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两条河流之间的    

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北部有两条主要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流之间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诞生了人类早期文明之一——两河文明。这片区域在希腊语中称为mesopotamia,由mesos(中间)和potamos(河流)组合,字面意思就是“两条河流之间的”。英语单词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就来源于此。美索不达米亚的位置就是现代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指的就是两河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

  Mesopotamia:[,mesəpə'teimiə] n.美索不达米亚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esopotamia 词源,Mesopotamia 含义。

lynch(私刑):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动用私刑的美国人林奇

关于美国英语中lynch(私刑)一词的来源,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沃尔德雷普在《私刑法官面面观:美国法外暴力与惩罚》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考证。根据该书,英语中表示“私刑”的lynch一词最初来自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的一个人名。不过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该词来自贝德福得县一个名叫查尔斯·林奇(Charles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民兵上校、坚定的爱国者。1780年,当他得知英国托利党成员企图夺取蒙哥马利县一个为制造武器提供原料的锡矿时,就率部前往保护。他把那些反叛分子抓住,每人鞭打39下,而且据称还可能使用了严刑拷打的方式,迫使他们承认犯有叛国罪。这些超出法律之外的行为引起了包括托马斯·杰斐逊在内的许多人的关注。1782年,林奇本人在通信中把这种在法庭之外为谋求公正而实施的非正规做法称为lynch law,后来他还把lynch一词用作动词。由此可见,林奇不仅从事过可以被称为私刑的事情,而且还亲自带头使用该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lynch一词来自弗吉尼亚州皮茨法尼亚县一个叫威廉·林奇(William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在独立战争期间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维持秩序。1780年英国托利党在皮茨法尼亚县策划谋反,威廉·林奇和其他当地人通过非正常程序予以镇压。1811年,在接受采访时,林奇描述了描述了他与同伴折磨犯人直到认罪的细节。1836年,埃德加·爱伦·坡在其主编的杂志《南方文学信使》(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中提出威廉·林奇是第一个私刑者。

不管怎样,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弗吉尼亚人开始把动用私刑的行为称为lynch。该词随后得到了普遍应用。

lynch:[lɪn(t)ʃ] n.私刑,私刑处死vt.对……动用私刑,私刑处死,n.(人名)林奇

jeopardy(危险):胜负难分的比赛

英语单词jeopardy来自法语,原本是一个游戏术语,表示比赛、游戏时双方势均力敌、胜负难分。该单词的拼写中,jeo表示“比赛”(game),与joke同源;pard表示“部分”(part),因此该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比赛双方各据一方,势均力敌。由于双方都有或输掉比赛,因此jeopardy一词逐渐衍生出“潜在的危险、风险”的含义。

在法律领域中,jeopardy表示“被告在法庭上可能被判罪的风险”。词组double jeopardy指的是被告因为同一罪行而受到两次审判和惩罚,这是法律静止的,即“一罪不二罚”。电影《致命追缉令》(double jeopardy),受诬陷入狱的女主角正是利用“一罪不二罚”的原则,来报复诬陷自己的丈夫。

美国有一档著名的电视知识竞赛节目就叫做Jeopardy。参加节目的都是智商超高、知识超渊博的牛人。IBM公司甚至派出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参加该节目,与两位最强选手同台竞技。

jeopardy:['dʒepədɪ] n.危险,风险

bunk(废话):以废话议员而出名的美国班康县

英语单词bunk源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的名称。1820年2月25日,在美国第16届国会上,南北双方议员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费力克斯·沃克发表了冗长的讲话,并且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但沃克不肯缩短自己的讲话。他解释说,他这番长篇演讲不是说给大会听的,而是说给他的家乡Buncombe听的(talking to Buncombe),为的是使自己的讲话内容能够发表在Buncombe当地报纸上,以证明自己的勤勉工作。

因此,talking to Buncombe就成了“作空洞冗长的演讲”的代名词,后来该短语被缩写为bunkum,到了20世纪又进一步缩减为bunk,表示“废话”、“空话”。

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伍德沃的人根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

bunk:[bʌŋk] n.空话,废话;床位

bunkum:['bʌŋkəm] n.废话,空话

debunk:[diː'bʌŋk] vt.揭穿;拆穿

duke(公爵):罗马帝国时期的蛮族军事统帅

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这就是英语单词Duke(公爵)的来源。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为称号,他们统治的小国就被称为“公国”(duchy)或“大公国”(Archduchy)。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这些小国的国君一般翻译为“大公”。

欧洲现存的独立公国是卢森堡和安道尔公国。历史上的其它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丧失独立性,成为国家的一部分,其统治者也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即“公爵”(Duke)。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

英国的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国戚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duke:[djuːk] n.公爵

duchy:['dʌtʃɪ] n.公国,公爵领地

duchess:['dʌtʃɪs; -es] n.公爵夫人,女公爵

bandit(盗匪):中世纪欧洲被皇家公告剥夺公权的人

在封建时期的欧洲,各级封建领主都可以发布ban(公告),其中最高级别的是皇帝颁发的ban,被称为imperial ban(皇家公告)。与其他公告不同的是,只有皇家公告可以宣布剥夺某人的公权。这种剥夺他人公权的法律行为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bandire,是英语单词banish(放逐)的词源,而被剥夺公权的人则被称为bandito,英语单词bandit就来源于此,本意就是被剥夺公权的人。

在当时,一个人若是被剥夺公权,意味着他失去法律的保护,所有人都可以抢劫、伤害甚至杀死他而无需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别人若是帮助他,则也会被剥夺公权。被剥夺公权的人只能到当局自首,才有可能撤销剥夺其公权的公告,但有些更加严厉的公告是不可撤销的。受到这种公告惩罚的人,唯一出路就是亡命天涯,落草为寇了,所以bandit一词逐渐衍生出“盗匪”之意。

皇家公告不仅可以宣布剥夺某个人的公权,还可以宣布剥夺某座城市的公权,其他城市可以攻击、掠夺或征服这座城市。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因为德国城市多瑙沃尔特爆发的反天主教暴乱而宣布剥夺该城市的公权,从而引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

bandit:['bændɪt] n.强盗,土匪,被剥夺法律保护者,亡命之徒

banish:['bænɪʃ] vt.放逐,驱逐

outlaw:['aʊtlɔː] vt.放逐,剥夺法律保护n.被剥夺法律保护者,亡命之徒,歹徒

aquifer:蓄水层

发音释义:['ækwɪfə] n. 蓄水层;含水土层

结构分析:aquifer = aqui(=aqua,水)+fer(承受、孕育)→蓄水层

词源解析:fer←拉丁语ferre(承受、承载、孕育)

同源词:fertile(肥沃的←能孕育的),infer(推断出←内部孕育出),prefer(更喜欢←推到前面),defer(推迟←推到一边去),transfer(转移←运载至另一方),differ(不同←推到一边去)

adobe:泥砖

发音释义:['ədobɪ] n. 土砖,砖坯

词源解释:adobe←阿拉伯语al-tob(the brick,泥砖)

背景知识:生活在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由于木材匮乏,在建筑中大量使用来自尼罗河淤泥制成的泥砖(adobe)。这种泥砖盖房屋的方式流传至各地,从而产生了英语单词adobe。

相关应用:Adobe是美国著名的多媒体软件公司。该名称来源于创始人约翰沃诺克(John E.Warnock)的老家一条小河之名——Adobe Creek。

fecund:多产的

来自拉丁词根fe, 吮吸,吸奶,乳汁,拟声词,词源同female, felicity. 原义为多奶的,引申词义多产的,肥沃的。

fertile:肥沃的,能生育的

来自词根fer,带来,携带,词源同bring, infer. 引申词义肥沃的,多产的。

Irish:爱尔兰人,爱尔兰语

来自古爱尔兰语Eriu,肥沃的土地。

loam:肥沃土壤

来自古英语lam,污泥,泥沼,来自PIE*slei,黏,滑,词源同slime,slip,lime.引申词义肥沃土壤。

marl:泥灰,灰泥浆

来自古法语marle,来自拉丁语marglia,灰泥。可能来自PIE*mori,湖,湖泊,词源同marsh,mere.用于指湖边的肥沃的土壤或灰泥浆。

hobby:癖好,业余爱好

14世纪时hobby原指“小马”。在16世纪的英国农村人们狂欢时常跳一种名叫“莫利斯”(morris)的化装舞,表演者装扮成罗宾祝传奇中的人物,并在腰间系上用柳条等扎成的马形道具,舞时给人以跨骑其上而行的感觉。这种马形道具人们称之为hobbyhorse。据说,直到今天每年五朔节(MayDay)在英国康沃尔郡(Cornwall)帕德斯托(Padstow)人们都要在腰间系上传统的马形道具举行游行,欢庆春天的到来。以后,hobbyhorse又从“马形道具”转而指小孩玩的“竹马”或“木马”,并在17世纪逐渐引申为大人们的“癣好”或“业余爱

好”。美以美教派( Methodism)创始人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1703 - 1791)在讲道稿中有这样一句话:Every onehas his hobbyhorse,这句话后来变成了一个谚语,句中的hobby- horse就合有“癖好”之意,整句的意思是“人各有所好”。到了19世纪以后该词在作“癖好”解时一般都缩约为hobby,这就是hobby 一词的由来。

etiquette:礼节,礼仪   

学过法语的人从其拼写也许猜出它是法语借用词。在16世纪法语中,etiquette原指“标签”,“签条”。其实英语单词ticket(票,标签)亦源于此。法国的官庭礼节一度极为繁琐,每有盛宴就要发给宾客一张纸条或卡片,上面写着应遵循的礼节和应穿何种衣服等,这种纸条或卡片亦称etiquette。以后该词义进而引申为“礼节”或“礼仪”。当etiquette于1750年左右进入英语时,英语就借用了这个词义。一些英国作家,如切斯特菲尔德( Lord Chesterfield,1694 - 1773)和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 - 1797)等用得很多,起了很大的推广作用。美国评论社交礼仪的权威波斯特(Emily PricePost,1872 - 1960)曾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Etiquette,从1922年首次出版到她去世时已出了10版,印刷达90次之多。因此,etiquette虽然保留了原法语拼写形式,但却是英美人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其词义至今无甚变化,仍指“礼节”或“礼仪”。

bunk:空话,骗人的鬼话

1820年2月25日美国第16届国会就奴隶制问题,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如密苏里)建立奴隶制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密苏里要求以奴隶州(实行奴隶制的州)加入联邦。北方议员强烈反对。最后由于南北两方议员争执不休,有人提出一项折衷方案:吸收密苏里为奴隶州,缅因为自由州。

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沃克(Felix Walker费力克斯 )发表了冗长的讲话,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沃克不得已中断讲话并表示歉意。他解释说,他作此长篇发言不是为了讲给大家听,而是为了发表在Buncombe的地方报上。他说,“1 was talking for/to Buncombe.”

就这样,talking for/to Buncombe这一短语成了talking nonsense(发空论)的同义语。尔后该短语被缩略成bunkum,到了20世纪又简化为bunk,用以表示“空话”、“废话”、“骗人的鬼话”等义。实际上,bunk(um)可以说是Buncombe这一地名的变体和缩略。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Henry Ford,1863 - 1947)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William E.Woodward伍德沃的人针对福特写了《骗人的鬼话》(Bunk)一书。他在书中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这或许是人们看到许多社会现象需要予以揭露(they see so much that needs debunking)的缘故吧。

英语另有一个意为“床铺”或“铺位”的bunk是词源截然不同的一个词,该词可能系由bunker(箱)逆构而成。

budget:预算

该词原义为“皮包”或“钱袋”,它源自拉丁语bulga(皮包),但却是通过法语指小词bougette(钱袋)进入英语的。我们从辞书里尚能查到这一古义。旧时店主把钱放在钱袋里,做预算时就得先打开钱袋,数一数现金。据说从前英国财政大臣在议会上提出预算时也有个习惯:先打开皮包( open the budget),取出有关文件。于是人们就常常将“皮包”同“预算”相联系。久而久之“budget的词义逐渐引申为“预算”或“预算案”。至今英语还保留着open the budget 一语,但它已丧失原义,现仅用于引申义“向议会提出预算案”。

关于budget词义的这种演变还有另外一种解释。1733年英国财政大臣沃波尔爵士(Robert Walpole,1676 - 1745)提出一项不得人心的消费税议案。有一本政治小册子将他比作“集市上打开假药包的江湖医生”(a mountebank at a fair opening his budgei of crank medicines)。从此以后budget就和政府财政预算联系起来了。

英语另有一个词bulge(膨胀)和budget是同源词,也是源于拉丁语bulga的。

bless:祝福,祈福

究其根源,bless和blood(血)有些亲缘关系,甚而可以说是出自同源的词。bless在古英语作bletsian, bledsian,原义为to consecrate by means of blood sacrifice(以血祭圣化)。古时祭献往往采取血祭的形式,因为献祭者认为血的潜能可以使土地肥沃,可以洗涤罪污、赎免罪愆。嗣后,宗教祭献不再用活牲作祭品,词义中所含的“血祭”这一成分也就随之消失,这样该词就作“使神圣化”解了。到了13世纪时词的形式演变为blessen。后来由于人们将它与bliss(极乐,天赐之福)一词相联系,所以又被赋予了“祝福”、“祈福”等义。

sherry:雪利酒

sherry(雪利酒)是从西班牙的一个城市名来的。

现在西班牙的赫雷斯德拉弗特拉(Jerez de la Frontera)过去叫Xeres.一度为罗马人占据,Xeres这一名字也是罗马大将凯撒(Caesar)的变形,这个海港城市周围是肥沃的平原,遍布大面积的葡萄园,盛产一种浅黄色或深褐色的葡萄酒,酒名就是以该城市名Xeres命名的。后来Xeres演变为Jerez.16世纪时,这个词进入英语,当时按照西班牙语的语音写做sherris,但后来英国人觉得sherris听起来很象复数,于是就把它改成了今天的sherry。

sherry(雪利酒):盛产葡萄酒的西班牙城市

sherry(雪利酒)是西班牙产的一种烈性白葡萄酒,其名来自西班牙城市赫雷斯德拉弗特拉(Jerez de la Frontera)过去的古名Xeres。这个海港城市周围是肥沃的平原,遍布大面积的葡萄园,盛产一种浅黄色或深褐色的葡萄酒,酒名就是以该城市名Xeres命名的。后来Xeres演变为Jerez。16世纪时,这个词进入英语,当时按照西班牙语的语音写做sherris,但后来英国人觉得sherris听起来很象复数,于是就把它改成了今天的sherry。

sherry:['ʃɛri] n.雪利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