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y(学院):希腊神话中帮助寻回美女海伦的农夫阿卡德摩斯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位绝世美女海伦。她是宙斯和斯巴达王后勒达所生。当她还是一名少女的时候,来自雅典的英雄忒修斯与朋友偶然在神庙中看见海伦跳舞。两人惊为天人,闯进神庙将海伦劫走。两人决定抽签确定海伦的归属,并约好抽中的人要帮没抽中的人再去抢个妻子。结果忒修斯抽中了,于是忒修斯把海伦带回老家,嘱咐母亲好生照顾。然后,两个好朋友再次出发去做采花大盗。这回他们看上了冥王的妻子珀耳塞福涅,可惜行动失败,被冥王关押在冥府中。后来另一个英雄赫拉克勒斯前往冥府营救,但只救出了忒修斯一人。
海伦的两个哥哥率军四处寻找海伦。他们来到雅典,要求雅典人归还自己的妹妹。但雅典人说不知道是谁劫走了海伦。两兄弟威胁要动用武力。正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名叫阿卡德摩斯(Akademos)的农夫挺身而出,提供了绑架者的身份和藏匿之所。两兄弟很快就夺回了自己的妹妹,而Akademos也因为避免了一场战争而成为雅典的英雄,得到神灵的庇佑,他的橄榄树林年年丰收。这片橄榄树林也因此得名Akademeia,意思是“Akademos的果园”。
后来,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这片橄榄树林里创建了学园。人们将他的学园也称为Akademeia。英语单词academy就来源于柏拉图创建的Akademeia学园,原本专指柏拉图所创建的学园,但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充,泛指各种学术研究性机构。
academy:[ə'kædəmɪ] n.学院,研究院,学会,专科院校
academic:[ækə'demɪk] adj.学术的,学院的,理论的n.学者,大学教师,大学生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cademy 词源,academy 含义。
humour(幽默):古代的四体液理论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主要的液体: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这四种液体在体内失去平衡,人的性情就会大受影响。这四种体液就叫做humour(或humor),代表了一个人的脾气或心情。
英国戏剧家班·强生写过一出喜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Every Man in His Humour)。剧中人物的性格引人发笑。因此,humour又有了“幽默”、“滑稽”和“诙谐”的含义。
根据体液理论,一个人如果体内黑胆汁太多,就会变得“性情忧郁”。因此,表示黑胆汁的单词melancholy也就具有了“忧郁”的含义。单词melancholy来自希腊语melanchole(黑胆汁),chole表示胆、胆汁,melan表示黑色,含有melan的单词还有melanoma黑素瘤、melanin黑色素等。
humor: ['hjʊmɚ] n.幽默,体液
melancholy:['melənkəlɪ]adj. 忧郁的;使人悲伤的n. 忧郁;悲哀;愁思
charisma(领袖气质):神授的非凡才能
英语单词charisma本是一个基督教专用术语,指某些基督徒因为蒙受神恩而被赋予的一种天赋,如医治病人、说各种方言、展现神迹等,出于《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古时人们对一些基督徒身上展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才能感到不可思议,因此解释为神的恩惠。
20世纪初,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将该词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charisma)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 论。在这里,charisma指的是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charisma一词超越神学界,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常 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尤其是国家领袖身上的那种非凡魅力。
charisma:[kə'rɪzmə]n.领袖气质,非凡魅力,非凡的领导力
melancholy(忧郁):令人性情忧郁的黑胆汁
根据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一个人如果体内黑胆汁太多,就会变得“性情忧郁”。在希腊语中,“黑胆汁”被称为melankholia,由 melanos(黑)和khole(胆汁,choler)组合而成。该词进入英语后拼写演变为melancholy,含义转变为 “忧郁、悲哀”。
melancholy:['melənkəlɪ] n.忧郁;悲哀;愁思adj. 忧郁的;使人悲伤的
mesmerize(催眠):以催眠来治疗精神病的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
18世纪70年代,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提出了一种“动物磁力”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力,分布不当就会产生疾病。他的治疗方法是:让一群精神病患者围坐在一起,周围是昏暗的灯光,播放着轻音乐。 然后麦斯梅尔从装有各种化学药品的瓶子中取出一根铁棒,用它轻轻敲打每个患者的身体,以此把化学药物中的“动物磁力”传给患者,改善他们的症状。这套治疗方法被称为麦斯梅尔催眠术(Mesmerism)。他曾经用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病人,名噪一时。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同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认为他欺世盗名、以魔术来骗人。因此,麦斯梅尔被逐出奥地利。1778年,麦斯梅尔来到巴黎继续行医但再次受挫。法国国王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最后,该委员会认为他的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对其理论学说提出否定意见。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发表了《神经催眠学》一书,阐明催眠并非由施术者流入受术者的某种动物磁力或神秘物质所致,而是受术者主观心理的影响效果。
虽然麦斯梅尔的学说遭到了否定,但他所开创的催眠治疗方法却得到了广泛应用。麦斯梅尔本人的姓氏也被用来表示“催眠”。
mesmerize:['mɛzməraɪz] vt.对……催眠,迷住
mesmerism:['mezmərɪz(ə)m] n.催眠术,催眠状态,迷惑,麦斯梅尔催眠术
platonic(理想的):注重精神和理念的哲学家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从他的名字中产生了单词platonic(柏拉图式的),来形容与他的学说相关的思想,包括:
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指注重精神、纯洁的、非肉欲的爱情。在《会饮篇》(symposium)中,柏拉图记载了老师苏格拉底对爱情的分析。苏格拉底认为爱情的最正确的用途是将人引导至对神的爱,并区分了凡俗之爱和神圣之爱。凡俗之爱仅仅是肉体吸引,而神圣之爱始于肉体吸引,但逐渐提升至对“至美”的爱。这种神圣之爱后来就被称为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
platonic idealism(柏拉图式理想主义):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idea)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还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家概念。柏拉图认为这是最好的国家政体,其他的政体如贵族制、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主都是相对低劣的政体。但柏拉图所提出的这种理想国家由于对国民和统治者的素质要求太高,因为难以实现,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总体来说,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强调理念,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现实世界,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中得到体现:在画中,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象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理念”,源于神灵的启示。
platonic:[plə'tɑnɪk] adj.柏拉图式的,理想的,不切实际的,纯精神的
barrister(出庭律师):有资格越过围栏上挺辩护的律师
在英国,律师分成两种:barrister和solicitor。barrister是出庭律师、大律师,具有上庭辩护的资格,常根据其发音称为“巴律师”;solicitor是事务律师,只能办理法律事务,不能上庭辩护,常根据其发音称为“沙律师”。barrister中的bar指的是庭审现场中将法庭和旁听席分开的围栏,因此barrister的字面意思就是有资格越过围栏,上庭辩护的律师。
barrister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2-13世纪。当时,英国国王被逼签署了《大宪章》,在威斯敏斯特宫设置固定的皇室民事法庭。为了给原被告提供法律服务,越来越多的律师聚集在此地附近。法庭附近的客栈(inn)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律师和来此拜师学艺的律师学徒。这些律师和学徒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律师学院”(Inns of Court),最有名的有四个学院。律师学院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模拟法庭。在模拟法庭上,由资深律师组成的学院主管和教师扮演法官,学徒们扮演原告和被告,就某一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模拟法庭通常在学院的餐厅举行,布局模仿真实法庭,学生们坐在围栏(bar)的后面,按照资历的不同分为inner-barrister和utter-barrister。inner-barrister通常译为“内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内侧的人”,指资历较浅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内侧;utter-barrister通常译为“外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外侧的人”,指资历较深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外侧。学徒通常需要在学院中学习5-7年后,表现符合要求,才有可能被学院晋升为外席律师。而成为外席律师则意味着你已经获得行业协会的认可,获得了上庭辩护的资格。新晋升的外席律师只能在国王设在地方的巡回法庭中上庭辩护,还需要继续在律师学院中深造、服务大约5年后,才能取得在中央法庭上庭辩护的资格。这之后,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barrister。在英国,成为一名barrister一般需要花费十年以上时间,并且学费不菲,因此通常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负担得起。但同时barrister也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
在法律领域,原本表示法庭围栏的bar衍生出“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等含义,而call to the bar就是“获得出庭律师资格”的意思。
barrister:['bærɪstə] n.出庭律师,大律师
solicitor:[sə'lɪsɪtə] n.事务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顾问
bar:[bɑː] n.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
call to the bar:获得(出庭)律师资格
balance(平衡):由两个秤盘构成的天平
世界上最早的天平是古埃及人发明的。在7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发明了一种悬挂式的天平来给麦子称重。这种天平有两个秤盘,分别悬挂在秤梁的两边,使用的是石头做成的砝码。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天平出自上埃及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500年。
古希腊人也会使用天平,并最早创造了衡器理论。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都曾经研究过等臂杠杆的平衡、稳定性以及天平灵敏度与臂长的关系。古希腊人所使用的天平与古埃及天平类似,也是由两个秤盘构成。
到了古罗马时期,出现了杆秤,即只使用一个秤盘和一个秤砣,通过秤砣在秤梁上的位置来确定秤盘上的货物的重量。与需要两个秤盘和多个不同刻度的砝码的天平相比,杆秤无疑更加先进。
英语单词balance最初的本意是“天平”。它源自古拉丁语bilanx,由bi(two,两个)+lanx(pans,盘)构成,指的就是“由两个秤盘构成的天平”。后来,该词又逐渐衍生出“平衡”的比喻之意,再在财会领域中,由“财务平衡表的差值”而衍生出“余额”之意。
balance: ['bæl(ə)ns] n.天平,平衡,余额vt使平衡,使相称,结算vi.保持平衡,抵消。
affluent(富裕的):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富裕社会》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John Galbraith)出版了《富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一书。在该书中,加尔布雷斯指出,以往经济学家所关心的贫困问题已经解决,美国社会已经进入“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但是,虽然私人消费品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供应,但社会公共服务却供不应求。加尔布雷斯指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现在应该将更大注意放在公共事业上,而不是私人消费品的生产上。他呼吁政府在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将社会平衡置于经济增长之前。他的理论对20世纪60~70年代的政府广泛扩张起了重要作用,《富裕社会》一书也成了成千上万大学生的指定阅读教材。
英语单词affluent来源于拉丁语affluere,由ad(to)+fluere(flow),本来表示“向前自由流动”,与同源的英语单词fluent(流畅的)意思接近。在《富裕社会》中,affluent一词被用来形容各种消费品源源不断的流入社会,表示“供应充足”的意思,在中文中对应于“富裕”一词。由于此书的影响,affluent一词中的“富裕”之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甚至超过了它的初始含义。
affluent: ['æflʊənt] adj.富裕的,丰富的,流畅的n.支流,富人
fluent:['fluːənt] adj.流畅的,流利的,液态的,畅流的
fluid:['fluːɪd] n.液体,流体adj.流动的,流畅的,液态的,不固定的
humor(幽默):古代的四体液理论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主要的液体: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这四种液体在体内失去平衡,人的性情就会大受影响。这四种体液就叫做humour(或humor),代表了一个人的脾气或心情。
英国戏剧家班·强生写过一出喜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Every Man in His Humour)。剧中人物的性格引人发笑。因此,humour又有了“幽默”、“滑稽”和“诙谐”的含义。
根据体液理论,一个人如果体内黑胆汁太多,就会变得“性情忧郁”。因此,表示黑胆汁的单词melancholy也就具有了“忧郁”的含义。单词melancholy来自希腊语melanchole(黑胆汁),chole表示胆、胆汁,melan表示黑色,含有melan的单词还有melanoma黑素瘤、melanin黑色素等。
humor: ['hjʊmɚ] n.幽默,体液
melancholy:['melənkəlɪ]adj. 忧郁的;使人悲伤的n. 忧郁;悲哀;愁思
charisma:领袖气质
发音释义:[kə'rɪzmə] n. 魅力,领袖气质,神授的魅力,非凡的领导力
结构分析:charisma = charis(魅力)+ma(名词后缀)→神授的魅力→领袖气质
词源解释:charis←希腊语kharis(魅力)
同源词:Charis(卡里斯,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之一)
英语单词charisma本是一个基督教专用术语,指某些基督徒因为蒙受神恩而被赋予的一种天赋,如医治病人、说各种方言、展现神迹等,出于《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古时人们对一些基督徒身上展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才能感到不可思议,因此解释为神的恩惠。20世纪初,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将该词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charisma)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在这里,charisma指的是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charisma一词超越神学界,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常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尤其是国家领袖身上的那种非凡魅力。
衍生词:charismatic(超凡魅力的)
catharsis:净化、宣泄
发音释义:[kə'θɑːsɪs] n.净化;宣泄;发泄;导泻
结构分析:catharsis = cathar(净化)+sis(名词后缀)→净化
词源解释:cathar←希腊语katharos(净化)
同源词:cathartic(导泻的、泻药)
cathar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表示“净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Poetics)中最早使用catharsis(净化)一词来表示悲剧的功效,即通过能使人惊异、难受的剧情激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情绪,使这两种负面情绪得以宣泄,从而保持适度水平。而在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也同样使用catharsis一词来表示他的“宣泄论”,认为文艺创作是创作者被压抑的欲望的宣泄。总之,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中,catharsis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词组习语:emotional catharsis(情感宣泄);catharsis hypothesis(宣泄假说);catharsis method(宣泄方法)
affluent:富裕的
发音释义:['æfluənt] adj. 富裕的;丰富的;流畅的n. 支流;富人
结构分析:affluent = af(=ad,去)+flu(流)+ent(形容后缀)→流入的、汇聚的→富裕的
词源解释:flu←拉丁语fluere(流)
背景知识: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John Galbraith)出版了《富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一书。在该书中,加尔布雷斯指出,以往经济学家所关心的贫困问题已经解决,美国社会已经进入“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他的理论对20世纪60~70年代的政府广泛扩张起了重要作用。在《富裕社会》中,affluent一词被用来形容各种消费品源源不断的流入社会,表示“供应充足”的意思,在中文中对应于“富裕”一词。由于此书的影响,affluent一词中的“富裕”之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甚至超过了它的初始含义。
同源词:flux(流量),fluid(液体),fluent(流畅的),affluence(富裕),fluctuate(波动、涨落),confluence(汇流),effluent(流出的、污水),influence(影响)
axiom:公理
来自词根ag, 做。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
blue law:蓝色法规(禁止星期天从事商业和体育活动等)
词源不详。俗词源认为因该法规写在蓝色纸上而得名,但是缺乏证据支撑。更为接受的理论认为blue 常带有贬义,如bluestocking,讽刺当时的好学的女人。
ideologue:理论家
来自idea,想象,想法,主意,-logue,说,词源同dialogue.引申词义空想家,理论家。
lemma:引理,辅助定理
来自希腊语lemma,论题,可接受的理论,来自lambanein,抓住,接受,词源同dilemma,syllable.
Marxism:马克思主义
来自德国19世纪政治理论家Karl Marx,-ism,主义,思想。
macadam:碎石路(面),柏油碎石路(面)
源自碎石路面的发明者John L.MacAdam(1756 -1836)之姓氏。MacAdam亦作McAdam或Macadam,是一位苏格兰工程师。他早年移居纽约,随叔父经商,13年后带了一笔颇为可观的财富返回苏格兰埃尔郡( Ayrshire),打算在那里购置房地产,过一个平静舒闲的生活。回到故里之后,他发现周围一带的道路坎坷难行,便潜心研究改进筑路法。1819年他提出了一种新理论:用大小基本相同的花岗碎石铺设,再以滚路机碾压,使碎石嵌入土中,可保路面坚固耐用。MacAdam的碎石筑路法随即被英国推广使用,并很快地被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所采用。1827年他被任命为负责英国城市公路的总监督官(general surveyor of roads)。为了纪念他,碎石路(面)也从此被称作macadam road或macadam。碎石上加铺柏油(tar)的现代柏油碎石路(面)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故名之日tarmacadam,一般多简称之为tarmac。
highbrow:文化修养高的人,趣味高雅的人
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颅相学创始人加尔(F.J.Gall,1758 -1828)支持关于前额宽大的人智力高的古老民间说法。他一生的研究工作都试图证明人的前额越大,额头越高,人就越聪明。这种理论在19世纪被广为接受直至后来被科学家所推翻。highbrow 一词正是在这种流行看法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据认为它发源于美国,始见于1875年。highbrow系由复合形容词highbrowed(额头高的)逆生而成。1902年《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记者欧文(Will Irvin)基于额头高比额头低的人更聪明更有知识的错误想法,推广使用highbrow及其反义词lowbrow。最初highbrow是作为褒义词使用的,指“文化修养高的人”或“趣味高雅的人”,而lowbrow指“文化素养低的人”或“缺乏文化修养(或趣味)的人”。但在今天highbrow常含贬义,指“自炫博学的人”或“自命不凡的人”。到了本世纪40年代中期《生活》画刊又根据以上二词推出了middlebrow 一词,意指“中产阶级趣味的人”或“艺术眼光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