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gic(魔法):古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其创始人为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也因此被称为“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出现,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意思是“哲人”、“贤人”、“知晓神的奥秘的人”。据《圣经》记载,耶稣出生时,几个Magi在东方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并给耶稣带来了礼物,这就是圣诞礼物的由来。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就用了这个典故。

英语单词magic(魔法)就源自Magi这一称呼,意思是“Magi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Magi拥有深奥秘密和超能力,所以就用magic来形容巫术、魔法等神奇的事情。

magic:['mædʒɪk]adj.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有魔力的,魔术的n.魔法,巫术,魔术

magician:[mə'dʒɪʃ(ə)n] n.魔术师,魔法师,巫师

magical:['mædʒɪk(ə)l] adj.魔术的,有魔力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gic 词源,magic 含义。

apocalypse(天启):圣经新约中的“圣约翰启示录”

《圣经·新约》中的最后一章是圣约翰(St. John)所写的“启示录”。据说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圣约翰被罗马皇帝流放至帕特摩斯岛(Patmos)时,将主给他显示的异象记录下来,并预言了主 的降临和世界末日来临时的景象。该书的希腊名是《apokalyptein》,在1230年的英语版本中被译为《The Book of Apocalypse》,在1380年的英语版本中被译为《The Book of Revelation》。英语单词apocalypse就源自希腊语apokalyptein,由apo(away,off)+kalyptein(cover)构成,意思就是“revelation”(启示,揭示)。

apocalypse:[ə'pɒkəlɪps]n.启示,天启

apocalyptic:[ə'pɑkə'lɪptɪk] adj.启示录的,天启的

advent(到来):基督教中的“基督降临”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耶稣基督一共两次降临世界,第一次是诞生之时,以自己的生命为人 类赎罪。第二次是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他将再度降临世界。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降临,在圣诞节前四个星期,从第一个周日到圣诞夜,基督教徒将这段时间称为 “耶稣降临节”(Advent),用于筹备庆祝耶稣的降临。英语单词advent在基督教中有特殊含义,表示“耶稣的降临”。它来自拉丁语 adventus,由ad(to)+venire(come)组合演变而成。后来,该词逐渐应用与其他领域,用来表示不同寻常的人或事物的来临或发生。英 语单词adventure(冒险)与此同源,来自拉丁语adventurus,是adventus的未来式,本意是“即将发生的事情,运气”。

advent:['ædvɛnt]n.到来,降临,基督降临,基督降临节

adventure:[əd'ventʃə]n.冒险,冒险精神,投机活动v.冒险

limbo(灵薄狱):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区域

灵薄狱(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域。根据一些罗 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稣基督出生后从未接触过福音之逝者的地方。另外,灵薄狱还负责安置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 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limbo一词源来自拉丁语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 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国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但 后来因为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神学,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被排出天主教教义之中。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又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

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limbo被译成了“迷失域”,指的是潜意识的边缘。在服用超量安眠药而进入梦境时,如果死在梦境中就会由于药效作用醒不过来而进入弥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失域。

limbo:['lɪmbəʊ] n. 灵薄狱,地狱边缘,迷失域

martyr(烈士):坚守信仰而牺牲的殉道者

英语单词martyr原本是一个宗教术语,指为了坚守信仰而牺牲的殉道者,被后人视 为英雄或圣徒而得到崇拜。martyr一词的本意是witness“证人”,指不惧危险、坚持为信仰作证的人。在基督教中,耶稣基督就是第一位 martyr。后来,该术语也应用于世俗领域,用来表示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献出生命的人,即所谓的“烈士”。

martyr:['mɑːtə] n.烈士,殉道者vt.牺牲,折磨,杀害

martyrdom:['mɑːtədəm] n.殉道,殉难,殉教,牺牲,受苦

crucify(钉死):古罗马的钉十字架刑罚

一提起耶稣基督,人们总会想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图。将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残忍刑罚,据说是古腓尼基人最先发明的,后来广泛流传至希腊、亚述、埃及、波斯和罗马。这种死亡方式被视为是最屈辱的。罗马人认为:只有奴隶和最坏的罪犯才可以被这样处死,对一般的罪人则采用别的方法处死,而不必承受这种侮辱下的痛苦。

这种残酷的刑罚起源于一根木桩。起初是把犯人绑在木桩上,令他窒息而死,既简单又残忍。后来木架被引入,有十字架、T形架和X形架。尽管各地行刑的细节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形都一样:犯人先被鞭笞,然后被迫背着木架走到刑场。行刑前,犯人被剥去衣服,只剩下一块缠腰布。犯人的手掌和脚下面有一块楔形木,防止身体因重力而滑落。然后把十字架插进地上预备好的固定口内。

十字架上的犯人不是饿死或渴死的,也不是因为出血而死,犯人最终是因窒息而死。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只能靠伸缩双臂呼吸。可是在这样的一种姿势下,加上钉伤所产生的强烈疼痛,所有肌肉会产生一种猛烈的反伸缩力,于是胸腔的空气无法排出,人最终慢慢窒息而死。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基督教发展的核心事件。自从耶稣基督殉难、基督教发展壮大后,十字架刑罚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掌权者不再用处死“神的儿子”的方法来处死犯罪的人,而是以绞刑和其它刑罚取代。

在英语中,用钉十字架刑罚来处死犯人被称为crucify,来自拉丁语crucifigere,字面意思就是“钉在十字架上”,其中cruci就是表示cross(交叉)的词根。

crucify: ['kruːsɪfaɪ] vt.钉在十字架处死,折磨

crucifix: ['kruːsɪfɪks] n.十字架,耶稣受难像

Crucifixion: [kruːsɪ'fɪkʃ(ə)n] n.(十字架)刑罚,苦难

judas(叛徒):出卖耶稣的门徒犹大

犹大(Judas)是耶稣最早的12门徒之一,负责管账。犹大最后背叛耶稣,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把耶稣的行踪透露给了痛恨耶稣的犹太教祭司们。在他们到客西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以指认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看到耶稣惨死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自尽身亡。后来,犹大的尸体因沉重自垂吊的树上掉下,落在地下的尸体由于腐烂而肚子爆裂、肠子流出。犹太大祭司用犹大出卖耶稣基督的钱,将那块地买下来,埋葬了犹大;这块地被称为“血田”,后来作为安葬在耶路撒冷去世的外邦人的坟地。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犹大”(judas)来比喻“叛徒”,用“犹大的亲吻”(kiss of Judas)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judas: ['dʒuːdəs] n.叛徒,犹大

kiss of Judas:可耻的叛卖行为

Samaritan(好心人):圣经中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

在《圣经·新约》的“路加福音”中,记载了耶稣基督讲的一个寓言: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Samaritan)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在耶稣时代,犹太人蔑视撒玛利亚人,认为他们是混血的异族人。耶稣用这个寓言说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身份。从此以后,Samaritan(撒玛利亚人)就成了“好心人、乐善好施者”的代名词。

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部“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是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施以帮助。

Samaritan:[sə'mæritn] n.撒玛利亚人,好心人,乐善好施者

aspersion:诽谤

发音释义:[ə'spɜːʃ(ə)n] n. 中伤,诽谤;洒(圣)水

结构分析:aspersion = a(=ad,去)+sper(泼洒)+sion(名词后缀)→洒水;泼脏水→诽谤

词源解释:asper←拉丁语spargere(泼洒)

背景知识:aspersion原本是一个宗教术语,指耶稣基督之血的喷洒,常用来表示基督教中的“洒水礼”中的洒水。16世纪90年代后才衍生出“诽谤”之意。

趣味记忆:asper→谐音“我死泼”→使劲泼水→洒水,泼脏水

同源词:asperse(诽谤、洒水);sparse(稀疏的←撒开的);disperse(分散);sprinkle(撒、洒)

apparition:幽灵

发音释义:[æpə'rɪʃ(ə)n] n. 幽灵;幻影;鬼怪;离奇出现的东西

结构分析:apparition = appri(出现)+ tion(名词后缀)→出现→幽灵

词源解析:appari←拉丁语apparere(出现)

背景知识:单词apparition的字面意思就是“出现”。由于该词最初使用于宗教场合,表示“耶稣基督显灵”,因此该词主要用于表示幽灵鬼怪等事物的出现。

同源词:appear(出现)

apocalypse:天启

发音释义:[ə'pɒkəlɪps] n. 启示;天启

结构分析:apocalypse = apo(from)+ calyp(隐藏)+se(名词后缀)→揭示隐藏的东西→启示、天启

词源解析:calyp←希腊语kalyptein(隐藏)

背景知识:《圣经•新约》中的最后一章是圣约翰(St. John)所写的“启示录”。据说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圣约翰被罗马皇帝流放至帕特摩斯岛时,将主给他显示的异象记录下来,并预言了主的降临和世界末日来临时的景象。该书的希腊名是《apokalyptein》,在1230年的英语版本中被译为《The Book of Apocalypse》,在1380年的英语版本中被译为《The Book of Revelation》。

趣味记忆:apocalypse = a(一张)+poca(扑克)+lypse(lipse,双唇)→一张扑克牌的双唇→扑克牌所述说的预言→启示、天启

同源词:Calypso(卡吕普索,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海中女神;土卫十四)

衍生词:apocalyptic(天启的)

Judah:犹大,犹大后裔

来自圣经人名Judah,犹太人的祖先以色列的第四个儿子,是大卫王、所罗门王、和耶稣基督的嫡系祖先,其创建的犹大支派是古代以色列12支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支派之一(来自百度百科)。

Judas:犹大,叛徒

来自圣经人物犹大,又名茹达斯,加略人犹大,耶稣基督的使徒,为三十枚银币出卖了耶稣。耶稣基督死后,犹大因流了义人的血而自杀,吊死在一棵树下。后成为叛徒的代名词(来自百度百科)。在词源上与Judah同源,注意其与Judah的拼写差别。

mediator:调停者,调解者

来自mediate,调停,调解,-or,人。即中间人,调解者,最初该词用于指耶稣基督,即基督在人和神之间的沟通和调停,后词义通用化。

Noel:圣诞节

来自古法语noel,圣诞节,来自拉丁语natalis,出生,词源同native,nativity.特指耶稣基督的降生。

apparition(幻影):基督教中的“基督显现”   

英语单词apparition来自拉丁语apparitionem,是动词apparere(appear,显现)的过去分词动名词形式,本意就是“显现”。这个词最初用于宗教场合,表示“基督显现”,即耶稣基督以婴儿的形态诞生。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诞生时,东方三博士在观星时发现异象,便一路向西前来拜见“犹太人的王”,最后见到了刚出世的耶稣,向他献上了三件宝物为礼。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显现,基督教徒将耶稣诞生之日定为“主显节”(Epiphany)。单词epiphany的本意和apparition一样,都表示“基督显现”,但常常用来表示“主显节”。而apparition一词的宗教色彩逐渐消退,常常用来表示幽灵鬼怪的显现。

  apparition:[,æpə'rɪʃən] n.幽灵,幻影,离奇出现的东西

  epiphany:[ɪ'pɪfəni] n.主显节,显现

Palm Sunday:圣枝主日(复活节前的星期日)

棕榈叶在西方文化象征着胜利,该节日为纪念耶稣基督胜利进入耶路撒冷,人们在路上撒上棕榈叶以纪念这一功绩。

Judas kiss:犹大之吻;叛徒之吻;死亡之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西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savior:救世主,救星

save,拯救,救助,-or,人。即拯救者,救星,后用于耶稣基督的称号,引申词义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