跑中的优胜者。后来在奥林匹亚(Olympia)举行的体育竞技中,他们用桂冠赠给竞技的优胜者。从此世代相传,后世欧洲人以“桂冠”作为光荣的称号。

由于阿波罗是主管光明、青春、音乐和诗歌之神,欧洲人又把源自“阿波罗的月桂树”的桂冠,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称“桂冠诗人”。第一位著名的“桂冠诗人”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者。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他的代表作<抒情诗集>,全 部为14行诗体,系诗人献给他心中的女神劳拉的情诗(彼特拉克喜欢了劳拉一辈子,但是劳拉从来都不知道),抒发他对恋人的爱情,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渴望祖国的统一。这部被称为西方“诗三百'的诗集,虽不能与我国古代<诗经>相提并论,但不失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中古时代英国的大学,也曾授予过“桂冠诗人”的称好,但是这只是一种荣誉称号,而非目前含义的类似职务,学衔的专用名称。

作为专名的“桂冠诗人”(The Poet Laureate,也称The Laureate),系英国王室赐予御用诗人的专用称号,从17世纪英皇詹姆士一世(James I,1566-1625)开始,延续到现在,已历三个世纪了。凡获得“桂冠诗人”称号者,可领取宫廷津贴,每遇到王室喜庆或官方盛典时,都要写作应景诗以点缀和宣扬喜庆事件,歌功颂德,粉饰升平。17世纪,在英国被封为第一位“桂冠诗人”的是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他一生为贵族写作,美化君主制度,不过他创造的“英语偶句诗体”,成为英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从1670到1972这三百年间,英国王室相继封了17位“桂冠诗人”年限最长的是19世纪的浪漫诗人阿弗里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他从1850年获得这个称号一直到逝世,长达42年,算是“终身桂冠诗人”了。英国最近的“桂冠诗人”是约翰·本杰明(John Benjamin)。其实,所谓“桂冠诗人”大部分是徒具虚名的,在英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者极少;就象中国封建时代的“钦点状元”,从公元960到1904(清关绪30年最后一届科举止)近1000年,历代状元341名,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寥寥无几。

Win Laurels:获得荣誉;赢得声望

Gain Laurels:获得荣誉;赢得声望

Look to One's Laurels:爱惜名声;保持记录

Rest on One's Laurels:坐享清福;光吃老本

momentum:动力;(物理)动量

这个词里的“动”的含义,来自词头的mo-,词源上可以看做move(移动)的缩减。它和单词moment(瞬间)同源,都来自于拉丁语momentum(运动)。“瞬间”和“运动”的关系,个人理解,每个瞬间都是转眼即逝的,不会做片刻停留。

Siamese twins:连体双胞胎;关系密切的两人(或两事物)

1811年在暹罗(Siam,即今泰国)一对很有名的中国血统的连体双胞胎章(Chang)与炎(Eng),自胸骨至脐部以系带相连。以后著名的美国游艺节目演出经理人巴纳姆(P.T.Barnum,1810-1891)把他们带往美国,在各地巡回展览。他把这对连体儿称作Siamese twins(暹罗孪生子)。1846年他们娶了一对英国孪生姐妹萨拉(Sarah Yates)与阿德莱德(Adelaide Yates)为妻,定居于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农场,共生育了22个子女,直到1874年才逝世,死的时间只相隔两三个小时。据此,后人就用Siamese twins泛指“连体双胞胎”,并进而喻指“关系密切的两人(或两事物)”。英语中有一类由and连接的成对词,如pick and choose(挑挑拣拣),by and by(不久),weal and woe(祸福),betwixt and between(在……之间)等等,英国词典编纂者和语言学家福勒(H.W.Fowler,1858-1933)亦称之为Siamese twins。

aphorism(格言):希波克拉底所著的《格言集》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经写了一本关于保健养生的书,记载了300多条关于保健养生的格言,如“生命短暂,医术长久;危象稍纵即逝;经验危险,诊断不易。”“凡事过头,便是有悖自然”、“非常疾病需要非常治疗”、“恢复靠时间,但也有时靠机会”,“偶尔治疗、经常保养、不断安慰”等等。这本书的书名就叫aphorismos,由ap-(=apo-,远离)和horizein(界限),字面意思就是“定义、精炼的话”,进入英语后拼写变为aphorism。由于这本书的内容都是一些格言,所以aphorism一词的含义就演变为“格言、警句”。

aphorism:['æfərɪzəm] n.格言,警句

Singapore(新加坡):传说中的“狮城”

新加坡的别称是“狮城”,其英文名Singapore来自梵语,由simhah (狮子)和puram (城堡、城市)组成,字面意思就是“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 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而来到此岛,见到一头从未见过的猛兽经 过。王子问当地人是什么动物。当地人随口说是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 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