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莫涅莫绪涅
莫涅莫绪涅(Mnemosyne)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的女儿,十二泰坦神之一。她是宙斯的情人,和宙斯一起生了九个缪斯女神。她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支着下巴沉思的女子;有时她在画笔下表现为一个接近成年的女性,发饰多珍珠和宝石,用右手的两个前指持着耳垂。
莫涅莫绪涅的名字中包含词根mneme,意思是“记忆”。变体有:memo,memor,mnem,mnes。
memory: ['mem(ə)rɪ]n.记忆,记忆力
remember: [rɪ'membə]v.记得,记起
memo: ['meməʊ]n.备忘录
memoir: ['memwɑː] n.回忆录,自传
memorial: [mə'mɔːrɪəl]adj.纪念的,记忆的,追悼的n.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仪式,纪念物
commemorate: [kə'meməreɪt]vt.庆祝,纪念,成为……的纪念
amnesty: ['æmnɪstɪ]n.大赦,特赦vt.赦免。记:a否定+mnes记忆+ty名词后缀→不再记得,既往不咎→赦免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emory 词源,memory 含义。
bigwig(大人物):假发越大,地位越高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社会上流人士喜欢佩戴假发(wig)。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始作俑者。由于在当时,满头浓发被看作是男性力量的表现,而这位国王却是个秃头。为了掩饰这一缺陷,路易十三就戴上了一顶长度长度及臀的原色卷发。大臣们纷纷效仿,从而使得佩戴假发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在一些欧洲古装剧中还能看到法官和律师们佩戴着白色的假发。
假发的大小与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者,佩戴的假发越大越长。所以人们就是用“bigwig”这个单词来表示大人物。
bigwig: ['bɪgwɪg]n.权贵之人,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wig: [wɪg]n.假发
person(人):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面具
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京剧中有所谓的脸谱,不同的人物性格就用不同的脸谱予以直观的表示。古代希腊、罗马的戏剧中也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不过不是脸谱,而是面具,不同角色戴不同面具。佩戴面具可以解决一人分饰多角的问题,还能克服剧场条件限制,使远处的观众辨别出角色的形象和表情。这种面具,拉丁文就叫做persona。正因为如此,persona渐渐成了戏剧中的“人物角色”的意思。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扮演一定的人格角色,所以persona就从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延伸为表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格角色,从而产生了英语单词person。
person:['pɜːs(ə)n]n.人,个人
persona:[pə'səʊnə; pɜː-]n.人物角色,伪装的外表
personal: ['pɜːs(ə)n(ə)l]adj.个人的,私人的,亲自的
personality: [pɜːsə'nælɪtɪ]n.人格,个性。
victory(胜利):罗马神话中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Victoria)是罗马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对应于希腊神话中的尼克 (Nike),是胜利的化身。她是泰坦神帕拉斯和冥河女神斯堤克斯的女儿。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她所到之处胜利 也紧跟到来。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在泰坦战争中倒戈向奥林帕斯并助其获胜。她不仅象征战争的胜利,而且代表希腊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尤其是竞技体 育领域中的成功。因此她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神祇,经常作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
著名体育品牌耐克(NIKE)就来自胜利女神的希腊名字。而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就来自她的罗马名字。
Victoria:[vɪk'tɔːrɪə] n.维多利亚
victory: ['vɪkt(ə)rɪ] n.胜利
herculean(力大无穷的):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Heracles或 Hercules,又译为“海格力斯”)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众神之王宙斯与凡间女子阿尔克墨涅的儿子,英雄玻耳修斯的曾孙。他神勇无比,力大无 穷,生前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伟绩,还参加了阿尔果斯远征帮助伊阿宋觅取金羊毛,解救了普罗米修斯等等,死后升入奥利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有关他惩恶扬善, 敢于斗争的神话故事,历来都是文艺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
赫拉克勒斯的母亲阿尔克墨涅临产前,宙斯曾得意地在众神面前宣告一名伟大的英雄即将诞生,将统治玻耳修斯的所有后裔。天后赫拉嫉恨阿尔克墨涅,就暗做手脚,推迟了阿尔克墨涅的生产,而使珀尔修斯之孙、赫拉克勒斯的叔父欧律斯透斯提前出生,从而成为国王。
赫拉克勒斯出生后,曾机缘巧合地吮吸了天后赫拉的乳汁,从而获得神力。赫拉克勒斯还是个婴儿时,赫拉曾派两条毒蛇来暗杀赫拉克勒斯,但被赫拉克勒斯扼杀。赫拉克勒斯长大后,拒绝了“恶行女神”的诱惑,选择了“美德”之路。
赫拉克勒斯的叔父欧律斯透斯故意刁难他,给他布置了十二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杀死 刀枪不入的尼美亚雄狮、杀死九头蛇、夺取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赤牡鹿、活捉厄律曼托斯野猪、清理奥革阿斯的牛棚、猎杀铜羽怪鸟、制服克里特的公牛、驯服食 人马群、夺取亚马逊女王的腰带、夺取革律翁的牛群、盗取金苹果、从冥府中盗取三头犬。赫拉克勒斯一一完成了这些不可能的任务。
赫拉克勒斯后来娶卡吕冬的得阿涅拉为妻。带妻子去特拉基斯途中,马人涅索斯企图将他 的妻子掠走,被他用毒箭射死。马人临死前劝得阿涅拉收集他的毒血,以便将来用以恢复丈夫对她的热恋。后来,得阿涅拉担心被遗弃,把抹上毒血的衬衣送给丈 夫。他穿上这件衣服以后,痛苦难忍,最后投火自尽。
按照宙斯的意志,他成了奥林匹斯的神,赫拉与他和解,把青春女神赫柏给他为妻。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赫拉克勒斯一词已经成为了大力士和壮汉的同义词。英语单词herculean就源自他的名字Hercules。
Hercules:['hə:kjuli:z] n.武仙座,赫拉克勒斯,大力士,大力神
herculean:[,hə:kju'li:ən; hə'ku:liən]adj.赫拉克勒斯的,力大无穷的,极其困难的
memo-(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莫涅莫绪涅
莫涅莫绪涅(Mnemosyne)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 女神盖亚的女儿,十二泰坦神之一。她是宙斯的第五个妻子,和宙斯一起生了九个缪斯女神。她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支着下巴沉思的女子;有时她在画笔下表现为一个 接近成年的女性,发饰多珍珠和宝石,用右手的两个前指持着耳垂。
从莫涅莫绪涅的名字中产生了词根memo-,意思是“记忆”。变体有:memor、mnem、mnes。
memory:['mem(ə)rɪ] n.记忆,记忆力
mnemonic:[nɪ'mɒnɪk] adj.记忆的,助记的,记忆术的
remember:[rɪ'membə] v.记得,记起
memo:['meməʊ] n.备忘录
memoir:['memwɑː]n.回忆录,自传
memorial:[mə'mɔːrɪəl] adj.纪念的,记忆的,追悼的n.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仪式,纪念物
commemorate:[kə'meməreɪt] vt.庆祝,纪念,成为……的纪念
hysteria(歇斯底里):妇女子宫功能失调导致的情绪失控
癔病(hysteria)又被称为“歇斯底里”,指因为恐惧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情绪失 控。古代西方医生认为,只有女性才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原因在于女性子宫功能失调;男性因为没有子宫,所以不会得癔病。他们还认为,癔病之所以有各 种不同表现,是由于子宫在体内偏离正常位置,到处乱跑造成的。当子宫在体内四处游走,压迫其他器官时,会导致不由自主的恐惧。这种错误的认识,直到十九世 纪才被精神学家夏尔科、弗洛伊德等人纠正。
英语单词hysteria(癔病)源自希腊语hysterikos,字面意思就是“源自子宫的”。词根hyster-表示“子宫”,如hystera(子宫)、hysteritis(子宫炎)。
hysteria:[hɪ'stɪərɪə]n.癔病,歇斯底里
hysteric:[hɪ'sterɪk]adj.歇斯底里的,癔病的,异常亢奋的n.癔病患者
hysterical:[hɪ'sterɪk(ə)l]adj.歇斯底里的,异常亢奋的
hystera:['hɪstərə] n.子宫
hysteritis:[,histə'raitis] n.子宫炎
aleatory(侥幸的):历史悠久的掷骰子赌博游戏
人类掷骰子赌博游戏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学家曾经在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的墓中挖掘出手工制作的骰子。罗马曾发现一个约公元前 900 年制的伊特鲁里亚骰子,与现今常见骰子相似,对称面的点数和为 7。英国的史前建筑眉登古堡也有相似的骰子。考古学家也证实在古埃及,不论农人贵族,都爱玩骰子游戏。宗教记载甚至说骰子是死后灵魂所玩的游戏。在古希腊与罗马时代,掷骰子也是一种流行的游戏。
在古拉丁语中,骰子叫做alea。与它有关的一句名言是Alea iacta est(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这句话是凯撒大帝率军越过罗马北部边境的卢比孔河时对将士所说的。按照古罗马法律,在外作战的任何将军率军越过该河就算是谋反。当时凯撒准备对庞培和元老院宣战,夺取统治权。这句话表现了凯撒大帝敢于冒险的精神。
英语单词aleatory就来自拉丁语alea,表示与骰子赌博游戏相关的,即偶然的、碰运气的。在经济领域是一种重要的术语,译为“射幸”,如aleatory contract(射幸合同)。我们常见的保险合同就是一种“射幸合同”。
aleatory:['elɪə'tɔri] adj.偶然的,靠运气的,侥幸的,即兴的,射幸的
tournament(竞标赛):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骑士比武大会。最早的比武大会一般认为诞生于法国,主要项目是马上长枪比武,即两个骑士手执长枪策马迎面对刺。在13世纪以前,骑士比武大会的军事气氛依然比较浓厚,显得非常的粗野残暴,有些时候几乎与真正的战争无异,参赛骑士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战场上使用的开刃武器。可以说,一场骑士比武大会就是一场真实模拟战争的军事演习。到13世纪以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向庆典和仪式转变,参赛者往往以“秀”为主,通过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艺,来赢得观众中领主或女性的赏识或青睐。15世纪,骑士比武大会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完备和复杂了,所用武器也与实战武器不同,增加了防护装置,长枪的枪头变成木制的。17世纪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英语单词tournament原本指的就是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来自法语tornement,由tornoier(长枪对刺)衍生而出,用来表示赛制类似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需要经过多场比赛才能决定最终冠军的比赛,如锦标赛和联赛。单词tourney(锦标赛)也来源于此。
tournament:['tʊənəm(ə)nt] n.锦标赛,联赛,比赛
tourney:['tʊənəm(ə)nt] n.锦标赛vi.参加比赛
suck(糟糕透顶):吸果冻比赛时观众的叫喊声
英语单词suck在口语中表示“很糟糕、很烂”。suck一词的本意是“用嘴巴吸”。该词表示“糟糕”的词义源自吸果冻比赛时观众的叫喊声。国外有一种吸果冻的趣味比赛。规则很简单,不许用手,只许用嘴巴将果冻吸光。在比赛中,观众们在一旁大喊:Hey,you suck!表面上是鼓励你快点吸,实际上是骂你太烂。因此,suck一词在口语中常被用来表示“很糟糕、很烂”。
suck:[sʌk] vt.吮吸vi.吮吸,表现极其糟糕,表现很烂
sucky:['sʌki] adj.令人讨厌的
masochism(受虐狂):著名的受虐狂作家马索克
英语单词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来自著名的受虐狂患者、奥地利小说家利奥波德·萨克·马索克(Leopold von Sacher Masoch)。马索克是一位有受虐倾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和萨德(著名虐待狂、作家)一样,他的真实生活也和他的文学作品紧密地连在一起。马索克认为,女人是被制造出来驯服男人的兽性冲动的。他总是被那些比自己强悍、年岁也大于自己的女人所吸引,他屈从于她,当他的“兽性”冲动表现出来时,她就对他施加肉体上的虐待,而他从而获得性满足。
马索克最主要的虐恋作品是《穿貂皮衣的维纳斯》,曾被搬上大银幕。这是一位贵族男子自愿成为一位贵妇的奴隶的故事。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塞弗林(Severin)和万达(Wanda)已成为男性奴隶和女性主人之间关系的象征,在现代报刊杂志的虐恋者寻偶广告中,这两个名字常常被寻找此类伴侣的人们使用。
马索克的作品被人视为虐恋文学的范本,包括了虐恋文学的所有要素。他的虐恋小说的文学价值明显高于一般的色情文学作品,与萨德的作品一起进入经典行列。
马索克不仅发表了多篇优秀的虐恋文学作品,而且身体力行,与多名女子有过受虐狂的性关系,最后被第二任妻子送入了精神病院。
后人根据马索克的姓氏创造出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等词,并将其与著名虐待狂、法国作家萨德侯爵两人的名字合为sadomasochism一词,简称为SM。
masochism:['mæsəkɪz(ə)m] n.受虐狂,被虐待狂,受虐倾向
masochist:['mæsəʊkɪst] n.受虐狂者,有受虐倾向的人
platonic(理想的):注重精神和理念的哲学家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从他的名字中产生了单词platonic(柏拉图式的),来形容与他的学说相关的思想,包括:
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指注重精神、纯洁的、非肉欲的爱情。在《会饮篇》(symposium)中,柏拉图记载了老师苏格拉底对爱情的分析。苏格拉底认为爱情的最正确的用途是将人引导至对神的爱,并区分了凡俗之爱和神圣之爱。凡俗之爱仅仅是肉体吸引,而神圣之爱始于肉体吸引,但逐渐提升至对“至美”的爱。这种神圣之爱后来就被称为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
platonic idealism(柏拉图式理想主义):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idea)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还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家概念。柏拉图认为这是最好的国家政体,其他的政体如贵族制、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主都是相对低劣的政体。但柏拉图所提出的这种理想国家由于对国民和统治者的素质要求太高,因为难以实现,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总体来说,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强调理念,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现实世界,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中得到体现:在画中,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象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理念”,源于神灵的启示。
platonic:[plə'tɑnɪk] adj.柏拉图式的,理想的,不切实际的,纯精神的
chivalry(骑士精神):骑士群体独有的骑士精神
骑士是西方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群体。与所有其他社会角色相比,骑士形象散发出一种鲜明的精神光芒,构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的主要来源。英语中表示“骑士精神”的单词chivalry就体现了“骑士精神”与骑士身份、骑士形象的紧密联系。从词源上看,chivalry是chevalier(骑士,源自法语)的衍生词,除“骑士精神”外,还可以表示“骑士身份、骑士群体、骑士制度”等含义,相当于knight(骑士)的衍生词knighthood。骑士群体是长久维持这种独特、显著的骑士精神的呢?骑士制度如何保障每一个骑士都能体现这种骑士精神呢?
除了骑士培养过程非常注重骑士精神的培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册封骑士时,被册封者必须当众宣读骑士宣言。中世纪的骑士宣言内容如下:我发誓善待弱者;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
除了骑士誓言外,骑士还必须遵守公认的骑士行为准则,如骑士的八大美德: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比如,彬彬有礼、尊重弱者,这就是谦卑的表现。在战斗中不偷袭敌人、不攻击步兵,这就是公正的表现。
由于骑士誓言和骑士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约束,使得骑士身份几乎等同于骑士精神。事实上,骑士因为违反誓言和行为准则而被剥夺骑士称号的事情极其罕见。在英语中人们直接使用chivalry一词来表示骑士精神,而不必使用spirit of chevalier或spirit of knight这样的表达方式。
chivalry:['ʃɪv(ə)lrɪ] n.骑士精神,骑士身份,骑士制度
baroque(巴洛克风格):十七世纪欧洲教会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baroque)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有密切关系,或许是教会与宫廷需要表现动感与力量的艺术去表达对天主(上帝)与君王的尊敬与权威,传达对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不满;总之,它是为教权与君权的强化服务的,于是应运而生。
与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古典主义不同,巴洛克风格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气势宏大、奔放、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风格,因此就用barogque一词来形容它。关于barogque一词的来源,很多人认为它来自葡萄牙语,用来形容形状不规则、不圆润的珍珠。进入法语后,转变为“不规则”的意思,与巴洛克风格所强调的动感、夸张效果倒是很契合。
baroque:[bə'rok] adj.巴洛克式的,结构复杂的,不规则的n.巴洛克风格
Norman(诺曼人):不请自来,占领法国一角的“北方人”
从公元8世纪起,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不断南下,掠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沿海地区,还溯流而上,进犯内地。当时统治法国的卡洛林王朝衰落无能,无力抵抗维京海盗的侵犯。因此,公园911年,法王查理三世(傻瓜查理)与海盗头子罗洛签署协议,将法国鲁昂周围的土地和塞纳河口出让给维京人,并册封罗洛为公爵统治该地。从此,罗洛等人停止掠夺法国,开始经营这块土地。法国人称这些定居在该地区的维京人为Normand,复数形式为Normanz,字面意思就是“north man”(北方人)。英语单词Norman(诺曼人)就来自法语Normanz,诺曼人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Normandy(诺曼底)。
尽管诺曼人最后放弃了海盗勾当,改信了基督教,他们仍保留了其海盗祖先维京人的许多特质。他们表现一种极度不安鲁莽的气质、近乎愚勇的好战精神。诺曼人在随后扩张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行动中,创下冒险作战的惊人纪录,常常仅以一小撮人征服数倍的敌人。其中最重要的是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他征服英国后成为英国国王,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英国的,其实都是北欧海盗的后代。
Norman:['nɔ:mən] n.诺曼人adj.诺曼人的,诺曼语的
Normandy:['nɔ:mən'di] n.诺曼底
barrister(出庭律师):有资格越过围栏上挺辩护的律师
在英国,律师分成两种:barrister和solicitor。barrister是出庭律师、大律师,具有上庭辩护的资格,常根据其发音称为“巴律师”;solicitor是事务律师,只能办理法律事务,不能上庭辩护,常根据其发音称为“沙律师”。barrister中的bar指的是庭审现场中将法庭和旁听席分开的围栏,因此barrister的字面意思就是有资格越过围栏,上庭辩护的律师。
barrister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2-13世纪。当时,英国国王被逼签署了《大宪章》,在威斯敏斯特宫设置固定的皇室民事法庭。为了给原被告提供法律服务,越来越多的律师聚集在此地附近。法庭附近的客栈(inn)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律师和来此拜师学艺的律师学徒。这些律师和学徒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律师学院”(Inns of Court),最有名的有四个学院。律师学院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模拟法庭。在模拟法庭上,由资深律师组成的学院主管和教师扮演法官,学徒们扮演原告和被告,就某一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模拟法庭通常在学院的餐厅举行,布局模仿真实法庭,学生们坐在围栏(bar)的后面,按照资历的不同分为inner-barrister和utter-barrister。inner-barrister通常译为“内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内侧的人”,指资历较浅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内侧;utter-barrister通常译为“外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外侧的人”,指资历较深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外侧。学徒通常需要在学院中学习5-7年后,表现符合要求,才有可能被学院晋升为外席律师。而成为外席律师则意味着你已经获得行业协会的认可,获得了上庭辩护的资格。新晋升的外席律师只能在国王设在地方的巡回法庭中上庭辩护,还需要继续在律师学院中深造、服务大约5年后,才能取得在中央法庭上庭辩护的资格。这之后,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barrister。在英国,成为一名barrister一般需要花费十年以上时间,并且学费不菲,因此通常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负担得起。但同时barrister也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
在法律领域,原本表示法庭围栏的bar衍生出“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等含义,而call to the bar就是“获得出庭律师资格”的意思。
barrister:['bærɪstə] n.出庭律师,大律师
solicitor:[sə'lɪsɪtə] n.事务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顾问
bar:[bɑː] n.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
call to the bar:获得(出庭)律师资格
sideburns(连鬓胡):南北战争时的大胡子将军伯恩赛德
sideburns是近代历史中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胡须样式,它的特点是头发的鬓角、脸颊两侧的络腮胡直到嘴唇上方的胡须都连在一起。这种胡须样式得名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将领安布罗斯·伯恩赛德(Ambrose Burnside,1824-1881)将军。伯恩赛德是美国罗德岛人,是一名军人、发明家、实业家及政治家。在南北战争期间,他担任陆军准将,战绩不佳,经历过好几次战役的惨败。让他出名的并非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他独具风格的大胡子。他喜欢在嘴唇上方和腮边蓄留毛茸茸的大胡子,而将下巴刮得光溜溜的。因此,人们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这种胡子,称为burnside。burnside从字面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烧焦的脸颊”(burn sides),这与伯恩赛德将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灰头灰脸的狼狈形象十分符合。后来该单词的拼写形式从burnside改为sideburns,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种胡子主要位于脸的两侧,还有可能是讽刺伯恩赛德行事“颠三倒四”。
sideburns: ['saɪdbɜːnz] n.连鬓胡
Chauvinism(沙文主义):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沙文
英语单词Chauvinism(沙文主义)源自法国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的姓氏。沙文出生于法国第一共和国时代,18岁入伍,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曾17次中弹。他对拿破仑十分忠诚,曾经获得拿破仑亲手授予的荣誉军刀和200法郎奖赏,是法国的传奇士兵。
沙文对拿破仑以军事手段征服其他民族的侵略政策狂热崇拜。在后拿破仑时期,狂热爱国在法国不再流行,作为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沙文成为了人们的讥讽对象。在1831年的一部法国喜剧《三色帽徽》中,首次出现了Chauvinism(沙文主义)一词,以讽刺的口吻对沙文的这种狂妄自大、鄙视其他民族的情绪进行了描写。
现在,Chauvinism(沙文主义)一般用来描述过高看重自己所在国家、民族或团体,鄙视其他国家、民族或团体的思想和态度,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男性沙文主义。
Chauvinism:['ʃəʊv(ɪ)nɪz(ə)m] n.沙文主义,盲目爱国主义
Pygmalion(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作品的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而是自己动手,用象牙雕刻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女性形象。雕像完成后,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作品,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妻子,给它起名“伽拉忒亚”(galatea),还为它穿上美丽的服饰,整天爱抚它、陪着它说话,甚至睡觉时也与它同床共寝。爱神见他如此执着,便满足了他的心意,赐予雕像生命,使他俩结为夫妻。
英语习语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来自这个传说,比喻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抱有强烈的期待时,期待中的事物就会出现。在教育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缘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雅格布森的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找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一番考察后向校方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里的学生都有很高的天赋,只是还没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样出来的。有趣的是,在期末考试时,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果然高于整体的平均成绩。研究者认为这是期待产生的效应。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因此上课时会给予更多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自信心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更高,因此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Pygmalion:[piɡ'meiljən] n.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 effect:n.皮格马利翁效应
bland:温和的、清淡的
发音释义:[blænd] adj.(举止)温和的,和蔼的;(食物)清淡的,无刺激性的;(表现)平淡的,冷淡的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blandus(花言巧语、奉承)
同源词:blandish(奉承、谄媚)
助记窍门:bland→blank→空白→没有脾气→温和的;没有味道→清淡的;没有情感→平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