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crypha(伪经):未收录至《圣经》正册的基督教著作
《圣经·旧约》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是用犹太人所使用的希伯来文字编写的。 基督教传到欧洲后,这部经典著作也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版本,先后出现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版本。但是,在这两个版本中,却增加了一些不是从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 内容,而是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直接编写的内容,如《禧年书》、《所罗门诗篇》、《以诺书》等。后世的人们对这部分内容的作者和权威性就存有疑问,因此在后续 版本中没有将这些内容收录至《圣经》正册。这些因为作者和权威性存疑而未被收录至《圣经》正册的基督教著作就被称为apocrypha,由 apo(away)+ kryptein(to hid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暗藏的、隐晦的、不公开的”,表示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确认,不适合公布。
apocrypha:[ə'pɒkrɪfə]n.伪经、旁经,作者(或真实性、权威性)可疑的著作
apocryphal:[ə'pɒkrɪf(ə)l]adj.伪的,可疑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pocrypha 词源,apocrypha 含义。
sapphist(女同性恋):古希腊女同性恋诗人萨福的名字
英语单词sapphist(女同性恋)一词来自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女诗人萨福(Sappho)的名字。萨福是公元前7世纪希腊著名女抒情诗人,出生于希腊岛屿Lesbos。她的父亲喜好诗歌,在父亲的熏陶下,萨福也迷上了吟诗写作。
在罗德斯岛,萨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教导女孩子们写作诗歌。当时有不少少女慕名而来,拜在她门下。萨福以护花者的爱恋心情培育她们,同时也像母亲一样呵护她们成长,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使她与女弟子们在那片芬芳之地上绽放出艳丽的同性之爱的花朵。萨福为这些少女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情诗和婚歌,她的许多诗篇都是对女弟子学成离别或嫁为人妇时表达相思之情的赠诗。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不但没有遭禁,反而广为传颂。
萨福是一位创造出了自己特有诗体的抒情诗人,这种诗体被称作“萨福体”。古希腊人十分称赞她,说男诗人有荷马,女诗人有萨福,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她的诗对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贺拉斯的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后来在欧洲一直受到推崇。萨福留有诗歌九卷之多,但目前仅存一首完整的诗章,其余均为残篇断简。
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成为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也被近现代女性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奉为鼻祖。她的名字也成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产生了sapphist、sapphism等单词。
sapphist:[ˈsɒfɪst] n.女同性恋
sapphism:['sæfizəm] n.女同性恋行为,女同性恋主义
Bhagwan:神
来自印度语。Bhagavad-Gita,薄伽梵歌,神之歌,为印度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诗中的哲理现今仍影响着印度人的价值观。
Fibonacci series:斐波那契数列
来自12世纪意大利数学家Leonardo Bonacci, 以表达对其的敬意,该数列的文献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度梵语诗篇。
lesbian:女同性恋
来自古希腊爱琴海岛屿Lesbos,因女诗人Sappho与她的诸多学生居住于该岛,并且流传出许多关于女人之间的感情或爱情诗篇而得名。
dirge(挽歌):为哀悼死者而做的晨祷词中的一个单词
在基督教中,为哀悼死者而做的晨祷词来自圣经旧约中的《诗篇》中的一篇赞美诗,在拉丁语中第一句是“Dirige, Domine, Deus meus, in conspectu tuo viam meam”(主啊,我的上帝,在您的目光下引导我的道路)。其中的第一个单词dirige就是“引导”的意思,是拉丁语dirigere(引导)的祈使形态,与direct(引导)同源。因此,这一篇赞美诗就以单词dirige为名,进入英语拼写演变为dirge。由于它是用来哀悼死者的,所以dirge通常被译为“挽歌”。
dirge:[dɜːdʒ] n.挽歌,哀悼歌
posy:小花束,诗句,刻在戒指内圈的铭文
缩写自poesy,诗句,诗篇,特指刻在戒指内圈的铭文。引申词义像花一般的语言,小花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