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kidnap(绑架):绑架儿童至北美殖民地充当契约仆役

欧洲人刚到北美大陆进行殖民活动时,劳动力严重缺乏。吸引更多的人移民北美成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办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契约仆役”。契约仆役就是一些想移民北美,但又无力支付坐船来到北美的费用的人。这些人与船主或移民机构签订卖身契约,坐船来到北美,被贩卖给北美的殖民者充当仆役,为其劳役若干年。劳役期满后,他们能拿到一定数量的自由费用,当局也会划拨一些土地给他们,让他们在新大陆开始新生活。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契约仆役”(indentured servant),也称为“白奴”,因为大部分是白人。

在黑奴买卖发达之前,这种契约仆役是解决北美劳动力不足的主要来源。由于愿意充当契约仆役的人并不多,有一些人就将目光投向了平民窟的青少年,用甜言蜜语诱骗穷人子女上船前往北美充当契约仆役,甚至采取绑架的方式。在英王查理二世统治期间,这种绑架青少年前往北美的行为发展到了极点,从而产生了一个专门形容这种绑架行为的英语单词kidnap。

单词kidnap由kid(儿童)和nap组成,nap是nab的变体,表示“抢走、偷走”。所以kidnap的字面意思就是“偷走儿童”。kidnap本来只用来表示绑架儿童的行为,后来词义拓展为表示一切绑架行为。

kidnap: ['kɪdnæp] vt.绑架,诱拐,诱骗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kidnap 词源,kidnap 含义。

bank(银行):堆放货币的条凳

最早的埃及银行家和英国货币兑换商是坐在寺庙内或圣殿庭院内的条凳上经营业务的。在中世纪,意大利的放债者也是用一张小条凳在市场上开展业务。《圣经》中提到耶稣清理圣殿,其实就是掀翻了这些货币兑换商在圣殿中的条凳。表示“银行”的英语单词bank源自拉丁语banca,意思是“条凳”。当货币兑换商因资金缺乏而被迫中断业务时,他们的条凳就会被拆掉。这种做法在拉丁文写作banca rupta,英语中表示破产的单词bankrupt正是由此而来的,其中rupt相当于broken。习语break the bank(倾家荡产)也源于此。

bank:[bæŋk]n.银行,河岸vt.将存入银行vi.堆积

bankrupt:['bæŋkrʌpt]vt.使破产adj.破产的n.破产者

broke: [brəʊk]adj.破产的,一名不文的

iris(虹膜):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伊里丝

伊里丝(Iris)是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她是神的使者,连接天与地,负责将凡人的祈求传递给神,亦将神的旨意传递给凡人。她的职责与神使赫尔墨斯有点类似,但她主要执行宙斯和赫拉的命令,并且缺乏赫尔墨斯的主动性。

伊里丝的速度快得像风一样,可以在瞬间从世界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甚至是到大海和冥府 的深处。她在天空匆匆飞过时会留下一道道色彩,形成彩虹。她最常见的形象是个带有双翅的少女,身着薄纱,在阳光下呈现出七种色彩,绚丽多姿。科学家用她的 名字来命名人体的虹膜以及鸢尾属植物。

Iris:['aɪrɪs] n.虹膜,鸢尾属植物,彩虹女神

irisation:[,aɪrɪ'seʃən] n.虹彩,虹色效果

pastor(牧师):基督教中人类灵魂的牧人

英语中,pastor本意是“牧人,牧羊人”,与pasture(牧场,草场)同源。在基督教中,pastor表示教士,中文译为“牧师”。这是为什么 呢?原来,在基督教经典著作中,常将信徒比喻为羊群,将基督比喻为看管、引导羊群的牧人。如:“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 (赛40:9-11)“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诗23:1)“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结34:23)因此,在信徒中传播教义 的教士们也以牧人自居,称为pastor(牧师)。

pastor:['pɑːstə] n.牧师,牧人

continent(洲):连绵不断的陆地    

古代人缺乏地理知识,以为所有的大地都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在拉丁语中将这个大地称为terra continens,翻译成英语就是continent land。英语单词continent就来自拉丁语continens,是continere(hold together,连接为一体)的现在分词,原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连绵不断的”或“自制的”之意。作名词的continent其实是continent land的缩略形式。与continent同源的英语单词还有contain(容纳)、continuous(连续的)等。

  continent:['kɒntɪnənt] n.大陆,洲adj.自制的,克制的

continental:[kɒntɪ'nent(ə)l] adj.大陆的,大陆性的

albino(白化病人):葡萄牙航海家在非洲看到的“白种人”

当17世纪的葡萄牙航海家沿着西非海岸线远航探险时,他们发现非洲大陆中既有肤色很深的黑人,也有肤色很浅的“白人”,就把他们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人种。这些葡萄牙人把前者称为negro(葡萄牙语中的“黑人”),把后者称为albino(葡萄牙语中的“白人”,源自拉丁语albus(白色的))。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albino并不是白人,而是得了白化病的黑人。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家族遗传病,由于体内缺乏一种酶导致黑色素缺乏,患者毛发和皮肤呈现白色。

在非洲,很多患白化病的儿童被当地人视为异类而遭到迫害。其实,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白种人起源于得了白化病的黑人。

albino:[æl'biːnəʊ] n.白化病人,白化现象,白化体

albinism:['ælbɪnɪzəm] n.白化病

addict(有瘾的人):等待发落的奴隶

古代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人就将战争中俘虏的战俘作为奴隶分配给战士或卖给其他人。在拉丁语中,这种成为奴隶的战俘被称为addictus,是addicere的过去分词。addicere由ad(to)+dicere(dict,宣告)构成,意思就是“待发落的、待分配的”。英语单词addict就来自拉丁语addictus,意思就是“等待发落的”。它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后来变成了名词,表示“任人发落的奴隶”,后来用来形容任何像奴隶那样缺乏自主性、依赖他人或他物的人。现在该词主要用来表示那些对某种事物或行为上瘾、产生依赖性的人,而“奴隶”之意转移到单词slave上。

addict:['ædɪkt] n.有瘾的人,入迷的人,痴迷者vt.使沉迷,使上瘾

addictive:[ə'dɪktɪv] adj.上瘾的,成瘾的

addiction:[ə'dɪkʃ(ə)n] n.上瘾,痴迷,沉迷

queen(王后):国王的妻子

英语单词queen常常被译为“王后”或“女王”。该单词来自古英语cwen,原本仅仅表示“妻子”,专指“国王的妻子”,因此衍生出“王后”的含义。后来,由于在英国历史上,曾经有女性担任国家元首即“女王”一职,而英语中又没有与king(国王)对应的阴性词,因此女性国家元首也被称为queen,该词也就产生了“女王”的含义。在印欧语系中,只有英语和北欧语言等少数语言缺乏与“国王”对应的阴性词。

在需要严格区分时,英语通过以下词组来区分与queen相关的各种头衔:

queen regnant(女王):执掌政权的女性君主。

queen consort(王后):男性君主的妻子,consort表示“配偶”

queen regent(摄政太后):未成年君主的母亲,临时执掌政权。

有意思的是,国王的妻子被称为queen consort,虽然不执掌权力,但享有与国王一样的待遇和级别,而女王的丈夫却很少被称为king consort,而是被称为prince consort,对应中文是“亲王”,所享受的待遇和级别都比女王低。

queen:[kwiːn] n.王后,女王,皇后,蜂后vt.使……成为女王或王后vi.做女王

fetish(恋物):非洲原始部落的实物崇拜

在西非和中非的一些原始部落流行传统的实物崇拜,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宗教。这些原始部落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他们将这种灵性物品制作成护身符,或当成偶像来进行崇拜。

最初来到西非的葡萄牙航海家、水手和商人接触这些非洲原始部落后,将他们所崇拜的这些护身符或偶像称为feitiço,意思是“人造的”,来自拉丁语facticius(人造的)。1760年,著名人类学家查尔斯·德·布霍斯(Charles De Brosses)在其著作中提到了非洲原始部落的这种实物崇拜,并在葡萄牙语feitiço的基础上构造了法语fétiche,英语单词fetish正是来源于此。

在宗教领域,fetish表示“实物崇拜,拜物”;在心理学领域,fetish表示“恋物”。

fetish:['fetɪʃ] n.恋物,恋物癖;拜物,偶像

fetishism:['fiːtɪʃɪzəm] n.恋物癖,恋物症;拜物教

borough(自治市):带碉堡的自治城市

英语单词borough与burg、burgh同源。西方好多城市都以burg或burgh结尾,如汉堡(Hamburg)、爱丁堡(Edinburgh)、匹兹堡(Pittsburgh)。burg或burgh就是“城镇”的意思,不过和city或town不同,burg或burgh指的是带碉堡的城市,也就是说,它们在成为城市之前其实就是一座要塞或一座城堡。borough在英语中表示“自治市”。“带碉堡的城市”与“自治市”有何关联呢?原来,自治市的自治权是打仗打下来的,所以这些城市自然要修筑碉堡来保卫自己。在欧洲封建时期,城镇的主权原本都是属于封建贵族即所谓“领主”(Lord)的,是他的封地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镇越来越繁荣,市民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对封建贵族对城镇的压榨越来越不满。所以市民们想方设法争取城市自治。刚开始时,市民们用钱从领主那里一项一项地赎回城市的各种权利,因为那个时候市民们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货币,而领主的收入主要是封地上的各种农产品,所以缺乏货币。在11、12世纪又赶上了十字军东征运动,大批领主要参加十字军,亟需便于携带的金银货币充当盘缠,所以就把很多权利都卖给市民了。但钱不能买到所有权利,所以领主和市民免不了要开战,城市的自治权就是通过赎买和战争的方式获得了。因此自治市中常常修筑了各种防御工事,用来保卫城市的主权。

borough:['bʌrə] n.自治市,区

burg:[bɜːg] n.镇、城、村

burgh:['bʌrə] n.(苏格兰)自治市,城镇

barnstorm(巡回演出):美国草台班子在乡村谷仓的演出

19世纪初,美国一些二三流的剧团和马戏团去乡村巡回时,由于乡村缺乏剧场或大厅,往往租用农户的谷仓作为演出场地。这种演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不同农家的谷仓之间快速转移,就像暴雨(storm)一样转瞬即逝。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巡回演出形象地比喻为barnstorm。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一些政治家在竞选中也频频到各地农村活动,有的还在谷仓举行讲演会,因此该词也常被用作政治术语,指政治家四出巡回发表竞选演说。

barnstorm:['bɑːnstɔːm] vt.vi.在乡村或小城镇巡回演出

scrooge(吝啬鬼):狄更斯的名著《圣诞颂歌》中的吝啬鬼

斯克鲁奇(Scrooge)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自私透顶的吝啬鬼,连乞丐都不愿意向他讨钱。在圣诞节前夕,他的一个同事Jacob化作鬼魂来看望他。Jacob警告他,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自私的话,他的来生将不得好报。但斯克鲁奇只把他当做耳边风。随后,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个鬼魂前来拜访他,向他展示了一个人只顾金钱,缺乏人性的悲惨下场,从而唤醒了他的人性。于是,在鬼魂拜访后的第二天,斯克鲁奇变成了一个慷慨大方的好人,并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快乐。

《圣诞颂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它出版之前,圣诞节并不为许多英国人所知道。该书在圣诞节前几天出版,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书中的一些情节都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如交换圣诞礼物,甚至“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流行的。书中故事曾被多次搬上银幕,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曾经扮演过大名鼎鼎的吝啬鬼斯克鲁奇。后来,人们就用斯克鲁奇的名字scrooge来表示吝啬鬼或守财奴。

scrooge:['skru:dʒ] n.吝啬鬼,守财奴

maverick(特立独行者):特立独行的牧场主马华力

在19世纪的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位名叫山姆•马华力(Samuel Maverick)的牧场主,被当地人看作是特立独行者。按照当时的习俗,牧场上的牛、马等牲畜都要打上本牧场的烙印,这样牲畜丢失后,人们根据身上的烙印就能识别是哪家牧场的牲畜。但这位马华力却偏偏不肯按照惯例给牲畜打上烙印。不过这样也好,以后凡是见到身上没有烙印的牲畜,大家就知道是马华力家牧场的了。马华力也因为此事而出名。

不过,据历史学家考证,当年马华力不愿给牲畜打烙印并非出自特立独行考虑,而是对放牧之事缺乏兴趣。因为这位马华力在历史上扮演的更重要角色是一名律师和政治家。当时的德克萨斯州还属于墨西哥,正在争取独立。马华力积极参加了德克萨斯独立革命,亲自率领部队冲锋陷阵,击败了墨西哥军队,参加了墨西哥军队的投降仪式,并成为《德克萨斯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

不管怎样,马华力在美国历史上成了特立独行的典型。他的姓氏Maverick也因此青史留名,成为了“特立独行者”的代名词。美国NBA联盟中,德州达拉斯小牛队的英文名就是Dalas Maverick,表达的就是这种叛逆不羁、特立独行的精神,译为“达拉斯特立独行队”可能更精确。著名电影“壮志凌云”中,汤姆·克鲁斯所饰演的主角的代号就是maverick(独行侠),正好契合他的性格特征。

maverick:['mæv(ə)rɪk] n.特立独行者,独行侠;没打烙印的牲畜adj.特立独行的,不按常规的;未打烙印的(牲畜)

philistine(庸俗之辈):以色列的死敌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philistine)居住在中东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领土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非利士地”(Palaestina,巴勒斯坦)。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劲敌,在圣经旧约中详细记载了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战争和恩怨。在以色列人眼中,非利士人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是文明的破坏者。

1689年,在德国一个叫做耶拿(Jena)的城市中,当地的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有数人在冲突中丧生。事后,耶拿大学的牧师在一次布道中,针对这场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的冲突发表了尖锐的评论,把市民比作圣经中与以色列人作对的非利士人。

从此以后,人们用“非利士人”(philistine)来形容那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缺乏文化修养并鄙视文化的人。从这个词还产生了“庸俗主义”(Philistinism)一词,字面意思就是“非利士人的方式、习惯、个性和思维方式”,指的是低估、鄙视艺术、审美、精神和智力的态度,也称为“反智主义”。

philistine: ['fɪlɪstin] n.非利士人,庸俗之辈

Philistinism:['fɪləstɪnzəm] n.庸俗主义,实利主义,市侩主义

bankrupt:破产的

发音释义:['bæŋkrʌpt] adj. 破产的vt. 使破产n. 破产者

结构分析:bankrupt = bank(交易商摆放货币的板凳)+ rupt(折断的)→货币交易商的板凳被折断→破产

词源解释:bank←古意大利语banca或中古法语banque(板凳);rupt←拉丁语rupta(折断,过去分词)←rumpere(折断)

同源词:bank(银行);rupture(破裂、断裂)

最早的埃及银行家和英国货币兑换商是在寺庙内或圣殿庭院内的条凳上经营业务的。在中世纪,意大利的放债者也是用一张小条凳在市场上开展业务。表示“银行”的英语单词bank源自拉丁语banca,意思是“条凳”。当货币兑换商因资金缺乏而被迫中断业务时,他们的条凳就会被拆掉或折断。这种做法在拉丁文中就是banca rupta,其中rupt相当于broken。英语中表示破产的单词bankrupt正是由此而来的。习语break the bank(倾家荡产)也源于此。

衍生词:bankruptcy(破产)

atrophy:萎缩

发音释义:['ætrəfɪ] n. 萎缩,萎缩症;发育停止vi. 萎缩;虚脱

结构分析:atrophy = a(没有)+trophy(营养)→缺乏营养→停止发育,萎缩

词源解释:trophy←希腊语trophe(营养、食物)

同源词:trophic(营养的);hypertrophy(肥大、过度生长)

趣味记忆:atrophy→谐音“爱抽风”→动不动就抽风→越抽越萎缩→萎缩

衍生词:atrophic(萎缩的)

addict:有瘾的人

发音释义:['ædɪkt] n. 有瘾的人;入迷的人vt. 使沉溺;使上瘾

结构分析:addict = ad(去)+dict(说、命令)→听从命令→任其发落→入迷、上瘾

词源解释:dict←拉丁语dicere(说)

背景知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将战俘作为奴隶分配给战士或卖给其他人。在拉丁语中,这种成为奴隶的战俘被称为addictus,是addicere的过去分词,意思就是“待发落的、待分配的”。英语单词addict就来自拉丁语addictus,意思就是“等待发落的”,表示“任人发落的奴隶”。后来该词被用来形容任何像奴隶那样缺乏自主性、依赖他人或他物的人。现在该词主要用来表示那些对某种事物或行为上瘾、产生依赖性的人。

同源词: diction(措辞),addictive(上瘾的),addiction(上瘾,沉溺)

dys-:坏的,不好的

来自PIE *deu, 缺乏,词源同单词tired, 引申为坏的,不好的。词义同时受前缀dis- 的影响。类似词义转化比较wanton, 放荡的,词源同单词want, 缺乏。见dysfunction, dyslexia.

blue law:蓝色法规(禁止星期天从事商业和体育活动等)

词源不详。俗词源认为因该法规写在蓝色纸上而得名,但是缺乏证据支撑。更为接受的理论认为blue 常带有贬义,如bluestocking,讽刺当时的好学的女人。

brat:熊孩子

词源不详。可能来自break, 破的。原指穿破衣服的乞丐的孩子,缺乏管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