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ssassin(刺客):中世纪时著名穆斯林暗杀组织阿萨辛

中世纪时期,在阿富汗至叙利亚山区,活跃着一个穆斯林异端教派阿萨辛(Hashshashin),由穆斯林右边极端分子组成,以其暗杀活动闻名于世。欧洲的十字军就曾经深受其害。该组织的创始人为突厥籍的波斯人哈桑·萨巴赫,即大名鼎鼎的“山中老人”,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就曾提到这位“山中老人”。《马可波罗游记》也曾对“山中老人”及阿萨辛有详细描述。

据记载,山中老人为了培养刺客,在一个隐秘的峡谷中斥巨资修建了一个“极乐园”。园子里长满奇珍异果,修建有富丽堂皇的楼台亭阁,里面住着精通音律的妙龄少女,随处都有美酒、蜜糖。山中老人平时在训练时,会不时向受训者讨论伊斯兰先知所提到的“极乐园”。然后在特定日子,让受训者吸食一种特殊的毒品。趁他们昏迷之际,将其移入极乐园。受训者苏醒后,就会以为自己真的身处传说中的极乐园。受训者在极乐园中尽情享乐几日后,又会被再次麻醉,移出极乐园。从此以后,受训者会心甘情愿供山中老人驱使,以求死后长住极乐园。

山中老人让受训者吸食的毒品在阿拉伯语中叫做hashish,所以该组织被称为Hashshashin,本意是“吸食hashish的人”。英语单词assassin就是由阿拉伯语Hashshashin演变而来的。

assassin:[ə'sæsɪn]n.刺客,暗杀者

assassinate:[ə'sæsɪneɪt] vt.暗杀,行刺

assassination:[əˌsæsɪˈneɪʃn] n.暗杀,行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ssassin 词源,assassin 含义。

heroin(海洛因):吸食后令人感觉像英雄的毒品

你能想到毒品heroin(海洛因)和表示“英雄”的单词hero有关吗?没错,其实它们来源相同,都来自希腊语heros(半神)。19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化学家Paul Dresser教授最早发现heroin这种化学物质时,发现吸食这种物质后令人产生一种飘飘然的快感,仿佛变成了神通广大的英雄一般,因此将这种物质命名为heroin,中文译为“海洛因”。

heroin:['herəʊɪn] n.海洛因,二醋吗啡

drug:药品,毒品

词源同dry, 干。原指干草药,香料等物品。俚语义毒品,麻醉药。

heroin:海洛因

heroin直接借自德语,原为商标名,汉语音译为“海洛因”。这种毒品是德国一家颜料厂的研究室主任Paul Dresser教授于1897年左右发现的。其名称heroin则是根据意为“英雄”的希腊语heros杜撰的,这显然是因为该物具有亢奋作用,服用后使人短时间内有飘飘然之感(feel like a hero)。其实,另一英语单词hero(英雄,勇士)一词亦源于希腊语heros。

assassin:凶手,刺客   

大约在公元1090年,在波斯出现了一个穆斯林秘密团体,称伊斯迈里藏( Ismaili)。其刨建人名叫Hasan benSabah,他从地势险峻,常人无法进去的山寨指挥暗杀活动,企图以此恐怖手段主宰伊斯兰世界,所以该教派的历代首领都被称作“山岳老人”(The Old Man of the Mountains)。在他手下有一大批狂热信徒,立誓要把异教徒杀绝。他们暗杀的主要对象是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徒,尤其是基督教领袖。十字军东侵,前后八次,历时近二百年(1096 - 1291)。就在这近二百年间,该秘密团体成员先是活跃于波斯和伊拉克,以后活动又扩及到叙利亚一带,专门刺杀十字军。据说这些人在进行凶杀活动之前,其首领让他们服用海吸希(hashish),即印度大麻(hemp),一种起麻醉作用的毒品。因此,人们给他们起了个浑名hashshashin,在阿拉怕语中的意思是“服用海吸希的人”(hashish - eaters/users)。该词进入中世纪拉丁语时作assassinus,17世纪传人英语则作assassin。在史书上assassin专指上述“穆斯林秘密团体成员”。以后,作为对他们凶杀行为的报复,基督教徒用assassin来表示“凶手”,“刺客”,保留了它在历史上原先的含义,随后又从assassin派生出assassinate(暗杀),assassination(暗杀)等词。

thug:恶棍,暴徒

这个词的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印度一个以谋财害命为职业的宗教组织,其成员都是印度教破坏女神卡莉(Kali)的狂热信徒。他们四处杀人抢劫。和结成团伙的当今匪徒一样,他们派有眼线,专门探寻目标。他们尾随有钱的单身旅客,或设计骗取他的信任,与他结伴同行,然后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将他勒杀,劫其财物,断其手足后将之掩埋,其手段之凶狠残忍和行凶拦劫的路贼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仅在于他们宗教狂热为幌子进行活支,按规定的秘密方式杀人,用掠来财物的一部分供奉他们所崇拜的破坏女神;他们组织严密,还使用暗语,并向政府官员行贿以求得庇护。英国人根据意为“贼”和“骗子”的兴都斯坦语thag,梵文 sthaga 杜撰了 thug 一词,作为这伙宗教暴徒的婉称。据有关资料所载,thug 在印度进行恐怖活动为害旅客长达六百年之久。 据粗略统计,19世纪初期暴徒人数约有五六千之多。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采取了有力的镇压措施,412人被绞死,2844人被判无期徒刑,但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thug 在印度才完全绝迹。然而,或许是因为thug一词中的音组 -ug 常常使人联想到某种象征性贬抑含义,如 ugly (丑陋的),bug(臭虫,窃听器),drug (成瘾性致幻毒品),mug(愚人,容易受骗的人),plug(射击),pug(哈巴狗)等,thug 一词却保留了下来,成为英语词汇的一分子,泛指“流氓”、“恶棍”、“暴徒”、“心狠手辣的职业杀手”等,它完全丧失了原先带有的宗教含义。此后,从thug 还派生出了thuggee (杀人越货的行为),thuggery (谋财害命)等词。这些词在美国用得很少,但在英国却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