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thanasia(安乐死):希腊神话中的死神桑纳托斯
在希腊神话中,掌管死亡的是死神桑纳托斯(Thanatos),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墨尔斯。桑纳托斯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睡神许普诺斯的孪生兄弟。桑纳托斯住在冥界,手执宝剑,身穿黑斗篷,有一对发出寒气的黑色大翅膀,他会飞到快要死亡的人的床头,用剑割下一缕那人的头发,那人的灵魂就会被他摄走。桑纳托斯心底善良,常常请他的兄弟睡神帮忙,先使人入睡,然后在睡梦中带走他的灵魂。古希腊的一件著名陶器上就绘画了死神和睡神在神使赫尔墨斯的指挥下将死于特洛伊战场的萨耳珀冬抬入冥界的场面。
桑纳托斯还曾经被狡猾的凡人西叙福斯(Sisyphus)欺骗过。西叙福斯作恶多端、异常狡猾。他见到桑纳托斯到来,假装好奇地询问死神带来的镣铐是如何工作的。桑纳托斯向他演示镣铐的工作原理,结果反而把自己锁住了,西叙福斯因此逃过一劫。
从桑纳托斯的名字Thanatos产生了英语词根thanato,表示“死亡”。单词euthanasia(安乐死)、thanatology(死亡学)等就来源于此。
词根thanato:死亡,=death
euthanasia:[,juːθə'neɪzɪə] n.安乐死,安乐死术。记:eu好+thanasia(thanatos,死亡)→轻松愉快的死亡
thanatology:[,θænə'tɒlədʒɪ] n.死亡学。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euthanasia 词源,euthanasia 含义。
bead(珠子):中世纪时基督教徒的念珠祈祷法
英语中,单词bead一般译为“珠子”,但单词beadsman指的却是“乞丐,祈祷者”。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单词bead的本意就是“祈祷”,与单词bid(吩咐、出价)同源。单词bead的含义从“祈祷”转变为“珠子”,与中世纪时基督教徒的念珠祈祷法有关。所谓念珠祈祷法,是指在祈祷时用念珠在计算次数,每祈祷一次就拨动一粒念珠。在很多宗教中都可以见到这种祈祷方法,如佛教中的佛珠。正因为受这种念珠祈祷法的影响,单词bead的含义从“祈祷”慢慢转变为“祈祷时所用的念珠”,进而泛化为一般的珠子,甚至是水滴。在现代英语中,bead的原意“祈祷”已经不见踪影,但在单词beadsman中依然保留。beadsman指的是受雇为人祈祷的人,通常是乞丐。
bead: [biːd] n.珠子,念珠,滴vt.用珠子装饰vi.变成珠状
beadsman:['biːdzmən] n.祈祷者,乞丐,受雇祈祷者
confetti(婚礼上的彩色碎纸):狂欢节游行时抛撒的糖果
在现代婚礼上,我们常常见到人们往新人身上抛撒彩色碎纸的场面。这种做法源自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意大利,狂欢节时常常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和围观群众常常会相互抛撒小物品以表达欢乐之情。有钱的贵族往往会抛撒糖果,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confetti,是confetto(糖果)的复数形式。而没钱的穷人们为了嘲弄贵族则常常扔臭鸡蛋来代替糖果,结果双方经常在游行时发生争吵斗殴。意大利当局为了避免冲突,曾多次下令禁止在狂欢节游行时抛撒臭鸡蛋等物品,但穷人往往会用其他类似物品加以代替。这种情况直到1875年才终于有所改变。这一年,一位聪明的米兰商人在狂欢节之前向工厂采购了大量原本是无用副产品的彩色碎纸屑,并在狂欢节上向群众销售,用作游行时抛撒的物品。由于这种碎纸屑对人体无害,又充满喜庆,因此大受欢迎。从此以后,在狂欢节游行中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就逐渐流传开来。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还拓展至狂欢节之外的其他场合如婚礼。由于这种碎纸最初是用来代替糖果的,所以在意大利语中也被称为confetti。英语单词confetti便来源于此,同源的单词还有confection(糖果)。
confetti:[kən'fetɪ]n.(婚礼、狂欢节中抛撒的)五彩纸屑;(旧时狂欢节或庆祝场合抛撒的)糖果
confection:[kən'fekʃ(ə)n]n.糖果,蜜饯
canopy(天蓬):可以铺设蚊帐的埃及床
在古代埃及,人们夏天晚上睡觉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就用渔网或其他材料把床围起来,这就是最初的蚊帐。希腊人见到埃及人的这种四周围有蚊帐的床,觉得十分有用,就将其引入到希腊,并将这种床叫做konopeion,来自konops(蚊虫),字面意思就是“避免蚊虫叮咬(的床)”,这就是英语单词canopy的来源。
其实这种埃及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顶,可以用来撑开蚊帐。因此,单词canopy就逐渐衍生出“顶、盖、天蓬、华盖”等含义。
canopy:['kænəpɪ] n.天蓬,华盖,遮蓬,苍穹vt.用天蓬遮盖,遮盖
hermit(隐士):隐居在荒漠中的人
英语单词hermit(隐士)来自希腊语eremites,字面意思就是“荒漠中的 人”。为什么隐士一定要隐居在荒漠中呢?原来,当隐修刚刚兴起之时,最早的基督教隐修者都是在埃及和叙利亚的沙漠中进行隐修的。最有名的一个隐士叫做圣安 东尼。他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基督徒,基督徒隐修生活的先驱,也是沙漠教父的著名领袖。
圣安东尼首先在自家附近退隐达十五年之久,并向住在附近的隐士们学习如何善度隐修的生活。当圣安东尼三十多岁时,便渡过尼罗河,到 沙漠中一座庇斯比尔山上,住在一个荒废多年的军用城堡中,追求祈祷和独修的生活。圣安东尼将自己锁在城堡中二十五年之久。他的一位朋友每年两次把半年需用 的面包送给他,因为当地天气干燥,面包不易变坏;此外,城堡内有泉水源供应食水。二十五年后他的朋友们破门而入,进入城堡,见到圣安东尼的样貌比二十五年 前更平静而健康。当时跟随圣安东尼的群众效法他的榜样,也在庇斯比尔山附近的山洞或小屋中独修,而圣安东尼则固定地予以会晤并指导,如此维持了五至六年。
随后,圣安东尼退隐到尼罗河与红海间的克津山旷野,在那里度过他最后的45年半独修生活。圣安东尼的隐修风范影响后代基督徒,包括奠定基督教教义的圣奥古斯丁。虽非首位隐修士,然而他的榜样促使修道生活的兴盛,使后人尊称他为“修道运动之父”。
hermit:['hɜːmɪt]n.隐士,隐修者,隐居者
Hermitage:['hɜːmɪtɪdʒ] n.隐士生活,隐士住处
Orpheus(杰出的音乐家):独闯冥府拯救爱妻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色雷斯地方有个著名的诗人与歌手叫俄耳甫斯 (Orpheus)。他的父亲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母亲是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这样的身世使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 候,阿波罗便把自己用的宝琴送给他。这把琴制作精巧,经俄耳浦斯一弹更是魅力神奇,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 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帖耳。
俄耳甫斯凭着他的音乐天才,在盗取金羊毛的阿尔戈斯号英雄队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伊阿宋正是靠了俄耳浦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在归途中,英雄们被海妖塞壬的歌声所魅惑,意志沉沦之际,俄耳浦斯的琴声惊醒了大家,逃离了妖岛。
俄耳甫斯的悲惨爱情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据说俄耳甫斯有一位情投意合 的妻子叫做欧律狄克。有一天她被毒蛇所咬,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为了再见到妻子,俄耳甫斯前往冥府,用琴声打动了冥河的艄公,驯服了守卫冥府大门的三头犬。 最后他来到冥王和冥后的面前,苦苦哀求把妻子还给他。冥王夫妇被他的深情打动,允许他带回妻子,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在走出冥府之前不能回头看他妻子一 眼,否则他的妻子再也不能返回人间。
俄耳甫斯欢天喜地地谢过冥王夫妇,领着妻子往人间走。由于脚伤未愈,欧律狄克每走一 步都要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俄耳甫斯牢记冥王的要求,强忍着不回头。就快抵达人间之际,欧律狄克再也忍受不了俄耳甫斯的冷淡,大声抱怨起来。爱妻心切的俄 耳甫斯忘记了冥王的警告,回头安慰爱妻。就在刹那间,死神再次将欧律狄克带回了冥府,只留下捶胸顿足的俄耳甫斯。
从此后,俄耳甫斯郁郁寡欢,孤身一人隐居在色雷斯的洞穴之间。由于不敬酒神,他被酒神的女信徒们在癫狂状态下撕成碎片。宙斯怜悯他,就将阿波罗送给他的七弦琴高高挂在空中,这便是天琴座的来历。
Orpheus:['ɔ:fiəs; -fjus]n.杰出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orphic:['ɔ:fik] adj.神秘的,俄耳甫斯的
Orphism:['ɔ:fizəm] n.俄耳甫斯主义,俄耳甫斯教
thanato-(死亡):希腊神话中的死神桑纳托斯
在希腊神话中,掌管死亡的是死神桑纳托斯(Thanatos),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 墨尔斯。桑纳托斯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睡神许普诺斯的孪生兄弟。桑纳托斯住在冥界,手执宝剑,身穿黑斗篷,有一对发出寒气的黑色大翅膀,他会飞到快要 死亡的人的床头,用剑割下一缕那人的头发,那人的灵魂就会被他摄走。桑纳托斯心底善良,不会采用暴力手段夺走人的生命,而是常常请他的孪生兄弟睡神帮忙, 先使人入睡,然后在睡梦中带走他的灵魂。
桑纳托斯曾经被狡猾的凡人西叙福斯(Sisyphus)欺骗过。西叙福斯作恶多端、异常狡猾。他见到桑纳托斯到来,假装好奇地询问死神带来的镣铐是如何工作的。桑纳托斯向他演示镣铐的工作原理,结果反而把自己锁住了,西叙福斯因此逃过一劫。
从桑纳托斯的名字Thanatos产生了英语词根thanato,表示“死亡”。单词euthanasia(安乐死)、thanatology(死亡学)等就来源于此。
euthanasia:[,juːθə'neɪzɪə]n.安乐死,安乐死术。记:eu好+thanasia(thanatos,死亡)→轻松愉快的死亡
thanatology:[,θænə'tɒlədʒɪ]n.死亡学。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crystal(水晶):石化的冰
古代希腊人最初见到水晶这种矿物质时,不知为何物。他们看到这种物质和石头一样硬,却又像冰一样晶莹剔透,因此认为是石化的冰,所以在希腊语中称之为krystallos,来自kryos(frost,冰冻)。该词进入拉丁语后变成crystallus,经由法语进入英语后变成了crystal。crystal不仅可以表示水晶,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结晶体。
crystal:['krɪst(ə)l] n.结晶,结晶体,水晶adj.水晶的,透明的,清澈的
sarcasm(挖苦):如利齿撕肉般的讥讽话
古代希腊人喜欢辩论,在娱乐、政治、司法等领域处处都能见到辩论,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专门教授修辞学和辩论术的人,即所谓的“智者”或“诡辩家”。古代雅典就是一座辩论之城,希腊的古典哲学就诞生于各种辩论中。在辩论时,优秀的辩论家往往能抓住对方言语中的漏洞,用尖酸刻薄的话加以讽刺,使对手颜面尽失、狼狈不堪。在围观者看来,这种尖酸刻薄的讽刺,就像是用牙齿将对手的肌肤一条条撕咬下来,因此将其称为sarkazein,意思就是“将肉撕咬下来”,其中的sark就是英语词根sarc,表示“肉”,含有该词根的单词有sarcous(肉的)。
sarcasm:['sɑːkæz(ə)m] n.讽刺,挖苦,嘲笑
sarcastic:[sɑː'kæstɪk] adj.讽刺的,挖苦的,尖酸刻薄的,辛辣的
sarcous:['sɑːkəs] adj.肉的,肌肉的
etiquette(礼仪):贴在墙上的礼仪要求告示
英语单词etiguette(礼仪)和ticket(票)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是同源单词,原本指的是同一事物,即古代在法庭、兵营等地方的墙上张贴的关于礼仪和行为举止要求的小告示,类似于我们现在在一些地方能见到的“请保持肃静”、“请勿吸烟”等告示一样。这两个单词都来自古法语单词estiquette,由estiquer(stick、attach)+ette(小),字面意思就是“可供粘贴的小纸条”。由于在古代这种小纸条、小告示上写的都是关于礼仪和行为举止要求方面的内容,所以衍生出表示“礼仪”的单词etiquette;另一方面,除了用作可贴在墙上的告示外,这种小纸条还可以用作其他多种用途,如门票、电影票、彩票等,因此又衍生出表示“票券”的单词ticket,其拼写方式有较大的简化。
etiquette: ['etɪket; etɪ'ket] n.礼仪,礼节,规矩
ticket: ['tɪkɪt] n.票,券,入场券,交通罚单,标签vt.加标签于,给……开罚单
bizarre(奇异的):留大胡子的巴斯克男人
英语单词bizarre来自法语,意为“奇异的,怪异的”。法语bizarre的来源很多人认为来自西班牙语bizarro(英勇的,帅气的),而西班牙语bizarro来自巴斯克语bizar(胡子)。巴斯克人是居住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国南部的一个民族,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在中世纪,巴斯克男人普遍留大胡子,认为这是男子汉的标志,是帅气和英勇的象征。现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首府毕尔巴鄂的男人依然爱留大胡子。然而,法国人在战场上见到满脸大胡子的巴斯克士兵时却吓了一跳,以为自己遇到野人了。因此,在法语中,bizarre的含义从“英勇的、帅气的”变成了“奇异的”。
还有人认为,法语bizarre来自意大利语bizarro,意思是“愤怒的、暴躁的”,但意大利语bizarro的原始含义依然是“英勇的,像士兵一样的”。不管怎么说,这个单词都跟巴斯克男人的大胡子有关系。
bizarre:[bɪ'zɑː] adj.奇异的
tabacco(烟草):美洲土著对烟草的称呼
据历史学家考证,烟草起源于美洲。早在4000多年前,美洲的玛雅人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吸食烟草。他们发现烟草的香味具有提神解乏的功效,便开始咀嚼烟草,后来改为吸食。在一座建于公元432年的玛雅神殿里,一张半浮雕画描绘了一个叼着长烟管烟袋、头部裹着烟叶的玛雅祭司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吸烟的情景。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抵达美洲大陆,见到当地人吸食烟草,非常好奇,便去询问当地人这是什么东西。哥伦布根据当地人的回答,将烟草翻译为西班牙语tabaco,并将当地人赠送的一些烟草带回欧洲。从此,烟草才被世人所知并广泛流传。
据语言学家研究,当时美洲土著人回答哥伦布时,指的很可能并非烟草本身,而是“卷好的烟叶”或“吸食烟草的烟管”。但不管怎样,西班牙语tabaco成了西方对烟草的称呼,英语单词tabacco就来自西班牙语的tabaco。
据说,加勒比海地区的Tobago(多巴哥)岛也是哥伦布根据当地人吸食烟草的习俗而命名的,所以拼写与tabaco很像。
tobacco: [tə'bækəʊ] n.烟草,烟叶,烟草制品
champion(冠军):代表军队进行决斗的最佳战士
在古代战争中,经常有通过决斗来决定胜负的例子。双方均派出自己军队中最杰出的战士,在两军阵前进行一对一的生死决斗。在决斗中被击败的一方向获胜一方认输或投降。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双方将士的伤亡,但对参加决定的人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牺牲。在西方的古代历史和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这种决斗,如圣经中提到的大卫和歌利亚的决斗、荷马史诗中提到特洛伊战争中帕里斯王子与海伦的老公墨涅拉奥斯的决斗,以及最扣人心弦的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之间的决斗。
英语单词champion的原意指的就是这种代表整支军队参加一对一决斗的战士。它来自拉丁语campionem,由campus(平地,在此指平坦的战场)衍生而成,指在战场上决斗的战士。因此,英语单词champion有两个含义,既表示“冠军”、“最好的”,还表示代表军队参加决斗,引申为“支持”、“拥护”、“为某群体或某事业而奋斗(的人)”。
champion: ['tʃæmpɪən] n.冠军,优胜者;战士;拥护者adj.优胜的vt.支持,拥护
maverick(特立独行者):特立独行的牧场主马华力
在19世纪的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位名叫山姆•马华力(Samuel Maverick)的牧场主,被当地人看作是特立独行者。按照当时的习俗,牧场上的牛、马等牲畜都要打上本牧场的烙印,这样牲畜丢失后,人们根据身上的烙印就能识别是哪家牧场的牲畜。但这位马华力却偏偏不肯按照惯例给牲畜打上烙印。不过这样也好,以后凡是见到身上没有烙印的牲畜,大家就知道是马华力家牧场的了。马华力也因为此事而出名。
不过,据历史学家考证,当年马华力不愿给牲畜打烙印并非出自特立独行考虑,而是对放牧之事缺乏兴趣。因为这位马华力在历史上扮演的更重要角色是一名律师和政治家。当时的德克萨斯州还属于墨西哥,正在争取独立。马华力积极参加了德克萨斯独立革命,亲自率领部队冲锋陷阵,击败了墨西哥军队,参加了墨西哥军队的投降仪式,并成为《德克萨斯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
不管怎样,马华力在美国历史上成了特立独行的典型。他的姓氏Maverick也因此青史留名,成为了“特立独行者”的代名词。美国NBA联盟中,德州达拉斯小牛队的英文名就是Dalas Maverick,表达的就是这种叛逆不羁、特立独行的精神,译为“达拉斯特立独行队”可能更精确。著名电影“壮志凌云”中,汤姆·克鲁斯所饰演的主角的代号就是maverick(独行侠),正好契合他的性格特征。
maverick:['mæv(ə)rɪk] n.特立独行者,独行侠;没打烙印的牲畜adj.特立独行的,不按常规的;未打烙印的(牲畜)
chapel:小教堂
发音释义:['tʃæp(ə)l] n. (附属于教堂或监狱等机构的)小教堂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ppella(小斗篷),是cappa(斗篷)的指小形式
同源词:cape(斗篷、披肩)
单词chapel的本意是“存放圣马丁的斗篷残片的地方”。四世纪时,在法国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封为圣徒,他的斗篷残片被法国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小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chapel。
canopy:天蓬、华盖
发音释义:['kænəpɪ] n.天蓬;华盖;遮蓬;树冠;苍穹vt.遮盖
词源解释:canopy←希腊语konopeion(带蚊帐的埃及床)←希腊语konops(蚊虫)
在古代埃及,人们夏天晚上睡觉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就用渔网或其他材料把床围起来,这就是最初的蚊帐。希腊人见到埃及人的这种四周围有蚊帐的床,觉得十分有用,就将其复制到希腊,并将这种床叫做konopeion,来自konops(蚊虫),字面意思就是“避免蚊虫叮咬(的床)”。这种埃及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顶,可以用来撑开蚊帐。因此,单词canopy就逐渐衍生出“顶、盖、天蓬、华盖”等含义。
bizarre:奇异的
发音释义:[bɪ'zɑː] adj.奇异的;古怪的
词源解释:bizarre←法语bizarre(奇异的)←西班牙语bizarro(英勇的、帅气的)←巴斯克语bizar(胡子)
巴斯克人是居住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国南部的一个民族,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中世纪的巴斯克男人普遍留大胡子,认为这是男子汉的标志,是帅气和英勇的象征。现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首府毕尔巴鄂的男人依然爱留大胡子。然而,法国人在战场上见到满脸大胡子的巴斯克士兵时却吓了一跳,以为自己遇到野人了。因此,在法语中,bizarre的含义从“英勇的、帅气的”变成了“奇异的”。
助记窍门:bizarre→谐音“鼻扎”→鼻子下面毛扎扎的→满脸大胡子的→怪异的
basket case:残疾
战争用语。据说在野战医院里见到篮子提回来的在战场上失去四肢的战士,形容战争的残酷。
apparition(幻影):基督教中的“基督显现”
英语单词apparition来自拉丁语apparitionem,是动词apparere(appear,显现)的过去分词动名词形式,本意就是“显现”。这个词最初用于宗教场合,表示“基督显现”,即耶稣基督以婴儿的形态诞生。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诞生时,东方三博士在观星时发现异象,便一路向西前来拜见“犹太人的王”,最后见到了刚出世的耶稣,向他献上了三件宝物为礼。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显现,基督教徒将耶稣诞生之日定为“主显节”(Epiphany)。单词epiphany的本意和apparition一样,都表示“基督显现”,但常常用来表示“主显节”。而apparition一词的宗教色彩逐渐消退,常常用来表示幽灵鬼怪的显现。
apparition:[,æpə'rɪʃən] n.幽灵,幻影,离奇出现的东西
epiphany:[ɪ'pɪfəni] n.主显节,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