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n Song:最后杰作;绝笔
Swan Song字面译做“天鹅之歌”,源于希腊成语Kykneion asma.
天鹅,我国古代叫鹄,是一种形状似鹅而体形较大的稀有珍禽,栖息于海滨湖畔,能游善飞,全身白色。因此,英语成语black swan,用以比喻稀有罕见的人或物,类似汉语成语“凤毛麟角”之意。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西方各国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作曲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即“a last or farewell appearance;the last work before death”之意;偶尔也可指某中最后残余的东西。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Aisopos)的寓言故事中,就有“天鹅临死才唱歌”的说法。古罗马政治家、作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在其《德斯肯伦别墅哲学谈》等论文中,就使用了“天鹅之歌”来比喻临死哀歌。在英国,乔叟,莎士比亚等伟大诗人、剧作家,都使用过这个 成语典故。如:莎翁的著名悲剧《奥噻罗》(othello)中塑造的爱米莉霞的形象,她在生死关头勇敢得站出来揭穿其丈夫的罪行。她临死时把自己比做天鹅,一生只唱最后一次歌。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wan Song 词源,Swan Song 含义。
jeopardy(危险):胜负难分的比赛
英语单词jeopardy来自法语,原本是一个游戏术语,表示比赛、游戏时双方势均力敌、胜负难分。该单词的拼写中,jeo表示“比赛”(game),与joke同源;pard表示“部分”(part),因此该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比赛双方各据一方,势均力敌。由于双方都有或输掉比赛,因此jeopardy一词逐渐衍生出“潜在的危险、风险”的含义。
在法律领域中,jeopardy表示“被告在法庭上可能被判罪的风险”。词组double jeopardy指的是被告因为同一罪行而受到两次审判和惩罚,这是法律静止的,即“一罪不二罚”。电影《致命追缉令》(double jeopardy),受诬陷入狱的女主角正是利用“一罪不二罚”的原则,来报复诬陷自己的丈夫。
美国有一档著名的电视知识竞赛节目就叫做Jeopardy。参加节目的都是智商超高、知识超渊博的牛人。IBM公司甚至派出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参加该节目,与两位最强选手同台竞技。
jeopardy:['dʒepədɪ] n.危险,风险
albatross(信天翁):诗歌《古舟子咏》中挂在水手脖子上的信天翁
英语单词albatross本意是“信天翁”,是一种白色的大型海鸟,其拼写与拉丁语albus(白色的)有关。多年以来,水手们把在大海上看到信天翁看作是好运的兆头。不过,这个单词还常用来比喻“沉重的负担”,这得归功于18世纪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的著名诗歌《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在这首诗歌中,柯勒律治讲述道,一个水手在船上射落了一只信天翁,结果给这艘船带来了厄运。
因此,其他水手强迫他把信天翁的尸体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以此表示杀害信天翁的只有他一人,与其他水手无关。然而,死神并没有放过其他人。船上所有水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后,眼看着船上的人几乎全部死光时,杀死信天翁的水手终于开始真心忏悔自己的罪行。当他跪下低头祈祷时,信天翁的尸体自动从他脖子滑落,他也因此终于卸下了一直折磨自己的重负。从此以后,随着这首诗歌的广泛流传,英语单词albatross的比喻含义“沉重的负担”也得以广泛流传。
albatross:['ælbətrɒs]n.信天翁,沉重的负担
atrocious:残暴的
发音释义:[ə'trəʊʃəs] adj. 凶恶的,残暴的
结构分析:atrocious = atroc(可怕的、残忍的)+ious(形容词后缀)→残暴的
词源解释:atroc←拉丁语atrox(可怕的、残忍的)
趣味记忆:atroc→谐音“爱敲死”→残暴的
常见搭配:atrocious weather(恶劣气候);atrocious deed(暴行);atrocious crime(残暴的罪行);atrocious accident(恶劣的事故)
实用知识:Atrocious(穷凶极恶,西班牙电影)
衍生词:atrocity(残暴、暴行)
draconian:德拉古式的,严酷的
来自古希腊首位立法者Draco,他将以前口口相传的法规以法典的形式加以明确并执行。但同时,由于这部法律过于严酷,即便微小的罪行也会被处以死刑,因此衍生词义严酷的。其字面意思为眼睛锐利的,词源同dragon. 比较同时期中国的商鞅变法。
vice:罪行
来自拉丁语vitium,缺陷,过错,污点,字母c,t音变,词源同vicious,vitiate。引申词义罪行。
vicious:恶性的
来自vice,罪行,邪恶,引申词义恶性的。比较virtuous circle.
inculpate:使有罪,控告
in-,进入,使,-culp,罪行,过错,词源同culprit,exculpate.
nefarious:罪恶的
来自拉丁语nefas,罪行,邪恶,不虔诚,ne-,无,没有,fas,公理,正义,神权,词源同fate.引申词义罪恶的,邪恶的。
quisling:卖国贼,内奸
源自挪威政客、挪威法西斯党党魁Vidkun Quisling(奎斯林1887 - 1945)的姓氏。1931 - 1933年Quisling任挪威国防部长,曾因镇压水力发电厂工人的罢工运动而声名狼藉。1933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建立法西斯民族统一党,主张取缔共产主义和工联主义。1939年他与希特勒会晤,竭力怂恿德国占领挪威。 1940年协助德国侵占了挪威.1942年充当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统治瓦解后以叛国罪及其它罪行被处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Quisling在德国侵入他的国家6天后,即1940年4月15日,就被作为“内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出现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评论说,瑞典应警惕在国内可能存在Quisling式的内奸。从那时起Quisling就进人英语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母该词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英语所吸收,正如1940年4月《泰晤士报》指出的,很可能是该词本身就带有贬抑含义。英语中有若干个首字母为q的词,如questIonable(靠不佳的),queru-Lous(抱怨的),quavering(颤抖的),quivering(颤抖的),quibbling(含糊其词的),quagmire(泥潭,困境),qualm(疑惧),quackery(江湖骗术),queasy(令人作呕的)等均为贬义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quisling 一词在英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像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 1950)、英国作家威尔斯(H.G.Wells,1866 - 1946)等卓绝人物都在其战时作品中用过该词。它常常被用作形容词,如quisling intellectuats(卖国知识分子),quisling government(卖国政府),quisling newspapers(卖国报纸)等。嗣后,从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派生出quislingism(卖国,通敌)。
lynch:以私刑处死(某人)
原系美语,来自人名。1780年弗吉尼亚州皮特西尔韦尼亚县(Pittsylvania County)因地处边缘居民常常受到不法之徒的劫掠和骚扰。一位名叫William Lynch (1742 - 1820)的民兵上尉同他的邻居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治安维持会,并订了一个誓约,共同对付那些暴徒、盗马贼、造伪币者和亲英分子等。这些人一被他们抓获,他们不按法律程序进交警方,而是立即私自裁决,施以刑罚乃至绞刑。该誓约这样写道:“我们将视犯者罪行之轻重,受害者损失之大小,以肉刑惩处之,”他们将此约称为Lynch's law。随后Lynch’s law演变为lynch law,并且特指“私刑”。
另有一说认为,lynch law系源自弗吉尼亚州一位种植园主、治安官兼民兵上校。此人也姓Lynch,全名叫Charles Lynch (1736 - 1796)。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对亲英分子等实施私刑,并且推而广之,致使这种目无击纪的做祛在18世纪末的美国盛行一时。
到了1 9世纪,私刑在美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纽约、宾夕法尼亚等州都相继成立了治安维持会,每每对他们认为是罪犯的人处以私刑。南北战争爆发以后,私刑又被南方暴徒作为对黑人进行报复性杀害的手段。据统计,自1882年至1952年美国有4730人被私刑处死,其中1293名是白人,3437名是黑人。因此,Iynch law亦有mob law之称。
hangdog:羞惭的,璐到有罪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给人类造成死亡或伤害的动物,像人一样,也要受到起诉和审讯。因这些罪行而受到起诉并被判死刑的动物有老鼠、猪、狗及毁灭庄稼的害虫。有记载说,1595年在荷兰西部城市莱顿( Leyden)有个小该被狗咬伤手指致死,这条狗因此被人们吊死。狗被吊死之事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曾提到过五次。hangdog 一词很可能即由此而来,常用于a hangdog look这一搭配。17世纪末此语原指“卑怯的样子”,如今多表示“羞愧的神态”或‘‘自觉有罪的样子”,hang-dog现在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羞惭的”或“感到有罪的”。
eavesdropper:偷听者,窃听者
这是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即古英语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个英语词。那时房子没有檐槽,屋檐很宽,使屋顶的雨水能够滴到地基以外的地方。人们可以站在檐下避雨,也可以躲在檐下偷听屋内的谈话。eaves指“檐”,eavesdrop(原作eavesdrip)指“檐水”或“檐下滴水处”,而eavesdropper则是由eavesdrop派生出来的,始用于15世纪,指屋檐下的“偷听者”,用到今天它的词义一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扩大一些罢了,不再限于屋檐下。eavesdrop亦可用作动词,表示“偷听”,它是17世纪时从eavesdropper逆生而成的。旧时英国法律禁止在他人住宅两英尺以内的地方盖房子,而且早在1487年窃听就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
derrick:转臂起重机.(油井)井架
旧时英国伦敦刑场因位于泰晤士河支流泰伯恩河( Ty-burn)岸边,故称泰伯恩刑场。17世纪初有个名叫Derrick的死刑执行者,在他十多年(1598 - 1610)的行刑生涯中,由他负责在泰伯恩刑场上执行绞刑或斩首的罪犯就多达三千人。Derrick本是个军人,1596年在出征时犯了强奸罪,司令官埃塞克斯伯爵Robert Devereux因他答应到臭名昭著的泰伯恩监狱去当刽子手而赦免了他的罪行。五年后这位一度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宠臣的伯爵因叛逆罪被叛处死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行刑人又正是Derrick。因此,此人臭名远扬。很自然地,英国人就将其姓氏与绞刑相联系,用derrick喻指“绞刑执行者”,随后亦指“绞刑架”。1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转臂起重机、吊杆式起货设备、钻塔等较为现代化的机械,由于它们形似绞刑架,人们遂以derrick称之。dcrrick获得新义后,其旧义便遭废弃,并且渐次从一般辞书上消失了。
burke:压制,悄然平息vt. 秘密镇压
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谋杀案。凶手的名字叫William Burke (1792 - 1829)。Burke本是个爱尔兰挖土工,1817年移居苏格兰,1827年在爱丁堡开了一家旧衣店。他从同乡William Hare经营的公寓租用了一间房。11月29日公寓内一领取养老金的老人死亡。Burke伙同Hare将其尸体从棺木里偷出,以7英镑10先令卖给外科医师Robert Knox。当时解剖学刚刚开始作为一门科学受到重视,因而对尸体的需求量很大。以后连续数月他们诱骗了至少15名过路的酒鬼、妓女等来投宿,先将他们灌醉、闷死,且不留下暴力痕迹,然后将尸体卖给Knox的解剖学校供解剖用,最后因谋害一当地妇女事发。Hare揭发同案犯罪行后获释,从此销声匿迹。Burke则以杀人罪受审后被处绞刑。1829年元月28日Burke被带上绞刑台,约有3万人在那里围观,人群中不断发出“Burke him,Burke him!”的呼喊声,意思是要行刑人闷死他,而不是绞死他。从此以后,这个遭万人唾骂的名字就这样地进入了英语词语的行列,被用作动词,表示“使窒息而死(以得到不留伤痕的尸体供出卖解剖用)”,以后又引申出“压制(调查)”、“悄然平息(谣言)”等义。
alibi:不在犯罪现场,借口
alibi 不在犯罪现场,借口,托辞
“We the jury,find that the accused was alibi.”(本陪审团裁定,被告不在犯罪现场。)这是18世纪-次刑事审判的裁决。言下之意是,在罪行发生时因为被告在别处所以是无罪的.alibi是个拉丁语借词,原义为elsewhere{(在别处)。苏格兰讽刺作家阿巴恩诺特(John Arbuthnot,1667—1735)在其政治讽刺作品《约翰·布尔的身世》(The History of John Bull)中用例子说明了该词的用法:“The prisoner had little to say in his defence;he endeavoured to prove himself Aiibi."(被告在辩护时几乎没有什么可说的,他力图证明自己不在犯罪现场。)几个世纪以来alibi一直作为-个法律用语,指“不在犯罪现场”,因为在法庭上用得如此频繁,所以20世纪时进入了日常英语口语之中,成了“借口”、“托辞”的同义语,还可作alligator动词用,表示“辩解"。
treason:叛国(罪)
1352年英国议会制定的Statute of Treasons(叛逆法)将treason区分成high treason(重判逆罪)和petit treason(轻判逆罪)两大类。High treason指叛国罪,即对国家或君主所犯下的各种罪行;petit treason指妻杀夫、仆杀主等行为。Treason原指“背叛”和“不忠”,但在现代英语一般多指“叛国(罪)”或“通敌(罪)”。Treason和tradition系同源姐妹词,都源于拉丁语tradere‘hand over, deliver’的派生词traditio. 不同的是,treason在13世纪转借自古法语traison,取的是traditio的引申义handing over treacherously(背叛),而tradition则是以后直接借自拉丁语,取 traditio的另一个引申义teaching(教导)或tradition(传统)。另两个英语单词traitor(叛徒)和betray究其根源,亦源自拉丁语动词。
sinful:有罪的,不道德的,邪恶的
sin,罪,罪行,-ful,形容词后缀。引申词义不道德的,邪恶的。
sinner:罪人
sin,有罪,罪行,-er,人。
vice:罪行
来自拉丁语 vitium,缺陷,过错,污点,字母 c,t 音变,词源同 vicious,vitiate.引申词义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