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Uranus(天王星):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

希腊神话中,天神乌拉诺斯(Uranus)诞生于大地女神盖亚,掌管天空。乌拉诺斯是盖亚的儿子,也是她的丈夫,是十二泰坦神、独眼巨人与百臂巨人的父亲。

乌拉诺斯贪恋权力,把盖亚与他所生的所有孩子都束缚在盖亚体内。盖亚十分愤怒,就号召孩子们起来反抗。其他孩子慑于父亲淫威,不敢有所表示,只有最小也是最强壮的儿子克洛诺斯答应帮助母亲推翻父亲。盖亚交给克洛诺斯一把锋利的石镰刀,让他埋伏好。等到乌拉诺斯在盖亚身上发泄淫威时,克洛诺斯手持镰刀,一刀就隔断了乌拉诺斯的命根子。乌拉诺斯惨叫一声,逃到了天上,从此再不敢回到地上。

乌拉诺斯的名字Uranus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天”,由词干uran-(天)和名词后缀-us构成。英语中表示“天”的词根uran-就来源于此。在天文学上,Uranus表示“天王星”。天王星的位置在土星(Saturn)外侧,而土星在木星(Jupiter)的外侧。在古罗马神话中,Saturn(农神萨图恩,等于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是Jupiter(天神朱庇特)的父亲,所以有科学家便建议依序用克洛诺斯的父亲乌拉诺斯的名字Uranus来命名天王星。除此以外,化学元素铀(uranium)也是以Uranus命名的。

词根uran-:天,天体

Uranus: [ˈjʊərənəs]n.天王星,天神乌拉诺斯

uranium:[jʊ'reɪnɪəm]n.铀元素

uranolite:['jʊrənəʊlaɪt]n.陨石。记:urano天+lite小东西→天上飞来的石头

uranology:[,jʊərə'nɒlədʒɪ]n.天体学。记:uran天+ology学科→关于天体的学科

uranometry:[,jʊərə'nɒmɪtrɪ] n.天体测量学。记:uran天+metry测量→测量天体的学科

uranography:[jʊrə'nɒgrəfɪ]n.天象图学。记:urano天+graphy描绘→天象的描绘。

uranoscopy:[jʊ'rɑ:nəskəpɪ]n.天体观察。记:urano天+scopy观察→天体观察。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Uranus 词源,Uranus 含义。

argus(警惕的人):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阿尔戈斯

阿尔戈斯Argus是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他有100只眼睛,分布在全身,可以观察到各个方向发生的事情,即使睡觉时也有两只眼睛睁着。据说有一次宙斯下凡勾引凡间美女伊娥,为了遮人耳目就变出一团云雾笼罩在周围。天后赫拉心生怀疑,驱散云雾,宙斯赶紧将伊娥变出一头雪白的小母牛。赫拉看穿了宙斯的诡计,假意喜欢这头牛,要求宙斯把这头牛送给自己作宠物,然后派阿尔戈斯严密监视小母牛。宙斯派自己的儿子,神使赫尔墨斯前去解救伊娥。赫尔墨斯用笛子吹出动听的音乐,还给他讲潘神追求宁芙仙女不成最后发明潘神萧的故事,引诱阿尔戈斯闭上所有眼睛入睡。赫尔墨斯趁阿尔戈斯睡着后砍下了他的头,救出了伊娥。后来赫拉将阿尔戈斯的100只眼睛转移到她最宠爱的鸟——孔雀的尾羽上。从此以后,孔雀的尾羽上长满了眼睛一样的美丽花纹。

阿尔戈斯的名字在希腊语中是Argos,含义是“(目光)明亮的”。在英语中,argus用来比喻“警惕的人”。英国海军二战前的一艘航空母舰、美国2012年推出的一款无人驾驶侦察机都叫做Argus。

argus:['ɑːgəs] n.警惕的人,百眼巨人

argus-eyed:adj.警惕的,目光敏锐的

Medea(狠毒女人):由爱转恨的复仇女巫美狄亚

美狄亚(Medea)是希腊神话中的科尔基斯公主,伊阿宋的妻子,神通广大的女巫。 希腊英雄伊阿宋(Jason)为了夺回王位,率领赫拉克勒斯等众多英雄,乘坐阿尔戈号大船前来盗取金羊毛。美狄亚与他一见钟情。为了帮助自己的心上人,她背叛了父亲,施展巫术降伏了守卫金羊毛的公牛和毒龙,盗走了金羊毛。当父亲率领军队追来时,她残忍地杀死了弟弟,并将其碎尸扔入海中,然后乘父亲忙着收尸之际,与伊阿宋逃回了希腊。

伊阿宋和美狄亚回到希腊,发现伊阿宋的父亲已经被篡位的叔父珀利阿斯害死。为了复仇,美狄亚向珀利阿斯的两个女儿谎称自己拥有返老还童的法术。珀利阿斯的两个女儿上当了,配合美狄亚将珀利阿斯扔进大锅里活活烫死。伊阿宋和美狄亚因此被逐,流亡至科林斯。然而,在科林斯,伊阿宋却背叛了美狄亚,欲同科林斯公主结婚,将美狄亚驱逐出去。走投无路、悲愤难抑的美狄亚制定了残忍的报复计划,毒死了公主新娘和她的父亲,又亲手杀死了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留下了失去新娘、断绝子嗣的丈夫伊阿宋独自痛苦的生活。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根据传说编写了著名剧作《美狄亚》,使美狄亚这个人物形象广为流传。从此以后,美狄亚的名字Medea成为了“狠毒女人”的代名词。而伊阿宋的名字Jason成了“负心汉、薄情郎”的代名词。

Medea:[mi'diə] n.美狄亚,狠毒女人

Jason:[ˈdʒeɪsən]n.詹森,伊阿宋,负心汉。

narcissism(自恋):因自恋而化为水仙的美男子纳西索斯

希腊神话中,纳西索斯Narcissus是河神Cephisus和宁芙仙女Liriope的儿子,长得非常俊美,却十分高傲,对自己在水中倒影自恋不已,对任何姑娘都不动心。森林女神Echo爱上了他,却因为受到赫拉的惩罚丧失了语言能力,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的最后一个音。Echo偷偷地跟着Narcissus,渴望能表达出自己的爱慕之情。面对只能重复别人的话的Echo,Narcissus同样高傲而又无情地拒绝了。伤心的Echo终日在山谷中游荡,日渐消瘦。终于有一天,她的身体完全消失了,只剩下空洞的回音在山谷中飘荡。这就是Echo后来成为“回音”的由来。为了惩罚他,报应女神 Nemesis施展法力,使他迷恋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自恋成性的Narcissus最终在顾影自怜中抑郁而死,化为水仙花,依然留在水边守望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从此以后,Narcissus成为“自恋狂”的代名词,并衍生了英语单词narcissism(自恋)。

narcissus:[nɑr'sɪsəs] n.水仙,自恋狂,纳西索斯

narcissist:[nɑː'sɪsɪst] n.自恋者,自我陶醉者

narcissism:['nɑːsɪsɪz(ə)m; nɑː'sɪs-] n.自恋,自我陶醉

noon(中午):基督教徒在“第9时”的祈祷

在古罗马,人们把白天分成12个小时,从早晨6点钟开始,到傍晚5点整。基督教在罗马兴起后,基督徒每天都要祷告,一般祷告7次,其中白天有4次,时间为6点、9点、12点和下午3点,在拉丁语中分别叫做Prime(初时)、Terce(第3时)、Sext(第6时)、None(第9时)。英语单词noon就来自拉丁语None,本来指的是下午3点整,但后来由于祷告时间的改变而变成了中午12点。

原来,基督教中有个为期40天的大斋节,以纪念耶稣曾经在旷野中禁食40天。在大斋节期间,基督教徒每天只能吃一餐,并且必须在白天的四次祷告都做完以后才能进餐。白天最后一次祷告(None)的时间原本是下午3点,但很多人实在饿得不行,坚持不到下午三点。于是,在12世纪时,有人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将白天的四次祷告统统提前三个小时,早晨3点钟就开始做白天的第一次祈祷(Prime),反正饿着肚子也睡不着。这样,白天最后一次祷告(None)的时间就变成了中午12点,大家就可以在中午12点吃饭了。从此以后,英语单词noon的概念也随之改变,从下午3点整变成了中午12点。

noon: [nuːn] n.中午,正午,全盛期

afternoon: [ɑːftə'nuːn] n.下午,午后

common(平民):贵族和教士外的普通人

单词common源自古法语comun和拉丁语communis,表示“普通的,平常的,公共的,共同的”。英语单词commune(公社)、community(社区)、communicate(通讯,交流)等均源于此。

历史上的“第三等级”指的就是commons,即除教士和贵族外的所有平民。在欧洲历史上,教士和贵族地位特殊,一个属于精神政权即教会的统治阶层,一个属于世俗政权的统治阶层,除此以外的所有人都属于同一等级,即平民等级,即使是依靠产业革命取得大量财富的新型资产阶级也算是平民。法国大革命前召开的三级会议就是指包括了贵族、教士及平民三大等级的全体国民代表大会。

common:['kɒmən]adj.普通的,平常的,一般的,共有的n.平民,公有地

common hero:平民英雄

common sense:常识

February(二月):古罗马的牧神节

在基督教传入罗马之前,每年2月13日至15日,古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牧神节(Lupercalia)。人们将这一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人们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同时也希望洗掉一切晦气和烦恼,在新的一年得到好运和好收成。这一天,人们还会象征性地用羊皮鞭抽打那些希望怀孕的妇女,以象征净化妇女的身体,使其更加容易受孕和生产。除此以外,人们还将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该节日是情人节的前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才被情人节代替。

由于人们在牧神节要进行净化仪式,所以该节又被称为Februalia(净化节,菲勃卢姆节),来自拉丁语februa(净化)。英语单词February(二月),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month of Februalia)演变而来。

February: ['fɛbrʊ'ɛri] n.二月

police(警察):负责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的组织

单词police最初和policy是同一个单词,其含义与“警察”、“政策”都没有关系,而是表示civil administration(城市管理)。该词来自拉丁语politia(城市管理)和希腊语polis(城市)。英语词根polis就来源于此。早在13世纪,法国就出现了专门维持社会治安的武装力量。1254年,路易九世创立“夜间巡警队”。1337年,腓力六世创立“法国骑兵团”,后来改名为“宪兵骑警队”。但是这些武装力量都还没有以police命名。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创立了“警察副总监”官职,首次用police一词来表示当时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的武装力量。从此以后,单词police才含有了“警察”的含义。

1828年,在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Robert Peel爵士的主持下,英国通过“大都市警察法案”(Metropolitan police act),率先建立了现代警察制度。第二年,他组建了伦敦警察部队。从此以后,表示“警察”的police一词开始在英国广为使用。

metropolis: [mɪ'trɒp(ə)lɪs] n.大都市,首府,重要中心。记:metro=matri,母亲+polis城市→母城→大城市,首府

metropolitan: [metrə'pɒlɪt(ə)n] adj.大城市的,首府的n.大城市人,宗主国的公民

cosmopolis:[kɒz'mɒp(ə)lɪs] n.国际都市。记:cosmo=cosmos,宇宙的,世界的+polis城市→世界性的城市→国际都市

police:[pə'liːs] n.警察,警方,治安adj.警察的vt.管辖,维持……的治安

blurb(大肆宣传):一本图书护封上宣传画中女孩的名字

在20年代初期,出版社在向市场推介新书时,往往会在新书上包上一个护封,在上面印刷对该书的简介,往往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1907年,在图书行业协会年度午餐会上,美国著名幽默作家吉利特·伯吉斯(Gelett Burgess)的新书《你是个陈腐的人吗?》(are you a Bromide?)的护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护封正中央是一个丰满少女的半身画像,少女把右手做出喇叭状放在嘴边,仿佛正在大声吆喝。画像左边写着“Miss Blinda Blurb”(比琳达·Blurb小姐),右边写着“in the act of blurbing”(正在blurbing),上边写着“yes, this is a ‘BLURB’!”(没错,这就是一个BLURB!)。在画像最下面这是对该书的大肆赞美和吹嘘之词。伯吉斯通过这种自嘲的方式来嘲讽当时图书出版界的浮夸之风。这份护封中反复出现的blurb及其暗含之意一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印在图书护封上的广告称为blurb,还用它来比喻大肆宣传。

blurb:[blɜːb] n.大肆宣传,吹捧广告;印在图书护封上的广告vt.大肆宣传,夸大

ace(第一流的):扑克牌中的A

人们通常认为,西方的扑克牌(poker)源自意大利的塔罗牌。除了大小鬼两张副牌外,共有52张正牌,分成四个花色。除了1-10等数字牌外,还有K、Q、J三种人头牌。其中K代表King(国王),Q代表Queen(王后),J代表Jack(勇士)。其中,表示数字“1”的牌用字母A表示,英语中叫做ace,意思就是“一”,来自法语和拉丁语as(一)。ace除了可以表示扑克牌中的A外,还可以表示骰子中的一点。由于ace代表最小的分值,所以ace原本含有“坏运气”、“无用的东西”等含义。

在法国大革命后,人们修改了扑克牌的游戏规则,使A比K大,作为“底层人民推翻君主”的象征。从此以后,A成了最大的牌。相应的,单词ace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王牌、佼佼者”的意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ace还被用来表示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王牌飞行员。在网球比赛中,发球直接得分也被称为“ace球”。

ace: [eɪs] n.幺点,佼佼者,王牌,直接得分的发球adj.一流的,极好的v.发球直接得分,击败,得高分,顺利通过考试

assassin(刺客):中世纪时著名穆斯林暗杀组织阿萨辛

中世纪时期,在阿富汗至叙利亚山区,活跃着一个穆斯林异端教派阿萨辛(Hashshashin),由穆斯林右边极端分子组成,以其暗杀活动闻名于世。欧洲的十字军就曾经深受其害。该组织的创始人为突厥籍的波斯人哈桑·萨巴赫,即大名鼎鼎的“山中老人”,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就曾提到这位“山中老人”。《马可波罗游记》也曾对“山中老人”及阿萨辛有详细描述。

据记载,山中老人为了培养刺客,在一个隐秘的峡谷中斥巨资修建了一个“极乐园”。园子里长满奇珍异果,修建有富丽堂皇的楼台亭阁,里面住着精通音律的妙龄少女,随处都有美酒、蜜糖。山中老人平时在训练时,会不时向受训者讨论伊斯兰先知所提到的“极乐园”。然后在特定日子,让受训者吸食一种特殊的毒品。趁他们昏迷之际,将其移入极乐园。受训者苏醒后,就会以为自己真的身处传说中的极乐园。受训者在极乐园中尽情享乐几日后,又会被再次麻醉,移出极乐园。从此以后,受训者会心甘情愿供山中老人驱使,以求死后长住极乐园。

山中老人让受训者吸食的毒品在阿拉伯语中叫做hashish,所以该组织被称为Hashshashin,本意是“吸食hashish的人”。英语单词assassin就是由阿拉伯语Hashshashin演变而来的。

assassin:[ə'sæsɪn]n.刺客,暗杀者

assassinate:[ə'sæsɪneɪt] vt.暗杀,行刺

assassination:[əˌsæsɪˈneɪʃn] n.暗杀,行刺

dollar(美元):捷克波西米亚地区铸造的银币

1519年,在波西米亚(位于今捷克共和国境内)一个名叫Joachimstal的小镇附近,有一座银矿开始制造银币。人们将这里铸造的银币取名为Joachimster。这种银币广泛流通,其冗长的名字后来简化为taler。在荷兰及德国南方,taler一词演变成daler。进入英语后,其拼写形式变成了现在的dollar,用来泛指任何一种外国货币,特别是西班牙铸造的古银币。

美国独立之前,北美殖民地并没有统一的货币,使用最广泛的是一种被称为“八分币”的西班牙比索。在英语中,这种西班牙比索也被称为dollar。美国独立后,在1785年召开的大会上,毛里求斯总督和托马斯·杰弗逊建议用dollar作为美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因为dollar一词已经广为人知,而与英国的任何货币无关。从此以后,dollar就成了美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即所谓的“美元”。

dollar: ['dɒlə] n.美元

bonus(奖金):股票持有人除股息之外的更多收益

1733年,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一家名叫乔纳森的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即为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早期人们对股票还不熟悉,为了劝说人们购买股票,证券交易商会大力向人们解释购买股票的各种收益。其中最基本的一项收益是“股息”(dividend),即股票持有人可以按照预定的比率,根据所购买的股份从所投资的公司的盈利中获得收益,就像从银行存款中获得固定比率的利息一样。另外,与银行存款不一样,在派发股息之后,如果公司还有盈余,股票持有人还有可能进一步瓜分盈余,获得更多收益。当时,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对应单词用来表示这种股息之外的更多收益。于是证券交易商们借用了拉丁语中的bonus一词。该词的本意是“好处”(good),英语中表示“好”的词根bene就与此同源。从此以后,bonus一词就成为了对这种更多收益的称呼,中文一般翻译为“红利”。“股息”(dividend)和“红利”(bonus)的区别在于:股息是预先确定收益率的,而红利是没有固定收益率的,可以上下浮动。收益率确定的股票称为“优先股”。股份公司在派息分红时,首先按照固定收益率向优先股股东发放股息;发完股息后,如果还有盈余,则还可以在扣除企业发展积累金后进一步向普通股东发放红利。

现在,bonus一词早已经超越了股票领域,用来泛指固定收益外的各种更多收益,如奖金、给退伍军人发放的一次性费用等,甚至还成为了贿赂的暗语,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说的“意思意思”。

bonus:['bəʊnəs] n.奖金,红利,津贴,额外收益

dividend:['dɪvɪdend] n.股息,被除数

confetti(婚礼上的彩色碎纸):狂欢节游行时抛撒的糖果

在现代婚礼上,我们常常见到人们往新人身上抛撒彩色碎纸的场面。这种做法源自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意大利,狂欢节时常常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和围观群众常常会相互抛撒小物品以表达欢乐之情。有钱的贵族往往会抛撒糖果,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confetti,是confetto(糖果)的复数形式。而没钱的穷人们为了嘲弄贵族则常常扔臭鸡蛋来代替糖果,结果双方经常在游行时发生争吵斗殴。意大利当局为了避免冲突,曾多次下令禁止在狂欢节游行时抛撒臭鸡蛋等物品,但穷人往往会用其他类似物品加以代替。这种情况直到1875年才终于有所改变。这一年,一位聪明的米兰商人在狂欢节之前向工厂采购了大量原本是无用副产品的彩色碎纸屑,并在狂欢节上向群众销售,用作游行时抛撒的物品。由于这种碎纸屑对人体无害,又充满喜庆,因此大受欢迎。从此以后,在狂欢节游行中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就逐渐流传开来。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还拓展至狂欢节之外的其他场合如婚礼。由于这种碎纸最初是用来代替糖果的,所以在意大利语中也被称为confetti。英语单词confetti便来源于此,同源的单词还有confection(糖果)。

confetti:[kən'fetɪ]n.(婚礼、狂欢节中抛撒的)五彩纸屑;(旧时狂欢节或庆祝场合抛撒的)糖果

confection:[kən'fekʃ(ə)n]n.糖果,蜜饯

carpet(地毯):用拆散的碎布料制成的粗布

英语单词carpet来源于意大利语carpita,与拉丁语carpere(撕扯)有关,本意是“用拆散、撕开的碎布料制成的粗布”,原本用作桌布或床罩。15世纪时,有位贵妇人发现,把这种粗布铺在冰冷的地板上有御寒效果,并且既可以坐也可以跪。从此以后,将carpet铺在地板上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carpet因而就产生了“地毯”的含义

carpet: ['kɑːpɪt] n.地毯,地毯状覆盖物vt.在……上铺地毯

boudoir(闺房):欧洲贵妇心情不佳时独处的内室

在中世纪欧洲的上流家庭中,妇女或成年女子的闺房通常都是套间,包括好几个连在一起的房间。其中一些房间可以用来接待客人,但那些用来就寝、洗浴、更衣的房间是女主人的私人空间,客人不应该进入。女主人心情不佳、想独处时就躲到这种内室中。因此法语中将这种房间称为boudoir,来自法语bouder(生气、撅嘴),字面意思就是“生气、不想见客时的房间”。英语单词boudoir直接来自法语,在维多利亚时代用得最多,指的是上流家庭中女子晚上休息的内室,与此相对的是drawing room,指女性闺房中的会客室。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少数富豪家庭外,很少有人为家中的每一名女眷提供一套闺房,所以boudoir一词现在通常只表示女性的卧室。除此以外,boudoir还可以表示复古而华丽的卧室装饰风格。

boudoir:['budwɑr] n.闺房、内室,古代贵妇的卧室

just-(正义):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

在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是忒弥斯(Themis),是天神乌拉诺斯和 大地女神盖亚所生,十二泰坦神之一,宙斯的第二任妻子。在古罗马神话中,正义女神的名字叫做“朱斯提提亚”(Justitia)。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的塑 像经常出现在法院中。她的形象通常是身披白袍,双眼蒙布,左手提一秤,右手举一剑。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代表理性判断,不受感官和人情影响; 秤象征公平;剑表示严厉制裁。造像的背面往往刻有古罗马的法谚:“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据传说,有一次众神失和,争论不休,没有人能够进行调解裁决。朱斯提提亚挺身而出,用白布蒙眼,为众神进行裁决。从此以后她就成为了正义女神,专司律法裁决。

从朱斯提提亚的名字Justitia中产生了词根just、jur(法律、正义)、just(公正的)等诸多与法律相关的词汇。

just:[dʒʌst] adj.公正的,公平的,合理的,正直的,正义的,正确的adv.只是,仅仅,刚刚,正好,恰好,实在

justice:['dʒʌstɪs] n.正义,司法,法律制裁,法官,审判员

justify:['dʒʌstɪfaɪ] vt.证明……是正确的,替……辩护vi.证明合法

jury:['dʒʊərɪ] n.陪审团

injure:['ɪndʒə] vt.伤害,损害。记:in表示否定,jure=just公正的,对人不公正就是损害他人

juridical:[dʒʊ'rɪdɪk(ə)l] adj.司法的,法院的,裁判的,

jurisdiction:[,dʒʊərɪs'dɪkʃ(ə)n] n.司法权,审判权,管辖权

palladium(钯,守护神):特洛伊的守护神帕拉斯·雅典娜

希腊神话中,战争女神雅典娜(Athena)出生时就全副武装,所以她小时候喜欢的 并不是一般女孩子喜欢的文静游戏,而是真刀真枪的格斗。有一次她与自己的好朋友、河神法厄同的女儿帕拉斯(Pallace)用长矛练习格斗。两个女孩打得 正酣时,宙斯看到了这一切,担心自己的女儿受伤,于是就在两人之间降下了一面羊皮盾牌,护住了雅典娜。结果帕拉斯的长矛被盾牌挡住,而正当她为这突然出现 的盾牌纳闷时,雅典娜的长矛已经刺穿了她的身体,雅典娜因为误杀了自己的朋友而伤心不已。为了纪念她,雅典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帕拉斯·雅典娜 (Pallace Athena),并为帕拉斯制作了一尊雕像并放在宙斯的神像前。

特洛伊国王伊罗斯在修建特洛伊城时,祈求先祖宙斯的兆示,看神灵是否同意他的建城计 划。第二天,伊罗斯在自己的帐篷前捡到从天上落下的帕拉斯神像。这意味着宙斯同意将该城置于他及其女儿雅典娜的庇护之下。从此以后,这尊帕拉斯神像就成了 特洛伊的守护神。英语单词palladium就来自帕拉斯的名字,表示“守护神”。著名化学家Wollaston用它来命名他新发明的金属元素钯。

palladium:[pə'leɪdɪəm] n.金属元素钯,守护神

palladian:[pə'leidjən] adj.帕拉斯·雅典娜的,有智慧的,有学问的,帕拉弟奥建筑风格式的

apostate(变节者):基督教中的叛教者

英语单词apostate原是一个基督教中的专用名词,用来表示曾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但后来背弃信仰的叛教者。它来自希腊语apostenai,由apo(away from)+stenai(stand)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站到一边,远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apostate是古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统治者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联名签署了著名的《米兰 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官方名义上的承认,迅速发展,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受洗礼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然而等到君 士坦丁大帝的侄儿尤利安上台时,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受到重挫。

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严格基督教教育下长大,但后来却转向希腊罗马的传统多神信仰。 他师承于新柏拉图主义,崇信神秘仪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视为国教。他上台后就实行反大公教会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 端,大肆攻击正统派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 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因此尤利安被基督教会称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现在,单词apostate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可以用来泛指一切背弃信仰的人。

apostate:['æpəsteɪt]n.变节者、脱党者、叛教者adj.变节的、脱党的、叛教的

apostasy:[ə'pɒstəsɪ]n.变节、脱党、叛教

Christ(基督):基督教中的“救世主”

英语单词Christ源自希腊单词khristos,是对希伯来语mashiah的 意译。希伯来语mashiah的意思就是the anointed(被膏立者),大写的Mashiah用来特指上帝指派的救世主。从Mashiah经过希腊语、拉丁语直接产生了英语单词 Messiah(弥赛亚,救世主),而对mashiah的意译则产生了英语单词Christ(基督),其实它们同源同意,只是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路径而已。 不过,Christ现在是基督教的专用名词,专指耶稣(Jesus),因为基督教相信他就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被上帝派来为世人赎罪的。而犹太教并不 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相反,他们对自称“弥赛亚”的耶稣相当愤怒,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尤其是犹太教中掌权的祭司们,担心耶稣会剥夺他们的领导权,因此他们 率领愤怒的犹太暴民,向当时统治耶路撒冷的罗马总督施加压力,逼着他处死了耶稣。从此以后,基督教就和犹太教结下了梁子,犹太人成了基督教徒心目中杀害耶 稣的罪人,这就是基督教世界反犹太人思想的主要原因。

Christ:[kraɪst]n.基督,救世主,耶稣

Messiah:[mə'saɪə]n.弥赛亚,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