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onfetti(婚礼上的彩色碎纸):狂欢节游行时抛撒的糖果

在现代婚礼上,我们常常见到人们往新人身上抛撒彩色碎纸的场面。这种做法源自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意大利,狂欢节时常常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和围观群众常常会相互抛撒小物品以表达欢乐之情。有钱的贵族往往会抛撒糖果,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confetti,是confetto(糖果)的复数形式。而没钱的穷人们为了嘲弄贵族则常常扔臭鸡蛋来代替糖果,结果双方经常在游行时发生争吵斗殴。意大利当局为了避免冲突,曾多次下令禁止在狂欢节游行时抛撒臭鸡蛋等物品,但穷人往往会用其他类似物品加以代替。这种情况直到1875年才终于有所改变。这一年,一位聪明的米兰商人在狂欢节之前向工厂采购了大量原本是无用副产品的彩色碎纸屑,并在狂欢节上向群众销售,用作游行时抛撒的物品。由于这种碎纸屑对人体无害,又充满喜庆,因此大受欢迎。从此以后,在狂欢节游行中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就逐渐流传开来。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还拓展至狂欢节之外的其他场合如婚礼。由于这种碎纸最初是用来代替糖果的,所以在意大利语中也被称为confetti。英语单词confetti便来源于此,同源的单词还有confection(糖果)。

confetti:[kən'fetɪ]n.(婚礼、狂欢节中抛撒的)五彩纸屑;(旧时狂欢节或庆祝场合抛撒的)糖果

confection:[kən'fekʃ(ə)n]n.糖果,蜜饯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onfetti 词源,confetti 含义。

candy(糖果):古印度人制造的块状蔗糖

在古代欧洲,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而在亚洲,人们通过蔗糖来制造糖果。甘蔗(sugarcane)原本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独有的农作物。人们将甘蔗榨出的汁液中提炼蔗糖(sugar)。印度人很早就掌握了从利用甘蔗制造蔗糖的工艺。波斯人从印度学会了种植甘蔗、制造蔗糖的技术,并流传至阿拉伯,再通过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英语单词candy一词就反映了这种技术的传播途径。它的源头是印度的梵语khanda,意思是“块状蔗糖”,是蔗糖制成品之一,即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冰糖”。从该词演变出波斯语qand、阿拉伯语qandi、法语candi和英语单词candy。在英国英语中,candy仍然指用冰糖制成的糖果,而在美国英语中,candy可以表示任何糖果。

另外,sugar(蔗糖)一词来源自印度的梵语sharkara,经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拉丁语后传入英语的。

candy: ['kændɪ] n.糖果,冰糖adj.甜言蜜语的,新潮的vt.用糖煮,使结晶为冰糖vi.糖煮,结晶为冰糖

sugar: ['ʃʊgə] n.糖,食糖,蔗糖,冰糖,甜言蜜语vt.加糖于,粉饰vi.形成糖

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candied:糖渍的

来自candy,糖果。

lollipop:棒糖

据传,20世纪早期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位名叫George Smith的糖果厂老板,为了纪念当时最有名的一匹赛马Lolly Pop,把他生产的棒糖也取名为lollipop,以后lollipop成了纽

黑文(New Haven) Bradley - Smith公司的专用商品名称,最后又转化为表示“棒糖”的属名。

约在1908年以前不论是棒糖一物还是lollipop 一词在美国确实是不为人知的,可是早在18世纪末lollipop 一词就已在英格兰广为使用了,意指“糖果”(但不指“棒糖”)。据《牛津英语词源词典》,lollipop可能系由lolly加pop组合而成,lolly刀英格兰北部一个方言词,意为“舌头”,而pop则是小孩吮食糖果发出的声音。尽管美国人是在20世纪初期棒糖问世后才知道lollipop的,但这不等于说Lolly Pop那匹马就不可能取名于这个早期的英国词。这其中的联系后人也只能作一番推测而已。

如今lollipop在英国英语中除指“棒糖”以外,词义又有所延伸。交通纠察为暂时中断车辆通行,保证儿童安全穿越马路,常常使用“车辆暂停指挥牌”。由于这种指挥牌形似棒糖,人们也噬lollipop称之,而手持指挥牌的男女交通纠察则被分别称作Iollipop man和lollipop ladyo

candy:球糖,糖果

candy始见于18世纪,在15世纪原作sugar candy。它源于阿拉伯语sukkar qandi,但却是从法语sucre candi演变过来的。在英国英语里sugar candy指“冰糖”,相当于美国英语rock sugar。嗣后sugar candy缩略为candy,在英国英语仍指“冰糖”。然而candy到了美国英语却被用以指“糖果”,相当于英国英语sweets。

bonbon:糖果,夹心软糖

bonbon源于法语,照法语的字面义,是‘good,good’之意,今在英语和法语都被用来指“糖果”或“(巧克力或奶油)夹心软糖”。最初很可能是小孩用以指好吃的东西。据《牛津英语词典》,honbon源出儿歌。这一用法最早见诸爱尔兰诗人穆尔(Thomas Moorc,1779 - 1852)的讽刺诗《福杰一家在巴黎》(The Fudge Family in Paris,1818)的诗句中:“The Land of Cocaigne…/Where for hail they have bonbons, and claret for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