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rt:避免
前缀a-同ab-, 从,从...离开。词根vert, 转,见convert, 皈依。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vert 词源,avert 含义。
convert:转化,皈依
con-, 强调。-vert, 转,词源同versus, invert. 该词主要用于宗教用语,意为皈依。
pagan:异教徒,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在一般辞书中,pagan有两个释义:“异教徒”和“不信教的人”,所谓“异教徒”多指非基督教徒,而“不信教的人”则常指不信基督教、犹太教或回教的人。pagan系源自意为“乡下人”的拉丁语paganus。从公元2世纪起,罗马人赋之以新义,他们把逃避兵役的人(相当于英语slacker)或平民(相当于英语non-soldier)也叫做paganus,含有强烈的轻蔑和贬抑意味。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基督教由长期受迫害转而取得合法地位并开始传播,首先在城市中站稳了脚跟。早期的基督教徒崇尚勇武,常以“基督卫士”(milites Ch risti,相当于英语soldiers of Christ)自诩,对那些不皈依基督教的人,特别是基督教影响尚未扩及的农村地区的乡下人,他们便借用了兼有“乡下人”和“平民”含义的paganus 一词称谓之,以示区分。这一点在英国历史学家吉本( Gibbon,1737 - 1794)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一书第21章注释中就有说明。到了14世纪,paganus以pagan的形式进人英语中以后,词义便相对地固定了下来,一般多作“异教徒”解,有时也指“不信教的人”。
lounge:懒洋洋地倚靠(或躺、坐、站),休息室
lounge 一词很可能源自Longinus。据传,Longinus乃古罗马军团一个百人队队长( centurion)。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他用矛在其胸侧刺戳,以后皈依基督教,中世纪时被尊奉为圣徒。在中世纪神秘剧(mystery play)中Longinus,也作Longis,常被描绘成一个个子高大、举止粗鲁的懒汉,爱把身子斜靠在长矛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故而一直有人据此推断,意为“懒洋洋地倚靠(或躺、坐、站)”或“懒洋洋的姿势(或步子)"的lounge一词可能即源于此。但有些具有权威性的辞书却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lounge是16世纪源自法语Longis‘drowsy laggard’(懒散的人),而longis则可能源出Longinus的大名。到了18世纪lounge开始被用作名词,意指“休息室”,显然此义是从前面的词义引申出来的。
guy:家伙,人
guy在美国英语中足个常用的¨语用词,相当于英国英语里的chap或fcLlow,作“家伙”或“人”解。guy 一词是19世纪末在英国开始流行起来的,不过当时guy比fellow更具有俚语的特点,且带有较多的贬抑青义。到了20世纪20年代guy成了一个时髦用词,年轻姑娘在谈及自己情人的时候,往往以my guy作为称呼。
然而,guy这个词并非源出美国,它的历史町以追溯至17世纪的英格兰。它原是一个人的名字,此人全名叫Guy Fawkes(盖伊·福克斯1570 - 1606)。他出身于约克郡的显要家族,年轻时就皈依天主教。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厉行反天主教法,加紧镇压天主教徒。为了表示抗议,进行报复,咀Guy Fawkes等人为首的天主教徒于1604年密谋策划暗杀国王及两院议员。Guy Fawkes在与伦敦议会大厦毗连的一所房子里挖了地道,直通议会大厦的地下室,并在那里放置了20多桶火药,拟于理年1 1月5日炸毁议会大厦,炸死国王及与会的所有议员。可是,由于共谋者之一写了封信给一位叫Monteagle勋爵的人,警告他别去参加那天的会议,这一阴谋终于败露。就在爆炸的茼一天夜晚,Guy Fawkes等人在地下室被捕,I606年在议会大厦对面被处奂,这就是历史上有书的“火药阴谋事件”(the Gunpowder Plot)。从此以后,1 1月5日被命名为Guy Fawkes Day。每年到了这一天,英国各地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欢庆这一阴谋及时被挫败。人们燃放烟火,抬着Guy Fawkes的模拟像游街示众,随后燃起篝火(bonfire),将模拟像焚烧掉。1806年以后,这类模拟像被简称为guy。由于模拟像一般身着旧衣,模样古怪,天长日久guy便转指“衣衫褴褛的人”或“模样古怪的人”,在作动词用时则有“取笑”、“嘲弄”之意。然而,guy横越大洋到了美国以后,却受到了垂青,获得了新义。
chapel:(学校、医院等的)小教堂
公元4世纪法国图尔( Tours)有一位主教名叫圣马丁(St. Martin, 316? -397?)。他创建了法国最早的几所隐修院,是西方教会隐修制度的倡导人,法国的罗马天主教徒把他尊奉为法兰西主保圣人(patron saint)。为了纪念他基督教的日历将11月11日定为圣马丁节(Martinmas)。他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曾被征入罗马军队。据传,一个严寒的冬日他在法国亚眠(Amiens)城门边看见一个几乎赤身裸体的乞丐向 行人乞求施舍,但他自己却身无分文,遂拨剑把身上的军用披风划成两半,把一半给了乞丐,一时传为佳话。在他死后这件披风被法兰克历代国王奉为圣物,藏置于圣物柜。“披风”在后期拉丁语(Late Latin)作cappella,因此收藏该圣物的“圣所”或“圣堂”人们也以cappella称之。该拉丁词借入法语时作chapele,13世纪进入英语,作chapel,转指“(学校、医院等的)小教堂”或“附属教堂”。圣马丁披风的保管人拉丁语叫 cappellanus,法语作chapelain,英语也借用了该词,作chaplain,用以指chapel里的牧师,即“附属教堂牧师”。
chapel除用于以上词义外,尚有一义,即“印刷所”或“印刷职工会”,该职工会的主席被称作father of the chapel,这一点常使人大惑不解。chapel的两种用法之间到底有无联系呢?英语最早的印刷所往往设在大教堂的附属礼拜堂即chapel内。英国印刷之父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1422? - 1491)于1476年创办的英国第一家印刷所便是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的小教堂内的。此一事实为chapel词义的延伸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proselyte:改信仰者,皈依者
来自希腊语proselytos,皈依犹太教的人,新来的人,来自pros,向前,朝向,来自pro的扩大形式,-lyt,走,来自PIE*leudh,走,词源可能同lead.
proselytize:使归附,皈依
来自proselyte,皈依者,-ize,使。
idol(偶像):古人所崇拜的神灵的偶像
在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问世之前,大部分宗教都是多神教,即崇拜多个神,每个神都掌管不同职责,都有不同形象。古人根据这些神灵的形象制作出画像或雕像,作为神灵的化身加以敬拜,这种画像或雕像就是idol。这个英语单词来自拉丁语名词idolum和希腊语名词eidolon,本意是“形象”,在多神教中表示代表神灵的偶像,而在一神教中,则用来表示异教徒所崇拜的“伪神”的偶像。一神教禁止偶像崇拜,因为只有一个神,不必在形象上加以区别。因此一神教流行后,idol一词就常常用来表示广受民众欢迎的名人、明星等。
idol:['aɪdl] n. 偶像,崇拜物;幻象
idolatry:[aɪ'dɑlətri] n. 偶像崇拜;邪神崇拜
idolater:[aɪ'dɒlətə] n. 偶像崇拜者;崇拜者;皈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