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dandelion(蒲公英):叶子像狮子牙齿的植物    

英语单词dandelion(蒲公英)来自法语dent de lion,意为“teeth of lion”(狮子的牙齿),译自拉丁语dens leonis(狮子的牙齿)。这是因为蒲公英的叶子很像狮子的利齿。

  dandelion:['dændɪlaɪən] n.蒲公英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dandelion 词源,dandelion 含义。

satin(缎子):中世纪闻名于外的中国海港城市泉州

在中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闻名于外的海港城市,被阿拉伯人称为Zaitun。该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著名的东方名城。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英语单词satin就来自东方名城Zaitun,表示来自Zaitun的丝绸、缎子。

虽然Zaitun在600多年前就是世界皆知的名城,但到了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而争论不休。直到1915-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问世后,史学界才一致认定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Zaitun”就是中国福建省的泉州。

satin:['sætɪn] n.缎子,缎子衣服adj.光滑的,绸缎做的,似缎子的

bathetic:无痛呻吟的

发音释义:[bə'θetɪk] adj.无病呻吟的;假作悲伤的;庸俗;突降法的

结构分析:bathetic = bath(无病呻吟)+etic(形容词后缀)→无病呻吟的

词源解释:bath←bathos(突降法;无病呻吟、故作感伤)

在修辞学中有一个修辞手法叫做pathos,字面意思是“感伤”,指利用各种哀怨动人的句子层层递进地打动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煽情”。英语单词pathetic(可怜的、感伤的)就是pathos的形容词。后来,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根据pathos杜撰了bathos(突降法)一词,指从崇高、庄严的情境突然下降至普通甚至庸俗的情境,从而产生一种幽默效果。单词bathos来自希腊语bathos(深度),因此被译为“突降法”。它是对pathos(感伤)的讽刺,因此含有“无病呻吟、故作感伤”之意。英语单词bathetic就是人们模仿pathetic的构词方式,从bathos衍生出来的,表示“无病呻吟的、故作感伤的、庸俗的”,还可以表示“突降法的”。

助记窍门: bathetic→pathetic一词的贬义用法→无病呻吟的、假装可怜的

flag:旗帜,菖蒲,热情衰减

来自辅音丛fl, 扑腾,拍打,拟声词。即模仿旗帜或菖蒲在风中晃动的声音。引申义热情衰减,主要用于形容词unflagging, 不懈的。

dandelion:(药)蒲公英

汉语通称“蒲公英”,别称“黄花地丁”。由于这种植物叶子呈齿状,所以法语称dent de lion.意即tooth of the lion(狮子的牙齿)。英语名称借自法语,只是连写成一词,且在拼法上有些变化而已。其它一些欧洲语言也以此特点来取名,如德语作Lowenzahn,西班牙语作dient de leon,意大利语作dente di leone等。严格地来说,不论是法语和英语名称,还是德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名称,若究其根源,均源自拉丁文dens leonis 。除dandelion,蒲公英在英语中尚有不少方言名称,如clock,farmer's clocks,schoolboy's clock,tell-time,time-flower,piss-a-bed等。其中最末一个和现代法语pissenlit相对应,得名于蒲公英的利尿特性。据说喝了用蒲公英叶制的饮料会使人尿床呢。

bathos:突降法  

18世纪初期,英国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1688 -1744)常和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 - 1745)、盖依(John Gay,1685 - 1732)、阿巴斯诺特(John Arbuthnot,1667 - 1735)等一些才气横溢的作家聚在一起,模仿嘲弄同时代作家的拙劣作品,以此消遣取乐。有一次,在这种富于机智的诗文游戏中,蒲柏蓦然萌生了一种想法:用讽刺手法来写他的新作《群愚史诗》(The Dunciad)。1727年,在创作过程中蒲柏发现自己需要一个词表示“由庄重突转荒谬的突降”(a sudden descent from the sublime to the ridiculous),于是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意为depth(深)的希腊词bathos作为此用。该词便从此进入英语词语之列,表示“突降法”,即由庄重崇高突降至平庸可笑的修辞手法。

gladiolus:唐菖蒲

gladiolus 唐菖蒲

汉语学名“唐菖蒲”,亦称“剑兰”。在古罗马人看来,此花的穗状花序叶子形状与竞技场斗士(gladiator)手上的剑十分相似,故以gladiolus称之。它是拉丁语gladius(剑)的指小词,含有“轻剑”(small sword)之意。Gladiolus的英语别称sword lily和汉语“剑兰”或许也是这样得名的。

vegetarian:素食(主义)者

素食(主义)者古已有之。许多名人崇尚素食,诸如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伊壁鸠鲁(Epicurus)、西塞罗(Cicero)、柏拉图(Plato)、苏格拉底(Socrates)、佛陀(Buddha)、蒙田(Montaigne)、卫斯理(Wesley)、蒲伯(Pope)、斯维登堡(Swedenborg)、雪莱(Shelley)、托尔斯泰(Tolstoy)、甘地(Gandhi)、墨索里尼(Mussolini)、希特勒(Hitler)等人都是素食(主义)者。

19世纪之前,素食在西方并不流行。英国在1809年出现了素食运动,1847年素食协会成立,一个表示“素食(主义)者”的词vegetarian便应运而生了。该词是取vegetable的前部分veget-加-arian所构成。

美国素食主义的创始人是饮食改革家格雷厄姆(Sylvester Graham, 1794-1851),1850年他的追随者也成立了一个美国的素食协会。到了1944年左右又有人将vegetarian一词的中段去掉,缩略为vegan,用以指“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即不吃任何畜产品如干酪、黄油或牛奶的素食主义者。(参见graham,vegetable)

bathos(突降法):对感伤煽情的讽刺

在修辞学中有一个修辞手法叫做pathos,字面意思是“感伤”,指利用各种哀怨动人的句子层层递进地打动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煽情”。英语单词pathetic(可怜的、感伤的)就是pathos的形容词。后来,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根据pathos杜撰了bathos(突降法)一词,指从崇高、庄严的情境突然下降至普通甚至庸俗的情境,从而产生一种幽默效果。单词bathos来自希腊语bathos(深度),因此被译为“突降法”。它是对pathos(感伤)的讽刺,因此含有“无病呻吟、故作感伤”之意。英语单词bathetic是人们模仿pathetic的构词方式从bathos衍生出来的形容词,表示“无病呻吟的、故作感伤的、庸俗的”,还可以表示“突降法的”。

bathos:['beɪθɒs] n.突降法,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bathetic:[bə'θetɪk] adj.突降法的,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的

pathos:['peɪθɒs] n.感伤,悲怅,哀怨动人的词句

pathetic:[pə'θetɪk] adj.可怜的,感伤的,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