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gic(魔法):古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其创始人为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也因此被称为“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出现,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意思是“哲人”、“贤人”、“知晓神的奥秘的人”。据《圣经》记载,耶稣出生时,几个Magi在东方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并给耶稣带来了礼物,这就是圣诞礼物的由来。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就用了这个典故。

英语单词magic(魔法)就源自Magi这一称呼,意思是“Magi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Magi拥有深奥秘密和超能力,所以就用magic来形容巫术、魔法等神奇的事情。

magic:['mædʒɪk]adj.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有魔力的,魔术的n.魔法,巫术,魔术

magician:[mə'dʒɪʃ(ə)n] n.魔术师,魔法师,巫师

magical:['mædʒɪk(ə)l] adj.魔术的,有魔力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gic 词源,magic 含义。

angel(天使):上帝与凡人交流的信使

英语单词angel源自希腊单词angelos,原意是“信使”。在犹太教中,天使是上帝与凡人的沟通渠道,上帝的言语是通过天使来传递给凡人的,因为凡人无法承受上帝声音的巨大能量。希腊人将希伯来语的旧约翻译成希腊语时,就用angelos这个词来表示天使,后来演变成为英语单词angel。

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有使者这一概念,在中文中翻译为天使。在最初的犹太宗教中,天使是圣经中所提到的一种大能的灵体生物,由上帝耶和华所造,具有自由意志,故有反抗上帝而被打入地狱的“堕落天使”。《圣经》和《古兰》都认为天使是没有实体的灵体。在艺术作品中天使有时是人形,身上发光,头顶有光环,有的长有翅膀。

天使会保护圣徒和善人,也会根据上帝的指令,严厉惩罚恶人,如毁灭罪恶之城所多玛、蛾摩拉,一夜之间杀死十八万五千亚述人士兵、令所有埃及人的头一胎婴儿和家畜死亡等。

angel: ['eɪndʒ(ə)l]n.天使,守护神。

zeal(热情):希腊神话中的热情之神泽洛斯

泽洛斯(Zelos)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灵,是拟人化的“热情”、“好胜”和“妒忌”。他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s)和斯梯克斯(Styx)的儿子,也是尼克(胜利)、比亚(暴力)和克拉托斯(力量)的兄弟。英语单词zeal就来自泽洛斯的名字Zelos。英语中表示“嫉妒”的单词jealous也来源于此,本意指“占有欲强,猜疑的”,用于爱情方面。

zeal:[ziːl] n.热情,热诚,热心

zealous: ['zeləs] adj.热情的,热心的,狂热的

zealot:['zelət] n.狂热者,犹太教狂热信徒

jealous: ['dʒeləs] adj.妒忌的,猜疑的,唯恐失去的

anathema(咒逐):上帝憎恶的当灭之物

英语单词anathema来自希腊语anathema,由 ana(up)+thema(to put, to plac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上交给上帝(由其处置)”。这个希腊语实际上是古代希腊人在翻译希伯来语的《旧约》时对希伯来语herem(或 cherem)的翻译。herem在希伯来语中最早指不符合犹太教信仰、上帝憎恶的“当灭之物”,如异教徒用来崇拜其他神灵的建筑、器具,以及其他与犹太 教义不符的财物。犹太人打败异教徒后捕获的这些物品不可拿回家私自享用,而应该献给上帝,由上帝来处置。“献给上帝”的方式一般是烧掉或砸碎。与 herem对应的希腊语anathema也就含有“上帝憎恶之物、异教徒所用之物”的含义。

在宗教领域,anathema表示一种非常严格的惩罚“革出教门”,仅仅适用于严重违反教规的信徒,相当于宣布你是“上帝憎恶之物”。在日常生活中,anathema表示“非常讨厌的人或物”。

与anathema一样含有词根thema的单词有theme(主题),字面意思就是“something set down”(写下的事)。

anathema:[ə'næθəmə] n.咒逐,革出教门;被诅咒者,非常讨厌的人或物

theme:[θiːm] n.主题,题目,主旋律

apocrypha(伪经):未收录至《圣经》正册的基督教著作

《圣经·旧约》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是用犹太人所使用的希伯来文字编写的。 基督教传到欧洲后,这部经典著作也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版本,先后出现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版本。但是,在这两个版本中,却增加了一些不是从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 内容,而是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直接编写的内容,如《禧年书》、《所罗门诗篇》、《以诺书》等。后世的人们对这部分内容的作者和权威性就存有疑问,因此在后续 版本中没有将这些内容收录至《圣经》正册。这些因为作者和权威性存疑而未被收录至《圣经》正册的基督教著作就被称为apocrypha,由 apo(away)+ kryptein(to hid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暗藏的、隐晦的、不公开的”,表示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确认,不适合公布。

apocrypha:[ə'pɒkrɪfə]n.伪经、旁经,作者(或真实性、权威性)可疑的著作

apocryphal:[ə'pɒkrɪf(ə)l]adj.伪的,可疑的

apostate(变节者):基督教中的叛教者

英语单词apostate原是一个基督教中的专用名词,用来表示曾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但后来背弃信仰的叛教者。它来自希腊语apostenai,由apo(away from)+stenai(stand)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站到一边,远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apostate是古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统治者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联名签署了著名的《米兰 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官方名义上的承认,迅速发展,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受洗礼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然而等到君 士坦丁大帝的侄儿尤利安上台时,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受到重挫。

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严格基督教教育下长大,但后来却转向希腊罗马的传统多神信仰。 他师承于新柏拉图主义,崇信神秘仪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视为国教。他上台后就实行反大公教会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 端,大肆攻击正统派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 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因此尤利安被基督教会称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现在,单词apostate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可以用来泛指一切背弃信仰的人。

apostate:['æpəsteɪt]n.变节者、脱党者、叛教者adj.变节的、脱党的、叛教的

apostasy:[ə'pɒstəsɪ]n.变节、脱党、叛教

apostle(使徒):追随耶稣并传播福音的首批传道者

耶稣创立基督教后,从追随者中挑选了一些人作为自己的门徒和传教助手。耶稣殉难后, 他的门徒们继承了耶稣的衣钵,背井离乡,分散到各地传播基督教福音。尤其是外邦人保罗加入后,基督教向外邦人敞开了大门,允许外邦人加入且无需承认犹太教 的教义、无需行犹太割礼。自此,基督教脱离了原来所依附的犹太教,开始自立门户,最终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早传播福音的首批信徒为基督教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大部分人都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基督教中,这些首批传道者被称为apostle(使徒),该词来自希腊语 apostolos(使者),由apo(away from,远离)+ stellein(send,差遣)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受差遣者、使者”。

《圣经》中记载十二使徒是彼得、安德烈、西庇太之子雅各、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亚勒腓之子雅各、达太、西门和犹大。犹大因出卖耶稣后自尽,补选马提亚为使徒。保罗则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

apostle:[ə'pɒs(ə)l] n.使徒,最初的传道者

charity(慈善):基督徒对人类同胞的爱

与犹太教强调“敬畏上帝”的信仰不同,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仁爱”。在犹太教圣典 《旧约》中以“严父”形象出现的“上帝”,在基督教圣典《新约》中变成了一个“慈父”。出于对人类的爱,上帝不惜献出自己的独子耶稣来为人类赎罪。因此, 作为一个基督徒,要坚守的首要信仰就是对人类同胞的爱。

公元四世纪,圣·罗姆(St. Jerome)在将《新约》从希腊语翻译为拉丁语。在翻译希腊版《新约》中的agape(爱)一词时,他没有将其翻译为拉丁语中常用来表示“爱”的 amor,因为amor表达的是“世俗情爱”,而无法表达出上帝对人类、基督徒对同胞的爱。因此,他最后选择了拉丁语caritatem一词。 caritatem是动词caritas的名词形式,而后者是“珍惜、重视、钟爱”的意思。

英语单词charity就源自拉丁语caritatem。由于《新约》的影响,该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示上帝对人类、基督徒对同胞的爱,与性无关的爱,可译为“博爱”。基督徒在举行各种募捐慈善活动时,通常以此为由。因此,charity又衍生出“慈善、施舍”之意。

charity: ['tʃærɪtɪ] n.慈善,施舍,慈善团体,宽容,博爱

Christ(基督):基督教中的“救世主”

英语单词Christ源自希腊单词khristos,是对希伯来语mashiah的 意译。希伯来语mashiah的意思就是the anointed(被膏立者),大写的Mashiah用来特指上帝指派的救世主。从Mashiah经过希腊语、拉丁语直接产生了英语单词 Messiah(弥赛亚,救世主),而对mashiah的意译则产生了英语单词Christ(基督),其实它们同源同意,只是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路径而已。 不过,Christ现在是基督教的专用名词,专指耶稣(Jesus),因为基督教相信他就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被上帝派来为世人赎罪的。而犹太教并不 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相反,他们对自称“弥赛亚”的耶稣相当愤怒,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尤其是犹太教中掌权的祭司们,担心耶稣会剥夺他们的领导权,因此他们 率领愤怒的犹太暴民,向当时统治耶路撒冷的罗马总督施加压力,逼着他处死了耶稣。从此以后,基督教就和犹太教结下了梁子,犹太人成了基督教徒心目中杀害耶 稣的罪人,这就是基督教世界反犹太人思想的主要原因。

Christ:[kraɪst]n.基督,救世主,耶稣

Messiah:[mə'saɪə]n.弥赛亚,救世主

limbo(灵薄狱):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区域

灵薄狱(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域。根据一些罗 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稣基督出生后从未接触过福音之逝者的地方。另外,灵薄狱还负责安置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 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limbo一词源来自拉丁语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 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国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但 后来因为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神学,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被排出天主教教义之中。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又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

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limbo被译成了“迷失域”,指的是潜意识的边缘。在服用超量安眠药而进入梦境时,如果死在梦境中就会由于药效作用醒不过来而进入弥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失域。

limbo:['lɪmbəʊ] n. 灵薄狱,地狱边缘,迷失域

judas(叛徒):出卖耶稣的门徒犹大

犹大(Judas)是耶稣最早的12门徒之一,负责管账。犹大最后背叛耶稣,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把耶稣的行踪透露给了痛恨耶稣的犹太教祭司们。在他们到客西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以指认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看到耶稣惨死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自尽身亡。后来,犹大的尸体因沉重自垂吊的树上掉下,落在地下的尸体由于腐烂而肚子爆裂、肠子流出。犹太大祭司用犹大出卖耶稣基督的钱,将那块地买下来,埋葬了犹大;这块地被称为“血田”,后来作为安葬在耶路撒冷去世的外邦人的坟地。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犹大”(judas)来比喻“叛徒”,用“犹大的亲吻”(kiss of Judas)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judas: ['dʒuːdəs] n.叛徒,犹大

kiss of Judas:可耻的叛卖行为

cabal:政治阴谋小集团

发音释义:[kə'bæl] n.卡巴尔;政治阴谋小集团;五人帮

词源解释:cabal←法语cabale(对圣经旧约的神秘解读、秘密结社的小团体)←中世纪拉丁语cabbala←希伯来语qabbalah(传统、对圣经旧约的神秘解读传统)

同源词:cabbala(犹太教神秘哲学)

cabal一词在16世纪下半叶中就已经含有“秘密小团体”之意,但主要应用于宗教领域,表示宗教小团体,尤其是犹太教神秘教派团体。1667至1673年期间,英王查理二世五位最有权势的大臣结成秘密小集团,进行阴谋活动。1672年他们未经议会批准就秘密地同法国签订盟约,迫使英国同荷兰交战。他们的所作所为引起本国臣民极大不满。说来也巧,这五位声名狼藉的大臣的姓氏为Clifford、Ashley、Buckingham、Arlington、Lauderdale,其首字母正好构成CABAL,人们遂以cabal称之。这一巧合加强了原cabal一词的意义,给原cabal注人了新的活力,从此在英语中站稳了脚跟,成为对“政治阴谋小集团”的称呼,类似中国的“四人帮”。

apocrypha:旁经

发音释义:[ə'pɒkrɪfə] n. 作者(或真实性、权威性)可疑的著作;旁经

结构分析:apocrypha = apo(away)+ cryph(隐藏)+a(名词后缀)→隐藏的东西→作者不可考证的作品→旁经

词源解析:cayph←希腊语kryptein(隐藏)

背景知识:犹太教圣典《圣经•旧约》原本是用希伯来语写的,公元前三世纪时出现了希腊语版本的《旧约》,其中一部分内容找不到对应的希伯来语版本,后人对这部分内容的作者和权威性存有疑问,因此在后续《圣经》版本中没有将这些内容收录至《圣经》正册。这些因为作者和权威性存疑而未被收录至《圣经》正册的基督教著作就被称为apocrypha(旁经),反义词是canon(正典)。

趣味记忆:apocrypha = apo(阿婆)+cry(哭)+pha(佛)→阿婆在佛前面痛哭→阿婆求到的不是真经,而是旁经→旁经

同源词:crypt(地窖、地下室)

衍生词:apocryphal(假冒的、可疑的)

anathema:咒逐

发音释义:[ə'næθəmə] n. 诅咒;革出教门;被诅咒者;令人厌恶的人

结构分析:anathema =ana(up)+thema(set,放置)→放到一边→由上帝发落→上帝憎恨的人或物→被诅咒者,被逐出教门

词源解释:thema←希腊语 tithenai(放置)

背景知识:单词anathema来自希腊语,字面意思就是“上交给上帝(由其处置)”。这个希腊语实际上是古代希腊人在翻译希伯来语的《旧约》时对希伯来语herem(或cherem)的翻译。herem在希伯来语中最早指不符合犹太教信仰、上帝憎恶的“当灭之物”,如异教徒用来崇拜其他神灵的建筑、器具,以及其他与犹太教义不符的财物。犹太人打败异教徒后捕获的这些物品不可拿回家私自享用,而应该献给上帝,由上帝来处置。“献给上帝”的方式一般是烧掉或砸碎。与herem对应的希腊语anathema也就含有“上帝憎恶之物、异教徒所用之物”的含义。在宗教领域,anathema表示一种非常严格的惩罚——“革出教门”,仅仅适用于严重违反教规的信徒,相当于宣布你是“上帝憎恶之物”。在日常生活中,anathema表示“非常讨厌的人或物”。

同源词:theme(主题←提出来的问题),thematic(主题的),thesis(论文←论题←提出来的问题)

衍生词:anathematize(诅咒;强烈遣责;开除教籍)

jeremiad:哀诉

来自圣经中犹太教先知Jeremiah,其主要事迹见旧约圣经《耶利米哀歌》,记载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后的所经受的苦楚。引申词义哀诉,哀歌。

Jerusalem: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古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城。来自希伯来语yarah,建立,建造,shalom,和平,词源同Islam,shalom.字面意思即和平的基石。

jubilee:周年纪念,尤指50周年周年大庆,欢乐的节日

来自jubilaeus,周年大庆,来自希腊语iobelos,来自希伯来语yobhel,山羊,羊角,周年大庆。

原指犹太教每50周年,即每7年为一周期,7个周期之后的大周期之年,在这一年里人们会吹起羊角,奴隶被释放,土地得到休耕或进行重新分配,以作为与上帝的和好或赎罪。部分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该希伯来词实际上是借自印欧语词,来自PIE*yu,欢乐的叫声,呼喊,词源同jubilant.比较silver jubilee,ruby jubilee,golden jubilee,diamond jubilee,platinum jubilee.

macabre:可怕的,恐怖的

来自古法语danse Macabre,即dance of Death,词源不详。可能来自对拉丁语Chorea Machabaeorum的意译,即Maccabees Chorea.其中Maccabees为犹太教世袭祭司家庭,在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时为抵抗希腊和叙利亚联军的入侵,家庭成员大量战死。后世根据这一历史改编成戏剧展现了这段悲惨的故事。引申词义可怕的,恐怖的。参照百度百科马加比家族。

Moses:摩西

犹太教先知,词源不详。可能来自埃及语mes,儿子,因摩西由埃及法老女儿从河流中捡拾并抚养长大。

cherub(胖娃娃):圣经中的超自然生物   

英语单词cherub来自希伯来语kerubh,本指圣经中的超自然生物,是上帝的侍者,中文中译为“基路伯”、“基路冰”等。在犹太教和中东古文化中,cherub是“神的坐骑”,长有人脸和翅膀,身体像牛或狮。而在基督教中,cherub是处于第二级别的“智天使”,地位低于第一级别的“炽天使”(六翼天使),通常被描绘为长有翅膀、脸蛋红扑扑的儿童形象。因此cherub一词常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儿童。

  cherub:n. ['tʃerəb] n.胖娃娃,天真可爱的儿童,小天使,基路伯,基路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