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line:等候领施舍(或救济)食物的队伍
19世纪70年代纽约市有家维也纳式面包店,老板Lewis Fleischmann为了向公众表明店里出售的都是当天烤的新鲜面包,特在每晚11时把当天没卖掉的面包,不论有多少,全部施舍给穷人。因此,每天晚上在面包店门口都可见一些穷人在排队等候领取施舍。据认为breadline 一词便是这时应运而生的,被用来表示“等侯领施舍(或救济)食物的队伍”,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 Great Depression)该词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基于该词产生的短语on the breadline常用于口语,表示“非常穷的”,“仅能维持生活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readline 词源,breadline 含义。
ballyhoo:大吹大擂
爱尔兰科克郡(Cork County)有个名叫Ballyhooly的小村于,因村民好在街上大声争论而一度退迩闻名。有一份1934年3月的美国国会议事录这样写道:“村民以极为激烈的方式进行辩论,在国会辩论史或普通辩论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英语中的ballyhoo一词正是出自此粪激烈辩论。”人们据此认为ballyhoo源于该地名。然而,ballyhoo今天所用的“大吹大擂”或“大肆宣传”一义究其根源则有可能是出自美国的。19世纪90年代马戏团等常在帐篷前搭一称之为ballystand的宣传台,艺人们在台上表演一些精彩杂耍,以吸引观众,招秣生意,这种旨在宣传的演出叫bally showoballyhoo可能系bally whoop之讹误,它被赋予上述词义恐怕与此有关。约在1910年前后ballyhoo成了一个好莱坞广告用语,在美国广为使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有个杂志就以Ballyhoo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