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divine(神的,占卜):通过占卜了解神的旨意

在古代西方,人们喜欢在重大活动之前进行占卜活动,来预测凶吉。古代人使用多种稀奇古怪的方法进行占卜,如观鸟、查看动物内脏、抽签、拈阄等等。

英语单词divine的本意是“神的”,做动词时,divine表示“占卜”。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占卜所获得的信息是神的旨意,所以占卜在英语中称为divine,它来自拉丁语divinus,意思是“of a god”(神的、关于神的)。所以divine一词除了表示“神圣的,非凡的,天赐的”之意外,还表示“占卜、预言”等引申义。

divine:[dɪ'vaɪn]v.占卜,预言adj.神圣的,非凡的,天赐的n.牧师,神学家

divination:[,dɪvɪ'neɪʃ(ə)n] n.预测,占卜

divinity:[dɪ'vɪnɪtɪ] n.神,神性,神学

diviner:[də'vaɪnɚ] n.占卜者,占卜师,预言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divine 词源,divine 含义。

magic(魔法):古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其创始人为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也因此被称为“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出现,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意思是“哲人”、“贤人”、“知晓神的奥秘的人”。据《圣经》记载,耶稣出生时,几个Magi在东方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并给耶稣带来了礼物,这就是圣诞礼物的由来。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就用了这个典故。

英语单词magic(魔法)就源自Magi这一称呼,意思是“Magi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Magi拥有深奥秘密和超能力,所以就用magic来形容巫术、魔法等神奇的事情。

magic:['mædʒɪk]adj.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有魔力的,魔术的n.魔法,巫术,魔术

magician:[mə'dʒɪʃ(ə)n] n.魔术师,魔法师,巫师

magical:['mædʒɪk(ə)l] adj.魔术的,有魔力的

emperor(皇帝):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很多人区分不了单词emperor(皇帝)和king(国王)的差异。英语单词emperor(皇帝)源自拉丁语imperiator,意思是“指挥官”。最开始只是罗马军队对成功的将军的一个封号,后来被长老院用在凯撒,屋大维和他们的继承人身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曾经封法兰克国王查理曼为罗马帝国的emperor,但只是一个虚名。随后主要由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衣钵,所以神圣罗马帝国也有emperor,从各个德意志诸侯国的国王中推选出。东罗马帝国也使用emperor这个头衔。欧洲历史上后来只有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使用了emperor这个头衔。

由此可见,emperor指的是由多个民族和国家组成的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并常常特指罗马帝国的皇帝。一般国家的国王都是king而不是emperor。

emperor: ['emp(ə)rə] n.皇帝,君主

empire: ['empaɪə]n.帝国

imperial: [ɪm'pɪərɪəl]adj.帝国的,皇帝的,至高无上的

protestant(新教徒):抗议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派

一五一七年九月四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同年十月三十一日马丁路德在 萨克森选侯教堂大门所张贴《有关赎罪券辩论之邀请》,反对买卖赎罪券,由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改教开始之初,路德及其志友常常要求召开基督教大会 来解决改革中的种种问题。这要求得到德国当局的允许,1526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Speyer)举行,准许在基督教大会召开前各地区政府可自主决定本区 域所欲尊奉的教派。然而,15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影响下,帝国议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取消了一五二六年的准许,议会中的路德派对此决定提出 抗议。那些在抗议文件上签名及拥护抗议文件的人就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后来,该词被用来泛指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的诸多新教派,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英国国教安立甘宗,统称为“新教”,又称作“抗罗宗”、“归正教”、“改革宗”。

Protestant: ['prɒtɪstənt] n.新教,新教徒adj.新教的,新教徒的

stygian(幽暗的):希腊神话中环绕地狱的憎恨之河

在希腊神话中,斯堤克斯(Styx,在希腊语中是“仇恨的”)是大洋河神俄刻阿诺斯 和提坦女神忒堤斯的女儿,也有人认为她是夜神倪克斯和黑暗之神厄瑞玻斯之女。她掌管冥界的9条河流之一,因此这条河流也被称为Styx(憎恨之河)。这条 河的河水具有魔力,凡人接触此水后可以刀枪不入,因此凡人英雄阿喀琉斯出生后就被他妈倒提着浸入该河。另外,神灵若是渡过这条河就会失去神性,因此神灵常 常以Styx的名字来发誓。以Styx的名义发出的誓言是极其神圣的,任何违背此誓的神灵都会受到昏睡一年的惩罚。

憎恨之河位于冥界,因此阴森恐怖。英语单词stygian就源自憎恨之河的名字Styx,意思是“幽暗的,阴暗的”。

stygian:['stɪdʒɪən]adj.幽暗的,阴暗的

vestal(纯洁的):希腊神话中保持独身的女灶神维斯太

在神话中,灶神维斯太Vesta是宙斯的姐姐,奥林匹斯山上最年长、最 神圣的女神。她执掌灶火,是家庭的象征,又是磨坊工和面包师傅的保护神。她是位贞洁处女女神,为了守护圣火而拒绝了追求者,将其一生奉献给神殿。古罗马有 她的公祭。神庙中的圣火永不熄灭。她的六名祭司叫Vestal,必须从童年开始连续服务三十年,其间失贞要受到活埋的处罚。

vestal:['vest(ə)l] adj.纯洁的,处女的,女灶神的n.处女,贞女,修女

anoint(膏立):犹太人用油脂涂抹的宗教习俗

英语单词anoint来自古法语enoint,是enoindre 的过去式,其本意是指用油脂涂抹,用于医疗保健领域。但由于犹太人的一种“膏立”宗教习俗,该词产生了一种宗教含义。所谓“膏立”(anoint),就是 以膏油涂抹,以示受命于神。在犹太人中,国王、祭司等职位要经过“膏立”仪式才能就任;宗教器具要经过“膏立”后才能使用。犹太人的第一个国王扫罗就是由 先知撒母耳膏立的。由于犹太人的这种“膏立”习俗,原本仅仅表示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单词anoint从此有了特殊的宗教含义,表示通过涂抹膏油以册封为 王、祭司等。

anoint:[ə'nɒɪnt] vt.膏立,给……涂油使神圣化

the anointed:受膏者

the Anointed:救世主,基督

holiday(假日):宗教中的“神圣的日子”

历史上的假日基本上都来自宗教节日。英语中表示“假日”的单词holiday其实就是由holy day(神圣的日子)组合而成。

holiday: ['hɒlɪdeɪ; -dɪ] n.假日,节日,休息日

profane(亵渎的):不被允许进入神圣区域的世俗之人

英语单词profane原本是一个宗教术语。在古罗马人信奉的一般人宗教中,在宗教 仪式中,一般的“俗人”不得进入宗教场所中的“神圣区域”(fanum),如寺庙的内庭,只有受过“启蒙”(initiated)的人即神职人员才有资格 进入这片区域执行各种宗教仪式。世俗人士即使要向神灵祭祀,也只能将祭祀用的牺牲放在fanum之前的祭坛上。因此,在拉丁语中,用profanus来表 示“世俗的”,是sacred(神圣的)的反义词。它由pro(in front of)+fanum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在fanum前门外的,不得进入fanum的”。

现在,profane一词的宗教色彩已经逐渐消失,并在“世俗的”词义之上衍生出“亵渎的”之意。

profane:[prə'feɪn] adj.亵渎的,世俗的vt.亵渎,玷污

sacrament(圣礼):面对神灵立下的誓言

古代罗马人发誓时,为了表示誓言的庄严性,往往会邀请神灵作为见证,并在神灵面前承 诺将来若是违背誓言,可任由神灵处置。这种面对神灵立下的誓言就是sacramentum,进入英语后演变为sacrament。该词的词根sacra来 自拉丁语sacrare,意思是“奉献给神,使神圣”。

sacrament一词最早应用于军事和法律领域,古罗马军队向国家元首宣誓效忠 时、原被告在法庭上宣誓时,所发的誓言就是sacrament。基督教兴起后,用sacrament一词来表示“圣礼”,最主要的两项圣礼就是“洗礼” (baptism)和“圣餐礼”(eucharist)。sacrament还可以专指“圣餐礼”。之所以将“圣礼”称为sacrament,是因为圣礼 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温人和上帝所缔结的神圣约定,提醒教徒自己在上帝面前所立下的誓言。

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的名字就来自sacrament一词。

sacrament:['sækrəm(ə)nt] n.圣礼,圣餐礼vt.立誓

sacrilege(亵渎):盗窃圣物的行为

古代罗马人对待神灵十分虔诚,用最好的材料为神灵修筑神殿,使用各种贵重的祭祀用 品,为神灵供奉各种食品。因此,这些宗教场所里积累了很多财富,很多盗贼都喜欢对宗教场所下手,一些穷人也会在难耐饥饿时盗窃供奉给神灵的食品。因此,古 罗马设置了严酷律法来惩罚这种盗窃圣物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拉丁语被称为sacrilegium,由sacrum(神圣的)+legere(拿、取)构成, 字面意思就是“盗窃圣物”,引申为“亵渎神灵”。英语单词sacrilege就来自拉丁语sacrilegium,表示“亵渎神灵”,还可以比喻其他各种 亵渎行为。

sacrilege:['sækrɪlɪdʒ] n.冒渎,亵渎,亵渎神灵,亵渎圣物,悖理逆天的行为

sacrilegious:['sækrɪlɪdʒ] adj.冒渎的,亵渎的,该遭天谴的

sacrilegiously:adv.冒渎地,亵渎地

August(八月):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

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原名屋大维(Octavius )。他是恺撒大帝的甥孙及义子。在凯撒被刺死后,成为凯撒的继承人,他依靠高超的政治手腕,逐步掌握了罗马的军政大权,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真正的开国皇帝。

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因为其卓越功勋而授予他 Augustus(拉丁文意为“神圣的、威严的”)的称号,后世即用此称之。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却选择了8月,因为8月在其政治与军事生涯中是个吉利的月份,罗马元老院也是在8月授予他Augustus(奥古斯都)这个尊号的。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8月。原来8月比7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又决定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从此,2月便少了一天。于是从公元前8年起,8月改名为Augustus。Augustus一词进入英语后演变为August。这就是August(八月)的由来。所以,英语中的8月(August)实际上就是由这位罗马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

August:['ɔ:ɡəst] n. 八月

czar(沙皇):被用作罗马皇帝名号的凯撒

英语单词czar(沙皇)源自俄语中表示“沙皇”的单词,而后者则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凯撒大帝的姓氏“凯撒”的俄语拼写姓氏。凯撒大帝在遗嘱中将自己的甥孙屋大维收为养子和继承人,指定由屋大维继承自己的遗产和姓氏。屋大维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他之后的历代罗马皇帝会继承“凯撒”这个姓氏,因此“凯撒”就变成了罗马皇帝的专用名号。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都以“凯撒”为名号,只是拼写方式略有不同。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当时还只是莫斯科公国)成为了东正教世界的领袖,自命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于1547年加冕为皇帝,以俄语中的“凯撒”作为自己名号,中文根据其发音和含义译为“沙皇”,英语则根据其发音译为czar。

czar:[zɑː] n.(俄国)沙皇,皇帝,独裁者

platonic(理想的):注重精神和理念的哲学家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从他的名字中产生了单词platonic(柏拉图式的),来形容与他的学说相关的思想,包括:

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指注重精神、纯洁的、非肉欲的爱情。在《会饮篇》(symposium)中,柏拉图记载了老师苏格拉底对爱情的分析。苏格拉底认为爱情的最正确的用途是将人引导至对神的爱,并区分了凡俗之爱和神圣之爱。凡俗之爱仅仅是肉体吸引,而神圣之爱始于肉体吸引,但逐渐提升至对“至美”的爱。这种神圣之爱后来就被称为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

platonic idealism(柏拉图式理想主义):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idea)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还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家概念。柏拉图认为这是最好的国家政体,其他的政体如贵族制、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主都是相对低劣的政体。但柏拉图所提出的这种理想国家由于对国民和统治者的素质要求太高,因为难以实现,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总体来说,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强调理念,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现实世界,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中得到体现:在画中,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象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理念”,源于神灵的启示。

platonic:[plə'tɑnɪk] adj.柏拉图式的,理想的,不切实际的,纯精神的

bandit(盗匪):中世纪欧洲被皇家公告剥夺公权的人

在封建时期的欧洲,各级封建领主都可以发布ban(公告),其中最高级别的是皇帝颁发的ban,被称为imperial ban(皇家公告)。与其他公告不同的是,只有皇家公告可以宣布剥夺某人的公权。这种剥夺他人公权的法律行为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bandire,是英语单词banish(放逐)的词源,而被剥夺公权的人则被称为bandito,英语单词bandit就来源于此,本意就是被剥夺公权的人。

在当时,一个人若是被剥夺公权,意味着他失去法律的保护,所有人都可以抢劫、伤害甚至杀死他而无需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别人若是帮助他,则也会被剥夺公权。被剥夺公权的人只能到当局自首,才有可能撤销剥夺其公权的公告,但有些更加严厉的公告是不可撤销的。受到这种公告惩罚的人,唯一出路就是亡命天涯,落草为寇了,所以bandit一词逐渐衍生出“盗匪”之意。

皇家公告不仅可以宣布剥夺某个人的公权,还可以宣布剥夺某座城市的公权,其他城市可以攻击、掠夺或征服这座城市。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因为德国城市多瑙沃尔特爆发的反天主教暴乱而宣布剥夺该城市的公权,从而引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

bandit:['bændɪt] n.强盗,土匪,被剥夺法律保护者,亡命之徒

banish:['bænɪʃ] vt.放逐,驱逐

outlaw:['aʊtlɔː] vt.放逐,剥夺法律保护n.被剥夺法律保护者,亡命之徒,歹徒

asylum(庇护):神庙或教堂所提供的庇护

在古代西方,神庙、教堂等宗教场所被看作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是神祗所在之处。在这些场所杀人或抓人将被看作是对神的大不敬。因此,罪犯、逃亡者进入神庙或教堂后就获得了神的庇护,世俗的司法机构不得进入这些场所执法。在政治斗争或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也可以躲进教堂寻求庇护。英语单词asylum(庇护)最初就是表示这种宗教场所提供的庇护。它来自希腊语asylon,由否定前缀a+sylon(逮捕权)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无权逮捕”。18世纪中期后,asylum开始用来表示“精神病院”,也许是因为人们将精神病院看作是精神病患者的庇护和救济所。

asylum:[ə'saɪləm] n.庇护,避难,庇护所,收容所,精神病院

anthem:国歌

来自希腊词antiphona传入古英语的变体。前缀anti-, 相对。词根phone, 声音,歌。指对歌,神圣的音乐。后在英语里特指国歌。

consecrate:祝圣

con-, 强调。-secr, 神圣,神源同saint, sacred.

contemplate:考虑

con-, 强调。-tem,砍,切,词源同tome, anatomy,temple. 本义为一块保留(切下来)的用来占卜的神圣之地,后用来指思考的地方,沉思,考虑。

deconsecrate:去神圣化

de-, 不,非,使相反。consecrate, 封圣,使神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