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mazon(亚马逊):希腊神话中割乳以便射箭的彪悍女战士

希腊神话中,在Scythia(赛西亚)地区居住着一个Amazon部落,由高大彪悍、作战勇猛的女战士组成。为了不妨碍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将自己的右乳割去。她们的部落名称Amazon意思就是“没有乳房”,其中的 a=without(没有),mazon=breast(乳房)。她们由女王统治,崇拜战神阿瑞斯,认为自己是战神的后代。为了传宗接代,她们每年都会和附近的部落举行联姻大会,生下的女婴会留下,生下的男婴会被杀死或返还给父亲。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据说一共只有三位希腊英雄战胜过亚马逊人,分别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要完成的12项任务中,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传说是战神亲自送给女王的,是女王权力的象征。本来,女王对赫拉克勒斯一见倾心,早有意献出腰带。但天后赫拉嫉恨赫拉克勒斯,便在部落中散布谣言,说赫拉克勒斯要绑架她们的女王。于是亚马逊女战士们倾巢而出,与赫拉克勒斯大战一场。赫拉克勒斯连续击败了多名最强大的亚马逊女战士并俘虏了亚马逊女战士的军队领袖后,亚马逊女战士才溃败,希波吕忒女王也献出了早已许诺的腰带。

另一位英雄忒修斯曾经造访亚马逊部落,受到热情款待。忒修斯对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一见倾心,但女王不为所动。于是忒修斯将女王骗到雅典欲强行成亲。亚马逊人包围了雅典,与女王里应外合展开战斗。女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雅典人和亚马逊人互有胜负,最后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才撤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特洛伊人落入下风。此时,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带领十二名女战士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阿喀琉斯与女王大战一场,最后杀死了女王。等他摘下女王脸上的头盔时才发现被自己杀死的是一名妩媚的女人,后悔不已,陷入了巨大悲痛。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南美洲的一条大河河畔与当地一土著部落交战,发现部落的女战士英勇异常,与传说中的亚马逊人非常相似,遂根据希腊神话,将该河命名为亚马逊河。

Amazon: ['æməzən] n.亚马逊,古希腊生活中的女战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mazon 词源,Amazon 含义。

Medea(狠毒女人):由爱转恨的复仇女巫美狄亚

美狄亚(Medea)是希腊神话中的科尔基斯公主,伊阿宋的妻子,神通广大的女巫。 希腊英雄伊阿宋(Jason)为了夺回王位,率领赫拉克勒斯等众多英雄,乘坐阿尔戈号大船前来盗取金羊毛。美狄亚与他一见钟情。为了帮助自己的心上人,她背叛了父亲,施展巫术降伏了守卫金羊毛的公牛和毒龙,盗走了金羊毛。当父亲率领军队追来时,她残忍地杀死了弟弟,并将其碎尸扔入海中,然后乘父亲忙着收尸之际,与伊阿宋逃回了希腊。

伊阿宋和美狄亚回到希腊,发现伊阿宋的父亲已经被篡位的叔父珀利阿斯害死。为了复仇,美狄亚向珀利阿斯的两个女儿谎称自己拥有返老还童的法术。珀利阿斯的两个女儿上当了,配合美狄亚将珀利阿斯扔进大锅里活活烫死。伊阿宋和美狄亚因此被逐,流亡至科林斯。然而,在科林斯,伊阿宋却背叛了美狄亚,欲同科林斯公主结婚,将美狄亚驱逐出去。走投无路、悲愤难抑的美狄亚制定了残忍的报复计划,毒死了公主新娘和她的父亲,又亲手杀死了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留下了失去新娘、断绝子嗣的丈夫伊阿宋独自痛苦的生活。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根据传说编写了著名剧作《美狄亚》,使美狄亚这个人物形象广为流传。从此以后,美狄亚的名字Medea成为了“狠毒女人”的代名词。而伊阿宋的名字Jason成了“负心汉、薄情郎”的代名词。

Medea:[mi'diə] n.美狄亚,狠毒女人

Jason:[ˈdʒeɪsən]n.詹森,伊阿宋,负心汉。

score(得分):古代的刻痕计数法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们就已经发明了各种方法来记录数字,有代表性的方法有石子计数法、结绳计数法和刻痕计数法等。刻痕计数法就是在木头、兽骨、石块上留下刻痕,通过刻痕来记录数字。1937年在维斯托尼斯(摩拉维亚)发现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资料。

在古代北欧地区,牧羊人利用刻痕计数法来记录自己的羊群数量。英语单词score就源自北欧语skor,本意是“刻痕”。由于当地人采用20进制,一条刻痕代表20,所以score也就含有“20”的意思。

score:[skɔː] n.分数,二十,刻痕,配乐v.计分,得分,刻划,记下,评价

candidate(候选人):古代候选人身着白色长袍的习俗

在古罗马时代,那些谋求公职的竞选人在竞选场合中,往往会身穿一身白袍,一来表示自己品行洁白无瑕,无可挑剔,二来一身白衣在人群中格外醒目,易于给选民留下深刻影响。英语单词candidate正是源自这种做法。

单词candidate源自拉丁语candidatus,本意就是“身穿白袍的”。candidatus源自拉丁语candidum,表示“白、纯洁”,而该词又来自拉丁语candere,表示“发光”,从中衍生出英语词根cand(发光)。英语单词candle(蜡烛)、candid(坦白的)、candor(坦白)等都源自于此。

词根cand:发光、白,=white, glow

candidate: ['kændɪdeɪt; -dət] n.候选人,应试者,候补者

candle: ['kænd(ə)l] n.蜡烛,烛光

candid:['kændɪd] adj.公正的,坦白的,率直的,偷拍的

candor:['kændɚ] n.坦白,直率

candescence:[kæn'dɛsns] n.白炽,白热。记:cand白,发光+escence开始→开始发光

blurb(大肆宣传):一本图书护封上宣传画中女孩的名字

在20年代初期,出版社在向市场推介新书时,往往会在新书上包上一个护封,在上面印刷对该书的简介,往往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1907年,在图书行业协会年度午餐会上,美国著名幽默作家吉利特·伯吉斯(Gelett Burgess)的新书《你是个陈腐的人吗?》(are you a Bromide?)的护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护封正中央是一个丰满少女的半身画像,少女把右手做出喇叭状放在嘴边,仿佛正在大声吆喝。画像左边写着“Miss Blinda Blurb”(比琳达·Blurb小姐),右边写着“in the act of blurbing”(正在blurbing),上边写着“yes, this is a ‘BLURB’!”(没错,这就是一个BLURB!)。在画像最下面这是对该书的大肆赞美和吹嘘之词。伯吉斯通过这种自嘲的方式来嘲讽当时图书出版界的浮夸之风。这份护封中反复出现的blurb及其暗含之意一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印在图书护封上的广告称为blurb,还用它来比喻大肆宣传。

blurb:[blɜːb] n.大肆宣传,吹捧广告;印在图书护封上的广告vt.大肆宣传,夸大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iris(虹膜):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伊里丝

伊里丝(Iris)是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她是神的使者,连接天与地,负责将凡人的祈求传递给神,亦将神的旨意传递给凡人。她的职责与神使赫尔墨斯有点类似,但她主要执行宙斯和赫拉的命令,并且缺乏赫尔墨斯的主动性。

伊里丝的速度快得像风一样,可以在瞬间从世界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甚至是到大海和冥府 的深处。她在天空匆匆飞过时会留下一道道色彩,形成彩虹。她最常见的形象是个带有双翅的少女,身着薄纱,在阳光下呈现出七种色彩,绚丽多姿。科学家用她的 名字来命名人体的虹膜以及鸢尾属植物。

Iris:['aɪrɪs] n.虹膜,鸢尾属植物,彩虹女神

irisation:[,aɪrɪ'seʃən] n.虹彩,虹色效果

myrmidon(严格执行命令的人):严格服从命令的蚂蚁人

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看上了河神阿索波斯的女儿埃癸娜(Aegina)。他化成一 只大鹰,把埃癸娜拐到一座小岛上,这座小岛从此就以埃癸娜的名字命名。在这里,埃癸娜生下儿子埃阿科斯(Aeacus),埃阿科斯长大后成为该岛国王。天 后赫拉嫉恨他母亲和宙斯的关系,降下瘟疫杀死了埃癸娜岛的大部分人口。埃阿科斯祈求父亲宙斯帮助。宙斯就把蚂蚁变成了人,这些蚂蚁人成了该岛的新居民,被 称为密耳弥多涅(Myrmidon),来自于希腊语myrmex(蚂蚁),意思就是“蚂蚁人”。这些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勤劳和严格服从命令。在后来的特洛伊 战争中,密耳弥多涅人(蚂蚁人)在希腊大将阿喀琉斯(Achilles)的率领下远征特洛伊。在战场上,密耳弥多涅人的严格服从、勇猛无惧给人留下了深刻 印象。所以,在西方文化里,密耳弥多涅人被用来指那些“盲目执行主子命令的人;忠实的仆人”;从18世纪开始,“法律的密耳弥多涅”(myrmidon of the law)就表示“盲目、无情地执行命令的警察等执法人员,法律的奴仆。”

myrmidon:['mɝmɪdɑn] n.严格服从命令的人,忠仆,忠实的追随者

myrmidon of the law:n.法律的奴仆,无情的执法人员

Orpheus(杰出的音乐家):独闯冥府拯救爱妻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色雷斯地方有个著名的诗人与歌手叫俄耳甫斯 (Orpheus)。他的父亲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母亲是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这样的身世使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 候,阿波罗便把自己用的宝琴送给他。这把琴制作精巧,经俄耳浦斯一弹更是魅力神奇,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 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帖耳。

俄耳甫斯凭着他的音乐天才,在盗取金羊毛的阿尔戈斯号英雄队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伊阿宋正是靠了俄耳浦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在归途中,英雄们被海妖塞壬的歌声所魅惑,意志沉沦之际,俄耳浦斯的琴声惊醒了大家,逃离了妖岛。

俄耳甫斯的悲惨爱情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据说俄耳甫斯有一位情投意合 的妻子叫做欧律狄克。有一天她被毒蛇所咬,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为了再见到妻子,俄耳甫斯前往冥府,用琴声打动了冥河的艄公,驯服了守卫冥府大门的三头犬。 最后他来到冥王和冥后的面前,苦苦哀求把妻子还给他。冥王夫妇被他的深情打动,允许他带回妻子,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在走出冥府之前不能回头看他妻子一 眼,否则他的妻子再也不能返回人间。

俄耳甫斯欢天喜地地谢过冥王夫妇,领着妻子往人间走。由于脚伤未愈,欧律狄克每走一 步都要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俄耳甫斯牢记冥王的要求,强忍着不回头。就快抵达人间之际,欧律狄克再也忍受不了俄耳甫斯的冷淡,大声抱怨起来。爱妻心切的俄 耳甫斯忘记了冥王的警告,回头安慰爱妻。就在刹那间,死神再次将欧律狄克带回了冥府,只留下捶胸顿足的俄耳甫斯。

从此后,俄耳甫斯郁郁寡欢,孤身一人隐居在色雷斯的洞穴之间。由于不敬酒神,他被酒神的女信徒们在癫狂状态下撕成碎片。宙斯怜悯他,就将阿波罗送给他的七弦琴高高挂在空中,这便是天琴座的来历。

Orpheus:['ɔ:fiəs; -fjus]n.杰出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orphic:['ɔ:fik] adj.神秘的,俄耳甫斯的

Orphism:['ɔ:fizəm] n.俄耳甫斯主义,俄耳甫斯教

sylvan(森林的):罗马神话中的森林之神希尔瓦努斯

希尔瓦努斯(Sylvanus)或西尔瓦诺斯(Silvanus)是罗马神话中的森林田野之神,是人类、森林和动物的保护神,它为人类留下了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环境。农民们在开垦新的土地时会向它表示敬意。英语单词sylvan就来自它的名字sylvanus。

sylvan:['sɪlv(ə)n]adj.森林的,农村的

character(性格):环境在人的身心留下的印记

英语单词character来自希腊语kharakter,本意是“刻下的印记”, 来自kharax(尖头的棍子)。由此产生了character的基本含义“符号、印记”。古代希腊人认为,环境和人的成长经历会在人的身心留下印记,从 而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character又衍生出“性格、个性、特征”的含义。在文学、戏剧等艺术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从而 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这种“人物角色”也被称为character。

character:['kærəktə] n.性格,品质,特性,角色,符号,字符,印记vt.印、刻,使具有特征

tulip(郁金香):形如穆斯林头巾的花    

一提起郁金香(tulip),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荷兰。没错,郁金香是荷兰种植最广泛的花卉,也是荷兰的国花。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郁金香的故乡在中亚,包括西域即现在的新疆,16世纪后才传入欧洲。中国唐朝大诗人李白留下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即为明证。由于郁金香花似穆斯林头巾,所以波斯语称之为dulband,土耳其语称为tulbend,意即“穆斯林头巾”。该词通过拉丁文和法语进入英文,演变成tulip这一形式。土耳其语tulbend一词通过另一渠道进入英文,拼写为turban,仍指“穆斯林头巾”。

  tulip:['tjuːlɪp] n.郁金香

  turban:['tɝbən] n.穆斯林头巾

sybarite(奢侈淫乐的人):奢侈淫乐的锡巴里斯人

在古希腊南部城邦中,有一座城市叫做锡巴里斯(Sybaris)。这座城市因富饶与奢糜而闻名于世。他们吃的是珍贵的海鞘,家里养着鹌鹑,喜欢把玫瑰花瓣撒在床上睡觉。甚至因为懒惰,他们还发明了夜壶,并且把夜壶装饰得十分华美,宴会和旅行时都随身携带。这种穷奢极欲最终导致了锡巴里斯的灭亡。据说有次锡巴里斯和邻近一个弱国交战。当双方军队接近时,对方的军鼓手忽然奏起锡巴里斯节日游行时的曲目。锡巴里斯的战马一听到这些乐曲,便整齐地迈开舞步,像梦游一般,根本不听骑兵的使唤。为了在节日游行中显得更优雅,锡巴里斯骑兵队特意把战马训练得可以跟着固定的音乐节拍起舞,没想到这却成了他们的死亡旋律。锡巴里斯灭亡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英语单词sybarite,它本指锡巴里斯人,现在用来形容奢侈淫乐的人。

sybarite:['sɪbə,raɪt] n.奢侈淫乐的人,纵情享乐的人,锡巴里斯人

sybaritic:[,sɪbə'rɪtɪk] adj.奢侈淫乐的,柔弱的,放纵的

stigma(耻辱):在罪犯皮肤上烙下印记的刑罚

中国古代刑罚中最常见的一种叫做“黥刑”或“墨刑”,就是在罪犯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所刺的字成为永久性的记号。无独有偶,在西方也有类似的刑罚。所不同的是,在西方是用烧红的烙铁在罪犯脸上或身体其他部位烙下印记。这种刑罚所留下的烙印就是stigma。该单词与stick(戳、粘贴)同源,因为行刑时需要用烧红的烙铁来stick罪犯的皮肤。该词后来常用于比喻“耻辱、污名”。

stigma: ['stɪgmə] n.耻辱,污名,烙印,特征

commando(突击队):南非布尔人的民兵组织

英语单词commando来自南非荷兰语,字面意思是“有指挥的一群人”。这个单词原本指的是南非布尔人的一种民兵组织。布尔人是住在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与少量德国人、法国人通婚后产生的白人民族,是南非的主要殖民者。17世纪时,荷兰人在南非建立殖民地之处,为了对付当地土著,殖民当局颁发《commando law》,强制要求所有殖民者在殖民地受到攻击时都必须武装起来,至少配备一匹马和一把枪。这些武装民兵的基本单位就是commando,而这种做法则被称为commandeer。

在19世纪,荷兰殖民者大量涌入南非,殖民地快速扩张,与非洲土著人的冲突日益频繁。为了保障安全,已经获得自由的南非布尔人自愿恢复commando制度,组织起来,与非洲土著人展开武装斗争。在与人数超过己方的非洲土著人的战斗中,布尔人组织的commando逐渐掌握了各种突击和游记战术。

英国殖民者自从18世纪末期登陆南非后,与已经扎根南非的布尔人之间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夺,先后爆发了两次战争,史称“布尔战争”(1880-1881年、1899-1902年)。在战争中,布尔人利用自己的commando制度,与占人数优势的英国军队展开了游击战。分成小股的布尔人commando利用自己的机动性、枪法和对地形的了解,对英国军队屡屡展开偷袭并得手。英国军队最后不得不依赖碉堡战术、焦土政策和残暴的集中营来对付布尔人。在两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的commando给英国人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该词也因而进入了英语。

commando:[kə'mɑːndəʊ] n.突击队,突击队员

commandeer:[,kɒmən'dɪə] vt.征用,征募,强制入伍,霸占

lombard(银行家):精于放债的伦巴第人

伦巴第人(Lombard)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今瑞典南部。公元1世纪时,他们从斯堪的纳维亚迁居于德国西北部。4世纪时,他们大规模向南迁徙。568年,伦巴第人联合其他日耳曼民族翻越阿尔卑斯山,侵入意大利北部。随后几年,他们陆续征服了意大利大部分领土,在意大利建立了伦巴第王国。现在意大利北部依然有一个州被称为Lombardy。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应罗马教皇的请求,进攻伦巴第王国,于773年攻陷伦巴第王国首都,捕获伦巴第国王,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统治宣告结束。

伦巴第人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国家,但他们却给欧洲留下了许多成就,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以善于放债和经营典当铺而出名。在英国伦敦就有一条“伦巴第人大街”,居民大部分是伦巴第人,大多从事银行业和典当行,使这里逐渐成为英国各大银行的聚集地。因此,在英语中,伦巴第人的名字Lombard成为了“银行家、放债者”的代名词。“伦巴第人大街”成为英国金融界的代名词,相当于美国的“华尔街”。

lombard:['lɔmbəd; 'lʌm-] n.银行家,放债者,伦巴第人

yahoo(粗鲁的人):《格列佛游记》中慧骃国中的人形低等动物

一看到yahoo这个单词,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互联网公司“雅虎”公司。其实英语单词yahoo的含义是“粗鲁的人”。它源自著名的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在该书中,主人公格列佛有一回被放逐到一个叫做“慧骃国”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和人类一样的高等生物是一种外形像马的生物,称为“慧骃”(也有的翻译为“贤马”),而外形像人的生物却是低级动物,被称为yahoo(译为耶胡、列胡或野胡)。慧骃们品德高尚,聪明理智,而耶胡是慧骃圈养和役使的畜生,生性卑劣,毫无理性。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人成了牲畜,牲畜反而成了人。格列佛在这个国家里,因为长得跟耶胡一模一样,因此被慧骃看作是一只有理性、有礼貌的耶胡。在慧骃国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了该国。格列佛在慧骃国里经历的一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他从此拒绝与任何人类交往,因为他觉得所有的人类都是很肮脏的,因为他们和耶胡太像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用yahoo一词来表示粗鲁、粗俗、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据说,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和David Filo选择这个名字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自己就是Yahoo,即“不懂人情世故、没文化的粗人”。当然,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谦虚和自嘲。Yahoo!在确定中文译名时,选择了“雅虎”,要在中国做“文雅的老虎”,可以说与yahoo的本意是反其道而行之。

yahoo: ['jɑhu] n.粗鲁、粗俗、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没文化的人

boffin(科学怪人):狄更斯小说中坚持学习的古怪老人

英语单词boffin是一个俚语,用来称呼科学家、工程师或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该词起源于伟大的文学家查理斯·狄更斯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中的人物Nicodemus Boffin。在小说中,Boffin被刻画成一个外表非常古怪的老人,在老年时期坚持学习,还特意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教自己阅读。

也许是因为Boffin这个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在狄更斯之后,其他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现了Boffin这个名字,如J.R.R. Tolkien在其作品《兔子》(The Hobbit,1937)中就用Boffin作为一个兔子家族的姓氏。

最初,英语单词boffin主要用于英国军队的俚语中,含有“书呆子、怪人”等轻视之意。后来,由于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赢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该词的感情色彩由贬转褒,更多地体现了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在二战结束后的文学作品及电影中,Boffin成了很多科学家英雄的名字。boffin们往往被刻画为一个现代的天才,通过不为人知的秘密工作创造出威力巨大、匪夷所思的设备。80年代的《007》系列电影中,那个为詹姆斯·邦德提供各种新式武器的怪老人Q就是一个典型的boffin。

boffin:['bɒfɪn] n.科学怪人,科研工作者

balk(障碍):农田中的田脊或田埂

英语单词balk的最初含义是农田中没犁过的条状区域,即两条犁沟之间的田脊或分割两块农田的田埂。作为动词时,表示“在犁地时留下田脊或田埂不犁”,引申为“(有意)忽略”。由于犁过的农田都是平整的,而田脊或田埂高高突出在农田之上,因此balk作名词时又衍生出“障碍、梁木”等含义,作动词时又衍生出“阻碍、阻止、退缩、止步不前”的含义。在体育运动中,还可以表示动作中断违规,如棒球运动中投手做出投球动作后却没有投球,跳远运动员跑过起跑区域后没有起跳,马术表演的马在栏杆前突然止步不前。

balk:n.障碍,田脊,田埂,梁木vt.忽略,阻碍,阻止vi.犹豫,退缩,止步不前,(棒球)佯投。

cardigan(开襟羊毛衫):英国将军卡迪根伯爵七世

在中世纪的英、法等国的沿海地区,渔夫和户外工作者为了抵御严寒,喜欢穿羊毛衫。但是传统的套头式羊毛衫穿戴起来不太方便,因此,有人发明了前面开口有扣的开襟羊毛衫。与套头羊毛衫相比,开襟羊毛衫穿戴十分方便,不会弄乱发型,并且,天热时可以解开扣子,天冷时可以扣上扣子。因此,这种开襟羊毛衫在渔夫和户外工作者群体中特别流行。然而,这种开襟羊毛衫被称为cardigan,完全是因为一位英国将军的缘故。他就是英国的卡迪根伯爵七世(1797 – 1868),名为James Thomas Brudenell,Cardigan(卡迪根)是他的封号。

卡迪根伯爵七世是一名军人,官至少将。他参加了19世纪英法与俄罗斯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在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战役中,他面对火力和人数占优的俄军,率领英国轻骑兵旅发起了英勇的冲锋。这次冲锋被载入了史册,成为大量诗歌、电影的讴歌对象。卡迪根伯爵及其轻骑兵在战场上为了御寒而穿的开襟羊毛衫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纪念卡迪根伯爵,人们就用他的封号Cardigan来称呼这种开襟羊毛衫。这种服饰也从渔夫服一跃成为时尚圈的宠儿,成为了西方绅士的最爱。

cardigan:['kɑːdɪg(ə)n] n.开襟羊毛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