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神谕):德尔惠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求神谕时需要向神庙供奉大量礼物。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史载,西亚的里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菲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里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却遭到惨败。里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菲,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oracle:['ɒrək(ə)l] n.神谕,预言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oracle 词源,oracle 含义。
magic(魔法):古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其创始人为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也因此被称为“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出现,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意思是“哲人”、“贤人”、“知晓神的奥秘的人”。据《圣经》记载,耶稣出生时,几个Magi在东方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并给耶稣带来了礼物,这就是圣诞礼物的由来。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就用了这个典故。
英语单词magic(魔法)就源自Magi这一称呼,意思是“Magi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Magi拥有深奥秘密和超能力,所以就用magic来形容巫术、魔法等神奇的事情。
magic:['mædʒɪk]adj.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有魔力的,魔术的n.魔法,巫术,魔术
magician:[mə'dʒɪʃ(ə)n] n.魔术师,魔法师,巫师
magical:['mædʒɪk(ə)l] adj.魔术的,有魔力的
scapegoat(替罪羊):在赎罪日背负人的罪恶离开的羊
根据摩西制定的律法规定,每年的赎罪日,犹太人都要挑出两只羊,一只作为祭品献给上帝,称为“the Lord’s goat”。另一只则给绑在祭坛下,祭司用手按羊,代表众人向上帝忏悔这一年的罪过,然后把这只羊带到旷野中放掉,表示它背负着人的罪恶离去,从而洗净了人的灵魂。这只羊就叫做scape goat,后来合并为scapegoat,字面意思是“逃走的羊”,但通常被翻译为“替罪羊”,因为它承担了人的罪恶。
scapegoat首次出现在1530年廷代尔翻译的《圣经》英文版本中。19世纪早期,scapegoat才发展出非宗教方面的用法,指替别人承担罪恶和过错的意思。
scapegoat:['skeɪpgəʊt] n.替罪羊,替人顶罪者,替身vt.使成为替罪羊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hermetic(密封的):埃及神话中发明了炼金术的托特
很多炼金术士、神秘学学者和新柏拉图学派学者认为,埃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托特 (Thoth,又译透特或图特)等同于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Hermes)。托特是古埃及神话的智慧之神,相传他是古埃及文字的发明者。人们将托特尊称 为“三倍伟大的赫尔墨斯”,因为他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最伟大的祭司、最伟大的国王。三倍伟大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托特(或赫尔墨斯)的学问被分为三大分 支:炼金术、占星术和巫术,它们被认为是宇宙智慧的三个方面。托特创立了赫尔墨斯神智学,据说完全密封玻璃瓶的方法就是他发明的。从赫尔墨斯的名字 Hermes衍生出英语单词hermetic等单词。
hermetic:[hɜː'metɪk] adj.密封的,不透气的,炼金术的n.炼金术士
hermetical:[hɝ'mɛtɪkəl] adj.不透气的,与外界隔绝的
hermeticism:[hə:'metisizəm] n.赫尔墨斯神智学
chaste(纯洁的):宗教活动时的洁净要求
在古代宗教习俗中,人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特别注意洁净,不仅供品、物品要进行洁净处 理,并且参加活动的人也要提前沐浴更衣,甚至还要求主持宗教活动的祭司在道德上是纯洁无瑕的。有些神殿用处女担任祭司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英语单词 chaste就反映了这种宗教要求。它来自拉丁语castus,与cast(投掷)有关,表示“清洁,与不洁之物及罪恶分开)。英语单词caste(种 姓)与此同源,所以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以保持血统的高贵和纯洁。
chaste:[tʃeɪst] adj.纯洁的,贞洁的,道德高尚的
caste:[kɑːst] n.(印度)种姓,排他性的社会团体,等级严格的社会阶层
Cassandra(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希腊神话的女祭司卡珊德拉
卡珊德拉(Cassandra)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的 女儿,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据说是世界上除海伦外第二漂亮的女人。阿波罗被她的美貌吸引了,对她展开了追求,并许诺把预言能力作为礼物送给她。卡珊德拉答 应了阿波罗的追求,获得了预言能力后却反悔了,不愿与阿波罗发生关系。因此,阿波罗被激怒了,向她施加诅咒,使她说出的预言无人相信。获得预言能力的卡珊 德拉向特洛伊人民提出了众多不吉利的预言,如特洛伊的覆灭,但都不为人信。她的预言能力反而成为她的痛苦之源。
特洛伊陷落时,她在雅典娜的神庙寻求庇护,被小埃阿斯掠走,随后被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收为小妾,后来与阿伽门农一道被其妻子谋杀。因为她的遭遇,她的名字成了“不为人信的预言家”的代名词。
Cassandra:[kə'sændrə]n.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凶事预言家,卡珊德拉
vestal(纯洁的):希腊神话中保持独身的女灶神维斯太
在神话中,灶神维斯太Vesta是宙斯的姐姐,奥林匹斯山上最年长、最 神圣的女神。她执掌灶火,是家庭的象征,又是磨坊工和面包师傅的保护神。她是位贞洁处女女神,为了守护圣火而拒绝了追求者,将其一生奉献给神殿。古罗马有 她的公祭。神庙中的圣火永不熄灭。她的六名祭司叫Vestal,必须从童年开始连续服务三十年,其间失贞要受到活埋的处罚。
vestal:['vest(ə)l] adj.纯洁的,处女的,女灶神的n.处女,贞女,修女
anoint(膏立):犹太人用油脂涂抹的宗教习俗
英语单词anoint来自古法语enoint,是enoindre 的过去式,其本意是指用油脂涂抹,用于医疗保健领域。但由于犹太人的一种“膏立”宗教习俗,该词产生了一种宗教含义。所谓“膏立”(anoint),就是 以膏油涂抹,以示受命于神。在犹太人中,国王、祭司等职位要经过“膏立”仪式才能就任;宗教器具要经过“膏立”后才能使用。犹太人的第一个国王扫罗就是由 先知撒母耳膏立的。由于犹太人的这种“膏立”习俗,原本仅仅表示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单词anoint从此有了特殊的宗教含义,表示通过涂抹膏油以册封为 王、祭司等。
anoint:[ə'nɒɪnt] vt.膏立,给……涂油使神圣化
the anointed:受膏者
the Anointed:救世主,基督
calendar:由祭司宣告新的一月开始
古代罗马人有一种特别的宗教习俗。有负责历法的祭司负责观察月亮变化。一旦发现新月 出现,他就会向大家宣告新的一月开始,欠债者需要在这一天将到期的债务还清。拉丁语中表示罗马月份的第一天的单词是calendae,由calare(庄 严宣布,大声呼喊)衍生而成,英语单词claim(宣布)与calare同源,而英语单词calends(罗马月份的第一天)和calendar(日历) 都源自拉丁语calendae。
calendar:['kælɪndə]n.日历,历法
calends:['kælɪndz]n.罗马月份的第一天
Christ(基督):基督教中的“救世主”
英语单词Christ源自希腊单词khristos,是对希伯来语mashiah的 意译。希伯来语mashiah的意思就是the anointed(被膏立者),大写的Mashiah用来特指上帝指派的救世主。从Mashiah经过希腊语、拉丁语直接产生了英语单词 Messiah(弥赛亚,救世主),而对mashiah的意译则产生了英语单词Christ(基督),其实它们同源同意,只是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路径而已。 不过,Christ现在是基督教的专用名词,专指耶稣(Jesus),因为基督教相信他就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被上帝派来为世人赎罪的。而犹太教并不 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相反,他们对自称“弥赛亚”的耶稣相当愤怒,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尤其是犹太教中掌权的祭司们,担心耶稣会剥夺他们的领导权,因此他们 率领愤怒的犹太暴民,向当时统治耶路撒冷的罗马总督施加压力,逼着他处死了耶稣。从此以后,基督教就和犹太教结下了梁子,犹太人成了基督教徒心目中杀害耶 稣的罪人,这就是基督教世界反犹太人思想的主要原因。
Christ:[kraɪst]n.基督,救世主,耶稣
Messiah:[mə'saɪə]n.弥赛亚,救世主
delphic(隐晦的):模拟两可的德尔斐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
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 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斐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因此德尔斐的神谕最被人看重。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 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神谕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妙晦涩、模拟两可。例如,据史载,西亚的吕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 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斐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吕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 却遭到惨败。吕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斐,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英语单词delphic是Delphi的形容词,原意是“德尔斐的”。由于德尔斐神谕这种模拟两可的特点,delphic也就产生了“晦涩的,暧昧的”之意。
delphic:['delfik] adj.暧昧的,晦涩的,意义不明确的,德尔斐的
pontiff(主教):古罗马宗教中的大祭司
在词典中,pontiff既表示“主教”,也可以表示“教宗”、“罗马教皇”。主教 和教皇应该不是同一层次的职务,怎么能用同一个词表示呢?原来,pontiff的本意既不是“主教”,也不是“教皇”,而是指基督教兴起之前古罗马宗教中 的高级祭司,拉丁语为pontifex(意为bridge-maker或path-maker),可译为“大祭司”,相当于基督教中的“主教” (bishop)。高级祭司中的首脑被称为Pontifex Maximus,(大祭司长),地位相当于教皇。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Pontifex Maximus,(大祭司长)一职通常由罗马皇帝兼任。
英语单词pontiff来自拉丁语pontifex,相当于bishop,但人们很少用它来表示“主教”,直到17世纪才开始使用,但一般都是特指“the bishop of Rome”(罗马主教),也就是位于罗马的教皇了。
pontiff:['pɒntɪf] n.主教,罗马教宗,教皇,大祭司
pontifical:adj.主教的,罗马教宗的
priest(神父):宗教群体中的长老
英语单词priest来自拉丁语presbyter,后者来自希腊语 presbyteros,意思是“长老”,用来表示在宗教会众中传播教义、指导信徒的神父,而另外一个希腊单词hiereus则表示在宗教中举行祭祀、管 理供品的人为hiereus(祭司),对应的拉丁语为sacerdos,但英语中没有对应的名词,只有一个直接衍生出来的形容词sacerdotal(祭 司的,僧侣的)。因此,在将拉丁语的《圣经》翻译为英语时,presbyter(长老)和sacerdos(祭司)统统被翻译为priest(神父)。
priest:[priːst] n.神父,牧师,教士,祭司
priestess:['priːstɪs] n.女祭司
priesthood:['priːsthʊd] n.祭司职,神职,僧职
pharisaical(伪善的):伪善的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Pharisee)是古代犹太人中的一个教派,在耶稣在世期间是犹太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持了祭司等宗教职位。“法利赛”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分离”,指为保持纯洁而与俗世保持距离。法利赛人在各种洁净的礼仪上拘谨而固执,绝对不向一个“罪人”(在宗教礼仪上不洁净的人)购买任何食物,也决不请罪人去家里,但他们却喜欢去罪人家里教训他人。
耶稣斥责法利赛人的伪善,曾经说他们:“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马太福音23:27-28)。
由于法利赛人以伪善而出名,因此从表示法利赛人的单词Pharisee产生了形容词pharisaical,表示“伪善的”。
pharisaical:[ˌfærɪˈseɪɪk] adj.伪善的,讲究虚礼的
judas(叛徒):出卖耶稣的门徒犹大
犹大(Judas)是耶稣最早的12门徒之一,负责管账。犹大最后背叛耶稣,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把耶稣的行踪透露给了痛恨耶稣的犹太教祭司们。在他们到客西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以指认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看到耶稣惨死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自尽身亡。后来,犹大的尸体因沉重自垂吊的树上掉下,落在地下的尸体由于腐烂而肚子爆裂、肠子流出。犹太大祭司用犹大出卖耶稣基督的钱,将那块地买下来,埋葬了犹大;这块地被称为“血田”,后来作为安葬在耶路撒冷去世的外邦人的坟地。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犹大”(judas)来比喻“叛徒”,用“犹大的亲吻”(kiss of Judas)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judas: ['dʒuːdəs] n.叛徒,犹大
kiss of Judas:可耻的叛卖行为
Phoenicia(腓尼基):紫红色的国度
在古代中东地区,埃及、巴比伦、赫梯等古王国的帝王和掌管祭神活动的祭司们,都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这种颜色在洗涤过后很容易褪色。他们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也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但他们的衣服似乎永远不会褪色,即使衣服磨穿了,颜色依然亮丽如新。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所在的国家称为“紫红色的国度”,在希腊语中写作Phoinike,这就是英语单词Phoenicia(腓尼基)的来源。
腓尼基人的紫红色衣服之所以不会褪色,是因为他们能够生产出一种紫色染料。后来,腓尼基人向海外各国出口这种珍贵的染料,从而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Phoenicia:[fi'niʃiə; -'ni:-] n.腓尼基
Phoenician:[fi'niʃiən; -'ni:-] n.腓尼基人,腓尼基语adj.腓尼基的
Samaritan(好心人):圣经中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
在《圣经·新约》的“路加福音”中,记载了耶稣基督讲的一个寓言: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Samaritan)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在耶稣时代,犹太人蔑视撒玛利亚人,认为他们是混血的异族人。耶稣用这个寓言说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身份。从此以后,Samaritan(撒玛利亚人)就成了“好心人、乐善好施者”的代名词。
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部“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是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施以帮助。
Samaritan:[sə'mæritn] n.撒玛利亚人,好心人,乐善好施者
tabacco(烟草):美洲土著对烟草的称呼
据历史学家考证,烟草起源于美洲。早在4000多年前,美洲的玛雅人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吸食烟草。他们发现烟草的香味具有提神解乏的功效,便开始咀嚼烟草,后来改为吸食。在一座建于公元432年的玛雅神殿里,一张半浮雕画描绘了一个叼着长烟管烟袋、头部裹着烟叶的玛雅祭司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吸烟的情景。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抵达美洲大陆,见到当地人吸食烟草,非常好奇,便去询问当地人这是什么东西。哥伦布根据当地人的回答,将烟草翻译为西班牙语tabaco,并将当地人赠送的一些烟草带回欧洲。从此,烟草才被世人所知并广泛流传。
据语言学家研究,当时美洲土著人回答哥伦布时,指的很可能并非烟草本身,而是“卷好的烟叶”或“吸食烟草的烟管”。但不管怎样,西班牙语tabaco成了西方对烟草的称呼,英语单词tabacco就来自西班牙语的tabaco。
据说,加勒比海地区的Tobago(多巴哥)岛也是哥伦布根据当地人吸食烟草的习俗而命名的,所以拼写与tabaco很像。
tobacco: [tə'bækəʊ] n.烟草,烟叶,烟草制品
acolyte:侍僧
发音释义:['ækəlaɪt] n. 侍僧;教士助手;追随者
结构分析:acolyte = a(一道) + col(道路)+yte(=ite,名词后缀)→(与祭司)走同一条路的→追随者、辅祭、侍僧
词源解释:col ←希腊语keleuthose(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