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odyssey(漫长的历险旅程):荷马史诗《奥德赛》

在希腊神话中,经过特洛伊战争之后,在希腊军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修斯 (Odysseus)激怒海神波赛顿,所以波赛顿降临灾祸于他,使他们遇到海难,全军覆没。奥德修斯虽因机智和勇敢逃过一劫,但波赛顿的愤怒未息,故使奥 德修斯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在大海里漂流,历经了各种奇遇。而另一方面他的妻子不知奥德修斯的生死,面对着蛮横的求婚者就只有苦等着丈夫的回来。最后在诸神 的帮忙下,经过十年漂流生活的奥德修斯终于回到家里与他的妻子团聚,并与儿子和忠实的老仆联手杀死了求婚者。

荷马史诗之一的《奥德赛》(Odyssey)就讲述了奥德修斯的历险记,是古希腊最 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亚特》)。《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是除《伊 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在英语中,人们用odyssey一词来比喻漫长的历险旅程。

odyssey:['ɑdəsi] n.漫长的历险旅程,古希腊史诗《奥德赛》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odyssey 词源,odyssey 含义。

aloof:疏远的

发音释义:[ə'luːf] adj. 冷淡的;远离的;冷漠的adv. 远离;避开地

结构分析:aloof = a(处于)+ loof(上风方向)→船头朝向上风→避开下风方向的物体→远离的、疏远的

词源解释:loof←荷兰语loef(上风方向)

背景知识:在航海过程中遇到大风时,船只可能被风吹得偏离航线,从而可能碰撞下风方向的障碍物。这时就需要朝上风方向转舵,使船头略微转向上风,这样可以抵消风力造成的偏移,保持航线,避免碰撞下风方向的物体。船只的这种行驶状态在英语中就称为aloof(船头朝向上风)。由于船头朝向上风是为了避开下风方向的障碍物,因此aloof又衍生出“躲避的、远离的”之意,并进一步衍生出“疏远的、冷漠的”等比喻之意。现在,人们几乎只使用aloof的比喻之意,而不再使用它的本意。

同源词:luff(使船首朝向上风,逆风行驶)

liner:游轮,衬里

来自line,线,引申词义航线,渡轮,衬里。

leeway:余地,余裕

原为航海术语。船只在航行时往往受风的影响而偏离航线,向下风方向(leeward)漂移,此所谓偏航,造成的偏差就称leeway,汉语作“风压差”或“风压角”。假若船只逆巨浪行驶,或者船的龙骨( keel)不够长,不够深,驾驭不了水势,承受不住狂风,风压差就会很大,船只就可能很危险。即使不危险,偏航及由此产生的风压差也绝非行船者所想望的。然而,当leeway 一词像别的术语一样被用作普通词语时,它却转义为“余地”或“余裕”。例如:We need some leeway if we are to act effectively.(若要使行动获得成效的话,我们就得有一些周转的余地。)再如:He has an hour's leeway to catch the train.(他有1小时的富余时间赶火车。)leeway摇身一变似乎成了人们希望得到的,受人欢迎的,像breathing space(喘息的机会,考虑的时间)一样的东西。人们并不反对把术语通俗化,即将术语用作普通词语。可是,假若两者意义如此惊人地不同,就不免招人非议了。不管反对与否,leeway作为一个常用词如今已完全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地位。

liner:班船,大客轮

词根词缀: line航线 + -er

shanghai(拐骗,胁迫):美国商船拐骗中国劳工的上海港口

shanghai这个词看起来十分眼熟,它的确来源于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英语名Shanghai,但小写以后却表示“拐骗或胁迫”的意思,特别指“用酒精或麻醉剂使人失去知觉,然后劫到船上当水手”。

这一不光彩的含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一些专门跑旧金山到上海这条航线的远洋商船,它们在离开上海之前常常拐骗一些中国人到船上当劳工,而到了旧金山后又把他们卖掉。这种行径在美国俚语里就被称为shanghai,被拐骗的人叫shanghaier。所以上海人在美国最好别自称为Shanghaier,而应该称自己为Shanghai lander或shanghainese,否则可能引起误解。

shanghai:vt.拐骗,胁迫

shanghaier:n.被拐骗者

Indian Ocean(印度洋):前往印度要经过的大洋

长久以来,欧洲的航海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一条通过航海到达东方的路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探险船队,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在大西洋上航行了4个月后,终于抵达了好望角。船队绕过好望角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大洋。在这片新大洋航行多日后,终于抵达印度,为欧洲人开辟了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达•伽马将抵达印度所穿过的大洋称为IndianOcean(印度洋),意思就是“前往印度要经过的大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里,正式称之为印度洋。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称呼。

Indian:['ɪndɪən]adj. 印度的;印第安人的;印第安语的n. 印度人;印第安人;印第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