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siren(汽笛):歌声迷人的女海妖塞壬

在希腊神话中,塞壬Siren是一种女海妖,人面鸟身,长得美若天仙,并且拥有天籁般迷人的嗓音。她们住在海岛上,用歌声魅惑航海者,使他们的船只触礁沉没,船员成为她们的腹中餐。在荷马史诗中,当奥德修斯将要经过塞壬所在海岛时,得到女神的忠告,预先采取了防备措施。他命令手下把自己牢牢地绑在桅杆上,让手下用蜡把各人的耳朵堵上。经过塞壬所在海岛时,果然从远处传来了迷人的歌声。歌声如此令人神往,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挣脱束缚,向手下大喊大叫,让他们驶向海岛。但他的手下因为事先得到指示,对此不闻不顾,驾驶船只一直向前,直到远远地离开了海岛才给他松绑。奥德修斯就是这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安全地欣赏了塞壬们的天籁之音。

在17世纪,人们为了防止船只触礁,就在暗礁附近用汽笛发出警报,警示海员们塞壬的故事。所以人们就把这种警报声叫做siren。

siren: ['saɪr(ə)n]n.汽笛,警笛,歌声迷人的女歌手,女妖塞壬adj.迷人的vt.引诱vi.响着警笛行驶

sirenian:[saɪ'riːnɪən] n.海牛目哺乳动物adj.海牛目哺乳动物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iren 词源,siren 含义。

alert(警戒):哨兵到高处瞭望警戒

和alarm一样,英语单词alert也是一个军事术语,来自意大利语all'erta(to the height),本意是“到高处去(瞭望警戒)”。erta指的是“高塔、瞭望塔”,源自拉丁语erigere(升起),同源的英语单词有erect(竖立)。all'erta进入法语后变为alerte,最后演变为英语alert。

alert:[ə'lɜːt]n.警戒,警惕,警报adj.警惕的,警觉的vt.警告,使警觉

antediluvian:远古的

发音释义:[,æntɪdɪ'luːvɪən] adj. 大洪水前的;远古的;陈旧的;旧式的n. 大洪水以前的人;年迈的人;不合时宜的人

结构分析:antediluvian =ante(在…之前)+diluvi(大洪水)+an(名词后缀)→大洪水之前的人→远古的

词源解析:diluvi←拉丁语diluvium(大洪水)←拉丁语diluere(冲洗掉)

背景知识:在很多神话传说中,都有大洪水毁灭人类的故事,如《圣经·旧约》中就曾记载,上帝降下大洪水毁灭了所有人,只有诺亚一家事先得到警报,躲在方舟里躲过此劫难。这场大洪水在拉丁语中被称为diluvium,在英语中称为deluge。

同源词:dilute(冲淡、稀释),deluge(大洪水),diluvial(洪积的、大洪水的)

alert:警惕的

发音释义:[ə'lɜːt] vt. 警告;使警觉,使意识到adj. 警惕的,警觉的;留心的n. 警戒,警惕;警报

结构分析:alert = al(去)+ert(高处)→去高处警戒→警惕的

词源解释:al←意大利语all(去);ert←意大利语erta(高处、瞭望塔)←拉丁语erigere(升起)

背景知识:alert来自意大利语中的军事术语all'erta,表示“瞭望警戒”,字面意思是“到高处去”。引申为“警戒、警惕”之意。

同源词:erect(直立),erection(勃起、直立)

faze:惊慌

来自英语方言feeze, 警报,慌乱,来自PIE*pent, 走,离开,词源同path.

siren:汽笛,警报器

该词源于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中Siren(塞壬)是半人半鸟的女海妖,上身是美丽的少女,胸部以下则完全呈鸟形,长着两只翅膀。这些女妖(一说两个,一说三个,还有一说八个)居住在海岛上,常常用勾人心魂的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使驶近的航船触礁沉没或使航船靠岸再来杀害他们,所以海岛四周白骨累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经过海岛时,依照女巫喀尔刻(Circe)的嘱咐,用蜡团封住同伴们的耳朵,使他们听不到歌声,又让他们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因此奥德修斯是第一个听到女海妖歌唱而又未遇难的人。女海妖见歌声失灵,愧愤投海化为峭石。

  Siren 一词在希腊语中原作seiren,拉丁语作siren,后期拉丁语作sirena,13世纪法语则作sereine,它于14世纪作为借用词进入英语。16世纪以后Siren的词义有了延伸,常被用来指“歌喉迷人的女歌手”或“妖女”、“妖妇”,首字母也变成小写的了。siren当今最普通的意义“汽笛”“警报器”则分别始用于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uff:暗黄色皮革,皮肤,爱好者,热心者

该词源自法语buffe/buffle‘buffalo’(野牛),故其原始词义亦为“野牛”,但此义到了18世纪初就已丧失。buff最初也指“(用水牛或黄牛皮制的坚韧柔软的)暗黄皮革”,以后喻指“(人的)皮肤”,尤用于短语in the buff(赤身棵体),也喻指“米色”“暗黄色”等。但这些均为旧义。在美语中更为常用、更为普遍的词义是“爱好者”、“热心者”,如tennis buff(网球爱好者),rnovie buff(电影迷)。关于buff这一词义的产生,有以下一段掌故。

在19世纪20年代纽约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市内没有什么大楼,只有砖屋和木头房。许多房屋陈旧不堪,火灾不时发生。当时不像如今有什么组织良好、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一有火警,附近的人丢下手中的活儿,齐奔失火地点救火。救火设备也不外乎是些手力唧筒、马车、水桶及木梯之类的东西。

接着义务消防队组织起来了。队员受到灭火救人的专门训练。他们一般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既无报酬,工作又危险。

在严寒的冬天,许多青年消防队员身穿黄牛皮( buffalo skin)上衣,用以防湿保暖。警报一响,甚而周围城市居民也奔来救援,同样身着黄牛皮上衣。这些义务消防队员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交口赞誉。由于他们身着黄牛皮上衣,大家亲切地管他们叫fire buff,意即“热心救火的人”。(注意勿与另一短语fire bug相混,后者意义截然相反:“纵火狂”)

由此可见,buff这一旧词获得新义主要归因于buffalo 一词。实际上早先的buff也可以说是取自buffalo头一音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buff的词义不再囿于救火一事,在口语中凡对某事热心者或对某一事物上谜者均可用它表示,词义显然扩大得多了。

belfry:钟塔,钟楼   

现指“钟楼”或“钟塔”的belfry 一词原先和bell(钟)并无丝毫联系。中世纪德意志战略家为了征服邻邦制造了一种攻打城堡用的,名为bergfrid的“冲击塔”,其字面原义为peace-protector(和平保护者),名称本身颇具讽刺意味。这种冲击塔是可移动的,士兵隐蔽在塔内还可免受敌人弓箭手的伤害,确为一种有效器械。其他欧洲国家纷纷仿造,英国人也引进了这种冲击塔,并加以改进,把塔身造得更高,以便弓箭手能够爬到塔顶,向对方城堡放箭,英语借用了法语词berfrei称之,后改作berfrey。但是随着新武器的发明,berfrey在进攻性军事行动中逐渐显得过时了,就被拖至城堡内当了望塔用,并配之以钟,以便在敌人进攻时发警报。从15世纪起,由于人们不断地将该词和bell相联系,它开始演变为belfrey,最后又变作belfry,其词义也随之发生变化,“钟塔”一义取代了“冲击塔”,在现代英语常指“(教堂的)钟塔”。

  

alarm:警报,惊慌   

旧时意大利哨兵发现敌人来袭时常常呼喊all’arme,相当于英语to arms或to the weapon,意思是“准备战斗”。嗣后all’arme合为allarme,古法语和中世纪英语把它吸收了过来,拼作alarme,保留丁它在意大利语的原义。约在16世纪其形式演变为alarum,最后才变成alarrn,而词义也几经变化,先由“准备战斗”转为“突然袭击”,而后又引申为“惊慌”,觋多指“警报”、“警报器”等。和意大利语all’arme同义的古法语短语as armes进入英语后变成to arms,意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siren:塞ft,性感妖女,汽笛,警笛,警报器

来自拉丁语 Siren,来自希腊语 Seiren,塞ft,古希腊神话中居住于海岛上的精灵,通过诱惑性 的歌声吸引水手将船只划向她们所在岛屿处的万丈海渊。其名字字面意思可能为绑定者,捆 绑者,来自 seira,绳子,绳索,词源同 series.引申词义汽笛,警笛,警报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