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rinx(排箫):变成芦苇的山林女神绪任克斯Syrinx
希腊神话中,丑陋的牧羊神潘爱上了河神之女,美丽的山林女神绪任克斯Syrinx。可是,女神被潘的丑陋吓得落荒而逃。潘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了。绝望的女神就祈求父亲河神,把她变成了一支芦苇。伤心的潘将这支芦苇做成了笛子,并把它命名为Syrinx。英语单词syringe(注射器)与syrinx同源,因为它的形状和Syrinx一样,都是一根中空的管子。
syrinx: ['sɪrɪŋks] n.排箫,潘神萧,鸣管,耳管
syringe:[sɪ'rɪn(d)ʒ; 'sɪ-]n.注射器,针筒,洗涤器vt.注射,冲洗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yrinx 词源,syrinx 含义。
scapegoat(替罪羊):在赎罪日背负人的罪恶离开的羊
根据摩西制定的律法规定,每年的赎罪日,犹太人都要挑出两只羊,一只作为祭品献给上帝,称为“the Lord’s goat”。另一只则给绑在祭坛下,祭司用手按羊,代表众人向上帝忏悔这一年的罪过,然后把这只羊带到旷野中放掉,表示它背负着人的罪恶离去,从而洗净了人的灵魂。这只羊就叫做scape goat,后来合并为scapegoat,字面意思是“逃走的羊”,但通常被翻译为“替罪羊”,因为它承担了人的罪恶。
scapegoat首次出现在1530年廷代尔翻译的《圣经》英文版本中。19世纪早期,scapegoat才发展出非宗教方面的用法,指替别人承担罪恶和过错的意思。
scapegoat:['skeɪpgəʊt] n.替罪羊,替人顶罪者,替身vt.使成为替罪羊
gossip(闲聊):爱闲聊的教父母
在基督教中有为孩子挑选教父母的习俗。男性为教父,女性为教母。教父母在孩子的洗礼仪式中扮演作保的角色。婴儿或儿童受洗后,教父或教母会教导受洗者在宗教上的知识,而如果教子女的双亲不幸死亡,教父母有责任去照顾教子。
公元14世纪的时候,教父教母的英语表达法是god-sib。god意为“上帝”,sib意为“相关”(如sibling表示“兄弟姐妹”)。教父教母正是通过上帝才与受洗礼的婴儿发生联系的。
godsib后来演变成gossip,意思也被引申和扩大,不仅表示“教父教母”,还表示“至交、好友”。至交好友们在一起,难免谈一些私房话。在16世纪的时候,gossip的意思就固定下来,表示“闲话;讲闲话;爱讲闲话的人”。
gossip: ['gɒsɪp] n.传闻,绯闻,流言蜚语,八卦新闻;爱传播流言蜚语的人vi.闲聊,传播流言蜚语
purgatory(炼狱):净化有罪灵魂的场所
单词purgatory(炼狱)原本是一个基督教的术语,指的是人死后,灵魂被“锤炼”、“净化”的地方。单词purgatory来自pure(纯净),字面意思就是“净化的场所”。
按照基督教的说话,人信仰基督后即可灵魂得救,死后升入天堂。但是,如果生前尚有罪恶没有赎罪,或没有充分地悔罪,死后灵魂并不能马上升天,而是先要在炼狱中进行净化。但丁在《神曲》中提到,炼狱共有9层,生前犯有罪过,但可以得到宽恕的灵魂,按人类的七大罪过,分别在那里忏悔罪过,洗涤灵魂。
现在,purgatory不仅表示“炼狱”,常常用来比喻磨炼、暂时的苦难。
purgatory:['pɜːgət(ə)rɪ] n.炼狱;涤罪;暂时的苦难adj.涤罪的
blackguard(恶棍):地位卑微的帮厨佣人
英语单词blackguard由black(黑)+guard(守卫、保安)构成,它的意思为什么不是是black guard(黑保安)而是“恶棍”呢?原来,它的本意是指身着黑衣的帮厨佣人。古代西方贵族出门长途旅行时,往往会带上一大帮仆佣来伺候他。其中地位最卑微的一种是帮厨佣人,负责保管料理各种炊具。由于整天洗碗抹锅,所以他们通常都身着黑色制服,身上脸上满是油污,永远都没有干净的时候,因此被人戏称为blackguard(黑衣保管员)。这个词含有强烈的贬义,通常用作蔑视或辱骂别人的话,暗指对方粗鄙龌蹉。久而久之,它的初始含义反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blackguard:['blækɡɑrd] n.恶棍,流氓,粗鄙的人adj.粗鄙的,说脏话的人
February(二月):古罗马的牧神节
在基督教传入罗马之前,每年2月13日至15日,古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牧神节(Lupercalia)。人们将这一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人们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同时也希望洗掉一切晦气和烦恼,在新的一年得到好运和好收成。这一天,人们还会象征性地用羊皮鞭抽打那些希望怀孕的妇女,以象征净化妇女的身体,使其更加容易受孕和生产。除此以外,人们还将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该节日是情人节的前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才被情人节代替。
由于人们在牧神节要进行净化仪式,所以该节又被称为Februalia(净化节,菲勃卢姆节),来自拉丁语februa(净化)。英语单词February(二月),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month of Februalia)演变而来。
February: ['fɛbrʊ'ɛri] n.二月
shampoo(香波):印度人独特的按摩洗头法
英语单词shampoo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香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shampoo仅仅表示液体的洗发精。其实shampoo一词来自印度语,本意是“按摩、揉搓”。印度人喜欢在洗发时做局部按摩:用手轻轻揉搓头发,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这种洗发方式既科学,又能带来美好享受。现在印度依然保留很多种传统的洗发方法,如Shirodhara就是一种草药滴油洗发方法。印度人对洗头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普遍留长发。在印度,妇女普遍爱留长发;印度2000万男性锡克教徒,都严格遵循着蓄发留须的教规。印度占世界人口总数16%,印度人头发的总量却占到全世界的28%。对头发这么重视的印度人,自然对洗头有独到之处。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将这种洗发方式带入英国,从而产生了shampoo这个英语单词,表示“按摩洗头”。又因为按摩洗头一般需要涂抹一些油脂,所以shampoo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按摩洗头所涂抹的油脂。后来,shampoo用来泛指洗发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洗发皂、洗发水、洗发露等。
shampoo: [ʃæm'puː]n.洗发,洗发精vt.洗发
boudoir(闺房):欧洲贵妇心情不佳时独处的内室
在中世纪欧洲的上流家庭中,妇女或成年女子的闺房通常都是套间,包括好几个连在一起的房间。其中一些房间可以用来接待客人,但那些用来就寝、洗浴、更衣的房间是女主人的私人空间,客人不应该进入。女主人心情不佳、想独处时就躲到这种内室中。因此法语中将这种房间称为boudoir,来自法语bouder(生气、撅嘴),字面意思就是“生气、不想见客时的房间”。英语单词boudoir直接来自法语,在维多利亚时代用得最多,指的是上流家庭中女子晚上休息的内室,与此相对的是drawing room,指女性闺房中的会客室。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少数富豪家庭外,很少有人为家中的每一名女眷提供一套闺房,所以boudoir一词现在通常只表示女性的卧室。除此以外,boudoir还可以表示复古而华丽的卧室装饰风格。
boudoir:['budwɑr] n.闺房、内室,古代贵妇的卧室
augean(极脏的):希腊神话中奥吉亚斯王的牛棚
在希腊神话中,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完成的十二项任务中,其中一项就是清理国王奥吉亚 斯(Augeas)的牛棚。奥吉亚斯是古希腊西部厄利斯(Elis)的国王。他有一个极大的牛棚,里面养了2000头牛,30年来从未清扫过,里面粪秽堆 积如山,十分肮脏。赫拉克勒斯在牛棚两端开挖深沟,引来河水,一夜之间就将牛棚冲洗得干干净净。
英语单词augean就来自奥吉亚斯的名字Augeas,表示“极脏的”。
augean:[ɔ:'dʒi:ən] adj.极脏的,奥吉亚斯的
Augean stable:奥吉亚斯王的牛棚,极其肮脏的地方
nestor(睿智长者):经验丰富的睿智长者涅斯托尔
在希腊神话中,涅斯托尔(Nestor)是皮洛斯(Pylos)的国王。他的父亲和 其他兄弟都被赫拉克勒斯杀死,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他曾经是追随伊阿宋乘阿尔戈斯号快船去寻求金羊毛的英雄团队中的一员,还参与了针对卡吕冬原野的公野猪的 猎杀行动。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他都有出场。在特洛伊战争期间,他年纪已经非常大了(据说大约有110岁),但依然带着两个儿子加入了 希腊联军。他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经常为年轻的战士出谋划策,并想方设法促使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的和解。特洛伊战争结束后,他没有参与对特洛伊城的洗劫, 而是顺利返回了皮洛斯。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儿子远渡重洋来到皮洛斯,向涅斯托尔打听父亲的下落。涅斯托尔热情款待了他,但无法告知他父亲的下落。 在荷马史诗及希腊神话中,他被看作是一名善于提供建议的睿智长者,因此,他的名字也就成了“睿智长者”的代名词。
nestor:['nestə]n.睿智长者,涅斯托尔
apostate(变节者):基督教中的叛教者
英语单词apostate原是一个基督教中的专用名词,用来表示曾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但后来背弃信仰的叛教者。它来自希腊语apostenai,由apo(away from)+stenai(stand)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站到一边,远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apostate是古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统治者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联名签署了著名的《米兰 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官方名义上的承认,迅速发展,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受洗礼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然而等到君 士坦丁大帝的侄儿尤利安上台时,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受到重挫。
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严格基督教教育下长大,但后来却转向希腊罗马的传统多神信仰。 他师承于新柏拉图主义,崇信神秘仪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视为国教。他上台后就实行反大公教会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 端,大肆攻击正统派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 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因此尤利安被基督教会称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现在,单词apostate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可以用来泛指一切背弃信仰的人。
apostate:['æpəsteɪt]n.变节者、脱党者、叛教者adj.变节的、脱党的、叛教的
apostasy:[ə'pɒstəsɪ]n.变节、脱党、叛教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christmas(圣诞节):庆祝基督诞生的弥撒
在英语中,圣诞节是Christmas,它是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的缩写。圣诞节产生于4世纪后期。在4世纪初,罗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会选择每年的1月6日作为纪念基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 “主显节”(Epiphany)。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 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一个异教徒节日,是波斯太阳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和罗马 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是为了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后来,虽然 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 (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大多数教会和基督教徒都选择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但也有例外,如在亚美尼亚人们 坚持在1月6日过圣诞节;在菲律宾,人们则享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从12月16日直到次年的1月6日。
教会在每年12月24日的之夜即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庆祝耶稣诞生,该子夜弥撒就被称为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到14世纪左右被缩写为Christmas。这就是Christmas一词的来历。
在梵蒂冈,每年的圣诞节前夕,教皇本人会亲自在圣彼得大教堂主持子夜弥撒。25日零时,号角手将吹响喇叭,在教堂里聚集的各国信徒眼眶里含着热泪,以各自的语言唱出悠扬的“平安夜”为世界祈祷。
Christmas:['krɪsməs] n.圣诞节
limbo(灵薄狱):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区域
灵薄狱(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域。根据一些罗 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稣基督出生后从未接触过福音之逝者的地方。另外,灵薄狱还负责安置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 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limbo一词源来自拉丁语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 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国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但 后来因为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神学,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被排出天主教教义之中。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又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
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limbo被译成了“迷失域”,指的是潜意识的边缘。在服用超量安眠药而进入梦境时,如果死在梦境中就会由于药效作用醒不过来而进入弥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失域。
limbo:['lɪmbəʊ] n. 灵薄狱,地狱边缘,迷失域
sacrament(圣礼):面对神灵立下的誓言
古代罗马人发誓时,为了表示誓言的庄严性,往往会邀请神灵作为见证,并在神灵面前承 诺将来若是违背誓言,可任由神灵处置。这种面对神灵立下的誓言就是sacramentum,进入英语后演变为sacrament。该词的词根sacra来 自拉丁语sacrare,意思是“奉献给神,使神圣”。
sacrament一词最早应用于军事和法律领域,古罗马军队向国家元首宣誓效忠 时、原被告在法庭上宣誓时,所发的誓言就是sacrament。基督教兴起后,用sacrament一词来表示“圣礼”,最主要的两项圣礼就是“洗礼” (baptism)和“圣餐礼”(eucharist)。sacrament还可以专指“圣餐礼”。之所以将“圣礼”称为sacrament,是因为圣礼 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温人和上帝所缔结的神圣约定,提醒教徒自己在上帝面前所立下的誓言。
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的名字就来自sacrament一词。
sacrament:['sækrəm(ə)nt] n.圣礼,圣餐礼vt.立誓
cologne(古龙水):古龙水的诞生地德国城市科隆
在18世纪的德国城市科隆(Cologne),有一位名叫吉欧凡尼·玛丽亚·法利纳(Giovanni Maria Farina)的意大利理发匠。他的理发店生意十分火爆,因为他不仅擅长理发,更重要的时,他家有一个祖传秘方,可以用来调制一种特别的盥洗用水。用这种盥洗用水洗头和脸后,令人神清气爽,还留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法利纳的盥洗用水在整个科隆城都出了名,顾客们络绎不绝。甚至有一位顾客特意登门拜访,希望购买一些这种盥洗用水,因为他第二天需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希望用法利纳的盥洗用水来帮助自己显得更加精神。受此触动,法利纳先生找到了另一条致富途径。从经以后,他致力于生产这种盥洗用水,并与1709年正式推向市场。由于这种盥洗用水最早问世于科隆市,人们便将其称为“科隆水”,后来简称“科隆”(cologne),中文译为“古龙水”。
欧洲的男士们特别喜欢古龙水的香气,他们喜欢在洗澡后往身上喷洒这种清新爽快价格又不太高的“香水”,因此早期的古龙水被看作是“男用香水”。法国皇帝拿破仑就特别喜欢古龙水,据说每个月要用掉60瓶古龙水。
cologne:[kə'ləʊn] n.古龙水,科隆香水
spartan(清苦的):清苦尚武的斯巴达人
古代希腊人中的斯巴达人生活清苦,崇尚武艺。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哪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
由于斯巴达的这种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清苦的生活方式,就从斯巴达的名称Sparta中产生了形容词spartan,表示“清苦的、质朴的”。
spartan:['spɑːt(ə)n] adj.斯巴达式的,斯巴达的,清苦的,质朴的n.斯巴达人
antimacassar(椅套):避免望加锡发油污染家具的罩布
该词来自以香料闻名的印尼望加锡,望加锡(Macassar)是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省的首府,是苏拉威西岛上最大的城市。16世纪初,望加锡是印度尼西亚东部最大的贸易中心,后来更变成东南亚各岛屿中最大的城市、整个东南亚的贸易中心,贸易远至阿拉伯及欧洲等地。望加锡出产一种香料,可以用来做发油。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的发油制造商推出一种新产品,宣传说是用望加锡香料制成的,赢得人们竞相购买,也使得macassar一词成了“植物性发油”的代名词。头发擦过这种油后,闻起来固然很香;可是如果枕靠在椅子或沙发上,家庭主妇就要瞪眼了。她们为了免掉洗刷那一大片油渍的麻烦,就在椅子或泠发上铺上层罩布。从此这种罩布就被称为 antimacassar,因为它是用来“对抗”(anti)“发油”(macassar)的。
antimacassar:[,æntɪmə'kæsə] n.椅套,罩布
macassar:[mə'kæsə] n.发油,望加锡
toilet(厕所):用作梳妆台台布的小块薄麻布
很多人一看到英语单词toilet就想到“厕所”,其实,在历史上,toilet这个词跟厕所一点关系也没有。它来自法语,原本是toile(一种薄麻布)的指小形式,本意是“一小块薄麻布”,表示用来包衣服的布,后来词义演变为“梳妆台台布”,后来继续演变为“梳妆打扮”,在往后演变为“梳妆室”。由于女性经常在厕所里盥洗和梳妆打扮,所以人们又将厕所美其名曰toilet。由此可见,toilet是“厕所”的雅称,本身并不含有“厕所”之一。并且,作动词时,toilet不是“上厕所”的意思,而是“梳洗打扮”的意思。
toilet:['tɒɪlɪt] n.厕所,盥洗室,洗手间vi.梳妆,打扮,盥洗vt.给……梳妆打扮
toile:[twɑːl] n.薄麻布,一种棉质印花布
purple(紫色):古代腓尼基人发明的紫色染料
古代腓尼基人因为发明了紫红色染料而闻名历史,大发横财,连腓尼基(Phoenicia)这个名字都与紫色有关,是“紫红色国度”的意思。腓尼基人发明紫红色染料纯属偶然。据说有个腓尼基牧人,有一回从海中捡了一些海螺。煮好之后,他扔了几个给自己的猎狗吃。猎狗一咬,嘴边和鼻子上都溅上了鲜红的颜色,拿水冲洗都洗不掉。牧人仔细观察,发现是因为海螺中流出的红色汁水。他想,如果用这种颜色染布,一定不会掉颜色。于是,他又拾回一大堆这种海螺,放在水里熬,果然熬出了一种紫红色的染料。用这种染料染出的衣服,洗过多次后,依然能够保持亮丽的紫色,从不褪色。
这种海螺在腓尼基的浅海非常多,人们便用熬出的染料来染布。由于这种紫红色的布在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大受欢迎,供不应求,许多腓尼基人靠贩卖染料、布匹发了财。于是他们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以经商为生。在当时,腓尼基商人的足迹遍及地中海南北各个海港。
英语单词purple来自希腊语porphyra,原本指的是腓尼基人所生产的这种紫色染料,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紫色”这种颜色。
purple:['pɜːp(ə)l] n.紫色,紫袍adj.紫色的,帝王的vt.使成紫色vi.变成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