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noon(中午):基督教徒在“第9时”的祈祷

在古罗马,人们把白天分成12个小时,从早晨6点钟开始,到傍晚5点整。基督教在罗马兴起后,基督徒每天都要祷告,一般祷告7次,其中白天有4次,时间为6点、9点、12点和下午3点,在拉丁语中分别叫做Prime(初时)、Terce(第3时)、Sext(第6时)、None(第9时)。英语单词noon就来自拉丁语None,本来指的是下午3点整,但后来由于祷告时间的改变而变成了中午12点。

原来,基督教中有个为期40天的大斋节,以纪念耶稣曾经在旷野中禁食40天。在大斋节期间,基督教徒每天只能吃一餐,并且必须在白天的四次祷告都做完以后才能进餐。白天最后一次祷告(None)的时间原本是下午3点,但很多人实在饿得不行,坚持不到下午三点。于是,在12世纪时,有人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将白天的四次祷告统统提前三个小时,早晨3点钟就开始做白天的第一次祈祷(Prime),反正饿着肚子也睡不着。这样,白天最后一次祷告(None)的时间就变成了中午12点,大家就可以在中午12点吃饭了。从此以后,英语单词noon的概念也随之改变,从下午3点整变成了中午12点。

noon: [nuːn] n.中午,正午,全盛期

afternoon: [ɑːftə'nuːn] n.下午,午后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noon 词源,noon 含义。

bead(珠子):中世纪时基督教徒的念珠祈祷法

英语中,单词bead一般译为“珠子”,但单词beadsman指的却是“乞丐,祈祷者”。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单词bead的本意就是“祈祷”,与单词bid(吩咐、出价)同源。单词bead的含义从“祈祷”转变为“珠子”,与中世纪时基督教徒的念珠祈祷法有关。所谓念珠祈祷法,是指在祈祷时用念珠在计算次数,每祈祷一次就拨动一粒念珠。在很多宗教中都可以见到这种祈祷方法,如佛教中的佛珠。正因为受这种念珠祈祷法的影响,单词bead的含义从“祈祷”慢慢转变为“祈祷时所用的念珠”,进而泛化为一般的珠子,甚至是水滴。在现代英语中,bead的原意“祈祷”已经不见踪影,但在单词beadsman中依然保留。beadsman指的是受雇为人祈祷的人,通常是乞丐。

bead: [biːd] n.珠子,念珠,滴vt.用珠子装饰vi.变成珠状

beadsman:['biːdzmən] n.祈祷者,乞丐,受雇祈祷者

hermit(隐士):隐居在荒漠中的人

英语单词hermit(隐士)来自希腊语eremites,字面意思就是“荒漠中的 人”。为什么隐士一定要隐居在荒漠中呢?原来,当隐修刚刚兴起之时,最早的基督教隐修者都是在埃及和叙利亚的沙漠中进行隐修的。最有名的一个隐士叫做圣安 东尼。他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基督徒,基督徒隐修生活的先驱,也是沙漠教父的著名领袖。

圣安东尼首先在自家附近退隐达十五年之久,并向住在附近的隐士们学习如何善度隐修的生活。当圣安东尼三十多岁时,便渡过尼罗河,到 沙漠中一座庇斯比尔山上,住在一个荒废多年的军用城堡中,追求祈祷和独修的生活。圣安东尼将自己锁在城堡中二十五年之久。他的一位朋友每年两次把半年需用 的面包送给他,因为当地天气干燥,面包不易变坏;此外,城堡内有泉水源供应食水。二十五年后他的朋友们破门而入,进入城堡,见到圣安东尼的样貌比二十五年 前更平静而健康。当时跟随圣安东尼的群众效法他的榜样,也在庇斯比尔山附近的山洞或小屋中独修,而圣安东尼则固定地予以会晤并指导,如此维持了五至六年。

随后,圣安东尼退隐到尼罗河与红海间的克津山旷野,在那里度过他最后的45年半独修生活。圣安东尼的隐修风范影响后代基督徒,包括奠定基督教教义的圣奥古斯丁。虽非首位隐修士,然而他的榜样促使修道生活的兴盛,使后人尊称他为“修道运动之父”。

hermit:['hɜːmɪt]n.隐士,隐修者,隐居者

Hermitage:['hɜːmɪtɪdʒ] n.隐士生活,隐士住处

hymn(赞美诗):婚礼时向婚礼之神唱的赞歌

信仰宗教的人经常会向神灵祈祷,以求神灵的福佑。在向神灵祈祷时,不能单纯地向神灵 提出自己的心愿,还必须先拍拍神灵的马屁,给它大唱赞歌。这种向神灵祈祷时所唱的赞歌就是hymn。英语单词hymn源自希腊语hymnos,原意就是 “赞美神灵或英雄的颂歌”。有些专家认为,hymn与希腊神话中的婚礼之神hymen有关。在古希腊,人们在举办婚礼时,当新娘入场时会高唱给hymen 的颂歌,以求hymen保佑新人们婚姻幸福,因此hymn可能指唱给hymen的颂歌。

hymn:[hɪm]n.颂歌,赞美诗,圣歌v.唱赞美诗

Tuesday(星期二):北欧神话的战神提尔

在北欧神话中,战神被称为提尔(Tyr),是北欧神话中主要神祗之一,是勇气和战争的象征,是主神奥丁的儿子,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Mars。

战神提尔的一只胳臂被狼精芬里厄咬断,因此只有一只胳臂。据说诸神以试验力气为由,想用魔法锁链缚住芬里厄。芬里厄要求一位神将胳臂放在他嘴里。勇敢的提尔挺身而出,把自己的胳臂放在芬里厄的嘴里。芬里厄发现上当后就愤怒地咬断了提尔的胳臂。

战神提尔在好战的北欧人中得到极高的崇拜,甚至仅次于主神奥丁。北欧的勇士常常在打仗前向提尔祈祷。英语中的星期二就是以战神命名的。英语单词Tuesday来自古英语单词Tiwesdaeg,字面意思就是Tyr’s day(提尔之日)。

Tuesday:['tjuːzdeɪ; -dɪ]n.星期二

agenda(议程):宗教中规定信徒应当去做的事情

英语单词agenda(议程)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待办之事”,词根是 agere(to do),同源词有agency(代理)、agent(代理人)、act(行为)等。进入英语后,agenda最初用于宗教领域,是一个宗教术语,表示“应 当去做的事”,即“教规”,包括祈祷、斋戒、朝拜等。与它对应的是单词credenda(教条),表示“应当相信的事”。19世纪80年代 后,agenda开始用来表示会议中待讨论的议题或待进行的事项,即所谓的“议程”。现在既可表示会议议程,也可表示日常工作中的待办事项。

agenda:[ə'dʒendə] n.议程,待办事项

credenda:[kri'dendə] n.信条,教条

christmas(圣诞节):庆祝基督诞生的弥撒

在英语中,圣诞节是Christmas,它是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的缩写。圣诞节产生于4世纪后期。在4世纪初,罗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会选择每年的1月6日作为纪念基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 “主显节”(Epiphany)。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 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一个异教徒节日,是波斯太阳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和罗马 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是为了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后来,虽然 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 (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大多数教会和基督教徒都选择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但也有例外,如在亚美尼亚人们 坚持在1月6日过圣诞节;在菲律宾,人们则享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从12月16日直到次年的1月6日。

教会在每年12月24日的之夜即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庆祝耶稣诞生,该子夜弥撒就被称为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到14世纪左右被缩写为Christmas。这就是Christmas一词的来历。

在梵蒂冈,每年的圣诞节前夕,教皇本人会亲自在圣彼得大教堂主持子夜弥撒。25日零时,号角手将吹响喇叭,在教堂里聚集的各国信徒眼眶里含着热泪,以各自的语言唱出悠扬的“平安夜”为世界祈祷。

Christmas:['krɪsməs] n.圣诞节

conjure(念咒召唤):与鬼魂的密谋

英语单词conjure来自拉丁语,由con(共同)+jure(发誓、诅咒)构 成,字面意思就是“一道发誓”,也就是“密谋”(conspire)的意思,从而衍生出“发誓请求”、“恳请”的意思。从13世纪开始,这个词逐渐产生一 种魔幻含义,意为“通过咒语召唤神鬼、驱使神鬼”。人们认为,巫师或魔法师通过念咒的方式来召集鬼魂,其实就是在与神鬼密谋,以发誓诅咒的方式请求神鬼的 协助,所以conjure一词产生了“念咒召唤神鬼”的意思。在日常场景中,conjure还可以表示“凭空变出、想象出”的含义。

词根jure表示“发誓”,构成了许多法律术语,如jury(陪审团)。

conjure:['kʌndʒə] vt.念咒召唤,用魔法变出,想象,提出,恳请vi.施魔法,变魔术,变戏法

conjuration:[,kʌndʒə'reɪʃ(ə)n; ,kɒndʒʊ(ə)-] n.(召唤神鬼的)咒语,祈祷,魔法

patter(喋喋不休):基督教拉丁语祈祷词的开头

古代西方基督教徒使用拉丁语进行祈祷,祈祷词的第一句是“pater noster”(我们的圣父)。当时懂拉丁语的人很少,大部分基督教徒在祈祷时,除了开始的“pater noster”外,后面的估计都是在死记硬背下来的。因此人们就用“pater noster”表示这种不知所云的“祈祷文”,比喻各种外行人听不懂、叽里咕噜的话,如魔术师的念念有词、黑话行话、喋喋不休的唠叨等。该词进入英语后演变成paternoster,后来又简化为patter。

patter:['pætə] v.喋喋不休的说,滴答的响,急速的说,发出急速轻拍声n.行话,急速拍打声

precarious(危险的):法律领域中的“不确定占有”

英语单词precarious来自法律术语precarium(不确定占有),词根为precis(pray),意思是“通过祈祷、请求而得到的”,因为是不确定的、不牢靠的。罗马帝国初期,政府按照土地的面积而非收成来对农民征税。因此,在歉收之年,很多自由农因为交不起税而被迫把土地转让给享有免税特权的大贵族,而这些贵族则承诺农民可以继续耕种土地。也就是说,农民将土地所有权转让给了贵族,但保留了土地的使用权。但那时候人们头脑中还无法区分“所有权”和“使用权”,因此将农民所保留的土地使用权称为precarium(不确定占有),意思就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应农民请求而将土地作为礼物送给农民,但贵族有权随时收回。从precarium衍生出形容词precarius,进入英语后拼写改为precarious,词义也从“不确定、不牢靠的”引申出“危险的,岌岌可危的”。

precarious:[prɪ'keərɪəs] adj.危险的,岌岌可危的,不稳定的

albatross(信天翁):诗歌《古舟子咏》中挂在水手脖子上的信天翁

英语单词albatross本意是“信天翁”,是一种白色的大型海鸟,其拼写与拉丁语albus(白色的)有关。多年以来,水手们把在大海上看到信天翁看作是好运的兆头。不过,这个单词还常用来比喻“沉重的负担”,这得归功于18世纪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的著名诗歌《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在这首诗歌中,柯勒律治讲述道,一个水手在船上射落了一只信天翁,结果给这艘船带来了厄运。

因此,其他水手强迫他把信天翁的尸体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以此表示杀害信天翁的只有他一人,与其他水手无关。然而,死神并没有放过其他人。船上所有水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后,眼看着船上的人几乎全部死光时,杀死信天翁的水手终于开始真心忏悔自己的罪行。当他跪下低头祈祷时,信天翁的尸体自动从他脖子滑落,他也因此终于卸下了一直折磨自己的重负。从此以后,随着这首诗歌的广泛流传,英语单词albatross的比喻含义“沉重的负担”也得以广泛流传。

albatross:['ælbətrɒs]n.信天翁,沉重的负担

boon:恩惠、福利

发音释义:[buːn] n.恩惠;赐福;福利;利益adj.快活的;爱交际的;令人愉悦的

词源解释:boon(n)←古英语bone(恳求)←古挪威语bon(恳求、祈祷);boon(adj)←中古英语boon(愉快的)←古法语bon(愉快的)

词组习语:boon companion(酒肉朋友;吃喝玩乐的伙伴;志趣相投的朋友;闺蜜);be a great boon for(对…大有好处);grand a boon to(使恩惠与,为…提供便利)

助记窍门:boon→谐音“布恩”→恩惠

arrogate:霸占

发音释义:['ærəgeɪt] vt. 冒称有权;霸占;没来由地将…归属于

结构分析:arrogate = ar(=ad,去)+rog(要求)+ate(动词后缀)→没理由地索要→霸占

词源解释:rog←拉丁语rogare(要求)

同源词:rogation(祈祷、法律草案),abrogate(废除←要求去掉)

衍生词:arrogant(傲慢的←爱颐使气指的),arrogance(傲慢)

agenda:议程

发音释义:[ə'dʒɛndə] n. 议程;日常工作事项

结构分析:agenda = ag(=act,做)+enda(名词后缀)→待办之事→议程

词源解释:ag←拉丁语agere(做、行动)

背景知识:进入英语后agenda最初用于宗教领域,是一个宗教术语,表示“应当去做的事”,即“教规”,包括祈祷、斋戒、朝拜等。与它对应的是单词credenda(教条),表示“应当相信的事”。19世纪80年代后,agenda开始用来表示会议中待讨论的议题或待进行的事项,即所谓的“议程”。现在既可表示会议议程,也可表示日常工作中的待办事项。

同源词:act(行动),agent(代理人),agency(代理处),agile(敏捷的),agitate(煽动)

adore:崇拜

发音释义:[ə'dɔr] vt. 崇拜;爱慕;喜爱;极喜欢vi. 崇拜;爱慕

结构分析:adore = ad(去)+ ore(祈祷)→向其祈祷→崇拜→爱慕

词源解释:ore←拉丁语orare(庄重地说、祈祷、恳求)

同源词: orate(演说),oration(演讲),oratory(雄辩),oracle(神谕),adorable(可爱的、值得崇拜的)

趣味记忆:(谐音)adore→阿杜→大家都“崇拜”他;(联想)ore→正在顶礼膜拜的小人

abrogate:废除

发音释义:['æbrəgeɪt] vt. 废除;取消

结构分析:abrogate = ab(去除)+rog(申请立法)+ate(动词后缀)→立法除去→废止。

词源解释:rog←拉丁语rogare(申请立法、请求、要求、询问)

同源词:abrogation(废除、取消),rogation(祈祷、法律草案),arrogate(冒领、霸占),interrogate(审问)

addict:上瘾

前缀ad-, 去,往。词根dict, 说,声称,同dictionary。该词词义众多,此处可能用于祈祷,信奉神灵,着迷。后指上瘾。比较devout, 虔诚的,词源同voice,声音,说话。

banyan:榕树

印度语。同bania, 商人。来自印度过去流动商贩在大榕树下修一个小神龛祈祷,兼做生意。现今这种小神龛依然遍布印度各地。

bead:珠子

词源同bid, 要求,祈祷,原指祈祷用的念珠。

deprecate:强烈反对

de-, 向下,强调。-prec, 祈祷,词源同precatory, imprecate, pray. 原义为祈祷恶魔离开,强烈的憎恶,后词义通用化,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