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patron(赞助人):掏钱资助艺术家的贵族

在古代,艺术家的日子不好过。因为艺术品既不能拿来充饥,又不能拿来保暖,所以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能给艺术家带来稳定的收入。艺术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上流人士的资助。那些达官贵人欣赏某位艺术家的才华,就会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作品。这种购买艺术家的作品、资助艺术家的人就被称为patron(赞助人、保护人)。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patronus(守护神、保护人),词根是pater(father,父亲)。英语单词patrician(贵族)与此同源。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人绝不仅仅是买家,而是他们的恩人和庇护人,故称之曰patron。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二百年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美第奇家族是许多艺术大师们的patron。罗马和佛罗伦萨的许多名垂青史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壁画,都是在美第奇家族的资助下,由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完成,因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艺复兴文化。

在现代,patron一词的含义已经泛化,可以表示各种行业的大主顾,但依然含有“赞助、庇护”的含义,因此一般指的是那种经常惠顾的老主顾,而不是一般的顾客(customer)。

patron:['peɪtr(ə)n] n.主顾、赞助人、庇护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atron 词源,patron 含义。

Newcastle:纽卡斯尔

英格兰东北部港口城市,重要产煤区,字面意思即新城堡。多用于短语taking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

sirloin:牛腰肉

该词意为“牛腰肉”,原作surloin,源自法语surlonge(相当于英语upper loin)。关于其拼写从surloin到sirloin的演变,某些辞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英国一位国王有一回对他所吃的一块牛腰肉感到特别满意,高兴之下就把它封为爵士( sir),surloin 一词也就随之被改拼为sirloin。

有两位英国作家富勒(Thomas Fuller,1608 - 1661)和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 - 1745)接受了这种说法,前者说这位国王是Henry VIII,后者则说是James I。尚有一说认为该国王应是Charles II。虽然众说纷纭,但内容却大同小异。

我们认为,从surloin到sirloin的演变主要是所谓“民俗语源”的影响所致,这种影响往往表现于外来语。换言之,此一变化是基于联想,也就是将sur与sir相联系而产生的。

negotiate:谈判   

一个人在谈判过程中,比如商人在谈判一笔大的生意时,心理状态往往有几分紧张不安,表示“谈判”的negotiate 一词本身就带有此一含义。其拉丁语词源negotium由neg‘not’和otium‘ease’组成,字面含义就是not at ease(紧张,不安)。

  

guillotine:断头台   

该词最初作“断头台”解,系源出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位著名内科医生J.I.Guillotin(1738 - 1814)的姓氏,因此一般误认为,此人是断头台这一刑具的发明人,也有人断言说,此人必是断头台上的刀下鬼。其实,大谬不然。他的姓氏之所以与断头台相联系仅仅是因为他不忍目睹犯人被处决时的惨状,于1789年在国民会议(the National Assembly)上出于人道立场提议以一种断头机取代残忍的绞索和刀斧来减少犯人死前的痛苦。按先前的法律,绞索仅用于平民,而刀斧则专用于贵族。当时断头机已在意大利使用了一些时候。巴黎一位著名外科大夫Antoine Louise对意大利断头机作了些改进,另外设计了一种无痛“人道型”断头台,于1792年4月25日首次在巴黎沙滩广场( La place de Greve)使用,处死一个拦路抢劫犯。为此早先一段时期这种断头台以这位设计者命名,叫做louison或louisette。guillotine这一名称是以后才取得的,1793年始用于英语。据说,当Guillotin医生得知断头台以其姓氏命名,惊恐万分。在他死后,他的孩子们曾要求法国政府更改断头台的名称,但仅获准改换姓氏。

glamour:魅力

说来有趣,glamour 一词的产生和gramruar育奠大的关系曲

古人对词常有一种神秘感。古埃及僧侣为了保住权力把读写技能当作神宙的一项秘密。平民对这种技能则怀有盲目的敬畏。甚至到了16世纪许多英国人还把它同巫术相联系。那时候拉丁文是少数有文化教养的人使用并垄断的语言。书都用拉丁文来写,知识分子用拉丁文进行交际。一位著名的德国教授仅仅因为用英语阱课而被解职除名。拉丁文是中等学校的主课,而拉丁文语法(grunmar)则是最主要的主课。1 6世纪前后的gramrnar school即是此一类型的学校。在耳不识丁的下层人民眼中语法成了一门神秘学( occult learning),grammar也成了富于魅力而不可思议的字眼。

  究其根源,grammar系源自希腊语gram matike,并从拉丁语gram uzatica演化而来。以后在苏格兰方言中grammar一词逐渐讹变为glamour,并被赋予“魅力”或“魔力”之意。英国苏格兰小说家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1 - 1832)在他的小说中把它用于习语cast the glamour而使之得以推广,并最终成为现代英语中通用的一个词。因此,我们可以说glamour原为grammar的苏格兰语变体。与glamour并行发展的是法语中的grimoire,它却获得了“魔书”、“天书”等义。20世纪40年代美国英语又据glamour创造了glamour boy(迷人男子)和glamour girl(迷人女子)等流行词语。

  

fruition:取得成果,实现   

该词源于意为enjoyment(享受,享用)的拉丁语fruitio,所以昔日在保守用法中有人力图将它限用于此一传统词义,以后fruition受了fruit(果实,成果)词义的影响,转义为“取得成果”和“实现”等。其实,这两个词多少有点亲缘关系,因为fruit也源于拉丁文,词源是fructus ‘fruit’,而两个词的终极词源都是拉丁语frui‘to enjoy’。

disaster:灾难,祸患

按古代占星术,通过星辰运行可以预卜人事的吉凶祸福。占星家认为人间面临灾难皆因星辰处于凶位或凶向所致。disaster 16世纪始用于英语,它源自拉丁语,是由dis-‘against’和astrum'star’两部分构成,其字面意义为“(星的)凶位”或“凶向”(unfavourable aspect of a star),其今义“灾难”、“祸患”则显然系由此引申而得。英语复合词ill-starred(苦命的,倒霉的),ill-boding(凶兆的,不祥的)均与占星术有关,而英语里表示“占星术”的astrology 一词亦源于同一拉丁词根astrum(星)。

dismal 阴沉的,忧郁的

按古埃及历书每月有两天为不吉利的日子,不宜处理任何事务,其中4月最后一个星期一,8月第二个星期一和12月第三个星期一尤为埃及人所忌讳。这些不吉利的日子因为是埃及占星家首先测定的,故有Egyptian days之称。此一迷信习俗在中世纪时传人罗马,嗣后又传到整个欧洲。在法国历书上每月也有两天被标为“不吉利的日子”,法语作dismal,它来自拉丁语dies mali。dis mal一语译成中世纪英语拼作dismale,最初用作名词,也指“不吉利的日子”。嗣后形式变为dismal,并常与days连用。这一用法导致了dismal由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变。16世纪以后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先是由“不吉利的”变为“灾难性的”,以后又逐渐弱化为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阴沉的”(如天气)、“忧郁的”等义。

clue:线索

clue源出古希腊的一个传说。

  克里特(Crete)王弥诺斯(Minos)强迫雅典人每年供献童男童女各七人给牛头人身的怪物弥诺陶洛斯(Minotaur)吞食。希腊英雄雅典王子提修斯( Theseus)从异乡回国后获知此事即自告奋勇前去克里特岛除妖。怪物是克里特王之妻和一头白毛公牛所生,被饲养在克里特的迷官深处,专食人肉。迷宫里的通道迂回交错,曲折相通,一进去就很难走出来。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捏(Ariadne)爱上了提修斯,怕他陷在迷宫,给了他一个小线团。提修斯杀了怪物后,靠了线团引路才得以逃离迷宫。此一线团紊被称作阿里阿德涅线团,在中古英语中作clew,clue 一词即源于此。clue现多用来喻指“线索”,有时亦拼作clew。

chapel:(学校、医院等的)小教堂

公元4世纪法国图尔( Tours)有一位主教名叫圣马丁(St. Martin, 316? -397?)。他创建了法国最早的几所隐修院,是西方教会隐修制度的倡导人,法国的罗马天主教徒把他尊奉为法兰西主保圣人(patron saint)。为了纪念他基督教的日历将11月11日定为圣马丁节(Martinmas)。他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曾被征入罗马军队。据传,一个严寒的冬日他在法国亚眠(Amiens)城门边看见一个几乎赤身裸体的乞丐向 行人乞求施舍,但他自己却身无分文,遂拨剑把身上的军用披风划成两半,把一半给了乞丐,一时传为佳话。在他死后这件披风被法兰克历代国王奉为圣物,藏置于圣物柜。“披风”在后期拉丁语(Late Latin)作cappella,因此收藏该圣物的“圣所”或“圣堂”人们也以cappella称之。该拉丁词借入法语时作chapele,13世纪进入英语,作chapel,转指“(学校、医院等的)小教堂”或“附属教堂”。圣马丁披风的保管人拉丁语叫 cappellanus,法语作chapelain,英语也借用了该词,作chaplain,用以指chapel里的牧师,即“附属教堂牧师”。

chapel除用于以上词义外,尚有一义,即“印刷所”或“印刷职工会”,该职工会的主席被称作father of the chapel,这一点常使人大惑不解。chapel的两种用法之间到底有无联系呢?英语最早的印刷所往往设在大教堂的附属礼拜堂即chapel内。英国印刷之父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1422? - 1491)于1476年创办的英国第一家印刷所便是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的小教堂内的。此一事实为chapel词义的延伸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banal:平庸的,陈腐的  

在中世纪,一个庄园主对其领地内的猎物、木材等拥有垄断权。他不仅控制着领地的经济,而且可以制定法规,发布公告,此类公告就叫ban。以后ban衍生了其它一些词义,此一古义即遭废弃,我们现尚能从ban之异体banns(结婚公告)的词义窥见一斑。banal 一词就是这个ban加后缀-al所构成,它原义为“付税后方可使用的”、“平民的”,例如中世纪英格兰的banal mill和banal oven,以后又由此义引申出“平庸的”、“陈腐的”等义。banal及ban并非本族语词,而是源自法语。

atone:弥补,补偿,赎罪

atone是at one二词连写合成的。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旧时at one常常出现在to bring at one accord(使一致)和to set at one assent(使一致)等一类较长的词组中。在使用中人们觉得at one二词就足以表达整个词组的意思,因此at one后面的名词往往被省略掉。早在1 3世纪,牧师在布道时常常恳求教徒to be at one with God(与上帝和好)。由于此语用得如此经常,到了14世纪at one逐渐结合为一个词,并被赋予“(使)和解”、“(使)协调”、“与…完全一致”等义。当时one读如own,所以atone发成/’taun/。这就使得后人往往注意不到atone中的-one与数词one之间的历史联系了。一般说来,和解与协调往往是在一方向另一方赎罪后出现的,而在基督教中与上帝和好则意味着通过祈祷、苦修和行善等为自己赎罪。到了17世纪末期atone作为宗教术语开始由“和解”、“和好”、“协调”等义转而表示“赎罪”、“补偿”、“弥补”等义。

atone的名词形式是atonement。昔日,at onement一语在基督教中常被用来表示上帝与人的和好,英国神学家威克利夫(John Wycliffc,1330?- 1384)在1382年版本的《圣经》英译本中就曾用过onement一词。嗣后,at onement二词合而为一,作atonement。因此一些辞书认为atone系由atonement逆构而生,也不无道理。

spouse:配偶(指夫或妻)

古希腊商人在签订合同时总要倾酒于神坛以祭种灵(pour out a libation),此一做法人们谓之spendo。随后spendo 一词转义为“签订合同(或协议)”,并由此衍生出拉丁词sponsus,意指“立约人”。古罗马有一习俗,行将结婚之男女双方的亲友聚在女方父亲家中签订婚约。婚约在拉丁文中作sponsaLia,订婚者男的就叫sponsus,女的则称sponsa曲意为“配偶”的英语spouse即由此而来睾另一英语单词sponsor(主办者,赞助者)亦源于此。

vandalism: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

公元455年,日耳曼民族一个叫Vandal的部族(汉译常作“汪达尔人”)在国王根塞里克(Genseric)率领下,以8万人之众轻易地攻占了罗马城。他们入城后大肆劫掠,毁坏了罗马的大量文物和文化艺术珍品。Vandal这一名称在词源上原来含有wanderer(漫游者)之意。公元4-5世纪时,在入侵罗马之前,这一部族曾先后在高卢、西班牙、北非等地定居并建立王国。

他们在罗马大肆摧残文化艺术的行为使后人往往将此同Vandal一词相联系。18世纪末法国一位名叫Henri Gregoire的主教根据Vandal创造了vandalisme一词来表示此一破坏行为。英语vandalism即由此而来,现在除用以指“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一般多指“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vandal也由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喻指“故意毁坏文物者”或“破坏他人财物者”。从vandal派生的动词vandalize则表示“肆意破坏”。

turncaot:叛徒,变节者

这是个由动词turn加名词coat 构成复合名词,意思是“叛徒”或“变节者”。关于这个单词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其一,昔日英国贵族的随从或个人所穿外套都有规定的式样。一家和一家不同,以便识别。此一习俗直至17世纪依然流行。对随从或仆人来说,to turn one's coat 则意味着背离旧主,另择新主,意味着背弃变节。turncoat 一词是随后从该成语衍生出来的。

其二,旧时士兵制服的颜色因军队而异。士兵吃了败仗时往往to turn one's coat (将上衣里面翻转过来)以掩盖服色或标志。这被人们视作一种变节行为,于是乎“变节者”也就被称作turncoat 了。

其三,据传,从前在萨克森(今天为德国一地区)有位萨克森伯爵(Duke of Saxony)。他的领地地处边界,有部分与法国接壤。他为此设计了一种正反面的颜色不同的外套,一面为白面,一面为蓝。当他想讨好法国时,他便把白的一面翻到外面,反之则蓝的朝外。把此产生了成语to turn one's coat 及名词turncoat。

tank:坦克

该词源自印度古吉拉特(Gujarat)地区方言中的tankh 一词。它最初原作 tanque,始于1616年一段有关印度之行的报道:“Besides their rivers they have many ponds which they call tanques.”(除了河流之外,还有许多他们称之为tanque的池塘。)其实,在印度各种方言中与之相关的词均有“池塘”、“蓄水池”、“水库”等义。因此tank 进入英语之后,多指盛液体或气体的“罐”、“箱”、“柜”等容器,在印度英语和巴基斯坦英语中 tank至今仍保留上述原始词义。tank 在现代军事上意指“坦克”是偶然事件造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语在秘密制造第一批坦克时,为了暂保住这一秘密,在机密文件中使用了tank一词作为该新式武器的代称(code name),因为它形似苯罐(benzene tank)。据传,是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在1915年最薄先这样使用的。在运往法国时,装坦克的板条箱也标上TANK 的字样,以免引起敌人耳目的注意。此一安全措施果然奏效,德国人误以为运往前线的只是water-tank(水罐车)。这批坦克被投用于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the Battle of the Somme)。然而这种新式武器却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英法联军的进攻只是迫使德国人的战线往后推移了一些,而双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是现代战争史上首次使用这一武器。武器的主要发明者斯温顿爵士(Sir Ernest Swinton)建议以tank作为其正式改属名,该词便这样沿用了下来。汉语“坦克”是从英语音译过来的。

dismal:阴沉的,忧郁的

dismal 阴沉的 忧郁的

按古埃及历书每月有两天为不吉利的日子,不宜处理任何事务,其中4月最后一个星期一,8月第二个星期一和12月第三个星期一尤为埃及人所忌讳。这些不吉利的日子因为是埃及占星家首先测定的,故有Egyptian days之称。此一迷信习俗在中世纪时传入罗马,嗣后又传到整个欧洲。在法国历书上每月也有两天被标为“不吉利的日子”,法语作dismal,它来自拉丁语dies mali o dis mal一语译成中世纪英语拼作dismale,最初用作名词,也指“不吉利的日子”。嗣后形式变为dismal,并常与days连用。这一用法导致了dismal由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变。16世纪以后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先是由“不吉利的”变为“灾难性的”,以后又逐渐弱化为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阴沉的”(如天气)、“优郁的”等义。

xenon:氙

氙是普通人不太熟悉的气体,无色,无臭,无味。它是1898年英国化学家拉姆齐(Sir William Ramsay, 1852-1916)发现的,他在重新分馏六个星期前所发现的稀有气体氦时分离制得氙。他取希腊语xénos 'strange, stranger'(陌生的,陌生人)的中性形式,将它命名为xenon,这是因为该气体极为稀少,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缘故。

英语有个借自希腊语的组合语素xeno-也是源于希腊语xénos的,它含有“陌生人”、“外国人”、“陌生的”、“外来的”等义。英语中有好些借用词含有此一成分,诸如xenophobia(恐外症,对外国人的极度畏惧/憎恨),xenophobe(恐惧外国人或陌生人的人),xenophile(祟外者),xenomania(祟外狂,媚外)等。

idol(偶像):古人所崇拜的神灵的偶像

在犹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问世之前,大部分宗教都是多神教,即崇拜多个神,每个神都掌管不同职责,都有不同形象。古人根据这些神灵的形象制作出画像或雕像,作为神灵的化身加以敬拜,这种画像或雕像就是idol。这个英语单词来自拉丁语名词idolum和希腊语名词eidolon,本意是“形象”,在多神教中表示代表神灵的偶像,而在一神教中,则用来表示异教徒所崇拜的“伪神”的偶像。一神教禁止偶像崇拜,因为只有一个神,不必在形象上加以区别。因此一神教流行后,idol一词就常常用来表示广受民众欢迎的名人、明星等。

idol:['aɪdl] n. 偶像,崇拜物;幻象

idolatry:[aɪ'dɑlətri] n. 偶像崇拜;邪神崇拜

idolater:[aɪ'dɒlətə] n. 偶像崇拜者;崇拜者;皈依者

Omaha:奥马哈

内布拉斯加的最大城市,在该州东部。得名于曾经生活在当地的原住民部落——奥马哈部。奥马哈部的后裔至今仍生活在内布拉斯加东部和爱荷华西部的保留区里。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但是不知道准不准的冷知识:诺曼底登陆的时候,被盟军登上的法国那个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的来历。据说当时艾森豪威尔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把法国北岸的各海滩都起个名字。有个来自奥马哈的将军就建议把其中一处海滩叫做了奥马哈海滩。后来奥马哈海滩被盟军选为了登陆点之一,因此一举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