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w(吸管):最早用作吸管的天然麦秆
英语单词straw的本意是农作物的茎秆,如麦秆,稻草,它与“吸管”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人类最早用作习惯的材料就是天然的麦秆。19世纪时,美国人喜欢喝冰凉的淡香酒。为了避免口中的热气冲淡酒的冰冻味道,人们使用天然的麦秆来吸饮。但是天然麦秆容易折断,并且不够卫生。1888年,一名叫做马尔温•斯通(Marvin Stone)的美国卷烟制造商从卷烟中得到启发,使用打蜡的纸做成了喝饮料的吸管(drinking straw),并申请了专利。这项发明不仅为亿万消费者提供了便利,还有效降低了蛀牙的发生率。
最初,人们使用drinking straw来表示吸管,后来直接简化成了straw。
straw:[strɔː] n.农作物的茎秆,麦秆,稻草;吸管;无价值的东西adj.稻草的,无价值的
strawberry:['strɔːb(ə)rɪ] n.草莓,草莓色
straw man:n.稻草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traw 词源,straw 含义。
volume(卷):卷起来的一幅作品
古代西方人用莎草纸或羊皮纸写字。遇到篇幅较长的作品,就用一根卷轴把很长的篇幅卷起来,读到哪就打开到哪。这样卷起来的一幅作品在当时就称为volume,相当于现在的scroll(卷轴)。单词volume最初的含义就是“卷动、滚动”的意思。作品的篇幅越长,卷起来的体积就越大,所以volume又可以表示作品的篇幅,并引申为表示体积、音量等含义。
不过在现代英语中,volume常用来表示“音量”,而它的本意“卷轴”逐渐淡化,一般改用scroll表示“卷轴”。
volume: ['vɒljuːm],n.量,音量,体积,卷,册。adj.大量的v.卷起来。
scroll:n.卷轴,画卷,卷状物v.卷起来
abomination(憎恶):对不祥之物的厌恶
古罗马人在采取任何重大行动前,都会首先进行占卜,请示神灵的意见。他们相信神灵会 通过一些征兆(omen)来表达旨意。如果出现的是凶兆,他们自然会非常失望。因此,人们对那些带来凶兆的事物非常厌恶,会想尽各种办法远离这类事物。英 语单词abomination就源自古罗马人对不祥之物的厌恶和躲避,它由ab(away,远离)+omin(omen,征兆)+ation(后缀)构 成,原始含义就是“远离不祥之兆”,表示的是对不祥之物的憎恶。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宗教迷信含义逐渐淡化,可用来表示对各种事物的憎恶。而动词abominate其实是从它反向衍生出来的。
abomination:[əbɒmɪ'neɪʃ(ə)n] n.憎恶,憎恨,令人讨厌的事物
abominate:[ə'bɒmɪneɪt] vt.憎恶,痛恨
abominable:[ə'bɒm(ə)nəb(ə)l] adj.令人憎恶的,讨厌的,可恶的
skeptic(怀疑论者):仔细察看的人
公元前二、三百年前,在古希腊的一名哲学家皮洛(Pyrrho)开创了一门新的哲学学派。皮洛主张人的感知是不可靠的,人们无法据此获得真理。因此,他主张超然物外,对一切事物都保持淡定,不要轻易做出判断。他的口号是:“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据拉尔修写的传记,皮洛不关心任何事物,也不避免任何事物,对车祸、摔倒、被狗咬之类的危险无动于衷。有一次,他的朋友跌入泥坑,他径直走过,没有出手相助。又有一次在海上遇到风浪,别人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猪说,这才是人应有的不动心的状态。
皮洛的门徒们自称为Skeptikoi,该词来自希腊语skeptesthai(察看、深思),词根skep=scop、spec(察看)。因此 Skeptikoi可以理解为“仔细察看的人。”英语单词skeptic(怀疑论者)就来源于此,用来表示对事物保持质疑态度的人,尤其是对宗教信仰持有质疑态度的人。
skeptic:['skɛptɪk] n.怀疑论者,无神论者
skeptical:['skɛptɪkl] adj.怀疑的,怀疑论的,不可知论的
skepticism:['skɛptɪ,sɪzəm] n.怀疑论,怀疑的态度
lotus eater(浑噩度日的人):食之忘忧的忘忧果
在古希腊神话中,据说在北非的某个岛上,种有许多称为lotus的树,当地人以此树 的果实为食。这种果实具有强烈的催眠作用,能使食用者忘却烦恼忧愁,陷入浑浑噩噩、乐不思蜀的状态。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率领军队回国,曾 经路过该岛。奥德修斯派出三名士兵上岛寻找淡水和食物。这三名士兵在岛上食用了岛民提供的lotus果实,立刻把所有事情抛在脑后,再也不想走了。奥德修 斯只得用武力将三人绑在船上,禁止其他人上岛,赶紧离开了这个岛屿。
在后来的文艺作品中,这个典故经常出现。人们用lotus eater表示这些食用lotus果实的岛民,后来用于比喻浑噩度日的人;用lotus land表示这个盛产lotus的岛屿,后来用于比喻“安乐乡”。
lotus eater:浑噩度日的人
lotus land:安乐乡,安逸之地
Orpheus(杰出的音乐家):独闯冥府拯救爱妻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色雷斯地方有个著名的诗人与歌手叫俄耳甫斯 (Orpheus)。他的父亲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母亲是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这样的身世使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 候,阿波罗便把自己用的宝琴送给他。这把琴制作精巧,经俄耳浦斯一弹更是魅力神奇,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 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帖耳。
俄耳甫斯凭着他的音乐天才,在盗取金羊毛的阿尔戈斯号英雄队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伊阿宋正是靠了俄耳浦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在归途中,英雄们被海妖塞壬的歌声所魅惑,意志沉沦之际,俄耳浦斯的琴声惊醒了大家,逃离了妖岛。
俄耳甫斯的悲惨爱情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据说俄耳甫斯有一位情投意合 的妻子叫做欧律狄克。有一天她被毒蛇所咬,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为了再见到妻子,俄耳甫斯前往冥府,用琴声打动了冥河的艄公,驯服了守卫冥府大门的三头犬。 最后他来到冥王和冥后的面前,苦苦哀求把妻子还给他。冥王夫妇被他的深情打动,允许他带回妻子,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在走出冥府之前不能回头看他妻子一 眼,否则他的妻子再也不能返回人间。
俄耳甫斯欢天喜地地谢过冥王夫妇,领着妻子往人间走。由于脚伤未愈,欧律狄克每走一 步都要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俄耳甫斯牢记冥王的要求,强忍着不回头。就快抵达人间之际,欧律狄克再也忍受不了俄耳甫斯的冷淡,大声抱怨起来。爱妻心切的俄 耳甫斯忘记了冥王的警告,回头安慰爱妻。就在刹那间,死神再次将欧律狄克带回了冥府,只留下捶胸顿足的俄耳甫斯。
从此后,俄耳甫斯郁郁寡欢,孤身一人隐居在色雷斯的洞穴之间。由于不敬酒神,他被酒神的女信徒们在癫狂状态下撕成碎片。宙斯怜悯他,就将阿波罗送给他的七弦琴高高挂在空中,这便是天琴座的来历。
Orpheus:['ɔ:fiəs; -fjus]n.杰出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orphic:['ɔ:fik] adj.神秘的,俄耳甫斯的
Orphism:['ɔ:fizəm] n.俄耳甫斯主义,俄耳甫斯教
apostate(变节者):基督教中的叛教者
英语单词apostate原是一个基督教中的专用名词,用来表示曾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但后来背弃信仰的叛教者。它来自希腊语apostenai,由apo(away from)+stenai(stand)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站到一边,远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apostate是古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统治者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联名签署了著名的《米兰 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官方名义上的承认,迅速发展,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受洗礼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然而等到君 士坦丁大帝的侄儿尤利安上台时,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受到重挫。
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严格基督教教育下长大,但后来却转向希腊罗马的传统多神信仰。 他师承于新柏拉图主义,崇信神秘仪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视为国教。他上台后就实行反大公教会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 端,大肆攻击正统派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 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因此尤利安被基督教会称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现在,单词apostate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可以用来泛指一切背弃信仰的人。
apostate:['æpəsteɪt]n.变节者、脱党者、叛教者adj.变节的、脱党的、叛教的
apostasy:[ə'pɒstəsɪ]n.变节、脱党、叛教
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hearse(灵车):教堂中悬于灵柩上方的耙形烛台
英语单词hearse(灵车)和单词rehearse(排练)的后一部分完全相同,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没错,它们其实拥有相同的词源。单词hearse的词源是herse,指的是农具耙子,用作动词时表示用耙子耙地。所以 rehearse的本意就是用耙子反复耙地,比喻反复练习、排练。hearse除了表示“耙子”外,还可以表示教堂中的一种灯具,用来安放蜡烛。在教堂举 行丧礼时,通常会把这种耙形灯具放在灵柩的上方。由于插上蜡烛后形状类似一把耙子,所以这种灯具也被称为hearse。后来,hearse一词又衍生出 “灵柩、灵车”的含义,原本表示“耙子”、“耙形灯具”的含义反而被人淡忘了。
hearse:[hɜːs] n.灵柩,灵车
rehearse:[rɪ'hɜːs] vt.vi.排练,预演,演习
rehearsal:[rɪ'hɜːs(ə)l] n.排练,预演,演习
orchid(兰花):根部像男人睾丸的花
提起兰花,我们脑子里会涌现一种优雅脱俗的花朵。但在西方很多国家的文字里,有些墨守成规的礼法人士在女士面前却羞于提起兰花。原来,英语中表示“兰花”的单词orchid来自希腊语orchis(睾丸)。因为兰花是孖根植物,根部与男子睾丸一样成双成对且形状相似。在古英语中“兰花”和“睾丸”都是orchid,后来为了避免误解和文雅,就用testicle来表示“睾丸”,而用orchid 专指兰花。至今orchid作为词根在一些医学术语中还是指“睾丸”,如orchiopexy(睾丸固定术)。
orchid:['ɔːkɪd] n.兰花,兰科植物,淡紫色adj.淡紫色的
standoffish(冷淡的):航海时保持船只之间的距离
英语单词standoffish来自航海术语stand off。后者指的是航行时,为了避免碰撞,船只之间总是要互相保持一定距离,所以要stand off(站开一点)。由此引申出“疏远、冷淡”之意。
standoffish:[stænd'ɒfɪʃ] adj.冷淡的,不友好的
tournament(竞标赛):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骑士比武大会。最早的比武大会一般认为诞生于法国,主要项目是马上长枪比武,即两个骑士手执长枪策马迎面对刺。在13世纪以前,骑士比武大会的军事气氛依然比较浓厚,显得非常的粗野残暴,有些时候几乎与真正的战争无异,参赛骑士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战场上使用的开刃武器。可以说,一场骑士比武大会就是一场真实模拟战争的军事演习。到13世纪以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向庆典和仪式转变,参赛者往往以“秀”为主,通过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艺,来赢得观众中领主或女性的赏识或青睐。15世纪,骑士比武大会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完备和复杂了,所用武器也与实战武器不同,增加了防护装置,长枪的枪头变成木制的。17世纪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英语单词tournament原本指的就是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来自法语tornement,由tornoier(长枪对刺)衍生而出,用来表示赛制类似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需要经过多场比赛才能决定最终冠军的比赛,如锦标赛和联赛。单词tourney(锦标赛)也来源于此。
tournament:['tʊənəm(ə)nt] n.锦标赛,联赛,比赛
tourney:['tʊənəm(ə)nt] n.锦标赛vi.参加比赛
cologne(古龙水):古龙水的诞生地德国城市科隆
在18世纪的德国城市科隆(Cologne),有一位名叫吉欧凡尼·玛丽亚·法利纳(Giovanni Maria Farina)的意大利理发匠。他的理发店生意十分火爆,因为他不仅擅长理发,更重要的时,他家有一个祖传秘方,可以用来调制一种特别的盥洗用水。用这种盥洗用水洗头和脸后,令人神清气爽,还留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法利纳的盥洗用水在整个科隆城都出了名,顾客们络绎不绝。甚至有一位顾客特意登门拜访,希望购买一些这种盥洗用水,因为他第二天需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希望用法利纳的盥洗用水来帮助自己显得更加精神。受此触动,法利纳先生找到了另一条致富途径。从经以后,他致力于生产这种盥洗用水,并与1709年正式推向市场。由于这种盥洗用水最早问世于科隆市,人们便将其称为“科隆水”,后来简称“科隆”(cologne),中文译为“古龙水”。
欧洲的男士们特别喜欢古龙水的香气,他们喜欢在洗澡后往身上喷洒这种清新爽快价格又不太高的“香水”,因此早期的古龙水被看作是“男用香水”。法国皇帝拿破仑就特别喜欢古龙水,据说每个月要用掉60瓶古龙水。
cologne:[kə'ləʊn] n.古龙水,科隆香水
canary(金丝雀):金丝雀的产地加那利群岛
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中,属于西班牙,是欧洲人常去的冬季度假胜地之一。
公元前40年,毛里塔尼亚国王尤巴二世派远征队到此,见其中一个岛上有许多躯体巨大的野狗,遂称该岛为Canaria,意为“狗岛”,因为在拉丁语中canis就是“狗”的意思。在英语中拼写为Canary,整个群岛被称为Canary islands。因为金丝雀的产地就在此群岛,所以金丝雀也被称为canary。由于金丝雀多为淡黄色,因此canary还可以表示“淡黄色”。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与其西班牙丈夫荷西的家就坐落在加那利群岛中大加那利岛的首府拉斯帕尔马斯。
canary: [kə'neərɪ] n.金丝雀,淡黄色
grotesque(怪诞的):仿效古罗马金宫壁画风格的“洞穴画派”
暴君尼禄统治罗马帝国时,在罗马城中修建了一座类似阿房宫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史称“金宫”。尼禄死后,金宫被废弃填平,后人在其上部修建了大角斗场等其他建筑,从此再无人记得“金宫”的存在。一直到了15世纪末,有个罗马人,走在山路上不小心摔进了一个大坑里,人们这才发现了金宫的废墟。废墟的四壁上画满了各种风格怪异的壁画。很快地,这个神秘的“山洞”成了罗马一处新“景点”,前去观光考察的,大多是当时的顶尖艺术家,包括正在为教皇装修梵蒂冈宫殿的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带上绳索、火把下到洞里,仔细研究那些前所未闻的壁画。
15世纪正是艺术史上改朝换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山洞”的壁画中得到灵感,发起一场立竿见影的艺术革命。流丽的线条和夺目的色彩被复制到王公贵族的府邸、别墅,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形成了,名称就叫“洞穴画派”,意大利语为grottesco,英语为grotesque,字面意思就是“洞穴的”,源自意大利语grotta(洞穴)、英语单词grotto(洞穴)。
该词本来用来形容金宫废墟里的壁画,由于这些壁画风格过于独特怪诞,grotesque一词后来衍生出“怪异”的意思,它本来的词义倒被人淡忘了。
grotesque:[grə(ʊ)'tesk] adj.奇形怪状的,怪诞的,可笑的n.怪诞风格,奇异东西
grotto:['grɒtəʊ] n.洞穴,岩穴,人工洞穴
amok(杀人狂的):在癫狂状态下胡乱杀人的马来人
英语单词amok源自马来语amuk,指人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疯狂屠杀陌生人,即所谓的“杀人狂”。16世纪时,荷兰殖民者到达马六甲等地时,就发现当地时有这种在大街上胡乱杀人的现象,并将当地人对这种现象的称呼(amuk)翻译为荷兰语amouco或amuco,并记载在文献中。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在马来西亚小岛上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在自己的航海日志中予以记载。从此后,根据马来语amuk的发音产生了英语单词amok或amuck,最初用来表示“在癫狂状态下胡乱杀人的马来人”,因为早期荷兰和英国殖民者的记载使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马来西亚。后来,为了避免种族歧视,该词与马来人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并且常用于固定搭配run amok。
amok:[ə'mɒk] adj. adv.杀人狂的,狂乱的
run amok:乱砍乱杀,胡作非为
hoover(吸尘器):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家用吸尘器的胡佛公司
1901年,英国工程师胡伯特·布斯(Hubert C Booth)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空吸尘器并获得专利。它使用汽油发动机,体积庞大,只能放在房屋外面,由工人从门窗把机器上的许多管子拉入房间来清洁房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和王后订购了两台这样的吸尘器,一台用于白金汉宫,一台用于温莎堡。
布斯发明的这种吸尘器体积太大,价格太贵,不适合家用。因此人们又开始了发明家用吸尘器的竞赛。1908年,一名清洁工吉姆·斯庞格勒(James Spangler)发明了第一台家用真空吸尘器并获得专利。斯庞格勒患有哮喘病,扫地时扬起的灰尘常常令他难受,因此他自己动手,用电机、锡质肥皂箱、丝缎枕头套和一个墩布把等部件组装了一台小型的真空吸尘器。当时他制造这样一台机器需要花费两到三周时间。后来,他把其中一台吸尘器借给了自己的表妹。他的表妹的丈夫威廉·胡佛(William Hoover)原是一名皮革制品制造商,他的生意因为受到汽车普及的冲击而非常惨淡。他看到了这种家用真空吸尘器的市场潜力,便从斯庞格勒手中购买了专利,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吸尘器,并为此成立了胡佛公司。
在市场销售初期,消费者对吸尘器一无所知,因此无法打开销路。因此,胡佛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称顾客可以免费使用10天。就这样,市场对吸尘器的需求开始猛增,胡佛牌吸尘器的销量突飞猛进,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应用,以至于从Hoover这个姓氏中衍生了英语单词Hoover,做名词时表示吸尘器,做动词时表示用吸尘器给房间除尘。
hoover:['huv] n.真空吸尘器vi.用吸尘器除尘
celebrated:有名的
发音释义:['selɪbreɪtɪd] adj.有名的;著名的
结构分析:celebrated = celebrate(很多人提及和赞美)+ed(过去分词)→被人广泛提及和赞美→有名的;celebrate = celebr(很多人聚集)+ate(动词后缀)→聚集到一起敬神→庆祝、赞美(神灵)
词源解释:celebr←拉丁语celebrare(很多人提及和赞美)←celeber(人口众多的)
同源词:celebrate(庆祝、赞美);celebration(庆祝);celebrity(名人)
单词celebrate常常用来表示“庆祝”,但它的本意是“很多人提及和赞美”,它在宗教领域中表示很多人聚集到一起为神灵举行庆祝活动,后来其宗教色彩淡化,用来表示庆祝任何一件事。但在其衍生词celebrated中它应该取其原意“很多人提及和赞美”,所以是“有名的”,而不是“被庆祝的”。
carp:鲤鱼、吹毛求疵
发音释义:[kɑːp] n.鲤鱼;鲤科vi.吹毛求疵;找茬
词源解释:carp(名词)←古法语carpe←通俗拉丁语carpa(鲤鱼);carp(动词)←古挪威语karpa(吹嘘)
英语单词carp往往被翻译为“鲤鱼”,实际上指的是整个鲤科。如Asian carps是美国人对青鱼、草鱼、鳙鱼、鲤鱼、鲢鱼等8种鱼的统称。21世纪70年代,为清理淡水中的有害藻类,美国人从中国进口亚洲鲤鱼。但亚洲鲤鱼生长迅速,在美国几乎没有天敌和竞争对手,很快成为当地一霸,对美国湖区生态平衡构成重大威胁。美国政府曾经呼吁过市民食用亚洲鲤鱼,但美国人不爱吃淡水鱼,且不懂得如何烹调去除亚洲鲤鱼的土腥味,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组织专人甚至派遣军队去猎杀亚洲鲤鱼。
词组习语:carp at(对某人吹毛求疵,找…的茬)
助记窍门:carp→谐音“卡捕”→围堵猎捕亚洲鲤鱼→鲤鱼→鲤鱼刺多→所以要“挑刺”→找茬
衍生词:carping(吹毛求疵的)
canary:金丝雀
发音释义:[kə'neərɪ] n.金丝雀;淡黄色
词源解释:来自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的名称。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中,属于西班牙,是欧洲人常去的冬季度假胜地之一。
公元前40年,毛里塔尼亚国王尤巴二世派远征队到此,见其中一个岛上有许多躯体巨大的野狗,遂称该岛为Canaria,意为“狗岛”,因为在拉丁语中canis就是“狗”的意思。在英语中拼写为Canary,整个群岛被称为Canary islands。因为金丝雀的产地就在此群岛,所以金丝雀也被称为canary。由于金丝雀多为淡黄色,因此canary还可以表示“淡黄色”。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与其西班牙丈夫荷西的家就坐落在加那利群岛中大加那利岛的首府拉斯帕尔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