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anic(巨大的):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泰坦神
在希腊神话中,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一共生了六男六女共12位泰坦神(Titan,又译为“提坦神”)。这些泰坦神及其后代被称为泰坦神族。他们个个都是巨人,力大无比。最小的但也最强大的泰坦神克洛诺斯推翻老爸成为了第二代神王。后来克洛诺斯的小儿子宙斯率领哥哥姐姐造反,自立门户,被称为奥林巴斯神族。以克洛诺斯为首的泰坦神族与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巴斯神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奥林巴斯神族打败了泰坦神族。
由于泰坦神都是力大无穷的巨人,所以从他们的名字中产生了titanic(巨大的)这一单词。航海史上最出名的邮轮“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名字就来源于Titan,意思就是“巨大的”。此外,极其坚固、可耐高温、耐强酸强碱、抗腐蚀的金属钛(titanium)的名字也来源于此。
Titan:['taitən]n.巨人,泰坦
titanic:[taɪ'tænɪk]adj.巨大的。n.泰坦尼克号
titanium:[taɪ'teɪnɪəm; tɪ-]n.钛元素(金属元素)
titanosaur:['taɪtənəsɔː] n.雷龙(白垩纪一种两栖食草大恐龙)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titanic 词源,titanic 含义。
fury(暴怒):罗马神话中的复仇三女神
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使大地女神盖亚受孕,诞生了三位复仇女神。在希腊语中,她们被统称为厄里倪厄斯Erinyes(愤怒的人),在拉丁语中被统称为Furies,与拉丁语furere(愤怒)相关。她们的形象为三个身材高大的妇女,头上长着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永不停息地追逐杀人凶手,尤其是谋杀血亲的人,使他们受到良心的煎熬,直到丧失理智。为了避免激怒她们,凡人不敢直呼她们的名字,只能称她们为“温和的人”(the kindly ones)。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回国后被妻子谋杀。他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被复仇三女神追捕,一路逃到太阳神的神殿躲藏起来。复仇女神们来到智慧女神雅典娜面前请求裁决,雅典娜召集众法官,对俄瑞斯忒斯进行了审判。法官们投票表决相持不下。于是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判俄瑞斯忒斯无罪。复仇女神们不肯善罢甘休,声称这个审判将会给雅典城带来灾难。最后,雅典民众承诺要为复仇女神们建一座神庙,才使得复仇女神们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英语单词fury就源自复仇女神的拉丁语名字Furies。
fury:['fjʊərɪ] n.狂怒,暴怒,激怒者
furious:['fjʊərɪəs] adj.狂怒的,激烈的,热烈兴奋的,喧闹的
rival(对手):在河两面争夺河水的人
英语单词rival和river(河流)同源。rival来自古拉丁文rivalis,意思是河对面的人、共饮一江水的人。在古代,围绕一江一河往往会展开激烈的争夺,由近邻演变为对手。所以当rivalis借道法语进入英语时,演变的rival这个词很快就被赋予了竞争对手、敌手的含义。
rival: ['raɪvl] n.竞争对手,敌手adj.竞争的v.竞争
marathon(马拉松赛跑):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所在地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率领入侵希腊,逼近雅典。雅典军队1万人和前来支援的1千普加提亚士兵组成联军迎战波斯的三万军队。双方在雅典城东北六十公里外的马拉松(Marathon)平原展开激战。希腊战士为保卫祖国自由的热情所鼓舞,奋起抗击波斯军队,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波斯军队,迫使波斯军队逃回亚洲。
因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关系着雅典人民以至全希腊的生死存亡,所以当激烈交战时,雅典人都自动地汇集在雅典城的中央广场,翘首等待马拉松前线的信息。前线统帅米太雅得为了尽快让大家听到胜利喜讯,派出了长跑能手斐力庇第斯跑回雅典报信。斐力庇第斯已经受了伤,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务。当斐力庇第斯满身血迹、精疲力尽地出现在雅典人民面前时,他激动地高喊了一声:“欢乐吧,我们胜利了!”便倒地牺牲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上,规定了一项马拉松长跑竞赛项目,并把战场至雅典的距离42195米定为马拉松竞赛的长度。
marathon:['mærəθ(ə)n] n.马拉松赛跑,耐力的考验adj.马拉松式的,有耐力的vi.参加马拉松赛跑
bunk(废话):以废话议员而出名的美国班康县
英语单词bunk源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的名称。1820年2月25日,在美国第16届国会上,南北双方议员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费力克斯·沃克发表了冗长的讲话,并且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但沃克不肯缩短自己的讲话。他解释说,他这番长篇演讲不是说给大会听的,而是说给他的家乡Buncombe听的(talking to Buncombe),为的是使自己的讲话内容能够发表在Buncombe当地报纸上,以证明自己的勤勉工作。
因此,talking to Buncombe就成了“作空洞冗长的演讲”的代名词,后来该短语被缩写为bunkum,到了20世纪又进一步缩减为bunk,表示“废话”、“空话”。
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伍德沃的人根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
bunk:[bʌŋk] n.空话,废话;床位
bunkum:['bʌŋkəm] n.废话,空话
debunk:[diː'bʌŋk] vt.揭穿;拆穿
ascetic(禁欲苦行):古希腊运动员赛前的禁欲和锻炼
今年的巴西世界杯刚结束不久。每一届的世界杯总会有一个话题引发激烈的讨论,那就是大赛之前该不该禁欲。本次世界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对球员颁布“禁欲令”的队伍都遭到了淘汰,而那些对球员性生活持有更宽松态度的球队则走得更远。尽管如此,在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大赛之前应该禁欲,英语单词ascetic(苦修)一词就反映了这一观点。
ascetic源自希腊语asketikos,最初指的是古希腊人在参加奥运会这样的比赛前的禁欲和锻炼。古希腊人格外重视比赛前的禁欲,因为他们认为精液是男人气概和力量的来源,在比赛时必须拥有充沛的储备。古希腊体育史上的传奇英雄、曾经在一天内获得三项比赛的桂冠的克雷托马库斯(Kleitomachos)就特别重视禁欲,甚至连含有色情话题的聊天都拒绝参与。还有些人甚至会采用系上包皮的方式(infibulation)来控制情欲。
古希腊人为了备赛而采取的禁欲做法得到了基督教徒的赞誉。一些基督教隐士和僧侣在进行苦修时,也会采用古希腊人的这种禁欲方法,因此ascetic一词后来往往用来表示隐士、僧侣等人的禁欲苦行。
ascetic:[ə'setɪk] n.禁欲者,苦行者adj.禁欲的,苦行的
asceticism:[ə'setɪk] n.禁欲主义,苦行生活
bulldozer(推土机):威吓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
美国内战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上台执政。1874年-1876年的美国州、国会和总统选举期间,在内战期间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与执政的共和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密西西比州等南方州,一些民主党白人组建了“白人联盟”和“红衫军”等半军事化组织,通过恐吓、鞭打甚至枪杀等暴力手段组织当地黑人参加投票。一些北方媒体对此现象进行了揭露,并用bulldoze一词来形容这种行为。bulldoze原本指的是足以放到一头公牛(bull)的剂量(doze),比喻采用鞭打、枪杀等野蛮手段来阻止黑人参加选举的行为,而bulldozer就是通过暴力威吓手段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泛指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出现后,人们用bulldozer一词来称呼它,因为推土机威力巨大,可以野蛮地推倒一切障碍,特别适合暴力拆迁等场合。
bulldoze:vt.威吓,强迫,用推土机推倒
bulldozer:n.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
philistine(庸俗之辈):以色列的死敌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philistine)居住在中东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领土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非利士地”(Palaestina,巴勒斯坦)。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劲敌,在圣经旧约中详细记载了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战争和恩怨。在以色列人眼中,非利士人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是文明的破坏者。
1689年,在德国一个叫做耶拿(Jena)的城市中,当地的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有数人在冲突中丧生。事后,耶拿大学的牧师在一次布道中,针对这场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的冲突发表了尖锐的评论,把市民比作圣经中与以色列人作对的非利士人。
从此以后,人们用“非利士人”(philistine)来形容那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缺乏文化修养并鄙视文化的人。从这个词还产生了“庸俗主义”(Philistinism)一词,字面意思就是“非利士人的方式、习惯、个性和思维方式”,指的是低估、鄙视艺术、审美、精神和智力的态度,也称为“反智主义”。
philistine: ['fɪlɪstin] n.非利士人,庸俗之辈
Philistinism:['fɪləstɪnzəm] n.庸俗主义,实利主义,市侩主义
ardent:热情的
发音释义:['ɑːd(ə)nt] adj. 热情的;热心的;激烈的;燃烧的
结构分析:ardent = ard(燃烧)+ent(形容词后缀)→燃烧的→热情的
词源解释:ard←拉丁语ardere(燃烧)←原始印欧词根as(燃烧、发光)
同源词:ardor(热情),arson(纵火),ash(灰烬),arid(干旱的)
衍生词:ardency(热心、热烈)
acute:敏锐的
发音释义:[ə'kjut] adj. 严重的,[医] 急性的;敏锐的;激烈的;尖声的
结构分析:acute = acu(尖锐)+te(形容词后缀)→尖锐的→敏锐的、急性的
词源解释:acu←拉丁语acuere(尖的)←原始印欧词根ak(尖、顶)
同源词: acuity(敏锐),acumen(敏锐),acrobat(杂技演员)
dogfight:格斗,混战
即狗战,用来形容激烈的战斗。
vehement:激烈的
来自vehicle,交通工具,引申词义快速的,迅疾的,激烈的。
bunk:空话,骗人的鬼话
1820年2月25日美国第16届国会就奴隶制问题,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如密苏里)建立奴隶制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密苏里要求以奴隶州(实行奴隶制的州)加入联邦。北方议员强烈反对。最后由于南北两方议员争执不休,有人提出一项折衷方案:吸收密苏里为奴隶州,缅因为自由州。
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沃克(Felix Walker费力克斯 )发表了冗长的讲话,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沃克不得已中断讲话并表示歉意。他解释说,他作此长篇发言不是为了讲给大家听,而是为了发表在Buncombe的地方报上。他说,“1 was talking for/to Buncombe.”
就这样,talking for/to Buncombe这一短语成了talking nonsense(发空论)的同义语。尔后该短语被缩略成bunkum,到了20世纪又简化为bunk,用以表示“空话”、“废话”、“骗人的鬼话”等义。实际上,bunk(um)可以说是Buncombe这一地名的变体和缩略。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Henry Ford,1863 - 1947)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William E.Woodward伍德沃的人针对福特写了《骗人的鬼话》(Bunk)一书。他在书中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这或许是人们看到许多社会现象需要予以揭露(they see so much that needs debunking)的缘故吧。
英语另有一个意为“床铺”或“铺位”的bunk是词源截然不同的一个词,该词可能系由bunker(箱)逆构而成。
ballyhoo:大吹大擂
爱尔兰科克郡(Cork County)有个名叫Ballyhooly的小村于,因村民好在街上大声争论而一度退迩闻名。有一份1934年3月的美国国会议事录这样写道:“村民以极为激烈的方式进行辩论,在国会辩论史或普通辩论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英语中的ballyhoo一词正是出自此粪激烈辩论。”人们据此认为ballyhoo源于该地名。然而,ballyhoo今天所用的“大吹大擂”或“大肆宣传”一义究其根源则有可能是出自美国的。19世纪90年代马戏团等常在帐篷前搭一称之为ballystand的宣传台,艺人们在台上表演一些精彩杂耍,以吸引观众,招秣生意,这种旨在宣传的演出叫bally showoballyhoo可能系bally whoop之讹误,它被赋予上述词义恐怕与此有关。约在1910年前后ballyhoo成了一个好莱坞广告用语,在美国广为使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有个杂志就以Ballyhoo为名。
discussion:讨论
一场讨论有时会导致激烈的争论,甚至会产生不同的派系,这大概是discussion一词作“讨论”解的由来,因为它是从拉丁语的discussus派生出来的,原义是“四分五裂”。
language:语言
语言同文字相比时,指的是口头的交际活动。
讲话离不开舌头,因为舌头是最根本的发音器官,这一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很清楚的。汉语的“话”字本身,就含有“舌”字,说一个人能言善辩,叫“有三寸不烂之舌”;激烈的辩论叫“舌战”;信口胡说叫“嚼舌根”;说话油滑叫“油嘴滑舌”等等。总之,不少和说话有关的词语都带有一个“舌”字。
Language一词原义即是“舌头”的意思,是从拉丁词lingua(舌头)变化而来。同出一源的linguistics(语言学)则更接近原词。
另外,英国本民族的词tongue,既可作“舌头”解,又可作“语言”讲。
tornado:龙卷风
来源于拉丁语tonare(打雷),在西班牙语中为tronar(打雷),tronada(暴风雨);最初进入英语表示“激烈的暴风雨”,但与西班牙语tornado(旋转的)混合后tronada转变成了tornado,在16世纪,其意义已转变为“旋转的风”。
词根词缀: tor(-tour-)迂回,转 + nado
同源词:astonish, detonate
lavish:丰富的
lavish(丰富的),abundant(丰富的),affluent(富足的)。三个词都有“丰富”之义,细比较之,三者的词根分别是lav“冲洗”,und“流动”和flu“流动”,也都有水的运动之义。汉语有“花钱如流水”,形容钱之多,与之异曲同工。lav是“冲洗”,比“流动”激烈,所以是“过分丰富的”。
abundant:丰富的
lavish(丰富的),abundant(丰富的),affluent(富足的)。三个词都有“丰富”之义,细比较之,三者的词根分别是lav“冲洗”,und“流动”和flu“流动”,也都有水的运动之义。汉语有“花钱如流水”,形容钱之多,与之异曲同工。lav是“冲洗”,比“流动”激烈,所以是“过分丰富的”。
the Furies:狂怒的复仇三女神
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使大地女神盖亚受孕,诞生了三位复仇女神,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厄里倪厄斯(Erinys,常用复数形式Erinyes),在拉丁语中被称为Furia。她们的形象为三个身材高大的妇女,头上长着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永不停息地追逐杀人凶手,尤其是谋杀血亲的人,使他们受到良心的煎熬,直到丧失理智。为了避免激怒她们,凡人不敢直呼她们的名字,只能称她们为“温和的人”(the kindly ones)。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回国后被妻子谋杀。他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被复仇三女神追捕,一路逃到太阳神的神殿躲藏起来。复仇女神们来到智慧女神雅典娜面前请求裁决,雅典娜召集众法官,对俄瑞斯忒斯进行了审判。法官们投票表决相持不下。于是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判俄瑞斯忒斯无罪。复仇女神们不肯善罢甘休,声称这个审判将会给雅典城带来灾难。最后,雅典民众承诺要为复仇女神们建一座神庙,才使得复仇女神们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复仇女神的拉丁语名字Furia来自拉丁语动词furere(狂怒),英语单词fury(狂怒)与其同源。
fury:['fjʊərɪ] n.狂怒,暴怒,激怒者
furious:['fjʊərɪəs] adj.狂怒的,激烈的,热烈兴奋的,喧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