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satin(缎子):中世纪闻名于外的中国海港城市泉州

在中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闻名于外的海港城市,被阿拉伯人称为Zaitun。该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著名的东方名城。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英语单词satin就来自东方名城Zaitun,表示来自Zaitun的丝绸、缎子。

虽然Zaitun在600多年前就是世界皆知的名城,但到了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而争论不休。直到1915-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问世后,史学界才一致认定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Zaitun”就是中国福建省的泉州。

satin:['sætɪn] n.缎子,缎子衣服adj.光滑的,绸缎做的,似缎子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atin 词源,satin 含义。

damask(锦缎):盛产精美锦缎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西亚国家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Damascus)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该城市出产的织有精美图案的锦缎十分精致漂亮。中世纪时这种织物传入欧洲后,得到欧洲人民的极大喜爱。英国人便用大马士革的名字Damascus来命名,将其称为damaske,后来又改为damask。

damask: ['dæməsk] n.锦缎,花缎adj.缎子的,粉红色的vt.使织出花纹vi.织花纹

china(瓷器):来自中国的瓷器

英语单词china小写时表示“中国瓷”,大写时表示“中国”,那么它最初究竟是对中国的称呼还是对中国瓷的称呼呢?词源学研究显示,它最初是对中国的称呼。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将其称为chinaware,ware是器具的意思,可见china是地名,并无瓷器之意。后来人们将chinaware缩写为china,它才有了瓷器的含义。

那么,表示中国的单词China又是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其中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它来自古梵文cina。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就有cina一词。但是关于cina一词所指的具体地区却无定论。有人认为指的是周,有人认为是秦,还有人认为是善于制造精美白瓷的景德镇的古称“昌南”,还有人认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

还有一些学者,如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认为“China”一词源于中国的丝绸。周启澄认为,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丝”的发音已经基本与以后“China”的发音相近,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周启澄认为,丝绸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因此,英文中“中国”的翻译“China”源自丝绸就顺理成章了。

china: ['tʃaɪnə] n.中国,瓷器

bloomer(女式灯笼裤):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布鲁姆夫人

bloomer是一种宽松的女式裤,指裤管直筒宽大,裤脚口收紧,裤腰部位嵌缝松紧带,上下两端紧窄,中段松肥,形如灯笼的一种裤子。灯笼裤大多用柔软的绸料或化纤衣料裁制,轻松舒适,多为休闲时穿着,适宜作练拳操和练功等穿着之用。中式练功裤和运动裤也常采用这种造型。

灯笼裤的名称bloomer来自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艾米莉亚·布鲁姆(Amelia Bloomer)的名字。布鲁姆夫人是一位热心的女权主义活动家,大力提倡女性从传统的长裙束缚中解放出来,改穿更加舒适、使用的裤装。1851年,布鲁姆夫人在自己的杂志上大力宣扬由另一名女权主义者伊丽莎白·史密斯·米勒所设计的“土耳其式裤子”,即现在所谓的“灯笼裤”。很快,这种舒适实用的女裤被越来越多的女性采用,并被称为The Bloomer Costume(布鲁姆服装),后来简称为bloomers。

bloomer:['bluːmə] n.女式灯笼裤

watered silk:波纹绸

即水波状的丝,用于指波纹绸。

moire:波纹丝绸

来自法语moire,法语借自英语mohair,安哥拉山羊毛织物。后用于指一种波纹丝绸。

silk:丝绸,丝

来源于远东汉语中“丝”的发音si,在满族语中为sirghe,蒙古语中为sirkek,经由波罗的-斯拉夫语(俄语shelk和立陶宛语shilkai,均指“丝绸”)进入日耳曼语各分支:瑞典语/丹麦语silke、英语silk。

poplin:府绸,毛葛

来自法语papeline,府绸,毛葛,来自拉丁语papalis,教皇的,词源同papa,pope.来自该纺织品原产地法国城镇Avignon,在1309-1408年教会分裂时期为教皇所在地。

provide:提供,供应,规定

pro-,提前,-vid,看,词源同evident,visit.即提前看到的,有预见性的,引申词义准备,未雨绸缪,后用于指提供,供应,规定等。

provident:精打细算的,长久考虑的

pro-,提前,-vid,看,词源同evident,visit.即提前看到的,有预见性的,引申词义准备,未雨绸缪。

satin:绸缎,缎子

来自法语 satin,绸缎,来自阿拉伯语 zaytuni,刺桐,刺桐的绸缎,即 Zaitun,刺桐,泉州古名, 中世纪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争议)。

tabby:平纹,波纹绸,斑猫

来自法语 tabis,波纹绸,来自(缩写自)阿拉伯语'Attabiyah,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街区,因该布 料于 17 世纪产自该地而得名。后主要用于指 tabby cat,波纹绸花纹斑点的猫,即斑猫。

taffeta:塔夫绸

来自意大利语 taffeta,绸,丝织品,来自波斯语 taftah,丝,亚麻布,来自 taftan,纺织,编织, 词源可能同 tapestry.

apricot(杏):早熟的水果

杏最早发源于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古罗马人第一次看到杏时,还以为它是一种桃子。因为杏比桃成熟得更早,所以古罗马人用拉丁语称其为praecoquum (早熟的,是单词precocious的词源)。该拉丁语历经拜占庭式希腊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最终演变成了英语单词apricot中的pricot,而词首的a-则源自阿拉伯语定冠词al-(等于英语中的the)。英语单词apricot的正确分割方式应该是a (定冠词)-pri (=pre,提前)-cot (=cooked,成熟的)。同源单词有precocious (早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