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villain 词源,villain 含义。

bigwig(大人物):假发越大,地位越高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社会上流人士喜欢佩戴假发(wig)。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始作俑者。由于在当时,满头浓发被看作是男性力量的表现,而这位国王却是个秃头。为了掩饰这一缺陷,路易十三就戴上了一顶长度长度及臀的原色卷发。大臣们纷纷效仿,从而使得佩戴假发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在一些欧洲古装剧中还能看到法官和律师们佩戴着白色的假发。

假发的大小与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者,佩戴的假发越大越长。所以人们就是用“bigwig”这个单词来表示大人物。

bigwig: ['bɪgwɪg]n.权贵之人,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wig: [wɪg]n.假发

invest(投资):购买东印度公司股票的投资狂潮

17世纪初期,西方的英、法、荷等国纷纷向东半球开展殖民扩展,并设立多家“东印度公司”负责殖民地的经贸事务,实际上是西方列强侵略盘剥印度等地的工具。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即通过向全社会融资来筹集资金。160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当时,东印度公司成了国家的摇钱树,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带来巨大财富。在海外财富的刺激下,成千上万的人把自己的积蓄投入给东印度公司,希望将来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invest这个原本与金融毫无关系的单词衍生出了“投资”的含义。

英语单词invest来自investire,本意是“穿上正式的制服”,由in(进入)+vestire(衣服)构成,英语单词vest(背心,汗衫)就源自vestire。人们将手中的钱换成东印度公司股票时,就像是给财富换上了一件神奇的衣服,一件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衣服,所以人们用invest这个单词来比喻这种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invest也就产生了“投资”的含义。有趣的是,股票交易所中的交易员都身穿马甲(in vest)。

invest[ɪn'vest] v.投资,投资于;覆盖,包围

investment:[ɪn'ves(t)m(ə)nt] n.投资,投入,封锁

vest: [vest]背心,汗衫,马甲vt.授予,使穿衣服vi.归属,穿衣服

The Web of Penelope:故意拖延的策略;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A Penelope's Web 或 The Web of Penelope,直译为“珀涅罗珀的织物”,典故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卷二。

这部史诗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是希腊半岛西南边伊大卡岛(Ithaca)的国王,他有个美丽而忠诚的旗子,名叫珀涅罗珀。奥德修斯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十 年苦战结束后,希腊将士纷纷凯旋归国。惟独奥德修斯命运坎坷,归途中又在海上漂泊了10年,历尽无数艰险,并盛传他已葬身鱼腹,或者客死异域。正当他在外流浪的最后三年间,有一百多个来自各地的王孙公子,聚集在他家里,向他的妻子求婚。

坚贞不渝的珀涅罗珀为了摆脱求婚者的纠缠,想出个缓宾之策,她宣称等她为公公织完一匹做寿衣的布料后,就改嫁给他们中的一个。于是,她白天织这匹布,夜晚又在火炬光下把它拆掉。就这样织了又拆,拆了又织,没完没了,拖延时间,等待丈夫归来。后来,奥德修斯终于回转家园,夫妻儿子合力把那些在他家里宴饮作乐,胡作非为的求婚者一个个杀死,终于夫妻团圆了。

由于这个故事,英语中的 Penelope 一词成了 a chaste woman(贞妇)的同义词,并产生了 with a Penelope faith(坚贞不渝)这个短语。而“The Web of Penelope”这个成语比喻“the tactics of delaying sth on purposely;the task that can never be finished”的意思。

A Penelope's Web:故意拖延的策略;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A Penelope's Web 或 The Web of Penelope,直译为“珀涅罗珀的织物”,典故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卷二。

这部史诗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是希腊半岛西南边伊大卡岛(Ithaca)的国王,他有个美丽而忠诚的旗子,名叫珀涅罗珀。奥德修斯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十 年苦战结束后,希腊将士纷纷凯旋归国。惟独奥德修斯命运坎坷,归途中又在海上漂泊了10年,历尽无数艰险,并盛传他已葬身鱼腹,或者客死异域。正当他在外流浪的最后三年间,有一百多个来自各地的王孙公子,聚集在他家里,向他的妻子求婚。

坚贞不渝的珀涅罗珀为了摆脱求婚者的纠缠,想出个缓宾之策,她宣称等她为公公织完一匹做寿衣的布料后,就改嫁给他们中的一个。于是,她白天织这匹布,夜晚又在火炬光下把它拆掉。就这样织了又拆,拆了又织,没完没了,拖延时间,等待丈夫归来。后来,奥德修斯终于回转家园,夫妻儿子合力把那些在他家里宴饮作乐,胡作非为的求婚者一个个杀死,终于夫妻团圆了。

由于这个故事,英语中的 Penelope 一词成了 a chaste woman(贞妇)的同义词,并产生了 with a Penelope faith(坚贞不渝)这个短语。而“A Penelope's Web”这个成语比喻“the tactics of delaying sth on purposely;the task that can never be finished”的意思。

Penelope's web(缓兵之计):泊涅罗珀的布匹

在希腊神话中,希腊伊塔克国王奥德修斯远行参加特洛伊战争,一去二十年没有回来。当 地许多贵族认为他已经死了,纷纷跑到他家里向他妻子珀涅罗珀(Penelope)求婚,企图霸占他家的财产。坚贞不渝的珀涅罗珀为了摆脱求婚者的纠缠,就 想了个缓兵之计。她想求婚者宣布,等她为公公织完做寿衣的织布后就会嫁给他们中的一个。于是,珀涅罗珀白天织布,晚上又把织好的布匹拆开。就这样织了又 拆,拆了又织,没完没了,一直坚持到奥德修斯回家,一家人合力把这些居心不良的求婚者全部杀死。因此,英语习语Penelope’s web就表示缓兵之计、永远也不会完成的工作。

boutique(精品店):存放货品的仓库

英语单词boutique来自法语,在法语中原指专卖时尚服装的精品小店。进入英语后,变成了一个十分时髦的词,成为了时尚、精致、小众风格的代名词。在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酒店、商场、小区纷纷以boutique为噱头,甚至还有一个非常高雅的中文译名:“璞邸”。然而这个词的源头跟高雅、时髦毫无关系。它来自希腊语apotheke,本意是“仓库、储物间”。它经由拉丁语(apotheca)、普罗旺斯语(botica)后变成法语boutique,原本可以表示卖各种商品的小店,20世纪专指卖时装的小店。后来带着浓郁的法国浪漫进入英语,用来表示各种“精品店”。与它同源的单词还有:bodega(酒店、酒窖)、apothecary(药剂师,药材商)。

boutique: [buː'tiːk] n.精品店,时装店

bunk(废话):以废话议员而出名的美国班康县

英语单词bunk源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的名称。1820年2月25日,在美国第16届国会上,南北双方议员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费力克斯·沃克发表了冗长的讲话,并且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但沃克不肯缩短自己的讲话。他解释说,他这番长篇演讲不是说给大会听的,而是说给他的家乡Buncombe听的(talking to Buncombe),为的是使自己的讲话内容能够发表在Buncombe当地报纸上,以证明自己的勤勉工作。

因此,talking to Buncombe就成了“作空洞冗长的演讲”的代名词,后来该短语被缩写为bunkum,到了20世纪又进一步缩减为bunk,表示“废话”、“空话”。

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伍德沃的人根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

bunk:[bʌŋk] n.空话,废话;床位

bunkum:['bʌŋkəm] n.废话,空话

debunk:[diː'bʌŋk] vt.揭穿;拆穿

amnesty(大赦):古雅典民主派和贵族达成的和解

公元前404年,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争霸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落败,斯巴达国王吕西斯特拉图解散了雅典的民主政府,扶植了由三十个贵族组成的寡头政府,史称“三十僭主”。三十僭主操控政治,把穷苦平民排挤在政治之外,又实施恐怖统治,在8个月内杀死的雅典人几乎比战争最后十年斯巴达人杀死的雅典人还要多。许多温和派纷纷逃离雅典,而民主派则发动反击,最终击败斯巴达保护军,杀死为首的两名僭主,推翻三十僭主的寡头政治,重新建立了民主制度。

民主派恢复民主制度后,并没有对贵族所犯下的恶行展开报复,而是选择了和解。公元前403年,雅典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宣布除三十僭主及其帮凶外,对其他人在过去所做的任何事情进行“遗忘和宽免”(希腊语amnestia),双方中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在以后提起诉讼或寻仇。这项法令被后人称为“大赦令”。

英语单词amnesty就来自该“大赦令”中的希腊语amnestia,由a(not)+mnestis(记忆)构成,字面意思就是“遗忘,不再记得”,本意指民主派和贵族之间的和解,对双方以往的对立行为统统一笔勾销。现在常用来表示“大赦、特赦”。

amnesty:['æmnɪstɪ] n.大赦,特赦,特赦令vt.对……实行大赦

burke(捂死):杀人卖尸的连环杀手伯克

19世纪初,在英国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当时,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共医学解剖用的尸体的需求激增。当时有个名叫威廉·伯克(William Burke)的爱尔兰人,移居到苏格兰的爱丁堡,居住在他同乡威廉·黑尔(William Hare)所经营的公寓内。

1827年,公寓内一名孤寡老人去世。伯克和黑尔一道把他的尸体从棺木中偷出,卖给了一名外科大夫,发了一笔小财。随后,这两人看到了生财之道,在后来的十个月内,他们利用情妇和妻子,诱骗了至少15名过路的酒鬼、妓女等来投宿,灌醉后将他们闷死,然后把完整的尸体卖给医生。最后,他们在谋害一名妇女时失败暴露。黑尔揭发同案犯后获释,而伯克则被判处绞刑。

在执行绞刑时,愤怒的围观群众纷纷大叫“burke him!”,意思是用伯克的作案手法来捂死他。从此以后,伯克凭此凶杀案而遗臭万年,甚至进入了电影,同时还为英语词汇添加了burke这一单词,表示“捂死”之义,后来又引申出“悄然平息”等意思。

burke:[bə:k] vt.捂死,使窒息而死,秘密除去,悄然平息

boycott(抵制):受到众人抵制的土地经纪人博伊科特

英语单词boycott(抵制)源自英国人查尔斯·博伊科特(Charles Boycott)的姓氏。博伊科特在19世纪70年代移居爱尔兰,成为了爱尔兰大地主俄内伯爵的地产经纪人。在当时的爱尔兰,农民为了反抗地主的盘剥和压迫,纷纷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土地联盟”便是农民组织之一。“土地联盟”试图在爱尔兰进行土地改革,推出一项新政策,要求地主降低地租。博伊科特拒绝降低地租,还驱逐参加运动的佃农,激起了爱尔兰人的公愤。因此,“土地联盟”号召民众对其进行一种“道德流放”,断绝与他的一切来往,拒绝为他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未过多久,博伊科特便发现自己完全陷入孤立,不得不狼狈地离开了爱尔兰。这件事经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人经常加以仿效,对自己不满的组织或活动进行联合抵制。博伊科特的姓氏boycott也就成为了“联合抵制”的代称。中文中通常翻译为“杯葛”。

boycott:['bɒɪkɒt] vt.杯葛,联合抵制,拒绝参加n.联合抵制运动

boycott:联合抵制

发音释义:['bɔɪkɑt] n.vt.联合抵制;拒绝参加;拒绝购买

词源解释:英语单词boycott(抵制)源自英国人查尔斯•博伊科特(Charles Boycott)的姓氏。博伊科特在19世纪70年代移居爱尔兰,成为了爱尔兰大地主俄内伯爵的地产经纪人。在当时的爱尔兰,农民为了反抗地主的盘剥和压迫,纷纷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土地联盟”便是农民组织之一。“土地联盟”试图在爱尔兰进行土地改革,推出一项新政策,要求地主降低地租。博伊科特拒绝降低地租,还驱逐参加运动的佃农,激起了爱尔兰人的公愤。因此,“土地联盟”号召民众对其进行一种“道德流放”,断绝与他的一切来往,拒绝为他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未过多久,博伊科特便发现自己完全陷入孤立,不得不狼狈地离开了爱尔兰。这件事经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人经常加以仿效,对自己不满的组织或活动进行联合抵制。博伊科特的姓氏boycott也就成为了“联合抵制”的代称。中文中通常翻译为“杯葛”。

quiz:答问比赛,测验

该词始用于18世纪末。据传,1780年爱尔兰都柏林有一位叫James Daly的剧场经理,在喝醉酒时和朋友打赌说,他能杜撰一个毫无意义的新词,并使它在24小时内进入英语之中。他派人把能找到的街头顽童都找了来,雇他们夜间在大街小巷,在每堵墙壁和一切通道上用粉笔写上四个神秘的字母QUIZ。翌丑,都柏林全城轰动了。人们迷惑不解,议论纷纷,互相询问这四个字母意指什么。一时之间quiz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Daly赌赢了,quiz尔后果然进入了英语词汇的行列。由于quiz是以戏弄人问世的,所以最初作“恶怍剧”、“戏弄者”或“询问”解,“测验”、“答问比赛”、“智力竞赛”等今义则是后来延伸取得的。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quiz很可能源自意为“什么”或“谁”的拉丁文单词quis,因和英语单词inquisitive(好问的,爱打听别人隐私的)或inquisition(彻底调查或审讯)相联系,故而被赋予“询问”一义的。

juggernaut:重型长途货车,骇人的毁灭力量

我们不时可以看到公路上穿行飞驶着一种特大型的长途载重汽车,由于它的车身庞大,所以常常给其他车辆造成威胁,带来危险,这种庞然大物英国人称作luggernauto jugger—naut原系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保持之神Vishnu的化身,亦tlp Krishna神像,在印地语中原作Jag an.nath,含有“世界主宰”(Lord of the World)之意。相传,每年例节印度数徒用巨车载此神像举行巡游仪式,历时数日。该车就叫做juggernaut神车。车身高达45英尺,有车轮16个,轮子直径约为7英尺。许多教徒相信,若能被神像车辗死,即可直升天国。因此,每当大车滚滚而过,善男信女纷纷投身车下,每年不惜舍身者不计其数。由于juggernaut一词往往令人想起一种滚滚而动的庞然大物,人们便借它来喻指近年问世于西方的“超级大卡车”或者用它来比喻“骇人的毁灭力量”。

grapevine:小道消息

grapevine本意是“葡萄滕”,也可作“谣言”或“小道新闻”解。两个词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追根溯源,grapevine产生新义恐怕要首先归因于电报发明家奠尔斯(Samuel Morse,1791 - 1872)。莫尔斯原是画家,后来改行,立志从事电报的发明研究。为了完成用电传递信息的伟大使命,他耗费了整整10年心血才把电报研制成功。1844年5月24日奠尔斯从华盛顿向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发出电文,结果试验获得极大成功。这是人类首次进行的长途电报通讯。电报诞生后,美国各地纷纷建立起电报线路。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技术低劣,所架电线多半七歪八扭。有人遂以grapevine(葡萄滕)喻之。于是出现了短语by the grapevine,意思是“用电线(通讯)”。

  许多词源学家认为,若不是发生了始于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上述短语过不多久就会消失。战争爆发后,军事指挥官开始用电报传递战报。与此同时,怪事也随之发生。除了真实报道外,各种流言蜚语也不胫而走,致使人们真伪难辨。于是人们相信各地都存在着grapevine telegraphs(传递消息的秘密途径)。匿迹一时的短语by the grapevine也再度活跃起来。不过,此时该短语中的grapevine已经获得与grapevine telegraph相同的含义,即“传递消息的秘密渠道”。嗣后,grapevine的词义进而引申为“小道消息”。

  

goldbrick:冒牌货,逃避工作的人

goldbrick的字面意义为“金砖”,但实际古义却是“假金砖”。该词源出19世纪中期的美国淘金热日1848年1月24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次年,想发财的人纷纷涌向西海岸,被人们称为forty-niners(49年冒险家)的淘金者据估计约有8万名。矿工采出金子以后,为了便于搬运,往往把金子铸成金砖,goldbrick一词就应运而生了。开初,goldbrick确一度指“金砖”。后来有的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贪婪心理,用铅或铁铸成块,然后在表面镀上一层金。这些外表像是纯金的金砖使不少人上了当,受了骗。有记载说,圣路易有一位名叫Patrick Burke的人在1887年花了3700美元买了一块假金砖。不久,goldbrick 一词就开始用来喻指“假金砖”、“冒牌货”、“虚有其表的东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们接过这个词,用来指那些直接征自民间,而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军官。这些人往往受到部属的轻视。以后,goldbrick的词义又进而引申为“逃避工作的人”、“偷懒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常通用,并且一直借用至今。这一类人想显示自己的能力以博得同事的好评而又借故什么也不干,因此人们就以早期开发西部那些骗人的goldbrick喻之。goldbrick在作动词用时则表示“逃避工作”或“诈骗”等义。

derby:马赛,圆顶高帽

该词源出第十二世Derby伯爵。这位伯爵名叫Edward Stanley (1752 - 1834),他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1066 - 1070年征服英国的诺曼底公爵,即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口Derby伯爵对赛马运动有强烈的兴趣,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改良马种。1780年他在萨里郡(Surrey)埃普索姆唐斯(Epsom Downs)首次举办了限用三岁雌雄幼马的马赛,这是现代赛马运动的发端。此后,这种马赛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在同一地方举行,久而久之就成了英国传统马赛之一。为纪念首创人Derby伯爵,人们就把这一马赛称作Derby,把举行马赛的过一天称为Derby Day。最后,Derby又逐渐被用来泛指任何类型的马赛,甚至其它比赛,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如fishing derby(钓鱼比赛),bicycle derby(自行车比赛)等。

  1875年美国在肯塔基举行了名为Kentucky Derby的大马赛。在马赛期间美国人为赶时髦纷纷戴起英国人常在马赛日戴的一种称作bowler(hat)的圆顶高帽,并给它另外取名作derby。

bunk:空话,骗人的鬼话

1820年2月25日美国第16届国会就奴隶制问题,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如密苏里)建立奴隶制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密苏里要求以奴隶州(实行奴隶制的州)加入联邦。北方议员强烈反对。最后由于南北两方议员争执不休,有人提出一项折衷方案:吸收密苏里为奴隶州,缅因为自由州。

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沃克(Felix Walker费力克斯 )发表了冗长的讲话,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沃克不得已中断讲话并表示歉意。他解释说,他作此长篇发言不是为了讲给大家听,而是为了发表在Buncombe的地方报上。他说,“1 was talking for/to Buncombe.”

就这样,talking for/to Buncombe这一短语成了talking nonsense(发空论)的同义语。尔后该短语被缩略成bunkum,到了20世纪又简化为bunk,用以表示“空话”、“废话”、“骗人的鬼话”等义。实际上,bunk(um)可以说是Buncombe这一地名的变体和缩略。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Henry Ford,1863 - 1947)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William E.Woodward伍德沃的人针对福特写了《骗人的鬼话》(Bunk)一书。他在书中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这或许是人们看到许多社会现象需要予以揭露(they see so much that needs debunking)的缘故吧。

英语另有一个意为“床铺”或“铺位”的bunk是词源截然不同的一个词,该词可能系由bunker(箱)逆构而成。

bigwig:要人,名人

假发除了可作戏装、乔装用品之外还被用作个人装饰品或职位的标志。几个世纪以前假发在欧洲十分流行,至17世纪发展到最高峰,成为阶级及地位的标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中年时喜欢戴假发,欧洲各国王族纷纷效仿,尤其在英国,身份越高者或自认为身份越高者,所戴假发就越大。按当时习俗只有贵族、法官和主教可戴假发。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之后,各种地位标志被荡绦殆尽,假发便不多见了。如今仅在英国法庭尚可见到法官和律师戴着那种垂肩假发。bigwig一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英国习俗。bigwig由big(大的)和wig(假发)二词复合组成,用以喻指“要人”、“大亨”或“名人”,通常用在口语中。意指“假发”的wig一词是periwig的缩略,而periwig则又是peruke的异体。两者同出一源,都源自法语Perruque。

belfry:钟塔,钟楼   

现指“钟楼”或“钟塔”的belfry 一词原先和bell(钟)并无丝毫联系。中世纪德意志战略家为了征服邻邦制造了一种攻打城堡用的,名为bergfrid的“冲击塔”,其字面原义为peace-protector(和平保护者),名称本身颇具讽刺意味。这种冲击塔是可移动的,士兵隐蔽在塔内还可免受敌人弓箭手的伤害,确为一种有效器械。其他欧洲国家纷纷仿造,英国人也引进了这种冲击塔,并加以改进,把塔身造得更高,以便弓箭手能够爬到塔顶,向对方城堡放箭,英语借用了法语词berfrei称之,后改作berfrey。但是随着新武器的发明,berfrey在进攻性军事行动中逐渐显得过时了,就被拖至城堡内当了望塔用,并配之以钟,以便在敌人进攻时发警报。从15世纪起,由于人们不断地将该词和bell相联系,它开始演变为belfrey,最后又变作belfry,其词义也随之发生变化,“钟塔”一义取代了“冲击塔”,在现代英语常指“(教堂的)钟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