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nymph(美丽的少女):希腊神话中多情的山林水泽仙女

宁芙(Nymph)是希腊神话中次要的女神,有时也被翻译成精灵和仙女,也会被视为妖精的一员,出没于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地。是自然幻化的精灵,一般是少女的形象,美丽而多情,喜欢歌舞。在希腊神话中有很多关于宁芙仙女的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羊人萨堤尔经常追逐宁芙,与她们一起享乐。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同伴海拉斯在山泉中打水时,遇到一群宁芙仙女,被她们绑架成婚。这些都被西方画家描绘下来,成为不朽的作品。

在英语中,nymph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少女,并产生了众多衍生词。

nymph:[nɪmf] n.宁芙仙女,山林水泽仙女,美丽的少女,蛹

nymphaea:[nim'fi:ə] n.睡莲属

nymphaeaceous:[,nɪmfɪ'eʃəs] adj. 莲科植物的

nymphomania:[,nɪmfə'meɪnɪə] n.女色情狂,慕男狂,花痴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nymph 词源,nymph 含义。

orchestra(管弦乐队):古希腊剧场中歌舞队所在位置

英语单词orchestra通常被译为“管弦乐队”,然而这个单词中既没有“管”、也没有“弦”,也没有“乐队”。实际上,它的本意不是表示一群人,而是表示这一群人所处的位置。它来自希腊语orkhestra,由orkheisthai(舞蹈)+tra(地点)构成,指的是古希腊剧场中歌舞队所在位置。在古罗马时期,该词指的是剧场前排为议员及其他高官保留的位置。后来,剧场从露天的变成了室内的,歌舞队变成了乐队,orchestra也随之变为表示剧场中乐队所在位置。直到18世纪后,该词才被用来表示在该位置演奏的乐队。由于在剧场中演出的一般是管弦乐队,所以中文译为“管弦乐队”。

orchestra:['ɔːkɪstrə] n.管弦乐队,乐队演奏处,剧场前排座位

satyr(色情狂):希腊神话中好色的羊人萨提

萨提(Satyr,又译为“萨堤尔、萨梯、萨缇”)是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羊的怪物,与潘神有点类似,长有羊角羊耳和羊的后脚,经常与潘神及酒神一块相伴出游嬉戏。萨提嗜酒、好色,代表了羊群强大的繁殖能力,以高超的性技巧和不知满足的性欲而著称,在早期希腊的图像中往往把它们画出全裸或仅遮下体的人形。因此,在英语中,萨提的名称成了色情狂的代名词。

萨堤尔在酒神的身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古希腊人在酒神节上也表演歌舞来纪念萨堤尔,称为羊人剧或萨堤尔剧。

satyr: ['sætə] n.色情狂,好色之徒,萨提

satyric:[se'tɪrɪk] adj.好酒色的

satyriasis:[,sætɪ'raɪəsɪs] n.男性色情狂,求雌癖

burlesque:滑稽模仿、恶搞

发音释义:[bɜː'lesk] n.滑稽模仿;恶搞;戏谑;(含脱衣舞表演的)滑稽歌舞杂剧v.(嘲弄地)模仿;(通过模仿)取笑;恶搞adj.恶搞的;滑稽剧的

结构分析:burlesque = burl(恶搞、滑稽模仿)+esque(名词后缀,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含恶搞内容的表演

词源分析:burl←意大利语burla(玩笑、嘲弄、模仿)←拉丁语burra(琐屑之物、废话、一堆毛线)

同源词:burl(毛料上的疙瘩、树瘤);picturesque(如画的);junoesque(高贵优美的←像女神朱诺似的)

助记窍门:burl→谐音boor(农民、粗人)→粗俗表演,滑稽戏。或burl=bu(不)+r(入)+l(流)→不入流→不入流的表演→粗俗的表演

bhangra:彭戈拉

来自于印度旁遮普语,指当地的一种民间歌舞。

vaudeville:歌舞杂耍表演

词源有争议,通常认为来自法语voix de ville, 即village voice,原指村庄或山谷里面的娱乐表演,引申词义歌舞杂耍表演等。

ham:火腿,表演过火的拙劣演员,业余广播员

来自古英语hamm,膝弯,膝盖骨,词源同hamstring,Hamburg.引申词义大腿,猪大腿肉,火腿。词义拙劣演员来自1880年美国滑稽歌舞剧The Ham-fat man,因其无聊过火的表演而得名。词义业余广播员来自amateur radio,出于自嘲的意味缩写成ham.

Jim Crow:种族歧视,种族隔离

来自美国1828年一部歌舞讽刺喜剧”Jump Jim Crow”,随着该喜剧的流行,其主角黑人Jim Crow就成为了黑人的代名词,后来在黑人斗争的历史中被反复提及,并引申词义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同时需注意的是,Crow在此之前已经被用于俚语指黑人,来自crow,乌鸦。

melodrama:情节剧,通俗剧

来自法语melodrame,歌舞剧,来自希腊语melos,歌,词源同melody,韵律,旋律,drama,戏剧。后引申词义浪漫爱情歌舞剧,夸张的爱情剧,情节剧,通俗剧等。

fox- trot:狐步(舞)

关于该词的由来,有这样一个说法。1913年喜剧演员Harry Fox在一出风行一时的百老汇歌舞剧中表演了一种小跑步,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采声。剧院和夜总会的老板们感到这种舞很有推广价值,就雇用了著名交际舞教师Oscar Duryea,将它修改后作为一种交际舞介绍给公众。由于这种舞为Fox首创,所以取名为Fox Trot,以后作fox-trot。从那时起到50年代fox-trot一直是美国最为流行的慢步交际舞。该词第一次登人RCA(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一本目录上作Fox trot,就是说fox的首字母是大写形式。这一事实同上述说法相吻合,也有助于说明上述说法多少是有些根据的。但一般辞书多认为,fox- trot因舞步颇似fox(狐狸)的行走步法而得名。汉语据此将它译作“狐步(舞)”。

braille:盲文

当今国际上通用的6凸点组合编码盲字体系是法国盲童学校教师布莱叶(Louis Braille,1809 - 1852)于1824年创制的,故汉译常作“布幕叶苜字”或“布莱叶点字法”。意指“盲文”的英语单词braille即源出此人姓氏。

  布莱叶在年仅三岁时就已双目失明,以后被送进一所乡村学校。那时盲人是以触摸编成字母状的细枝条来识别和学习字母的。小布莱叶求知欲强,他觉得用这种方法学起来既费事,效果也甚微,所以很感苦闷。1 1岁获奖学盒,人巴黎国立盲童学校学习。当时有位名叫巴比埃( Charles Barbier)的法国上尉设计了一套白凸点和凸划组成的信息符号体系,专|1)用于夜间作战传达命令,如用一个凸点表示前进,两个凸点表示撤退,士兵们在黑暗中用手一摸即能理解命令内容。这套符号体系在盲童学校展览以后,激发了布莱叶的想象力。他对该体系作_r简化和改进,刨制r一套适合盲人之用的6凸点组合编码盲字体系。这时他年仅15岁。两年后他开始在该校任教。这种盲字体系很快就为盲人学生所接受,此后经他修改又用于乐谱。然而,直到布莱叶死后两年,即1854年这种盲字体系才被该校正式采用。据传,一位风琴手在歌舞厅演出时对听众说,她的一切都归功于布莱叶。她动人的故事使布莱叶刨制的盲字体系最终获得普遍承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盲人发明家把他创铷的盲字体系直接用其姓氏命名为hraille,把盲文也称为braille。 19世纪50年代该词始用于英语。除英语外,还有许多其他语言,如德语、西班牙语等都直接把该词借用了过去,braille成了一个国际词语。

thrive:旺盛,繁荣,兴旺

来自中古英语 thriven,繁荣,兴旺,来自 Proto-Germanic*thribana,抓住,使繁盛,来自 PIE*trep, 使满意,使享受,词源同 Terpsichore,古希腊神话中的歌舞女神,字面意思为享受舞蹈者。

Muses:希腊神话中主管文艺的缪斯女神

Muses(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的诸神。共九位,分别是历史、抒情诗、喜剧(牧歌、田园诗)、悲剧、歌舞、爱情诗、颂歌、天文、史诗。Muses 的艺术衍生出单词 music,Muses 收藏艺术品的地方就是 museum。艺术带来的快乐便是 amuse,amusement。

Mae West:军用救生衣;救生背心

Mae West原是美国一位女影星的大名,它怎么会被用来指军用救生衣的呢?这其中确实有些来历。Mae West在1892年生于于纽约市,在一战前就颇有名气。她最初在百老汇大街当滑稽歌舞剧杂居演员,被报界称作“小妖女”(Baby Vamp)。1926年她编写、导演并主演了一出名为《性》的戏,被警察下令停演,还以诲淫罪被投入监狱。不久以后,她移民好莱坞,1928年她又写了闹剧《宝石莉尔》(Diamond Lil),并在剧中扮演主角,一举成名。由于她胸部丰满,极为性感,所以得了不少绰号,如“银幕妖妇”(Siren of the Screen),“性感明星”等。她在美国影坛名噪一时,她的魅力曾使无数观众为之倾倒。她是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工资最高的女性。二战期间气胀式救生衣曾使无数英美飞行员和水兵在海里免于灭顶之灾。据说穿上这种救生衣,充气后的样子常让军人们联想起胸部大丰满的Mae West,于是他们戏称之为Mae West,开初只是作为一种近乎粗俗的俏皮与使用,到了40年代初期却成了英美军中的流行俚语,最后居然还被收入辞书之中。

Nymph:美丽多情的宁芙仙女

宁芙(Nymph)是希腊神话中一类具有不完全神性的生物,有时也被翻译成精灵和仙女,常出没于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地,喜欢歌舞。她们是自然幻化的精灵,一般以美丽而多情的少女形象出现。

Nymph一词在希腊语中来自nymphe(新娘、年轻媳妇)。在英语中,nymph被用来比喻美丽多情的少女。

在希腊神话中,美丽多情的宁芙仙女对男人具有一种魔力,任何男人只要和她四目相对,立刻就会陷入对其不可抑制的强烈爱慕中。18世纪,旅行家理查德·钱德勒(Richard Chandler)在其作品《希腊游记》中,根据这个传说创造了nympholepsy一词,由nymph(宁芙)和lepsy(抓住、捕获)组成,字面意思就是“被宁芙仙女迷住”。

希腊神话中有许多关于宁芙仙女的魅力传说。据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同伴海拉斯在山泉中打水时,遇到一群宁芙仙女,被她们引诱而成亲。该传说被西方画家描绘下来,成为不朽的作品。

nymph:[nɪmf] n.宁芙仙女,山林水泽仙女,美丽的少女,蛹

nymphaea: [nim'fi:ə] n.睡莲属

nymphaeaceous:[,nɪmfɪ'eʃəs] adj. 莲科植物的

nymphomania:[,nɪmfə'meɪnɪə] n.女色情狂,慕男狂,花痴

nympholepsy:['nɪmfə(ʊ),lepsɪ] n.狂热,着迷,狂乱

vaudeville:歌舞杂耍表演;综艺节目

据传,15世纪时在法国诺曼底有位漂洗工(fuller)名叫巴斯兰(Olivier Basselin),创作了许多讽刺戏谑的饮酒歌,在当地广受欢迎。他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名为Vau de Vire的峡谷,因此他所编写的歌便被称为chanson du Vau de Vire 'song of the valley of the Vire'(维尔山谷之歌)。这类歌曲曾经在法国风靡一时,后来被简称为Vau de Vire,而且渐渐地和另一类歌曲voix de ville(都市之声)弄混,进而演变为vau de ville,最后又合为一个词vaudeville。

17世纪以后vaudeville被带进了巴黎的剧院,常常穿插在喜剧、哑剧等的演出中。18世纪时英语吸收了该词,起初用以指“通俗歌曲”。到了19世纪,美国人借用了vaudeville来指英国人所说的variety,即“歌舞杂耍表演”。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50年代vaudeville这一轻松欢快的娱乐形式风行全美国,在大城市和新开垦的边远地区尤为流行。它包括10至15个互不相关的单独表演节目,其中有魔术、杂技、喜剧、驯兽、耍把戏、歌舞等。许多著名的喜剧明星和演员一开始都从事过vaudeville表演。

choir(唱诗班):古希腊悲剧中的舞蹈队

英语单词choir和单词chorus同源,来自希腊语khoros(舞蹈队),原本指的是古希腊悲剧中的舞蹈队。在古希腊悲剧中,khoros(舞蹈队)原本仅仅负责舞蹈,后来为了表达戏剧中的情感而增加了合唱功能,因此khoros增加了“合唱队”的含义。

英语单词chorus和choir的区别在于,choir常用来特指教堂里的合唱队,即所谓的“唱诗班”,还可以表示教堂中唱诗班所在区域。而chorus仅仅表示一般的合唱队,很少用来表示教堂里的唱诗班。

choir:['kwaɪə] n. 唱诗班;合唱队;舞蹈队v.合唱

chorus:['kɔrəs] n. 合唱队,歌舞队,齐声v.合唱,异口同声地说(话)

Terpsichore:古希腊神话中的歌舞女神

来自希腊语 Terpsikhore,歌舞女神,来自 PIE*trep,使满意,使享受,词源同 thrive,chorus,合 唱,歌舞。

thrive:旺盛,繁荣,兴旺

来自中古英语 thriven,繁荣,兴旺,来自 Proto-Germanic*thribana,抓住,使繁盛,来自 PIE*trep, 使满意,使享受,词源同 Terpsichore,古希腊神话中的歌舞女神,字面意思为享受舞蹈者。

vaudeville:歌舞杂耍表演

词源有争议,通常认为来自法语 voix de ville,即 village voice,原指村庄或山谷里面的娱乐表 演,引申词义歌舞杂耍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