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gic(魔法):古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其创始人为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也因此被称为“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出现,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意思是“哲人”、“贤人”、“知晓神的奥秘的人”。据《圣经》记载,耶稣出生时,几个Magi在东方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并给耶稣带来了礼物,这就是圣诞礼物的由来。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就用了这个典故。

英语单词magic(魔法)就源自Magi这一称呼,意思是“Magi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Magi拥有深奥秘密和超能力,所以就用magic来形容巫术、魔法等神奇的事情。

magic:['mædʒɪk]adj.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有魔力的,魔术的n.魔法,巫术,魔术

magician:[mə'dʒɪʃ(ə)n] n.魔术师,魔法师,巫师

magical:['mædʒɪk(ə)l] adj.魔术的,有魔力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gic 词源,magic 含义。

alcohol(酒精):古代中东妇女用来画眼影的锑粉

长久以来,阿拉伯、波斯、新疆等地的妇女就已经发现锑粉是一种极好的化妆品。她们用从锑石中精炼提纯的锑粉涂在眼圈附近,不仅能使眼睛更漂亮,还能消除眼疲劳和红肿的功效。阿拉伯妇女喜欢用锑粉画出浓重的眼影,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妆容便是典型。这种用来画眼影的锑粉在阿拉伯语中叫做al kuhul,其中的al是定冠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e。英语单词alcohol就源自al kuhul,原本表示“粉末状的化妆品”,17世纪词义扩大为“物品的精华、精炼提纯结果”。18世纪,人们用alcohol of wine(酒的精华)来表示酒精,后来直接用alcohol一词来表示酒精。

阿拉伯语中表示锑粉,不带定冠词al的kuhul一词后来通过其他途径也进入了英语,演变成为英语单词kohl,依然保持原意,表示“眼影粉”。

alcohol: ['ælkəhɒl] n.酒精,乙醇

alcoholic: [ælkə'hɒlɪk] adj.酒精的,含酒精的n.酒鬼,酗酒者

kohl: [kəʊl] n.眼影粉,化妆墨

dowry(嫁妆):女子出嫁时娘家赠送的陪嫁礼物

女子出嫁时,女方家庭向男方或新婚夫妇赠送一定的陪嫁礼物,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一项古老习俗。这种陪嫁礼物就是“嫁妆”,在英文中称为dowry。它源自拉丁语dotare,其中的do就是“赠送”的意思,如英语单词donate(捐赠)。与它同源的还有endow(捐赠)。

娘家赠送嫁妆的原因,一方面是为新婚夫妇提供一定资助,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另一方面还有比较深厚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古代社会是父权和夫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嫁入男方后就成了婆家的人,与娘家不再有瓜葛,也不能继承娘家的遗产,所以女性成家后几乎再也无法从娘家获得任何帮助。在这种背景下,娘家向出嫁女儿提供帮助的唯一途径就是结婚时的嫁妆了。嫁妆的丰厚与否,与女儿日后在婆家的地位息息相关。在印度和孟加拉等地方,人们对嫁妆异常看重,甚至经常发生“索奁焚妻”这样的暴行。“索奁焚妻”指的是因为女方家庭拒绝男方的要求,不肯提供更多嫁妆,男方便杀害新婚妻子作为报复的事件,通常采取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残忍手段。在印度,这一恶习屡禁不止,每年造成了大量女性的死亡。dowry一词在印度已经违背了“自愿捐赠”的本意,变成了女方家庭的一项沉重负担。

dowry:['daʊ(ə)rɪ] n.嫁妆,天资,亡夫的遗产

endow: [ɪn'daʊ; en-] vt.赋予,捐赠,天生拥有

invest(投资):购买东印度公司股票的投资狂潮

17世纪初期,西方的英、法、荷等国纷纷向东半球开展殖民扩展,并设立多家“东印度公司”负责殖民地的经贸事务,实际上是西方列强侵略盘剥印度等地的工具。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即通过向全社会融资来筹集资金。160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当时,东印度公司成了国家的摇钱树,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带来巨大财富。在海外财富的刺激下,成千上万的人把自己的积蓄投入给东印度公司,希望将来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invest这个原本与金融毫无关系的单词衍生出了“投资”的含义。

英语单词invest来自investire,本意是“穿上正式的制服”,由in(进入)+vestire(衣服)构成,英语单词vest(背心,汗衫)就源自vestire。人们将手中的钱换成东印度公司股票时,就像是给财富换上了一件神奇的衣服,一件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衣服,所以人们用invest这个单词来比喻这种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invest也就产生了“投资”的含义。有趣的是,股票交易所中的交易员都身穿马甲(in vest)。

invest[ɪn'vest] v.投资,投资于;覆盖,包围

investment:[ɪn'ves(t)m(ə)nt] n.投资,投入,封锁

vest: [vest]背心,汗衫,马甲vt.授予,使穿衣服vi.归属,穿衣服

Hellene(希腊人):希腊神话中希腊人的祖先赫楞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等相继侵入巴尔干半岛等地。他们以及后来的多利亚人都自称是神灵赫楞(Hellen)的后代。他们有大致相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在希腊神话传说中,赫楞是大洪水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皮拉和丢卡利翁的儿子。他的每一个儿子都创建了一个主要的种族:埃俄罗斯创建埃俄尼亚一族,多洛斯创建多利安族,克苏托斯创建亚该亚族(来源于他的儿子阿开俄斯)与爱奥里亚族(来源于他的儿子伊翁,可能是庶生的)。他们征服了希腊的佛提亚地区,随后将他们的统治范围扩展到其他的希腊城市。于是那些地区的人便因为他们祖先的名字而被称为“赫楞人”(Hellene),即“希腊人”。

Hellene:['heli:n] n. 赫楞人,希腊人

nymph(美丽的少女):希腊神话中多情的山林水泽仙女

宁芙(Nymph)是希腊神话中次要的女神,有时也被翻译成精灵和仙女,也会被视为妖精的一员,出没于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地。是自然幻化的精灵,一般是少女的形象,美丽而多情,喜欢歌舞。在希腊神话中有很多关于宁芙仙女的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羊人萨堤尔经常追逐宁芙,与她们一起享乐。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同伴海拉斯在山泉中打水时,遇到一群宁芙仙女,被她们绑架成婚。这些都被西方画家描绘下来,成为不朽的作品。

在英语中,nymph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少女,并产生了众多衍生词。

nymph:[nɪmf] n.宁芙仙女,山林水泽仙女,美丽的少女,蛹

nymphaea:[nim'fi:ə] n.睡莲属

nymphaeaceous:[,nɪmfɪ'eʃəs] adj. 莲科植物的

nymphomania:[,nɪmfə'meɪnɪə] n.女色情狂,慕男狂,花痴

vampire(吸血鬼):发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传说

英语单词vampire(吸血鬼)来自东欧塞尔维亚语。关于古代欧洲吸血鬼的第一手 资料,能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寻得——实际上,吸血鬼的传说也正是从巴尔干半岛出现并扩散到全世界的。公元14世纪,欧洲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瘟疫传染极快并且危害极大,当时在欧洲造成了恐慌。有些得了瘟疫的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但其亲友便将其草草掩埋,以至于后来某些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发现里面 的尸体呈现着各种古怪姿势,并且还染有鲜血,这当然是因为被误埋的活人挣扎所致,但是当时的人们因为过于害怕便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于是吸血鬼的说法从贫穷 落后的东欧传到整个欧洲。

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来东欧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是多瑙 河畔瓦拉西亚公国的督军。由于君斯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前往征讨土耳其军队。然而在他获胜之时,谣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妻子听闻 后悲痛欲绝之下投河自杀。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 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成为一名吸血鬼。他的传说成为了很多关于吸血鬼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源泉。

到了15世纪,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吸血鬼,僵尸等魔怪的存在,并宣布他们为基督教的敌人。从此吸血鬼种族存在的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开来,并产生了许多传说。

17、18世纪时,在塞尔维亚等东欧斯拉夫语国家流行着一些死尸复活吸血的传说,并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埋尸体的时候要钉个木桩什么的。18世纪,奥地利扩张到塞尔维亚北部等地区的时候,官方发现了当地的这些奇怪习俗,大惊小怪地 到处传扬,导致吸血鬼的传说越传越广。如1725年,在塞尔维亚,一名叫做皮雷·普洛戈维兹的人被指控变为吸血鬼,人们传说有八人死在其手中。另一名叫做 阿诺德·保勒的吸血鬼则造成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死亡。其中普洛戈维兹事件的档案仍可在维也纳档案馆里面找到。在这份德文档案中首次出现“vanpir”这个 词,被视为“vampire"的词源,这是“vampire”第一次出现在文献里。1732年3月3日,法国的一家杂志Le Glaneur也详细地报道了此次事件,文中的“Vampyre”第一次出现在法语中。同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日报》中第一次出现了Vampire一 词。此后,整个欧洲对于这种生物的描述都改成了Vampire一词,只是拼写略有差异。

vampire:['væmpaɪə] n.吸血鬼

parlor(会客室):修道院中接待访客或僧侣交谈的房间

修道院是僧侣们修炼的地方,大部分地方都需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僧侣的静修。只有少数房间专门用来接待外来的访客或供僧侣们交谈所用。这种房间在古法语中 被称为parleor,来自parler(会谈)。英语单词parlor就来源于此,现在通常用来表示美容院、按摩院等地的业务室。与它同源的单词是 parley(会谈)、parliament(国会)。

parlor:['pɑrlɚ] n.客厅,会客室,业务室

parley:['pɑːlɪ] n.vt.会谈,谈判

parliament:['pɑːləm(ə)nt] n.国会,议会

etiquette(礼仪):贴在墙上的礼仪要求告示

英语单词etiguette(礼仪)和ticket(票)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是同源单词,原本指的是同一事物,即古代在法庭、兵营等地方的墙上张贴的关于礼仪和行为举止要求的小告示,类似于我们现在在一些地方能见到的“请保持肃静”、“请勿吸烟”等告示一样。这两个单词都来自古法语单词estiquette,由estiquer(stick、attach)+ette(小),字面意思就是“可供粘贴的小纸条”。由于在古代这种小纸条、小告示上写的都是关于礼仪和行为举止要求方面的内容,所以衍生出表示“礼仪”的单词etiquette;另一方面,除了用作可贴在墙上的告示外,这种小纸条还可以用作其他多种用途,如门票、电影票、彩票等,因此又衍生出表示“票券”的单词ticket,其拼写方式有较大的简化。

etiquette: ['etɪket; etɪ'ket] n.礼仪,礼节,规矩

ticket: ['tɪkɪt] n.票,券,入场券,交通罚单,标签vt.加标签于,给……开罚单

antimacassar(椅套):避免望加锡发油污染家具的罩布

该词来自以香料闻名的印尼望加锡,望加锡(Macassar)是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省的首府,是苏拉威西岛上最大的城市。16世纪初,望加锡是印度尼西亚东部最大的贸易中心,后来更变成东南亚各岛屿中最大的城市、整个东南亚的贸易中心,贸易远至阿拉伯及欧洲等地。望加锡出产一种香料,可以用来做发油。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的发油制造商推出一种新产品,宣传说是用望加锡香料制成的,赢得人们竞相购买,也使得macassar一词成了“植物性发油”的代名词。头发擦过这种油后,闻起来固然很香;可是如果枕靠在椅子或沙发上,家庭主妇就要瞪眼了。她们为了免掉洗刷那一大片油渍的麻烦,就在椅子或泠发上铺上层罩布。从此这种罩布就被称为 antimacassar,因为它是用来“对抗”(anti)“发油”(macassar)的。

antimacassar:[,æntɪmə'kæsə] n.椅套,罩布

macassar:[mə'kæsə] n.发油,望加锡

Britain(不列颠):布列吞人的土地

我们知道,英国所在的地方被称为“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主要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区。那么,Britain这个地名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罗马入侵不列颠之前,统治不列颠地区的是凯尔特人。至于凯尔特人迁徙至不列颠的具体时间,尚存疑问。有些历史学家认为,首批凯尔特人约于公元前8—前5世纪之间由莱茵河下游和塞纳河流域分批迁入不列颠定居。而另一种观点则将之前推至公元前二十世纪早中期,认为甚至钟形杯文化时期就有操原始凯尔特语的移民到来了。依照此说,凯尔特语言、文化与民族播迁于不列颠诸岛,迄今已逾三千多年。

分批移入不列颠地区的凯尔特人中,其中的一支自称为Britto,即Briton(布列吞人)。也有人认为,布列吞人是移入不列颠地区的凯尔特人和不列颠的早期居民伊比利亚人混合后形成的民族。罗马人则称他们为Brittani,将他们所在的地方称为Brittania(布列塔尼亚),即“布列吞人的土地),英语单词Britain就来源于此。

罗马帝国结束对不列颠的统治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一些布列吞人逃离不列颠,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了法国西部靠近英吉利海峡的一块土地。这个地方也因此被称为Brittany(布列塔尼)。

Britain:['brɪt(ə)n] n.不列颠,英国

British:adj.不列颠的,英国的,英国人的n.英国人

Briton:['britən] adj.布列吞人,不列颠人,英国人

amok(杀人狂的):在癫狂状态下胡乱杀人的马来人

英语单词amok源自马来语amuk,指人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疯狂屠杀陌生人,即所谓的“杀人狂”。16世纪时,荷兰殖民者到达马六甲等地时,就发现当地时有这种在大街上胡乱杀人的现象,并将当地人对这种现象的称呼(amuk)翻译为荷兰语amouco或amuco,并记载在文献中。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马来西亚小岛上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在自己的航海日志中予以记载。从此后,根据马来语amuk的发音产生了英语单词amok或amuck,最初用来表示“在癫狂状态下胡乱杀人的马来人”,因为早期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记载使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马来西亚。后来,为了避免种族歧视,该词与马来人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并且常用于固定搭配run amok。

amok:[ə'mɒk] adj. adv.杀人狂的,狂乱的

run amok:乱砍乱杀,胡作非为

cannibal(食人者):传说中食人肉的加勒比土著

当哥伦布第一次抵达南美洲时,在与巴哈马群岛上的泰诺人交流中,得知在该群岛的东方,即现在的海地、多米尼加等地,居住着一群野蛮好战、有有食人肉习俗的土著人。根据泰诺人的描述,这些人经常攻击泰诺人,杀死男人,掳走妇女和儿童,并将儿童阉割、养肥后吃掉。哥伦布根据泰诺人对这些土著人的称呼,将其翻译为西班牙语Caniba,并在旅行日记中记录了他们的食人习俗。现在我们知道,其实这些土著就是Carib(加勒比人),并且他们并没有食人的习俗,有关他们食人的描述都仅仅是传说而已。2005年,《加勒比海盗》第二部的摄制组曾邀请加勒比族人参与拍摄,当酋长查尔斯·威廉斯获知片中有段情节暗示当地部落是食人族之后,特意下令禁止族人参与影片拍摄,并指责电影让外界误解加勒比族人为食人部落。

英语单词cannibal就源自西班牙语Caniba,原本指的就是加勒比土著,因为有关他们的食人传说,使得单词cannibal逐渐变成了“食人者”的代名词。

cannibal:n.食人者,吃同类的动物adj.食人的,吃同类的

cannibalism:n.食人的行为,同类相残的行为

Carib:n.加勒比人

Caribbean:adj.加勒比人的,加勒比海的,加勒比语的n.加勒比海

talent(天资):《圣经》中的“塔兰特币”寓言

英语单词talent源自希腊语talanton,字面意思“天平、秤”,本是重量单位,一般译为“塔兰特”。也可用作货币单位,表示等重的黄金或白银,曾经在中东、希腊等地区广泛应用。

在《圣经》的《马太福音》中,耶稣讲了一则寓言:有位人要出门远行。临行前叫来仆人,把家业委托给他们。他按照每个人的才干,依次给了5个、2个和1个塔兰特币,然后就启程了。那个拿了5塔兰特币的仆人,把钱拿去做买卖,赚了5塔兰特币。那个拿了2塔兰特币的仆人也同样赚了2塔兰特币。只有那个拿了1塔兰特币的仆人在地上挖了个洞,把钱藏在里面。

主人回家后,仆人们向他汇报成就。拿了5塔兰特币和2塔兰特币的仆人,他们的塔兰特币都翻倍了,只有拿了1塔兰特币的仆人依然是1塔兰特币。前两个仆人都得到了主人的夸奖,第三个仆人被主人臭骂一顿,然后把他的1塔兰特夺走,交给第一个仆人。

经济学中有名的“马太效应”就源自这则寓言,在圣经中表达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意思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赢者通吃。

在寓言中,塔兰特币比喻上帝给予每个人的天资。耶稣借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要好好利用上帝赐予每个人的天资。虽然每个人的天资有高有低,但只要你利用得当,都能得到上帝的赏识,为你提供更多的机遇。所以,本来作为货币单位的英语单词talent也就有了“天资”的含义。

talent:['tælənt] n.才能,天资,天才

caricature:讽刺画

发音释义:['kærɪkətʃɚ] n.漫画;讽刺画;夸张讽刺;滑稽可笑的模仿vt.把…画成漫画讽刺;用漫画手法描绘

结构分析:caricature = carica(夸张)+ture(名词后缀)→夸张刻画→讽刺画、漫画

词源解释:carica←意大利语caricare(夸张、装车)←后期拉丁语carricare(装车)←拉丁语carrus(货车、四轮马车)

同源词:car(汽车);carry(运载、携带);charge(充电、装载)

caricature是一种夸张性的漫画,通常用于讽刺,如法国著名的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它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最初以其夸张而诙谐的创作手法为人们所接受。在日本,caricature被翻译为“似颜绘”,它结合了日本的浮世绘,通常用于人像创作。该词在韩国、台湾和香港等地比较流行,成为了网络人像创作的潮流。

caricature和cartoon都含有“漫画”之意,但词源不同,区别在于:cartoon通常适合儿童,而caricature强调讽刺,通常面向成人。

助记窍门:caricature→cartoon(卡通)→漫画、讽刺画

watermelon:西瓜

这是一个复合词,来自 water(水)+ melon(瓜)→ 即一种水分较多的瓜,按理说这应该叫做“水瓜”,但由于这种瓜最先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所以咱们的古人就将其取名为“西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Santa Claus:圣诞老人   

相传公元4世纪小亚细亚有一位乐善好施的主教名叫Saint Nicholas。一天晚上他外出散步,从一家人家的窗口经过,听见三姐妹在里面哭泣。原来她们可怜的父亲因办不起嫁妆没能给她们找到丈夫,准备将她们卖到妓院去。Saint Nicholas听了之后,从身上掏出三袋金子,扔了进去,在那位父亲还没来得及道谢之前,就已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据说圣诞节赠送礼物的习俗即源出这一传说,而Santa Claus一词则源于Saint Nicholas这一名字。在荷兰、德国等地Saint Nicholas被尊奉为小孩的守护神。他的节日12月6日的前夕就是孩子们的节日。按习俗,要求有一个人装扮成Saint Nicholas,给孩子们送礼物。移居纽约的英国人从早期的荷兰移民那里照搬了这一习俗,而且把时间从12月6日移至圣诞节这天。Saint Nicholas在荷兰语作Sant Nikolaas,在荷兰方言作Sante KLaas,到了说英语的人嘴里就成了Santa Claus.汉语通译为“圣诞老人”。Santa Claus的形象总是一个样子:矮矮胖胖、快快活活、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穿着红袍子。这一形象出自美国画家纳斯特(Thomas Nast,1840 - 1902)之手。有人请他画一幅Santa Claus的画像,他以儿时给他送礼物的一位老人为原形作了画。殊不知他的画从此成了Santa Claus的形象。

breeze:微风   

源于古西班牙语briza(东北风),于16世纪英西两国在海上争霸最烈之时进入英语。16世纪中期英国奴隶贩子霍金斯( Sir John Hawkins,1532 - 1595)从西非贩运奴隶到西印度群岛等地。在南美北部加勒比海沿岸航行期间他和水手们常常听到人们用西班牙语breza来指“东北贸易风”,于是就把这个词引进英语,以后它逐渐演变为breeze这一形式。最初仅作航海用语,用于原义,到了17世纪以后开始转义指“微风”。

ammonia:氨   

该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神Ammon/Amon(阿蒙神),在埃及语Ammon是the hidden one的意思。Ammon本是古埃及宗教所信奉的主神和太阳神,相当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宙斯和朱庇特,但后来在希腊、罗马同宙斯、朱庇特混成一体,在斯巴达、罗马等地都有Ammon神庙。据说在利比亚的一座Ammon神庙附近发现了一种矿物质,罗马人根据Ammon 一词将之命名为sal ammoniac,意思是salt of Ammon,汉语作“硇砂”。此物固有多种用途故在古代被列为贸易品(article of trade)。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 - 1804)把sal ammoniac和石灰放在一起加热,提取了一种新气体,他称之为alkaline air。七年之后,瑞典化学家贝格曼(Torbern Olaf Bergman.1735 - 1784)根据am moniac 一词将之正式命名为ammonia,汉语作“氨”,有时也音译为“阿摩尼亚”。嗣后,科学家们又将ammonia和后级-ine缩合成ammine(氨络的),amine(胺)以及aminoacid(氨基酸)这一复合词中的amino(氨基的)。Ammon这一词根经历了从埃及语到希腊语,再从拉丁语到英语的演变过程,原先的含义the hidden one如今已经全然丧失,不追根溯源,就不能把它从普通英语单词中发掘出来。

comedy:喜剧

约在两千年前,古希腊有一个节目,叫做komos,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狂欢尽兴,一直到晚饭后以火把游行而告结束。这种喜庆活动是多利安人发起的,他们是古希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等地,以粗犷放荡闻名。因此,早期的狂欢活动大都是些放荡的内容。参加活动的主要歌手当时叫komoidos,即现在的“comedian(喜剧演员)”。英语的comedy就是从komoidos这个希腊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