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vatar 词源,avatar 含义。
adobe(泥砖):古埃及人用于建筑的泥砖
在 古埃及时代,由于尼罗河一带缺少木材,因此古埃及建筑的通常是采用大量的泥砖和石头建成。其中,石头一般用在金字塔陵墓和神庙等宗教建筑,而泥砖则用在王 室宫殿、城墙、城镇和神庙旁的附属建筑。建筑用的泥砖原料主要来自尼罗河沿岸的淤泥。古埃及人取得泥土后,会将泥放入模具中,并放置在阳光强烈处来干燥硬 化,最后成为泥砖。这种用泥砖盖房屋的方法在埃及的一些地方仍在沿用。古埃及的一些建在高地上的泥砖建筑村落、神庙和陵墓目前依然存在,如村庄德尔巴拉梅迪纳、小镇莱红和堡垒巴衡等。
英语单词adobe源自古埃及的科普特语tube,意为“泥砖”。后来流传至阿拉伯,加上定冠词al后变成了阿拉伯语al-tob,后来拼写变为attob。穆斯林占领西班牙后,该单词经由西班牙进入英语,最终演变为英语单词adobe。
adobe:[ə'dəʊbɪ; ə'dəʊb]n.泥砖,砖坯
mesmerize(催眠):以催眠来治疗精神病的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
18世纪70年代,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提出了一种“动物磁力”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力,分布不当就会产生疾病。他的治疗方法是:让一群精神病患者围坐在一起,周围是昏暗的灯光,播放着轻音乐。 然后麦斯梅尔从装有各种化学药品的瓶子中取出一根铁棒,用它轻轻敲打每个患者的身体,以此把化学药物中的“动物磁力”传给患者,改善他们的症状。这套治疗方法被称为麦斯梅尔催眠术(Mesmerism)。他曾经用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病人,名噪一时。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同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认为他欺世盗名、以魔术来骗人。因此,麦斯梅尔被逐出奥地利。1778年,麦斯梅尔来到巴黎继续行医但再次受挫。法国国王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最后,该委员会认为他的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对其理论学说提出否定意见。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发表了《神经催眠学》一书,阐明催眠并非由施术者流入受术者的某种动物磁力或神秘物质所致,而是受术者主观心理的影响效果。
虽然麦斯梅尔的学说遭到了否定,但他所开创的催眠治疗方法却得到了广泛应用。麦斯梅尔本人的姓氏也被用来表示“催眠”。
mesmerize:['mɛzməraɪz] vt.对……催眠,迷住
mesmerism:['mezmərɪz(ə)m] n.催眠术,催眠状态,迷惑,麦斯梅尔催眠术
barmecide(口惠而实不至的人):天方夜谭中假装殷勤的王子
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穷人奈沙尔沿途乞讨,来到了巴格达的波斯王子巴梅塞(Barmecide)的豪宅前。他鼓起勇气想进去讨碗饭吃,没想到到巴梅塞热情非常,允诺要给他一顿丰盛的饭菜。他请奈沙尔洗手,可是既没有盆也没有水。奈沙尔只好假装洗了洗手。巴梅塞吩咐仆人上菜,然后殷勤地邀请奈沙尔夹菜。可是饭桌上什么也没有。奈沙尔只好举起筷子,假装夹菜,嘴巴也慢慢咀嚼,好像真的在吃饭一样。巴梅塞不断地叫仆人上菜,各种美食都被他喊遍了,却没有一个真正上到饭桌上。巴梅塞还吩咐仆人上酒,并亲自假装给奈沙尔倒了一杯酒,还和奈沙尔碰杯了。奈沙尔也装模作样地喝了几杯酒,便假装喝醉了,突然扇了巴梅塞一个大嘴巴。巴梅塞责骂他,他赶紧道歉,并解释说自己是喝醉了,冒犯了他,请多多原谅。巴梅塞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起来,告诉奈沙尔,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这样戏弄客人,没有一个人能像奈沙尔这样应付到底。然后,巴梅塞吩咐仆人端上真正的美味佳肴,跟奈沙尔畅饮起来。
从此以后,巴梅塞的名字Barmecide就成了假装殷勤,口惠而实不至的人的代名词。
barmecide:['bɑ:misaid] n.假装殷勤的人,口惠而实不至的人adj.欺骗的,虚伪的
Barmecide’s feast:n.虚幻的酒宴,虚情假意
syphilis(梅毒):意大利诗歌中第一个得梅毒的牧羊人的名字
关于梅毒的起源,西方学者认为,在15世纪前欧洲没有梅毒,梅毒是哥伦布船队的水手从美洲大陆带入欧洲的。当哥伦布的船队从美洲返回西班牙时,梅毒病毒便横跨大西洋传入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并很快蔓延至整个欧洲。当这种疾病从一个地方传入另一个地方,当地人往往会使用猜想中它的来源国来给它命名。西班牙人将其称为“卡斯蒂利亚病”,意大利人将其称为“高卢病”,英格兰人将其称为“法国瘟疫”。中国人则将其称为“广东疮”,因为是洋人首先传入广东并蔓延至全国的。
到16世纪,这种可怕的性病在西方终于被统称为syphilis,它源自意大利医生兼诗人弗莱卡斯特罗(Girolamo Fracastoro,1483-1553)的诗歌《《西菲利斯:高卢病》中男主角的名字Syphilus。该诗歌描述了一个名叫Syphilus的年轻牧羊人侮辱了阿波罗神;神为了报复,让这个年轻人的肢体断落,让他的骨头、牙齿暴露直到腐烂,他的呼吸发出臭气,而且不能发出声音。弗莱卡斯特罗通过Syphilus所患的病症,描述了当时流行于意大利的性病“高卢病”的症状,后人据此认为Syphilus是第一个得梅毒的人。1546年,Fracastoro在其医学论著中首次使用syphilus一词作为梅毒的通用称呼。进入英语后,拼写形式变为syphilis。因此,后人逐渐用syphilis来表示梅毒。
syphilis: ['sɪfɪlɪs] n.梅毒
cameo:浮雕、生动刻画
发音释义:['kæmɪəʊ] n.浮雕;浮雕宝石;精彩片段;(明星)客串
词源解释:cameo←古法语camaieu←中古拉丁语cammaeus
cameo(卡梅奥)的本意是一种宝石雕刻手法,是以平面为基础的浅层浮雕,通常利用底面与雕刻面色彩的差异突出主体,常见于艺术品创作与珠宝制作。cameo还可以表示采用浮雕方式制作出来的宝石工艺品或首饰。除此以外,cameo通常用来比喻艺术作品中具有生动刻画效果的精彩片段以及明星在影视作品中的友情客串。
词组习语:cameo role(客串角色);cameo appearance(友情客串);cameo brooch(浮雕宝石胸针)
助记窍门:cameo = came(来)+o(一块椭圆形的小宝石)→凸出来的小宝石→浮雕宝石。或cameo→比camera(摄像机)短→电影中的短暂片段→客串、精彩片段
virus:病毒
来自拉丁语virus,毒液,毒汁,来自PIE*weis,融化,流出,恶臭液体,词源同weasel,bison。该词最早用于病毒义来自1728年,用于指传染性病,天花,梅毒等。也用于指计算机病毒。
hobby:业余爱好
缩写自hobby-horse,玩具马,竹马,词源同hop,跳。原指儿童玩的骑马游戏,引申词义业余爱好。比较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mayonnaise:蛋黄酱
来自法语sauce mayonnaise,可能来自Mahon,地中海西岸梅诺卡岛首府,-ais,法语形容词后缀,-e,表阴性。据说该酱料的配方来自该岛。
boycott:抵制
该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爱尔兰的梅奥郡(County Mayo)。当地厄恩伯爵(the Earl of Erne)有个土地承租管理人名叫 Charles Cunningham Boycott (1832 - 1897),是位退役陆军上尉。1880年作物歉收,农民生活极为困苦,但此人却拒减佃农地租,随后又收回部分租地,从而激起众怒。在爱尔兰土地同盟(the Irish Land League)的倡议下和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家帕内尔(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鼓动下,全郡居民采取了一次联合行动,与他断绝一切来往。佃农不愿为他于活,商店拒售物品给他,他的住房遭到袭击,财产遭到破坏,最后邮粮皆断,甚至连遭枪击,性命难保,只好仓皇逃往英格兰。这一事件成了当时报纸的头号新闻。Boycott的姓氏从此也就成了“(联合)抵制”的代用语,并在英语中占了一席之地。随后不少语言先后借用了boycott 一词,法语作boycottage,西班牙语作boicot,德语作Boykott,汉语在旧时也曾将boycott音译为“杯葛”,台湾及港澳地区常用这个音译词,如果你经常看台湾节目的话,很多时候会听到这个词,在中国大陆并不常用,大陆更常用抵制这个词。
bloody:很,非常
从表面上看,bloody是个简单不过的词,古英语作blodig,一般也只是单纯地将它视为blood(血)的派生词,blood加后缀包-y所构成,但若追溯一下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个与众不同的词。英语词典编纂者帕特里奇(Eric Patridge,1894 - 1979)曾撰文对bloody作了专门论述,该文长达2000字。从18世纪初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bloody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很”或“非常”一义时,在英国一直被列为禁忌语。肖伯纳的名剧《皮格梅隆》(Pygmalion)仅因剧中用了bloody 一词,1912年在伦敦首演时竟然引起巨大轰动。据报道,当女主角卖花女Liza说出“Not bloody likely”(不大可能)一语,全场观众无不震惊。在出现该语的一幕戏中,观众发现自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剧情上,而是全神贯注地等待着那句令人惊愕的话吐自一位女士之口。英国人之所以不愿说出或不愿听到bloody 一词,是因为有人往往把它与menstruation(月经)相联系,也有人往往把它与Christ's blood(天哪)或由God's blood缩略而成的诅咒语’sblood(该死)等相联系,还有人认为它来自by our Lady(圣母啊)一语。最简单的解释是,许多人怕血,长期以来血一直是暴力和死亡的象征。不管怎么说,bloody会使人产生污秽、亵渎等不好的联想。然而bloody在美国英语则一向是个无关痛痒的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英国人虽然对bloody已不那么忌讳了,但是有身份的人在某些场合,如男女都在的场合,仍然避而不用。
bridge:桥牌
桥牌是纸牌游戏的一种。
据说最早的纸牌游戏是中国宋代一位官吏约在1120年间为他的妻妾们设计的。
欧洲最早的纸牌游戏在1392至1393年间。德国是最早的纸牌制造中心,他们牌上的图案为“铃铛”、“心脏”、“树叶”和“橡子”,分别代表“绅士”、“僧侣”、“地主”和“劳动者”。西班牙纸牌的图案则是“剑”、“棒”、“杯”和“钱”。
英国的纸牌最早叫biritch.到19世纪80年代,桥牌在英国风摩一时。起初妇女不打,但到了20世纪,妇女俱乐部日益增多,妇女打牌便不亚于男子。英国纸牌对考了别国的图案和乐称,然后自成一套,分别为club(梅花)、spade(黑桃)、heart(红桃)和diamond(方块);其中club的词义即西班牙牌中的“棒”,但图案却是“三叶草”;spade则是从西班牙语的espada来的,意思是“剑”;heart,即人的“心脏”和图形;diamond(钻石)是从法语carreau(一块玻璃)的图案引伸来的。
syphilis:梅毒
英语中许多病名来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不是借用拉丁语或希腊语中的俗名就是根据拉丁语或希腊语另造新词来表示。梅毒的英语学名 syphilis 虽然也源自拉丁语,但却是通过另一路径进入英语之中的。该词源出意大利医生及诗人弗拉卡斯托罗(Girolomo Fracastoro,1478-1553)所作拉丁文诗 Syphilis sive Morbus Gallicus (英译作 Syphilis or the French Disease,汉译可作《梅毒或法国病》)。弗拉卡托罗一生有两大成就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缅怀:一是他在巴斯德和科赫之前300多年就提出了科学的细菌学说,二是他于1530年发表的这一拉丁文诗。他在诗中述及主人公牧羊人Syphilus因冒犯太阳神而首罹梅毒,并论述了由他根据主人公名字命名的这一可怕触染梅毒,并论述了由他根据主人公名字命名的这一可怕触染病。1546年弗拉卡斯托罗在一篇题为《论触染病》的医学论文中再次使用了他所创造的syphilis 一词。1686年英国桂冠诗人和剧作家泰特(Nahum Tate,1652-1715)将上述拉丁诗译成英文。syphilis 一词也随之被借用了过来。 在不少语言中过去存在一种传统做法,即把梅毒这一性病归咎于外国人,如意大利人称之为“法国病”,而法国人则称之为“那不勒斯病”,俄国人称之为“波兰病”,英国人则一度称之为 the French pox(法国痘)或 the Spaninsh pox (西班牙痘)等。
America:美洲,美国
该词得名于意大利商人和航海家“Amerigo Vespucc”.(1454—1512),其拉丁文形式作Americus Vespucius。在1501—1502年的探险航行中Americus确认新发现的太西洋以西的陆地不是亚洲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新大陆。这在地理学上是一次重大发现。他在给佛罗伦萨梅迪契家族及共和国行政长官等人的信函中记述了他四度航海至新大陆的一些情况。然而对其中一些信函的真实性后来的学者提出了质疑。这些信函当时在欧洲广为流传。1507年德国青年地理学家、地图绘制家马丁·瓦尔德塞弥勒(Martin Waldseemuller,1470—1521,)将Americus有关四次航行的记述作为他出版的一本书的附录。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收进了一幅Americus称之为“新大陆"的地图。在书中作者为了纪念Americus将“新大陆”命名为America,并在页边陈述了理由。
pox:梅毒
改写自中古英语pockes,痘痕,麻子,来自pocke,痘痕,麻子,-es,表复数,词源同pock,pocket.后用于指梅毒。
poxy:无价值的,无足轻重的
来自pox,梅毒。引申词义染梅毒的,可怜的,无价值的等。
club:俱乐部,梅花,棍子
来自PIE*gel,堆积,成块,词源同clump,globe.本义为大块状的物件,后指短木棍。因早期 扑克牌花色形似木棍而得名,但现在多使用法国trefoil(三叶草)形状,汉语译为梅花。后 引申词义一群人的集会活动,即俱乐部。
plummy:梅子的,拿腔拿调的
来自plum,李子,梅子。比喻用法。
yes:是,是的
yes源于古英语gese,而gese则是gēa(yea的原型,与德语、荷兰语的ja 'yes'有亲缘关系)和sīe(动词be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虚拟式)两者合成的复合词,故其字面义原为“Yes, may it be so.”yes起初用作对否定句的回答,而yea则用以回应肯定句。但约在16世纪末这一区别开始消失,yea的这一用法也从此被废弃,在现代英语中yea一词只作名词用,指“赞成票”,和nay(反对票)相对应。
yes通常是表示赞成的感叹语,有时可用作名词,意思是表示同意。它的复数形式相当少见,但在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中确实可以见到。《牛津英语词典》引用了萨克雷(Thackeray)和梅里狄斯(Meredith)的例子,他们两人都用了复数形式“yeses”。
英语另有一词yeah和yes虽为同义词,但仅在口语中使用。yeah可能源自德语、荷兰语的ja 'yes',与yea有亲缘关系。
camellia(山茶花):将山茶花引入欧洲的传教士卡梅尔
17 世纪末有一位名叫乔治•约瑟夫•卡梅尔(George Joseph Kamel)的基督教耶稣会传教士兼植物学家到菲律宾吕宋岛传教,在岛上发现了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便将它的标本带回欧洲。他不仅将此花引入欧洲,而且还写了他种植该植物的报告,发表于伦敦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上。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读了该报告,为了纪念这位传教士就按他的姓氐 Kamel 给这种植物取了个拉丁学名,这就是 camellia(山茶花),由camel加上抽象名词后缀-ia构成。英语名称直接来自这个拉丁名称。
camellia:[kə'milɪə] n.山茶花,山茶,山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