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salon(沙龙):巴黎名媛客厅中的社交聚会

英语单词salon(沙龙)来自法语,而法语salon来自意大利语salone,本意为“大厅”(large hall),后来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当时,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会交际场所。进出这里的人,多为小说家、诗人、画家、戏剧家、哲学家、音乐家和评论家等,他们志趣相同,欢聚一堂,或作诗绘画,或欣赏典雅的音乐,或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各抒高见。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聚会称为“沙龙”。正宗的“沙龙”有以下特点:要定期举行;时间要在晚上;人数不能太多。现在,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借“沙龙”一词来表述某项活动,如“文学沙龙”、“音乐沙龙”等。

salon:['sælɒn] n.沙龙,客厅,画廊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alon 词源,salon 含义。

sarcasm(挖苦):如利齿撕肉般的讥讽话

古代希腊人喜欢辩论,在娱乐、政治、司法等领域处处都能见到辩论,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专门教授修辞学和辩论术的人,即所谓的“智者”或“诡辩家”。古代雅典就是一座辩论之城,希腊的古典哲学就诞生于各种辩论中。在辩论时,优秀的辩论家往往能抓住对方言语中的漏洞,用尖酸刻薄的话加以讽刺,使对手颜面尽失、狼狈不堪。在围观者看来,这种尖酸刻薄的讽刺,就像是用牙齿将对手的肌肤一条条撕咬下来,因此将其称为sarkazein,意思就是“将肉撕咬下来”,其中的sark就是英语词根sarc,表示“肉”,含有该词根的单词有sarcous(肉的)。

sarcasm:['sɑːkæz(ə)m] n.讽刺,挖苦,嘲笑

sarcastic:[sɑː'kæstɪk] adj.讽刺的,挖苦的,尖酸刻薄的,辛辣的

sarcous:['sɑːkəs] adj.肉的,肌肉的

Fauvism:野兽主义

来自法语fauve, 野兽,词源同fallow, 黄棕色的,灰白色的,代指野兽。来自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巴黎的一种抽象的,无意义,混乱的画风艺术,被当时的艺术评论家批判为奇葩,野兽状的。

ideologue:理论家

来自idea,想象,想法,主意,-logue,说,词源同dialogue.引申词义空想家,理论家。

Marxism:马克思主义

来自德国19世纪政治理论家Karl Marx,-ism,主义,思想。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muckraker: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

这是美国第廿六任总统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 - 1919)创造的一个词。它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1901年美国总统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1843 -1901)被刺身死,罗斯福以副总统身分继任总统。在他任期内(1901 - 1909),以L1ncoln Steffens和Upton Sinclair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记者、小说家及评论家,对当时美国政治的腐败及商业的弊病进行了辣人彻底的调查。他们的调查报告在报上发表后,舆论哗然,举国震惊。

由于报告揭露了一些政界要人的丑闻、商界大亨的劣迹以及公职人员的贪污读职,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美国统治阶级的痛处,身为总统的罗斯福对此大为恼怒。他担心这些报告可能引起危险的反响。在1906发表的一次谈话中,他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报告中披露的许多问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又猛烈地抨击了这些调查者,指责他们的报告过甚其词,耸人听闻,不负责任。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JohnBunyan,1628 - 1688)的寓言式作品《天路历程净(Piigrim~Progress)中有一个人物,他手持粪耙(muckrake),目不他视,总是两眼朝下,一心在耙粪肥荇物。罗斯福认为那些专事搜集、报道丑事的人,尤其是新闻记者,同这个人物颇为相似。于是,他便在muckrake词后加一表示后缀-er,创造了muckraker 一词来称谓这些人。调查者们对这一称号并无不快,而是引以为荣的接受了。他们连篇累牍的报道引起了全国对他们所调查问题的关注,促使了一些社会状况的改变。国会通过了新的法令,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场揭丑运动(the muckraking movement)持续了多年,直到1 912年才逐渐减弱。然而,muckraker却作为英语词语保留了下来,立住了脚跟,并且一直使用至今。今天,其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意指“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或“刺探隐私者”。

explode:爆炸,感情的迸发   

古罗马人在观看演出时,如果不喜欢的话,就会发嘘声喝倒彩,把表演者轰下台。用拉丁语来说,“把(演员、歌手等)轰下台”就是explodere,它由前缀ex-‘out’和动词plaudere‘clap’(拍手喝彩)即applaud,plaudit二词的词源组合而成。英语explode一词即源于该拉丁词,所以原先也用丁此义,而且一直沿用到17世纪。我们从当时评论家的评论中还可找出像They exploded him off the stage这样的句子。explode的今义“(使)爆炸”始用于18世纪。在英国词典编纂家贝利(Nathan Bailey,? - 1742)和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 1784)所编词典里尚未见explode这一词条注有此义。第一个被《牛津英语词典》引用的例子是美国政治家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1752 - 1816)在1790年说的一句话:All Europe is like a mine ready to explode.(整个欧洲就像是一座随时要爆炸的矿井。)

epicure:美食家;讲究饮食的人

该词源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Epicurus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0, 古希腊杰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的大名,Epicurus的哲学思想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乃至现代欧洲均颇有影响。他反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也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神是“第一推动力”的理论,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在。在伦理观上他认为人生的主要目的乃是快乐。快乐意味着避免苦痛,使身心安宁,怡然自得,而只有通过自制与节制才能获得这种快乐。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学校,因建在花园中,故后称花园学校,史称“伊壁鸠鲁花园”。该学校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校,它接纳了妇女,甚至还接纳了奴隶。在学校中师生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吃的是大麦面包,喝的仅是水。其言和行都和源自其大名的epicure一词的含义(指讲究饮食,注重享乐)极不相同。也许是他后来的信徒曲解了他的学说,认为应该追求美好生活,吃喝玩乐,或者是一些评论家对他的无神论思想不满,对其接纳妇女和奴隶为学生的做法反感,才致使epicure 一词被赋予了不太好的含义。16世纪,在epicure一词进入英语之初,它原指Epicurus的信徒,但是随后不久即转指“讲究饮食的人”或“爱奢侈享受的人”。

diploma:文凭,毕业证书

今指“文凭”或“毕业证书”的diploma乃希腊语借词,该词在希腊语中的原义为letter folded double(对折的信件)或official document(公文)。另外,diplomat,diplomatic,diplomacy等亦均源于该词。diplomat原指持有diploma的政府官员,以后特指“外交官”;diplomatic起初表示“有关公文的”,随后表示“外交(上)的”,最后又由此引申出“有外交手腕的"或“老练的”一义;diplomacy别是英国政论家伯克(Edmund Burke,1729 - 1797) 1796年根据diplomat创造出来的一个词,用以表示“外交”或“外交手腕”。

charisma:神授的超凡能力,神秘的个人魅力,领袖气质

charisma在17世纪是一个纯粹的神学术语,20世纪中期被社会学家政治化,以后经记者和政治家一再使用成了一个时髦词(vogue word),不时在报刊上露面。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John F- Kennedy,1917 - 1963)任美国总统时,记者屡屡用charisma 一词来形容肯尼迪所具有的那种领袖人物的非凡魅力,使该词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下子流行了起来。

该词借自希腊语,原希腊词最早见于《圣经·新约》的希腊文译本,常以复数形式charismata出现,用以指“神授的超凡能力”(如能治病、预言等)。17世纪时英语从希腊语借用了这个神学术语,作charism.1875年开始拼作charisma,最后后者成了较为常用的拼写形式。几个世纪以来,charisma一直用于宗教意义,就是说只用来形容摩西、耶稣等非凡的宗教人物。这个词的今义“神秘的个人魅力”始用于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1864 - 1920)死后出版的著作《论经济和社会法》(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该书直到1947年才译成英语。charisma的这一世俗用法被社会学家所广为接受。到了60年代charisma一词又被广泛用来形容领袖人物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今天似乎有一种将charisma的词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向,把它用作appeal(吸引力)或magnetism(吸引力,魅力)的同义词。除了具有非凡魅力的政治领袖之外,各类名人,包括福音传道者、影星、运动员、将军和作家等,皆可用charisma 一词来形容。一些评论家强烈批评将charisma通俗化的这一做法,然而一个词使用多了其结果往往是会导致词义的扩大或一般化的。

bachelor:单身汉,单身   

该词用来指“单身汉”并不是太久远以前的事。早先它一度指“单身者”,不分性别。英国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琼森(Ben Jonson,L572?- 1637)在他的喜剧《有魅力的女人》(The Magnetic Lady,I632)中就用了bachelor一词指“单身女人”。该词源自古法语bachelor(青年人),中世纪拉丁词baccalaris(佃农)。从其最早词源来看,bachelor带有“生手”的含义。这也反映在它的另一词义“学士(学位)”上。在当代英语中,由于妇女运动的影响,bachelor的用法有了些变化,它常被用作定语,表示“单身”,如bachelor girl/woman(单身女子,独立生活的未婚女子),bachelor mother(单身母亲,未婚母亲)等。从bachelor还派生出bachelorette 一词,意指“年轻的单身女子”。

  

aboveboard:公开的(地).正大光明的(地)

aboveboard原作above board。旧时board有“桌子”之意,above board若按字面义则可作“在桌面上”解。18世纪英国作家、评论家、辞书编纂者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1784)曾在他所编的《英语词典》中指出此语的出处。在赌博中一些赌徒为了换牌作弊,常将双手放在桌子下面,即便无心,亦未免可疑,但若把手放在桌上(above board)则无所施其伎,亦无欺诈之嫌。可见above board原系牌桌用语。约翰逊将之释义为“公开的(地)”“不使诈或不耍诡计”。aboveboard始用于16世纪。从那时起,400多年来一直历久不衰,形和义都无甚变化。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辞书多将aboveboard合二而一,把aboveboard作为一个独立词条,不再列于board名下。它既用作形容词,又用作副词,作“公开的(地)”“光明正大的(地)”“诚实的(地)”等义解。在用作表语时,有时为了加强语气,也和open连用,作open and aboveboard。

wiseacre:自作聪明的人;自以为是的人

这是一个口语用词,意为“自作聪明的人”或“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关于它的由来,流传着以下一则趣闻轶事:

一位拥有大片土地的乡绅在舰队街(Fleet Street)魔鬼酒店(the Devil Tavern)当着英国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琼森(Ben Jonson, 1572-1637)的面夸耀自己的地产。琼森打趣地说,“What care we for your dirt and clods? Where you have an acre of land, I have ten acres of wit.”(谁稀罕你那些泥块土垒?你有一英亩地,我就有十英亩才智。)“Good, Mr Wiseacre,”(说得好,Wiseacre先生)那位绅士说道。

另有一则关于音乐家贝多芬的类似轶闻。有一次,他收到一张署名“土地所有者”(landowner)的名片,他便将自己的名片回敬了一张给对方,并附上“智慧所有者”(brainowner)字样。

此类名人轶闻趣事可能有几分可信之处,然而词源学家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wiseacre和acre在词源上没有任何联系,该词是16世纪末从意为“预言者”的中古荷兰语wijsseggher或德语Weissager(相当于英语wise-sayer)演化过来的,无疑俗词源在变化过程中是起了作用的。

toast:烤面包片,祝酒,受祝酒的人

toast 一词源自拉丁语 tostus (烤过的)。在英语中“烤面包(片)”作toast,“祝酒”也作 toast。这两者之间有无联系呢?旧时,在英国流行一种习俗:人们饮酒时,常爱把一块放有香料的烤面包片(a piece of spiced toast)加入酒中,据说这样可酒味更美。该习俗在莎士比亚时代尤为风行,所以我们今天有 to drink a toast 的说法。

据传,昔日英国人还认为受祝酒的人的名字,尤其是自己所爱慕女人的芳名,也会像烤面包片那样使酒变得芳香甜美。这种看法可能起源于爱尔兰散文作家、评论家、剧作家斯梯尔(Richard Steel,1672-1729)在他主办的单张小品期刊《闲谈者》(The Tatler)第24期(1709年6月4日)上发表的一篇轶闻趣事,内容大意如下:查理二世在位时,一位有名的美男妇人在巴思温泉(Bath)休养。有个追求她的人为了向她献殷勤,从她站着的温泉水中舀了一杯水,当众为她的健康干杯。他在旁的一个唱半醉的朋友说,他本人倒不喜欢那水,而是喜欢泡在其中的toast,也就是泡在水中的美人。从此以后,toast 一词既用以表示“祝酒”,也常引申为“受祝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