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panic(恐慌):希腊神话中令人惊恐的牧羊神潘Pan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潘(Pan)的牧羊神。他是掌管山林、田园和羊群的神。他长相奇特,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羊,头顶还长着羊角。他和其它的森林之神及仙女在山林之间闲游,过着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英语习语a freedom of Pan表示“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意思。

潘有一种奇特的本领,就是吓唬人。他常常躲在隐蔽处,蓦地跳出,用丑陋地面目把旅行者吓得魂不附体。他还会发出怪异的叫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胆战心惊。这种恐惧感就称为“潘神之惧”(Panic fear)。传说希波战争中,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潘神把波斯军队吓得惶恐而逃的。

英语单词panic就源自“潘神之惧”,原本是个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名词和动词。

panic:['pænɪk] n.恐慌、惊慌vt.使恐慌vi.感到恐慌adj.恐慌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anic 词源,panic 含义。

bonfire(篝火):在萨温节焚烧宰牲骨头的火堆

在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之前,不列颠群岛上居住的凯尔特人主要信奉德鲁伊教(Druid)。德鲁伊教徒在每年的10月31日过萨温节(Samhain,又称夏末节或仲夏节)。德鲁伊教徒认为10月31日是夏季的结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阴阳两个世界最接近的时刻,死亡之神Samhain在这天晚上会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间,寻找替身。因此德鲁伊教徒会在这一天晚上熄灭家里的炉火,而在露天点起火堆,在火堆中焚烧宰牲的骨头,作为给Samhain的献礼。他们还会用动物的头和皮毛装扮自己,发出古怪的声音,使Samhain认不出自己,从而躲避灾难。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万圣节(Halloween)。现在西方万圣节的很多活动,如化妆、南瓜灯都源自萨温节。

英语单词bonfire就源自萨温节时用来焚烧宰牲骨头的火堆。它源自古英语banefire,由bane(bone,骨头)+fire(火)构成,意思是“焚烧骨头的火”。后来该词词义发生泛化,泛指在野外用于庆祝、娱乐或取暖等用途的火堆。

bonfire: ['bɒnfaɪə] n.篝火,营火。记:bon(bone,骨头)+fire(火)→焚烧骨头的火→篝火

February(二月):古罗马的牧神节

在基督教传入罗马之前,每年2月13日至15日,古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牧神节(Lupercalia)。人们将这一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人们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同时也希望洗掉一切晦气和烦恼,在新的一年得到好运和好收成。这一天,人们还会象征性地用羊皮鞭抽打那些希望怀孕的妇女,以象征净化妇女的身体,使其更加容易受孕和生产。除此以外,人们还将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该节日是情人节的前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才被情人节代替。

由于人们在牧神节要进行净化仪式,所以该节又被称为Februalia(净化节,菲勃卢姆节),来自拉丁语februa(净化)。英语单词February(二月),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month of Februalia)演变而来。

February: ['fɛbrʊ'ɛri] n.二月

toast(敬酒):在葡萄酒中放烤面包以提升味道的习俗

古今中外,人们都有在喝酒时碰杯的习俗。据说该习俗最早出现于古希腊。那时人们在饮酒前,会主动把自己杯里的酒和对方杯中酒掺杂,以此表示酒里无毒。后来,信任的朋友和熟人之间就不再这么麻烦,仅仅象征性地碰一下酒杯即可。这就是碰杯的起源。

碰杯时,人们往往还会说一些祝福的话,这种做法就是“敬酒”。在英语中用toast表示。单词toast本指烤面包,它是怎么跟“敬酒”扯上关系的呢?原来,古代人喜欢喝葡萄酒,但当时葡萄酒的味道远不如现在好喝。人们往往会在葡萄酒杯中放一片烤面包(toast),涂有香料或果酱的烤面包更好。烤面包可以吸收葡萄酒的酸味,使葡萄酒变得更加香醇。人们在向长辈或女性敬酒时,往往会把对方的美德或美貌比作葡萄酒中的toast。久而久之,toast一词就用来比喻杰出的、广受赞誉的人,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敬酒”之意。

敬酒这种习俗无论中外都很流行。在西方宴会上还出现了专门的toastmaster,相当于宴会主持人。他的职责就是组织宴会上的敬酒活动,避免出现一窝蜂似的混乱场面。

toast:n.烤面包,敬酒,干杯,接受敬酒的人,广受赞誉的人vt.向……敬酒,为……干杯vi.烤火,取暖,烘烤面包

toast in the town:广受赞誉的人。

toastmaster:n.宴会主持人,祝酒提议人,致祝酒词者

paragraph(段落):古希腊人的分段习惯

同古汉语一样,古代西方语言也是没有标点,不分段落,没有间隔的。古希腊人为了让当时的读者便于阅读,就在每一个新的内容开始的一行前面划一条横线,表示在这一行中有新的段落,有时候还会在行中留出一小段空白作为提示。英语单词paragraph就是从希腊人的这个习惯作法来的,它来源于希腊语paragraphos。词根para表示“在旁边”,词根graph表示“描绘、划线”,连在一起就是“在旁边划条线”的意思。

paragraph:n.段落v.将……分段。

hypno-(睡眠):希腊神话中的睡神许普诺斯

许普诺斯(Hypnos)是希腊神话中的睡神,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死神桑纳托斯的兄弟,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索莫纳斯(Somnus)。与其无情的兄弟相比,许普诺斯的性格较为温柔,往往在人的死亡之际,给予其恒久的睡眠。据说睡神总是身穿白色的衣服, 手上拿着一朵罂粟花,凡是被罂粟花扫过的人,就可以一夜安眠到天亮。睡神的面颊两侧长有翅膀,据说是为了避免自己睡着后面朝下跌倒。有时候他还会手持一个上下颠倒的火炬,能够让自己保持清醒。

许普诺斯具有强大的使人入睡的能力,就连宙斯也能难逃其威力。在特洛伊战争期间,天 后赫拉计划把宙斯催眠,趁他熟睡暗中帮助希腊人。赫拉找到了许普诺斯,让他帮忙催眠宙斯。许普诺斯一开始不敢帮,怕宙斯发怒。于是,赫拉许诺把美丽的海仙 女帕西提亚嫁给他。色令智昏,许普诺斯就帮赫拉催眠了宙斯。事后愤怒的宙斯把许普诺斯从天上打入了冥府。

从许普诺斯的名字Hypnos中产生了表示“睡眠”的词根hypno-,等于sleep。

hypnosis:[hɪp'nəʊsɪs]n.催眠,催眠状态

hypnosia:[hɪp'nəʊzɪə] n.嗜睡症

hypnotize:['hɪpnətaɪz]v.施催眠术,使着迷,使恍惚

hypnotism:['hɪpnətɪz(ə)m]n.催眠术,催眠状态

hypnotic:[hɪp'nɒtɪk]adj.催眠的,催眠术的,易于催眠的n.安眠药,催眠状态的人

bard(吟游诗人):古代凯尔特民族中的吟游诗人

bard(吟游诗人)原指古代凯尔特人中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和吟唱的人。这种人通常世代相传,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种姓。他们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学习本民族、氏族的历史和民族传说,学习诗歌创作的各种技艺,长大后成为职业诗人,创作诗歌并四处吟唱。他们受托为国王或其他显贵创作诗歌,歌颂其祖宗或客户自己的英勇事迹。如果收到的报酬太少,他们还会编些讽刺诗歌来讽刺这些吝啬鬼。

在法国和英格兰,吟游诗人的传统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诗人衰落了,但在威尔士至今仍有专门的吟游诗人大会(Order of the Bards),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年会中举办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吟游诗人仍必须按照经典的吟游诗体,以头韵和行内韵的严谨格律写诗。

bard:[bɑːd] n.(凯尔特民族中的)吟游诗人

count(伯爵):罗马皇帝的侍从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皇帝身边的亲信往往能得到皇帝的宠爱,掌管帝国的军政大权,有时还会出任地方官吏,最常见的是担任某行省的总督。欧洲大陆部分国家的伯爵爵位名称就出自拉丁文的comes,意为“侍从”。例如,法语中表示“伯爵”的单词为counte ,出自拉丁文comitem,即comes的宾格,意思就是“伙伴,侍从”,进入英语后演变为英语单词count,表示欧洲大陆地区的伯爵。

count:[kaʊnt] n.(法、德、南非)地区的伯爵

bard:吟游诗人

发音释义:[bɑːd] n. 吟游诗人

词源解释:来自古凯尔特语bardos(诗人)

bard原指古代凯尔特人中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和吟唱的人。这种人通常世代相传,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阶层。他们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学习本民族、氏族的历史和民族传说,学习诗歌创作的各种技艺,长大后成为职业诗人,创作诗歌并四处吟唱。他们受托为国王或其他显贵创作诗歌,歌颂其祖宗或客户自己的英勇事迹。如果收到的报酬太少,他们还会编些讽刺诗歌来讽刺这些吝啬鬼。

在法国和英格兰,吟游诗人的传统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诗人衰落了,但在威尔士至今仍有专门的吟游诗人大会(Order of the Bards),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年会中举办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吟游诗人仍必须按照经典的吟游诗体,以头韵和行内韵的严谨格律写诗。

助记窍门:bard→巴德→叫“巴德”的吟游诗人→吟游诗人

cafe:咖啡馆,小餐馆

在英语里,cafe 这个词指的是那种比较小、一般很随意的餐馆。通常店里的桌子都不大,有时还会在门外摆几张餐桌。它既可以带着重音符号,写成 café;也可以不带,写作 cafe。

“cafe”源于法语单词 coffee,不过它跟其他语言中一些与咖啡有关的单词也很像。所以通常 cafe 里都是供应咖啡的,而只卖咖啡(不卖其他吃的)的地方,通常被称为 coffee shop。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有一个与之类似的单词 cafeteria 比较容易混淆。一般的 cafeteria 是那种只为特定的一群人服务的餐厅,通常开在学校或者公司里的才叫 cafeteria,它们只面向在那里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开放。

apron:围裙   

这个一直意指“围裙”的apron在中古英语原作napron。它源自古法语naperon,约在1500年前后,napron词首的n开始与前面不定冠词a结合,a napron常写作an apron。这两种形式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英国专人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 - 1599)的作品中还可看到napron这一形式。最后apron取代了napron。这叫做两词的错误划分( misdivision)或音节合并(coalescence/syllabic merging)。然而,与apron有亲缘关系的nap(绒毛),napery(桌布),napkin(餐巾)等词却仍然保留了首字母n。类似于apron情况的尚有umpire(仲裁人),orange(橙),adder(蝰蛇),auger(螺旋钻)等词。音节合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词首为元音的词有时会吸收前面的不定冠词an的字母n,使‘词形发生变化,如nickname(绰号),newt(蝾螈)原先词首并不带n。从以上某些词的字母n的得失现象我们多少可以看到口语对词的书面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叁见napkin,nickname,umpire)

Indian summer:晚秋的晴暖天气;小阳春;幸福安乐的晚年

直译作“印第安之夏”,其实是指“深秋初冬的一段轻暖天气”,相当于中国的“小阳春”,有时也指“幸福安乐的晚年”或“老年回春期”。这一名称为何会同“印第安”相联系呢?是因为这种天气在美国印第安人之前居住的地区较之白人居住的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来到新大陆的首批移民在第一次霜冻时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冬,印第安人看到之后叫他们别急,告诉他们这期间还会出现一个晴暖天气。事实果然如此,于是移民就称之为“印第安之夏”。在这方面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的传说。北方神纳纳勃珠(Nanahbozhoo)住在北极,每到冬天他便要冬眠。在入眠之前,他总要点燃他那巨大的烟斗,抽上好多天烟。从他烟斗上冉冉升起的这股烟使大地烟雾弥漫,使天气变得温暖舒适,这就是美丽的印第安之夏。

Hypnos:睡神许普诺斯/索莫纳斯(Somnus)

许普诺斯(Hypnos)是希腊神话中的睡神,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死神桑纳托斯的兄弟。许普诺斯的性格温柔,往往在人的死亡之际,给予其恒久的睡眠。据说睡神总是身穿白色的衣服, 手上拿着一朵罂粟花,凡是被罂粟花扫过的人,就可以一夜安眠到天亮。睡神的面颊两侧长有翅膀,据说是为了避免自己睡着后面朝下跌倒。有时候他还会手持一个上下颠倒的火炬,能够让自己保持清醒。

许普诺斯具有强大的使人入睡的能力,就连宙斯也能难逃其威力。在特洛伊战争期间,天后赫拉计划把宙斯催眠,趁他熟睡暗中帮助希腊人。赫拉找到了许普诺斯,让他帮忙催眠宙斯。许普诺斯一开始不敢答应,怕宙斯发怒。于是,赫拉许诺把美丽的海仙女帕西提亚嫁给他。色令智昏,许普诺斯就帮赫拉催眠了宙斯。事后愤怒的宙斯把许普诺斯从天上打入了冥府。他住在一个阳光永远不会到达的阴暗山洞里。在山洞底部流淌着遗忘之河(勒忒河)的一段支流,门前种植了大量的罂粟及具有催眠作用的植物。

许普诺斯的名字Hypnos在希腊语中的含义就是“睡眠”。英语中表示“睡眠”的词根hypno-就来源于此。

在罗马神话中,睡神叫做索莫纳斯(Somnus),在拉丁语中就是“睡眠”的意思。在英语中,somnus还可以表示罂粟花。从他的名字衍生了词根somn-(睡眠)以及许多与睡眠相关的单词。

hypno-:睡眠

hypnosis: [hɪp'nəʊsɪs] n.催眠,催眠状态

hypnosia:[hɪp'nəʊzɪə] n.嗜睡症

hypnotize:['hɪpnətaɪz] v.施催眠术,使着迷,使恍惚

somn-:睡眠

somnolent:['sɑmnələnt] adj. 催眠的,想睡的

insomnia:[ɪn'sɒmnɪə] n.失眠,失眠症

somnambulate:[sɒm'næmbjʊleɪt] vi.梦游

somnambulism:[səm'næmbjʊlɪzəm] n.梦游症

Pan:丑陋吓人的牧神潘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潘(Pan)的牧神,掌管山林、田园和羊群。他长相奇特,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羊,头顶还长着羊角。据说,他刚出生时,母亲看见他这副怪模样,吓得大叫一声就逃走了。神使赫尔墨斯收养了他,还经常带他到诸神所在的奥林巴斯山上玩。潘虽然长得丑陋,但性格很好,诸神都很喜欢他,因而得名为Pan,在希腊语中就是“所有”的意思。他和其它的森林之神及仙女在山林之间闲游,过着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英语习语a freedom of Pan表示“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意思。

潘神喜欢搞恶作剧。他常常躲在隐蔽处,蓦地跳出,用丑陋的面目把路人吓得魂不附体。他还会发出怪异的叫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胆战心惊。这种恐惧感就称为“潘神之惧”(Panic fear)。传说希波战争中,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潘神把波斯军队吓得惶恐而逃的。英语单词panic就源自“潘神之惧”,原本是个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名词和动词。

在罗马神话中,与潘神对应的有两位神祇,一位叫做法乌努斯(Faunus),一位叫做希尔瓦努斯(Sylvanus),他们都掌管农林畜牧。与法乌努斯(Faunus)同源的英语单词有fauna(动物区系),与希尔瓦努斯(Sylvanus)同源的英语单词有sylvan(森林的)、savage(野人,森林里的人)

panic:['pænɪk] n.恐慌、惊慌vt.使恐慌vi.感到恐慌adj.恐慌的

fauna:['fɔːnə] n.某区域的动物群,动物区系

sylvan:['sɪlv(ə)n] adj.森林的,农村的

savage:['sævɪdʒ] n.野人,未开化的人adj.野蛮的,残酷的,荒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