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nic(慢性的):希腊神话中的第二代神王克洛诺斯
乌拉诺斯的儿子克洛诺斯(Cronus)推翻父亲成为第二代神王。乌拉诺斯在逃离时预言克洛诺斯也将和他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为了避免重蹈老爸的覆辙,克洛诺斯把妻子迈亚所生的子女一个接一个地吞进自己的肚子里,只有最小的宙斯由于母亲的计谋得以逃脱。
由于克洛诺斯就像无情的时间一样吞噬一切,所以从他的名字Cronus中产生了表示时间的词根chron。还有一种说法是,词根chron来自时间之神Chronus。在俄耳甫斯教派的希腊神话中,Chronus是掌管时间的原始神,比混沌之神还要早。
词根chron:时间
Cronus:['krəunəs] n.克洛诺斯
chronic: ['krɒnɪk] adj.慢性的,长期的,习惯性的。
chronicle:['krɒnɪk(ə)l]n. 编年史,年代史。
chronology: [krə'nɒlədʒɪ]n.年代学,年表。
synchronal: ['sɪŋkrənəl]adj.同时发生的,同步的。
synchronize: ['sɪŋkrənaɪz]v.同步,使同步。
chronometer: [krə'nɒmɪtə]n.计时器。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hronic 词源,chronic 含义。
bellwether(领头羊):系铃铛的公羊
中文中有“领头羊”的说法,英语中也有个对应单词bellwether。该单词由bell(铃铛)+wether构成。wether今指“阉羊”,在古英语中指“公羊”。古时牧人放牧羊群时,会选择一头能服众的公羊作为头羊,并在它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铃铛作为标志,这样牧人就能轻松地找到头羊,通过指挥头羊就能指挥整个羊群了。现在,单词bellwether一般用来比喻各个领域的领军者或引领潮流或趋势的人物或事物,如bellwether stock指的就是人们相信能够代表某一行业、市场或板块的发展趋势的股票。
bellwether:['belweðə(r)] n.领头羊,领导者,领军人物
master(大师):学而优则仕的佼佼者
中国人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而英语单词master其实也含有类似的含义。master来自拉丁语magister,表示“首领、领头人、指导者、教授者”。而magister中的magis表示“更多、更大”,所以magister的本意是“学识更多的人,更伟大的人”,也就是“佼佼者”的意思。因为他比别人学识渊博,所以他既能当老师,指导别人做事,又能走上仕途,担任领导职务。可以说master一词同时对应于汉语中的“师”和“主”这两个概念。根据场景不同,可以翻译为大师、硕士、师傅、主人等不同说法。与master同源的单词有magistral、magisterial、magistrate等。
master:['mɑːstə]n.硕士,主人,大师,教师adj.主人的,主要的,熟练的vt.控制,精通,掌握
magistral:['mædʒɪstr(ə)l] adj.教师的,独断的
magisterial:[,mædʒɪ'stɪərɪəl]adj.有权威的,专横的
magistrate:['mædʒɪstrət; -streɪt]n.地方法官,文职官员,治安推事
bigwig(大人物):假发越大,地位越高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社会上流人士喜欢佩戴假发(wig)。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始作俑者。由于在当时,满头浓发被看作是男性力量的表现,而这位国王却是个秃头。为了掩饰这一缺陷,路易十三就戴上了一顶长度长度及臀的原色卷发。大臣们纷纷效仿,从而使得佩戴假发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在一些欧洲古装剧中还能看到法官和律师们佩戴着白色的假发。
假发的大小与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者,佩戴的假发越大越长。所以人们就是用“bigwig”这个单词来表示大人物。
bigwig: ['bɪgwɪg]n.权贵之人,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wig: [wɪg]n.假发
suffrage(选举权):通过叫喊或碎瓦片来表决
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suffragium(投票、投票权),该词由sub(下面,在这里变为suf,与后面的f一致)+fragor(碰撞、叫喊、喧闹)构成,意思是在底下大声喊叫,通过声音来表示赞同,就像我们现在举手表示赞同一样。还有一种说法认为,fragor表示碎瓦片,意思是用碎瓦片来进行投票。不管是叫喊声还是碎瓦片,fragor都与frangere(=英语中的break)有关,而frangere正是英语词根frag(=break)的来源,含有frag的单词有:fragment碎片、fragile易碎的、fraction分数等。
该词进入英语后,最初表示“投票”。在美国1787年的宪法中,这个单词首次用来表示“选举权”。
suffrage:['sʌfrɪdʒ] n.选举权,投票,参政权
suffragette:[,sʌfrə'dʒet] n.支持妇女选举权的妇女。
Tragedy(悲剧):古希腊酒神节上的“山羊之歌”
英语单词tragedy(悲剧)源自希腊语tragodia,由tragos(goat,山羊)+oide(song,歌)组成,字面意思就是“山羊之歌”。
“悲剧”与“山羊”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这一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是,悲剧源自古希腊的酒神节上表演的“羊人剧”(satyric drama)。在羊人剧中,演员身披羊皮,装扮成羊人,所以被称为“山羊之歌”。另一种说法是,在酒神节上歌手们为了竞争作为奖品的山羊而高唱悲歌。还有一种说法,在酒神节上歌手们围绕着献祭给酒神的山羊歌唱酒神的不幸。
tragedy: ['trædʒɪdɪ] n.悲剧,悲惨的事
tragic: ['trædʒɪk] adj.悲剧的,悲惨的,不幸的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Swan Song:最后杰作;绝笔
Swan Song字面译做“天鹅之歌”,源于希腊成语Kykneion asma.
天鹅,我国古代叫鹄,是一种形状似鹅而体形较大的稀有珍禽,栖息于海滨湖畔,能游善飞,全身白色。因此,英语成语black swan,用以比喻稀有罕见的人或物,类似汉语成语“凤毛麟角”之意。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西方各国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作曲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即“a last or farewell appearance;the last work before death”之意;偶尔也可指某中最后残余的东西。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Aisopos)的寓言故事中,就有“天鹅临死才唱歌”的说法。古罗马政治家、作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在其《德斯肯伦别墅哲学谈》等论文中,就使用了“天鹅之歌”来比喻临死哀歌。在英国,乔叟,莎士比亚等伟大诗人、剧作家,都使用过这个 成语典故。如:莎翁的著名悲剧《奥噻罗》(othello)中塑造的爱米莉霞的形象,她在生死关头勇敢得站出来揭穿其丈夫的罪行。她临死时把自己比做天鹅,一生只唱最后一次歌。
dionysian(狂饮的):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也是狂欢和放荡之神,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巴克斯(Bacchus)。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关于他的身世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宙斯爱上了塞墨勒,天后赫拉 十分嫉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宙斯拗不过公主的请求,现出原形,结果塞墨勒被雷火烧死,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婴儿狄俄 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将他取出,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时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狄俄尼索斯,意为“瘸腿的人”。
第二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的儿子。赫拉派提坦神将刚出生的狄俄尼索斯杀害并毁掉尸身,却被宙斯抢救出他的心,并让他的灵魂再次投生到赛米莉的体内重生。于是,关于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遍传希腊各地,使人们崇拜不已。
狄俄尼索斯成年后赫拉仍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过程中,他 教会农民们酿酒,因此成为酒神,周围聚集了众多信徒。他在信徒们的簇拥下,乘着四轮马车四处游荡。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歌声、笑声和喧闹带到哪里。他的信徒 们尤其女信徒们一路狂饮狂欢,大声喧哗,举止放荡,在极度兴奋时甚至把不敬酒神的音乐家俄尔普斯撕成碎片。
在古希腊伟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的作品《酒神女信徒》中,年轻的底比斯国王潘修斯因为蔑视和对抗酒神,被酒神施展法力,变成了一头狮子,被以其母亲为首的酒神信徒们在亢奋中撕成了碎片。
传说,酒神曾被一群海盗绑架。他施展法力,用葡萄藤把海盗的船桨和船帆都掩藏起来, 招来了神兽,最后把海盗变成了海豚。为了报答米达斯国王送回他迷路的恩师,赐予米达斯点石成金的本领。希腊英雄忒修斯在克里特岛的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下, 杀死了米诺斯迷宫中的怪物米诺陶后,带着公主逃亡,途中因为相信命运女神的预言而抛弃了公主。酒神按照命运的安排出现在公主面前,娶公主为妻。
酒神是古希腊人最喜欢的神明之一,是除普罗米修斯以外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神灵。人们每年以酒神节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酒神精神还激发了许多哲学家的头脑,如德国的尼采。
英语单词dionysian就来源于酒神的名字,表示与酒神有关的。由于酒神喜欢喝酒,喝高后狂欢嬉闹,所以该词又可以表示狂饮的、狂欢的。
Dionysus:[,daiə'naisəs]n.狄俄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dionysian:[,daiə'niziən]adj.酒神的,狂饮的,狂欢的
hermaphrodite(雌雄同体):爱神和神使的私生子赫马佛洛狄忒斯
在希腊神话中,神使赫尔墨斯(Hermes)和爱与美神阿芙洛狄忒 (Aphrodite)结合,生了一个孩子,叫做赫马佛洛狄忒斯(hermaphrodite),这个名字其实就是两人名字的合并。据说这个孩子是个阴阳 人,所以后来他的名字就成了阴阳人的代名词。还有一种说法,赫马佛洛狄忒斯原本是个俊美的男子,有一次经过一个湖泊时,水中的一个宁芙仙女萨耳玛西斯疯狂 地爱上了他。为了逃避萨耳玛西斯的追求,赫马佛洛狄忒斯跳进了一条河中。但是藏在树后的宁芙仙女也跟他跳了下去,并将其抱住,开始亲吻他。萨耳玛西斯向诸 神祈求要永远与赫马佛洛狄忒斯结合在一起。诸神遂其心愿。于是赫马佛洛狄忒斯变成了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e:[hɜː'mæfrədaɪt]n.阴阳人,雌雄同一体adj.雌雄同株的
hermaphroditic:[hɜː,mæfrə'dɪtɪk]adj.两性的,雌雄同体的
hymeneal(婚姻的):希腊神话中的婚礼之神许门
在希腊神话中,许门(Hymen或Hymenaeus)是婚礼之神,负责婚礼事务。 他是酒神和爱与美神的儿子,其形象通常是一个年轻男子,身披鲜花制成的衣服,手持象征爱情的火炬。他主持了神灵的所有婚礼。凡人举行婚礼的时候,也应该邀 请他到场,否则婚姻就会不幸。因此,古希腊人在举行婚礼时,会大声歌唱致许门的颂歌,以邀请他参加婚礼。
关于许门的出身,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原本是一个雅典的凡人,长相俊美但出身低微。 他爱上了城中一位大富豪的女儿,但由于出身低微而没有机会接近她。在一次只允许女性参加的宗教活动中,许门化装成女人偷偷混入其中。没想到来了一伙海盗, 将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包括许门在内统统绑架走。许门鼓动其他女人反抗海盗,并设计巧妙的杀死了海盗。随后,许门与这一群女人达成协议,帮助她们返回雅典,条 件是他可以挑选她们其中任意一位成为自己的妻子。许门成功地将她们带回了雅典,并娶得了自己的意中人。为了纪念许门,雅典人就将其神化,并在婚礼上对其进 行纪念。
hymen:['haɪmən]n.婚礼之神;处女膜
hymeneal:[,haɪmɪ'niːəl]n.婚礼adj.婚姻的
the torch of Hymen:(比喻)爱情
vampire(吸血鬼):发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传说
英语单词vampire(吸血鬼)来自东欧塞尔维亚语。关于古代欧洲吸血鬼的第一手 资料,能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寻得——实际上,吸血鬼的传说也正是从巴尔干半岛出现并扩散到全世界的。公元14世纪,欧洲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瘟疫传染极快并且危害极大,当时在欧洲造成了恐慌。有些得了瘟疫的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但其亲友便将其草草掩埋,以至于后来某些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发现里面 的尸体呈现着各种古怪姿势,并且还染有鲜血,这当然是因为被误埋的活人挣扎所致,但是当时的人们因为过于害怕便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于是吸血鬼的说法从贫穷 落后的东欧传到整个欧洲。
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来东欧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是多瑙 河畔瓦拉西亚公国的督军。由于君斯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前往征讨土耳其军队。然而在他获胜之时,谣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妻子听闻 后悲痛欲绝之下投河自杀。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 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成为一名吸血鬼。他的传说成为了很多关于吸血鬼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源泉。
到了15世纪,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吸血鬼,僵尸等魔怪的存在,并宣布他们为基督教的敌人。从此吸血鬼种族存在的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开来,并产生了许多传说。
17、18世纪时,在塞尔维亚等东欧斯拉夫语国家流行着一些死尸复活吸血的传说,并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埋尸体的时候要钉个木桩什么的。18世纪,奥地利扩张到塞尔维亚北部等地区的时候,官方发现了当地的这些奇怪习俗,大惊小怪地 到处传扬,导致吸血鬼的传说越传越广。如1725年,在塞尔维亚,一名叫做皮雷·普洛戈维兹的人被指控变为吸血鬼,人们传说有八人死在其手中。另一名叫做 阿诺德·保勒的吸血鬼则造成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死亡。其中普洛戈维兹事件的档案仍可在维也纳档案馆里面找到。在这份德文档案中首次出现“vanpir”这个 词,被视为“vampire"的词源,这是“vampire”第一次出现在文献里。1732年3月3日,法国的一家杂志Le Glaneur也详细地报道了此次事件,文中的“Vampyre”第一次出现在法语中。同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日报》中第一次出现了Vampire一 词。此后,整个欧洲对于这种生物的描述都改成了Vampire一词,只是拼写略有差异。
vampire:['væmpaɪə] n.吸血鬼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butterfly(蝴蝶):喜欢吃黄油的飞虫
英语单词butterfly(蝴蝶)由butter(黄油) fly(飞虫)构成。那么,蝴蝶跟黄油到底有啥关系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蝴蝶喜欢偷吃黄油和牛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很多蝴蝶的颜色像黄油,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蝴蝶的粪便的颜色像黄油。
butterfly:['bʌtəflaɪ] n.蝴蝶
muscle(肌肉):像“小老鼠”一样的肌肉
大家有没有发现英语单词muscle(肌肉)和mouse(老鼠)长得有点像?其实这两个单词还真有渊源。英语单词muscle来自拉丁语musculus,是mus(老鼠)的指小形式,其实就是“小老鼠”的意思。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古罗马人觉得人体中的肌肉很像一只一只小老鼠。无独有偶,希腊语和德语中,“肌肉”和“老鼠”就是同一个词,阿拉伯语中的“肌肉”和“老鼠”的拼写也很接近。
muscle:['mʌs(ə)l] n.肌肉vt.加强,使劲搬动,使劲挤出vi.使劲行进
sirloin(西冷牛肉):被封为爵士的牛里脊肉
英语单词sirloin通常被音译为“西冷”,指的是牛的上部腰肉。其中的loin就是“腰部、腰肉”的意思。西冷牛肉连带着脂肪组织,烹饪后口感比较香、嫩、油润。同时它体积比较大,卖相很好。因此,用西冷牛肉制作的牛排,是西餐中的佳品。sirloin在古英语中拼写为surloin,由sur(上部)+loin(腰肉)构成,表示“牛上部的腰肉”。关于拼写从sur变为sir,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传说,有一位英国国王有一回对他所吃到的牛腰肉特别满意,高兴之下就把它封为爵士(Sir),因此,surloin的拼写就变成了sirloin。英国作家富勒(Thomas Fuller)和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都认可这种说法。前者说这位国王是亨利八世,后者说是詹姆士一世。还有人认为英国是查理二世。虽然众说纷纭,但男人大同小异。
sirloin:['sɜːlɒɪn] n.西冷牛肉,西冷牛排,牛的上部腰肉
loin:[lɒɪn] n.腰,腰部,腰肉,里脊肉
fad(一时的流行):for a day的组合
英语单词fad表示“一时流行的狂热、一时的爱好”,其来源未知,不过有一种虽然不真实,却能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并记忆这个单词的说法,那就是把它看做是for a day(仅仅持续一天)的首字母组合。另外,fad与fade(逐渐消失)拼写很接近,在词义上也可以产生关联,即:fad就是很快就会fade的狂热或爱好。
fad:[fæd] n.时尚,一时流行的狂热,一时的爱好
faddish:['fædɪʃ] adj.风行的,流行一时的
lynch(私刑):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动用私刑的美国人林奇
关于美国英语中lynch(私刑)一词的来源,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沃尔德雷普在《私刑法官面面观:美国法外暴力与惩罚》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考证。根据该书,英语中表示“私刑”的lynch一词最初来自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的一个人名。不过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该词来自贝德福得县一个名叫查尔斯·林奇(Charles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民兵上校、坚定的爱国者。1780年,当他得知英国托利党成员企图夺取蒙哥马利县一个为制造武器提供原料的锡矿时,就率部前往保护。他把那些反叛分子抓住,每人鞭打39下,而且据称还可能使用了严刑拷打的方式,迫使他们承认犯有叛国罪。这些超出法律之外的行为引起了包括托马斯·杰斐逊在内的许多人的关注。1782年,林奇本人在通信中把这种在法庭之外为谋求公正而实施的非正规做法称为lynch law,后来他还把lynch一词用作动词。由此可见,林奇不仅从事过可以被称为私刑的事情,而且还亲自带头使用该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lynch一词来自弗吉尼亚州皮茨法尼亚县一个叫威廉·林奇(William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在独立战争期间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维持秩序。1780年英国托利党在皮茨法尼亚县策划谋反,威廉·林奇和其他当地人通过非正常程序予以镇压。1811年,在接受采访时,林奇描述了描述了他与同伴折磨犯人直到认罪的细节。1836年,埃德加·爱伦·坡在其主编的杂志《南方文学信使》(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中提出威廉·林奇是第一个私刑者。
不管怎样,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弗吉尼亚人开始把动用私刑的行为称为lynch。该词随后得到了普遍应用。
lynch:[lɪn(t)ʃ] n.私刑,私刑处死vt.对……动用私刑,私刑处死,n.(人名)林奇
galvanize(通电):第一个研究生物电的意大利医生路易吉•伽伐尼
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年)是意大利医生、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现代产科学的先驱者。在1780年,他发现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触电火花时会颤动,从而发现神经元和肌肉会产生电力。他是第一批涉足生物电领域研究的人物之一,这一领域在今天仍然在研究神经系统的电信号和电模式。
关于伽伐尼是如何开始生物电学实验的,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伽伐尼当时正在一张桌子旁给青蛙剥皮。此前他曾在这张桌子上用摩擦青蛙皮产生的静电进行电学实验。伽伐尼的助手用一根带电荷的金属解剖刀触碰了青蛙露在外面的坐骨神经。这时,伽伐尼和助手看见了电火花,青蛙腿像活着一样踢了一下。因为这次实验,伽伐尼成为第一个研究电和运动/生命联系的研究者。
在伽伐尼的同行伏打的提议下,这一现象以伽伐尼的名字命名为“galvanism”(流电)。今天,生物学中对伽伐尼现象的研究被称作“electrophysiology”(电生理学), "galvanism"这一术语如今仅在历史文本中使用。但从galvanism衍生出的galvanize一词依然在使用中。
galvanize: ['ɡælvənaɪz] vt.电镀,通电,刺激,镀锌
china(瓷器):来自中国的瓷器
英语单词china小写时表示“中国瓷”,大写时表示“中国”,那么它最初究竟是对中国的称呼还是对中国瓷的称呼呢?词源学研究显示,它最初是对中国的称呼。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将其称为chinaware,ware是器具的意思,可见china是地名,并无瓷器之意。后来人们将chinaware缩写为china,它才有了瓷器的含义。
那么,表示中国的单词China又是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其中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它来自古梵文cina。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就有cina一词。但是关于cina一词所指的具体地区却无定论。有人认为指的是周,有人认为是秦,还有人认为是善于制造精美白瓷的景德镇的古称“昌南”,还有人认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
还有一些学者,如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认为“China”一词源于中国的丝绸。周启澄认为,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丝”的发音已经基本与以后“China”的发音相近,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周启澄认为,丝绸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因此,英文中“中国”的翻译“China”源自丝绸就顺理成章了。
china: ['tʃaɪnə] n.中国,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