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livery(制服):给仆人统一配给的衣服

在中文中,英语单词uniform和livery都译为“制服”,但实际上它们的含义有很大差异。uniform由uni(一致) form(形态)构成,意思是“一样的衣服”。而livery来自法语livree(配给),本意是给家里仆人统一配给的衣服,通常样式一样。现在,livery一般用来表示餐厅服务员、售票员等与古代仆人地位差不多的人所穿的制服,而军人、学生等人所穿的制服则用uniform表示。

livery:['lɪv(ə)rɪ] n.制服,侍从,口粮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livery 词源,livery 含义。

hysteria(歇斯底里):妇女子宫功能失调导致的情绪失控

癔病(hysteria)又被称为“歇斯底里”,指因为恐惧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情绪失 控。古代西方医生认为,只有女性才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原因在于女性子宫功能失调;男性因为没有子宫,所以不会得癔病。他们还认为,癔病之所以有各 种不同表现,是由于子宫在体内偏离正常位置,到处乱跑造成的。当子宫在体内四处游走,压迫其他器官时,会导致不由自主的恐惧。这种错误的认识,直到十九世 纪才被精神学家夏尔科、弗洛伊德等人纠正。

英语单词hysteria(癔病)源自希腊语hysterikos,字面意思就是“源自子宫的”。词根hyster-表示“子宫”,如hystera(子宫)、hysteritis(子宫炎)。

hysteria:[hɪ'stɪərɪə]n.癔病,歇斯底里

hysteric:[hɪ'sterɪk]adj.歇斯底里的,癔病的,异常亢奋的n.癔病患者

hysterical:[hɪ'sterɪk(ə)l]adj.歇斯底里的,异常亢奋的

hystera:['hɪstərə] n.子宫

hysteritis:[,histə'raitis] n.子宫炎

April(四月):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特

April(四月)来源于拉丁语 Aprilis,在罗马旧历中表示第二月,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增加了两个月,原来的1月变成了3月,自然地原来的二月(Aprilis)就变成了四月,而这个拉丁语词 Aprilis 则是以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Aphrodite)命名的。

阿芙洛狄特,又译为“阿弗洛狄忒”,她是希腊神话奥林匹斯主神之一,作为爱与美的女神,她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Venus)。而关于阿芙洛狄特的诞生则有多个版本,众说不一。根据“赫西奥德神谱”(Hesiod's Theogony)的记载,克洛诺斯把父亲乌拉诺斯阉割后,为了避免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麻烦,他顺势把乌拉诺斯的生殖器往上扔了出去。许多精血从这个割断后被抛出的器官滴到盖亚身上,而那个生殖器却被抛得很远很远,一直落到爱琴海里。从掀起的海浪泡沫中诞生了阿弗洛狄忒(Aphrodite),所以她的名字中就含义泡沫(aphros)之意。而根据《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Homer's Iliad)记载,阿芙洛狄特则是由众神之王宙斯(Zeus)和提坦女神狄俄涅(Dione)所生。而根据柏拉图的描述,这两个出处分别记载的是两个不同的人:Aphrodite Ourania and Aphrodite Pandemos。

很不幸的是,作为爱与美的女神,非常美貌的阿芙洛狄特(Aphrodite)却被迫嫁给了丑陋无比的火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不甘心的她,经常与战神阿瑞斯等人私通,生下众多的子女。

April:['eiprəl] n. 四月

Aphrodite:[,æfrəu'daiti] n. 阿弗洛狄忒(爱与美的女神,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

symposium(讨论会):古希腊人的会饮

古希腊人吃饭时不喝酒,但喜欢在饭后和朋友们相聚一堂,一边饮酒,一边高谈阔论。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们也都喜欢组织这种聚会,借此共同探讨哲学、艺术、音乐等各种话题,类似于后来的文艺沙龙。在希腊语中,这种聚会被称为symposion(会饮),由sym(一道)+ posis(喝酒)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一道喝酒”。英语单词symposium就来源于此,由其本意延伸出“讨论会、论文集”的含义。

古希腊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参加者有修辞学家斐德罗、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等人。几个大老爷们喝得差不多后,就开始谈论女人,探讨爱和欲的起源、美的概念和如何认识真正的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了下来,变成了一篇哲学巨作《会饮篇》(symposium)。

symposium:[sɪm'pəʊzɪəm] n.讨论会,座谈会,专题论文集,《会饮篇》;会饮,酒会

gorilla(大猩猩):迦太基航海家在西非见到的多毛野人

公元前5世纪,一位名叫汉诺(hanon)的迦太基航海家率领一支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探险并写了一本游记。希腊人将他所写的游记翻译成了希腊语。在游记中汉诺写道,他们来到一个小岛,岛上有很多长毛野人,雌性多于雄性,皮肤粗糙。当地的黑人向导将这些野人称为gorillai。汉诺等人想抓捕几只野人,但雄性野人非常敏捷地爬到了悬崖顶上,一只也没抓住。最后只抓住了三只雌性野人。但这些野人拼命挣扎,又撕又咬。汉诺等人只好杀死了它们,把它们的皮毛带回了迦太基。

20多世纪后,一位名叫萨维奇(Savage,意为野人)的美国医生兼传教士前往西非传教。1847年,他从西非返回美国,带来了一些某种类似巨人的动物的骨头。他与一名同事给这种动物起了个拉丁学名叫做Troglodytes gorilla,Troglodytes 是“穴居人”的意思,而gorilla即来源于汉诺的叙述。英语单词gorilla(大猩猩)就来自拉丁语gorilla。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想到,汉诺等人发现的野人可能就是大猩猩。不过,也有人根据这些野人被捕获后还有机会又撕又咬的事实推测,它们可能是体型较小的黑猩猩(chimpanzee),而非我们原先认为的大猩猩。

gorilla:[gə'rɪlə] n.大猩猩

pajama(睡裤):印度、波斯人穿的宽松裤子

英语单词pajama(美式英语写为pyjama)是个地道的外来词,来自印地语pajama,而后者来自波斯语paejamah,由pae(leg)+jamah(clothing)构成,字面意思就是“leg clothing”,即“裤子”的意思,指的是印度、波斯等人常穿的一种宽松裤子,用绳子系在腰上,既可以在晚上睡觉时穿,也可以在白天当做休闲服穿。

欧洲人原本流行穿着长袍入睡。到了1880年左右,西方开始流行东洋风。人们将pyjama 这种服装从亚洲殖民地带回本国,从此便成为男性的睡裤,并还为此配上了睡衣。不过,裤装睡衣成为主流却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其导火线是1934年的电影《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当时以性感著称的男演员克拉克·盖布尔(Clark Gable)在片中有穿着裤装睡衣就寝的画面,裤装睡衣才真正成为主流。

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裤装睡衣也快速地在女性之间普及开来。当时女生们流行穿着睡衣通宵聚会,举行所谓的“睡衣派对”。

和trouser(裤子)一样,pajama通常以复数形式pajamas出现,因为它有两个裤管。

pajama:[pə'dʒɑːmə] n.睡裤,裤装睡衣

Norman(诺曼人):不请自来,占领法国一角的“北方人”

从公元8世纪起,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不断南下,掠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沿海地区,还溯流而上,进犯内地。当时统治法国的卡洛林王朝衰落无能,无力抵抗维京海盗的侵犯。因此,公园911年,法王查理三世(傻瓜查理)与海盗头子罗洛签署协议,将法国鲁昂周围的土地和塞纳河口出让给维京人,并册封罗洛为公爵统治该地。从此,罗洛等人停止掠夺法国,开始经营这块土地。法国人称这些定居在该地区的维京人为Normand,复数形式为Normanz,字面意思就是“north man”(北方人)。英语单词Norman(诺曼人)就来自法语Normanz,诺曼人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Normandy(诺曼底)。

尽管诺曼人最后放弃了海盗勾当,改信了基督教,他们仍保留了其海盗祖先维京人的许多特质。他们表现一种极度不安鲁莽的气质、近乎愚勇的好战精神。诺曼人在随后扩张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行动中,创下冒险作战的惊人纪录,常常仅以一小撮人征服数倍的敌人。其中最重要的是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他征服英国后成为英国国王,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英国的,其实都是北欧海盗的后代。

Norman:['nɔ:mən] n.诺曼人adj.诺曼人的,诺曼语的

Normandy:['nɔ:mən'di] n.诺曼底

ascetic(禁欲苦行):古希腊运动员赛前的禁欲和锻炼

今年的巴西世界杯刚结束不久。每一届的世界杯总会有一个话题引发激烈的讨论,那就是大赛之前该不该禁欲。本次世界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对球员颁布“禁欲令”的队伍都遭到了淘汰,而那些对球员性生活持有更宽松态度的球队则走得更远。尽管如此,在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大赛之前应该禁欲,英语单词ascetic(苦修)一词就反映了这一观点。

ascetic源自希腊语asketikos,最初指的是古希腊人在参加奥运会这样的比赛前的禁欲和锻炼。古希腊人格外重视比赛前的禁欲,因为他们认为精液是男人气概和力量的来源,在比赛时必须拥有充沛的储备。古希腊体育史上的传奇英雄、曾经在一天内获得三项比赛的桂冠的克雷托马库斯(Kleitomachos)就特别重视禁欲,甚至连含有色情话题的聊天都拒绝参与。还有些人甚至会采用系上包皮的方式(infibulation)来控制情欲。

古希腊人为了备赛而采取的禁欲做法得到了基督教徒的赞誉。一些基督教隐士和僧侣在进行苦修时,也会采用古希腊人的这种禁欲方法,因此ascetic一词后来往往用来表示隐士、僧侣等人的禁欲苦行。

ascetic:[ə'setɪk] n.禁欲者,苦行者adj.禁欲的,苦行的

asceticism:[ə'setɪk] n.禁欲主义,苦行生活

shylock(为富不仁者):莎士比亚戏剧中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

夏洛克(Shylock)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角色,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犹太商人,以放高利贷为生。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朋友成婚,向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受到安东尼奥等人侮辱,又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因此决心报复,在合约中假意戏言如果到期还不上钱,就要从奥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来抵债。安东尼奥因为商船失事,无法如期还钱。夏洛克便告上法庭,要奥东尼奥履行合同,割肉抵债。为了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好朋友的未婚妻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应夏洛克的请求,但要求割肉时要不多不少正好一磅,并且不得流血。夏洛克无法执行因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受罚。从此以后,夏洛克的名字shylock就成为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的代名词。

shylock: ['ʃailɔk] n.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人名)夏洛克

ascetic:禁欲苦行的

发音释义:[ə'setɪk] adj. 苦行的;禁欲主义的n. 苦行者;禁欲者

结构分析:ascetic = ascet(苦行者)+ic(动词后缀)→苦行者的→苦行的

词源解释:ascet←希腊语asketes(苦行者)←希腊语askein(锻炼、训练)

背景知识:ascetic源自希腊语,最初指的是古希腊人在参加奥运会这样的比赛前的锻炼和禁欲。古希腊人格外重视比赛前的禁欲,因为他们认为精液是男人气概和力量的来源,在比赛时必须拥有充沛的储备。古希腊体育史上的传奇英雄、曾经在一天内获得三项比赛的桂冠的克雷托马库斯(Kleitomachos)就特别重视禁欲,甚至连含有色情话题的聊天都拒绝参与。还有些人甚至采用系上包皮的方式来控制情欲。

古希腊人为了备赛而采取的禁欲做法得到了基督教徒的赞誉。一些基督教隐士和僧侣在进行苦修时,也会采用古希腊人的这种禁欲方法,因此ascetic一词后来往往用来表示隐士、僧侣等人的禁欲苦行。

衍生词:ascetical(苦行的);asceticism(禁欲主义,苦行生活)

humble:卑微的,谦逊的

来自古法语humble,卑微的,来自拉丁语humilis,尘土一样的,来自humus,土,尘土,词源同humus.引申词义卑微的,谦逊的。习语to eat humble pie,赔礼,道歉,来自umbles,动物内脏,词源同loin,lumbar.动物内脏在过去属于下等食品,是给仆人或奴仆等下等人吃的,因而引申该词义,同时,由于umbles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属于陌生词,词义又恰好与humble吻合,因此,拼写最终被humble所代替。插入字母b,比较number,numerate.

minister:部长,大臣

来自古法语menistre,仆人,奴才,管家,臣子,来自拉丁语minister,仆人,下属,下等人,来自minus,下等的,次等的,-ter,比较级后缀。后用于指现代政府的部长,大臣。比较marshall.

minister:部长,大臣

来自古法语menistre,仆人,奴才,管家,臣子,来自拉丁语minister,仆人,下属,下等人,来自minus,下等的,次等的,-ter,比较级后缀。后用于指现代政府的部长,大臣。比较marshall.

muckraker: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

这是美国第廿六任总统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 - 1919)创造的一个词。它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1901年美国总统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1843 -1901)被刺身死,罗斯福以副总统身分继任总统。在他任期内(1901 - 1909),以L1ncoln Steffens和Upton Sinclair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记者、小说家及评论家,对当时美国政治的腐败及商业的弊病进行了辣人彻底的调查。他们的调查报告在报上发表后,舆论哗然,举国震惊。

由于报告揭露了一些政界要人的丑闻、商界大亨的劣迹以及公职人员的贪污读职,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美国统治阶级的痛处,身为总统的罗斯福对此大为恼怒。他担心这些报告可能引起危险的反响。在1906发表的一次谈话中,他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报告中披露的许多问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又猛烈地抨击了这些调查者,指责他们的报告过甚其词,耸人听闻,不负责任。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JohnBunyan,1628 - 1688)的寓言式作品《天路历程净(Piigrim~Progress)中有一个人物,他手持粪耙(muckrake),目不他视,总是两眼朝下,一心在耙粪肥荇物。罗斯福认为那些专事搜集、报道丑事的人,尤其是新闻记者,同这个人物颇为相似。于是,他便在muckrake词后加一表示后缀-er,创造了muckraker 一词来称谓这些人。调查者们对这一称号并无不快,而是引以为荣的接受了。他们连篇累牍的报道引起了全国对他们所调查问题的关注,促使了一些社会状况的改变。国会通过了新的法令,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场揭丑运动(the muckraking movement)持续了多年,直到1 912年才逐渐减弱。然而,muckraker却作为英语词语保留了下来,立住了脚跟,并且一直使用至今。今天,其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意指“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或“刺探隐私者”。

mausoleum:陵墓

纪元前353年小亚细亚西南部卡里亚(Caria)王国的僭主Mausolus去世时,王后Artemisia悲恸欲绝。在国王遗体火化后,她用水拌和骨灰含泪饮下。随后,为纪念国王她大兴土木,按国王生前的设计在首都哈利卡纳苏斯( Halicarnassus,即今土耳其Bodrum)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据史书记载,该陵墓用大理石建造,高约135英尺,七部呈金字塔形,四周为36根柱子的柱廊,柱子之间塑有巨大雕像,其中包括国王和王后的雕像,并且饰有各种珍奇艺术品。这座精心建造的壮观陵墓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与埃及金宇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齐名。可惜的是,它在世间存在了近一千几百年,于1375年一次强烈地震中塌陷了。15世纪占领哈利卡纳苏斯的十字军将多数石料移用于城堡的建造。到了1 9世纪中朔,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牛顿爵士(Sir CharlfSNewton)对这一历史文物进行了发掘,掘出了国王及王后等人的塑像。他把这些文物献给了大英博物馆,至今仍然陈列在那里。

古希腊人照国王的名字Mausolus将该陵墓命名为Mausoleion,嗣后古罗马人称之为Mausoleum。英语拼写即取自于后者。今天mausoleum 一词用以表示广义的巨大宏伟的陵墓,如列宁陵墓( the Lenin Mausoleum),中山陵(Dr.Sun Yat-sen's Mausoleum).

lotus-eater:浑噩度日的人

该词源出荷马著名史诗《奥德赛》(Odyssey)中的一个故事。希腊英雄奥德修斯( Odysseus)和他的部下来到北非利比亚海岸一个名叫Lotus-Iand的地方,因当地有一种树叫lotus- tree,故名。这里的lotus不指“莲”,而是一种神奇的植物,有人译之为“落拓枣”。据传,食了落拓枣后即做极乐梦,并忘却尘世痛苦。奥德修斯发现当地民族,即所谓lotus-eaters或Lot-ophagi),因食此枣懒散、倦慵,贪图安逸,游手好闲,不思不虑,而外来者食了此果就会忘却家人和亲朋,迷恋他乡而不思返家。Lotus-Iand常译作“安逸乡”或“安乐乡”, lotus-tree则译为“忘忧树”,而lotus-eater则直译作“食落拓枣的人”或“食忘忧果者”。英国诗人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1809 - 1892)以‘The Lotus-Eaters’为题的诗正是取材于《奥德赛》,描写奥德修斯等人漂流海岛,食忘忧果中魔,乐而忘返。根据以上故事,后人便用lotus-eater一词来喻指“安逸度日的人”或“浑噩度日的人”。

italic:斜体(的)

威尼斯人马努蒂乌斯(Aldus Manutius,或Aldo Manuzio,1450 - 1515)于1490年创办的阿尔定印刷所(the Aldine Press)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享盛名的一家印刷所。它刊印了许多希腊和罗马古籍,如但丁的《神曲》及荷马、柏拉图等人的著作,自1494年至1597年一百多年间在威尼斯及罗马刊印的书籍约计一千种。

1501年在排印古罗马诗人维吉尔( Virgil,70 - 19BC)的著作时,马努蒂乌斯首次用斜体字排印,斜体字旋即风靡整个意大利,其他国家也相继效仿。由于斜体字源于意大利所以在拉丁语中叫做italicus,意为Italian(意大利的),英语则作italic,不过现在通常多以复数形式italics出现。然而,直到16世纪中期以后斜体字才开始用来强调句中某个词或某一成分。除此而外,今天还往往表示外来词语、书报杂志名称以及飞机、船舶等的名称。

guy:家伙,人

guy在美国英语中足个常用的¨语用词,相当于英国英语里的chap或fcLlow,作“家伙”或“人”解。guy 一词是19世纪末在英国开始流行起来的,不过当时guy比fellow更具有俚语的特点,且带有较多的贬抑青义。到了20世纪20年代guy成了一个时髦用词,年轻姑娘在谈及自己情人的时候,往往以my guy作为称呼。

  然而,guy这个词并非源出美国,它的历史町以追溯至17世纪的英格兰。它原是一个人的名字,此人全名叫Guy Fawkes(盖伊·福克斯1570 - 1606)。他出身于约克郡的显要家族,年轻时就皈依天主教。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厉行反天主教法,加紧镇压天主教徒。为了表示抗议,进行报复,咀Guy Fawkes等人为首的天主教徒于1604年密谋策划暗杀国王及两院议员。Guy Fawkes在与伦敦议会大厦毗连的一所房子里挖了地道,直通议会大厦的地下室,并在那里放置了20多桶火药,拟于理年1 1月5日炸毁议会大厦,炸死国王及与会的所有议员。可是,由于共谋者之一写了封信给一位叫Monteagle勋爵的人,警告他别去参加那天的会议,这一阴谋终于败露。就在爆炸的茼一天夜晚,Guy Fawkes等人在地下室被捕,I606年在议会大厦对面被处奂,这就是历史上有书的“火药阴谋事件”(the Gunpowder Plot)。从此以后,1 1月5日被命名为Guy Fawkes Day。每年到了这一天,英国各地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欢庆这一阴谋及时被挫败。人们燃放烟火,抬着Guy Fawkes的模拟像游街示众,随后燃起篝火(bonfire),将模拟像焚烧掉。1806年以后,这类模拟像被简称为guy。由于模拟像一般身着旧衣,模样古怪,天长日久guy便转指“衣衫褴褛的人”或“模样古怪的人”,在作动词用时则有“取笑”、“嘲弄”之意。然而,guy横越大洋到了美国以后,却受到了垂青,获得了新义。

  

cadet:警校学生,军校学生   

这是—个历史奇特而复杂的英语单词。它的历史始于拉丁语caput‘head’(头),caput的指小形式进入法国加斯科涅方言(Gascon French),作capdet,表示little chief/head。随后进入标准法语,形式演变为cadet。这时cadet被用以指“次子”或“幼子”,尤指谋求军职的贵族次子或幼子。约在17世纪前后cadet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了苏格兰。据说是苏格兰玛丽女王(Mary,1542 - 1587)将它引入的。接着cadet词形演变为caddie,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转指“干杂活的听差”或“跑腿送信的人”,最后用以指受雇为高尔夫球手背球棒和找球、拾球的球童,此义至今仍在使用,在美国一般多拼作caddy。可是cadet到了英格兰之后,除了保留法语原义,也指“军/警校学生”。牛津学生还将caddie缩略为cad,用以表示“靠为大学生服务为生的人”、“小市民(与大学生相对而言)”、“(无教养的)下等人”等义,最后一义至今还用于美国英语。可见,cadet从法语借入英语之后,除了保留原先的形和义,还衍生了caddie/caddy和cad这三种形式以及许多其他词义。除了前面提及的caddy,英语尚有一个意指“茶叶罐”,“茶叶听”的caddy,这是词源迥异的另一个词,源于马来语kati‘catty’(斤)。

symposium:讨论会

据史料记载,古希腊人在宴会后常附带举行一种以音乐及谈话为主的交际酒会作为余兴,这种酒会希腊语作symposion或sumposion,由syn- / sum- 'together' (一起)加pinien 'to drink'(饮酒)构成,拉丁语作 symposium,英语symposium 一词即源于此。 公元前400年的一个夜晚,在诗人阿加索恩(Agathon)家中举行的酒会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0和几位有名气的雅典朋友就爱的性质这一题目进行了冗长的讨论。以后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Plato,427-347BC)以对话的形式对此作了记述,这一对话录题为The Symposium 。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Xenophon,431-355?BC)记录苏格拉底等人在另一次酒会上谈论内容的一篇对话也以 The Symposium 为题,流传后世。正由于这些原因,到了19世纪以后symposium 一词逐渐转义为“讨论会”、“专题报告会”、“专题论丛”、“专题论文集”等义,如 science symposium (科学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