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糖果):古印度人制造的块状蔗糖
在古代欧洲,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而在亚洲,人们通过蔗糖来制造糖果。甘蔗(sugarcane)原本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独有的农作物。人们将甘蔗榨出的汁液中提炼蔗糖(sugar)。印度人很早就掌握了从利用甘蔗制造蔗糖的工艺。波斯人从印度学会了种植甘蔗、制造蔗糖的技术,并流传至阿拉伯,再通过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英语单词candy一词就反映了这种技术的传播途径。它的源头是印度的梵语khanda,意思是“块状蔗糖”,是蔗糖制成品之一,即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冰糖”。从该词演变出波斯语qand、阿拉伯语qandi、法语candi和英语单词candy。在英国英语中,candy仍然指用冰糖制成的糖果,而在美国英语中,candy可以表示任何糖果。
另外,sugar(蔗糖)一词来源自印度的梵语sharkara,经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拉丁语后传入英语的。
candy: ['kændɪ] n.糖果,冰糖adj.甜言蜜语的,新潮的vt.用糖煮,使结晶为冰糖vi.糖煮,结晶为冰糖
sugar: ['ʃʊgə] n.糖,食糖,蔗糖,冰糖,甜言蜜语vt.加糖于,粉饰vi.形成糖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andy 词源,candy 含义。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purple(紫色):古代腓尼基人发明的紫色染料
古代腓尼基人因为发明了紫红色染料而闻名历史,大发横财,连腓尼基(Phoenicia)这个名字都与紫色有关,是“紫红色国度”的意思。腓尼基人发明紫红色染料纯属偶然。据说有个腓尼基牧人,有一回从海中捡了一些海螺。煮好之后,他扔了几个给自己的猎狗吃。猎狗一咬,嘴边和鼻子上都溅上了鲜红的颜色,拿水冲洗都洗不掉。牧人仔细观察,发现是因为海螺中流出的红色汁水。他想,如果用这种颜色染布,一定不会掉颜色。于是,他又拾回一大堆这种海螺,放在水里熬,果然熬出了一种紫红色的染料。用这种染料染出的衣服,洗过多次后,依然能够保持亮丽的紫色,从不褪色。
这种海螺在腓尼基的浅海非常多,人们便用熬出的染料来染布。由于这种紫红色的布在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大受欢迎,供不应求,许多腓尼基人靠贩卖染料、布匹发了财。于是他们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以经商为生。在当时,腓尼基商人的足迹遍及地中海南北各个海港。
英语单词purple来自希腊语porphyra,原本指的是腓尼基人所生产的这种紫色染料,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紫色”这种颜色。
purple:['pɜːp(ə)l] n.紫色,紫袍adj.紫色的,帝王的vt.使成紫色vi.变成紫色
bouillabaisse:法式鱼羹
来自法语。bouilla, 煮,同boil,蒸煮。baisse, 低,同bass, 贝司,低音。形容该佳肴乃低温蒸煮而成。
bouillon:肉汤
词源同boil, 煮。
bullion:金条
词源同boil, 煮沸。指熔成块状的金属条。
concoct:配制
con-, 强调。-coct, 来自cook的过去分词。即放在一起煎煮的,熬制。
embroil:使卷入纠纷
em-, 进入,使。-broil, 蒸,煮,词源同brew. 原指各种原料炖成一锅。
fervent:热情的,炽热的
词源同brew, 蒸煮,酝酿。引申词义发热的,热情的。
fervid:异常强烈的
词源同brew, 蒸煮,酝酿。引申词义发热的,异常强烈的。
imbroglio:乱局
来自意大利语imbrogliare,来自im-,进入,使,brogliare,蒸,煮,词源同brew,embroil.引申词义煮成一锅,混在一起,混乱,乱局。
juice:果汁,肉汁
来自古法语jus,果汁,煎煮的草药,来自拉丁语ius,肉汁,汤汁,来自PIE*yeue,混合,搅拌,使发酵,词源同enzyme,zymurgy.现常用于指果汁。
kiln:窑
来自古英语cyln,炉子,窑,来自拉丁语culina,锅,炉子,来自coquere,烧,煮,词源同cook,cuisine,dyspeptic.拼写比较nail,rule.
kitchen:厨房
来自古英语cycene,来自Proto-Germanic*kukino,来自PIE*kekw,烧,煮,词源同cook,kiln.插入字母t,比较bate,batch.
lasagna:意大利千层面
来自拉丁语lasanum,罐子,后用于指煮面的罐子,后用于指面条本身。词源演变比较casserole.
melon:甜瓜,香瓜
来自拉丁语melonem,来自希腊语melopepon,葫芦果,葫芦状的苹果,来自melon,苹果,词源同malic,pepon,一种葫芦,可能来自pepon,熟的,来自PIE*pekw,煮,词源同cook,dyspeptic.后用以指甜瓜,香瓜,哈蜜瓜一类的瓜果。需注意的是,melon在希腊语除了指苹果,也指其它各种各样的水果,尤其是外来品种,如peach,字面意思为波斯苹果。
coffe:咖啡
据说公元805年,阿拉伯有一个牧羊人,名叫Kaldi,看见他的羊群行为很异常,心里很纳闷。后来发现羊群在啃食一种干果,于是决定尝一尝。他吃了以后,异常兴奋,就冲下山去,把这种干果告诉了别的牧羊人,阿拉伯人不久学会了把这种灌木的新鲜果实弄干以及煎煮的方法。他们把煮后的饮料叫做qahwa.Qahwa的饮用立即在穆斯林中间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大家知道,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伊斯兰教徒是不准饮酒的。一些教徒为使自己在做冗长的礼拜时不致困倦,就饮用了这种饮料;而另一些教徒则认为quhwa有刺激作用,属于酒类,必须禁饮。然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不管这一套,欣然接受了这种饮料,并称为kahve;以后传到法国,叫café;后来又传到英国,叫coffee。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coffee名字是从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名Kaffa来的,因为据说那里是最早煮食咖啡的地方。
tea:茶
茶树约四千多年前在中国就有所栽培,它原产于我国华南、华中、西南地区和日本。17世纪时,花叶继咖啡之后,则荷兰人传入欧洲。
中国有一种高级红茶,名叫“白毫”,因在叶子长出柔细的白色毫毛时采摘而得名,英语也袭用了这个词的闽南方言,把它写做pekoe。
关于茶叶本身的来历,有一些不同的传说。
有一种传说认为,茶叶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人发现的,一天,这位哲人在野外篝火上煮水时,有几片树叶偶然落进锅内,哲人闻到了香味,饮用了煮叶子的水,从此茶叶就成了人们的一种饮料。
还有一种神话传说,有一个人向褚神许诺九年不眠。但他坚持到第三年,就再也支持不了,不由自主地睡着了。待他醒来,他对自己十分恼丧,于是断然割下自己的眼皮,抛到地上,地上立刻长出一丛美丽的灌木来。他又坚持了两年仍沉得十分想睡,于是采了一把灌木上的叶子放在嘴里嚼了起来,顿时觉得力量倍增,不再倦困了。这种灌木丛就是现在的茶树。
breath:呼吸,气息;轻微流动
来源于古印欧语中"烧,加热(bhre)”及其产生的"蒸汽(bhretos)”,英语中braise(炖,煮),breed(繁殖)和brood(一窝)也源于此意。在古英语中braethaz指"排气,气味",直到14世纪才用于指人或动物的"呼吸"。
同源词:braise, breed, brood, breathe词组/短语:out of breath 喘不过起来,上气不接下气catch one’s breath 屏住呼吸
breed:饲养,繁殖;培育,养育;酿成,产生
来源于古印欧语中"烧,加热(bhre)”及其产生的"蒸汽(bhretos)”,英语中braise(炖,煮),breath(呼吸)和brood(一窝)也源于此意。
同源词:braise, brood, breath, breathe词义辨异:kind/sort 一般的种类type 类型breed 指动物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