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dionysian(狂饮的):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也是狂欢和放荡之神,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巴克斯(Bacchus)。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关于他的身世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宙斯爱上了塞墨勒,天后赫拉 十分嫉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宙斯拗不过公主的请求,现出原形,结果塞墨勒被雷火烧死,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婴儿狄俄 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将他取出,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时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狄俄尼索斯,意为“瘸腿的人”。

第二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的儿子。赫拉派提坦神将刚出生的狄俄尼索斯杀害并毁掉尸身,却被宙斯抢救出他的心,并让他的灵魂再次投生到赛米莉的体内重生。于是,关于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遍传希腊各地,使人们崇拜不已。

狄俄尼索斯成年后赫拉仍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过程中,他 教会农民们酿酒,因此成为酒神,周围聚集了众多信徒。他在信徒们的簇拥下,乘着四轮马车四处游荡。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歌声、笑声和喧闹带到哪里。他的信徒 们尤其女信徒们一路狂饮狂欢,大声喧哗,举止放荡,在极度兴奋时甚至把不敬酒神的音乐家俄尔普斯撕成碎片。

在古希腊伟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的作品《酒神女信徒》中,年轻的底比斯国王潘修斯因为蔑视和对抗酒神,被酒神施展法力,变成了一头狮子,被以其母亲为首的酒神信徒们在亢奋中撕成了碎片。

传说,酒神曾被一群海盗绑架。他施展法力,用葡萄藤把海盗的船桨和船帆都掩藏起来, 招来了神兽,最后把海盗变成了海豚。为了报答米达斯国王送回他迷路的恩师,赐予米达斯点石成金的本领。希腊英雄忒修斯在克里特岛的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下, 杀死了米诺斯迷宫中的怪物米诺陶后,带着公主逃亡,途中因为相信命运女神的预言而抛弃了公主。酒神按照命运的安排出现在公主面前,娶公主为妻。

酒神是古希腊人最喜欢的神明之一,是除普罗米修斯以外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神灵。人们每年以酒神节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酒神精神还激发了许多哲学家的头脑,如德国的尼采。

英语单词dionysian就来源于酒神的名字,表示与酒神有关的。由于酒神喜欢喝酒,喝高后狂欢嬉闹,所以该词又可以表示狂饮的、狂欢的。

Dionysus:[,daiə'naisəs]n.狄俄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dionysian:[,daiə'niziən]adj.酒神的,狂饮的,狂欢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dionysian 词源,dionysian 含义。

nausea(恶心):海上航行时的晕船恶心现象

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在海上航行时也会发生晕船恶心现象。英语单词nausea的本意就是表示这种晕船恶心现象。它来自希腊语nausia,其中naus表示“航行”,如nautical(航海的)、astronaut(宇航员)。不过在现代英语中,nausea并不局限于表示“晕船”,还可以表示各种“恶心”。

nausea: [ˈnɔ:ziə] n.恶心,晕船,极度的憎恶

Android(安卓):炼金术大师大阿尔伯特所制造的人性机器

英语单词Android(安卓)来自炼金术大师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所制造的为他服务的小侏儒“Androides”,此事在1751年版的《钱伯斯百科全书》有记载。Androides由希腊语词根andro-(人)与-eides(外形),意思就是“外形像人的”。之后android一词使用的很少,直到十九世纪后半页才开始逐渐出现在各种科幻小说里。和robot(自动机械)、cyborg(半机械人)不同,android在小说中被定义成一种与人类极度相似(特别是外表)的个体,有时候甚至是纯粹的有机体。现在作为“安卓”操作系统象征的小机器人更像是一个robot,而不是一个android。

android:['ændrɒɪd] 机器人,安卓操作系统

radium(镭):居里夫人所发现的强放射性化学元素

镭(radium)是一种强放射性化学元素。它能放射出人们看不见的射线,含有很大的能量,能用于癌症的治疗。镭的发现,引起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发现镭元素的,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她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1895年在巴黎求学时,和法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结婚。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激发了居里夫人对放射性元素的极大兴趣。在研究中,居里夫人发现,除了铀和钍外,还有一种未知物质也能释放放射线,并且放射性更强。她将这种新元素取名为radium(镭),源自拉丁语中的radius(放射)。

当时许多科学家并不相信镭的存在。为此,居里夫人需要提炼出纯镭来。居里夫妇利用奥地利政府捐献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在极度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提炼纯镭的艰苦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10年,在丈夫不幸去世4年后,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金属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

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损害,居里夫人患了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逝世。居里夫人在极短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研工作的献身精神,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radium: ['reɪdɪəm]n.(化学元素)镭

radio: ['reɪdɪəʊ] n.无线电,电台,收音机v.用无线电发送,用无线电通信

radius:['reɪdɪəs] n.半径,半径范围

radiate: ['reɪdɪeɪt] v.辐射,发光,传播adj.辐射状的,有射线的

radiation:[reɪdɪ'eɪʃ(ə)n] n.辐射,发光,放射物

radiant: ['reɪdɪənt] adj.辐射的,容光焕发的n.发光点,发光的复制

Norman(诺曼人):不请自来,占领法国一角的“北方人”

从公元8世纪起,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不断南下,掠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沿海地区,还溯流而上,进犯内地。当时统治法国的卡洛林王朝衰落无能,无力抵抗维京海盗的侵犯。因此,公园911年,法王查理三世(傻瓜查理)与海盗头子罗洛签署协议,将法国鲁昂周围的土地和塞纳河口出让给维京人,并册封罗洛为公爵统治该地。从此,罗洛等人停止掠夺法国,开始经营这块土地。法国人称这些定居在该地区的维京人为Normand,复数形式为Normanz,字面意思就是“north man”(北方人)。英语单词Norman(诺曼人)就来自法语Normanz,诺曼人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Normandy(诺曼底)。

尽管诺曼人最后放弃了海盗勾当,改信了基督教,他们仍保留了其海盗祖先维京人的许多特质。他们表现一种极度不安鲁莽的气质、近乎愚勇的好战精神。诺曼人在随后扩张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行动中,创下冒险作战的惊人纪录,常常仅以一小撮人征服数倍的敌人。其中最重要的是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他征服英国后成为英国国王,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英国的,其实都是北欧海盗的后代。

Norman:['nɔ:mən] n.诺曼人adj.诺曼人的,诺曼语的

Normandy:['nɔ:mən'di] n.诺曼底

bliss:无比的幸福

发音释义:[blɪs] n.无比的幸福;极度的喜悦;狂喜;天赐的幸福;天堂vt.使狂喜;使感到极度幸福vi.狂喜;感到极度幸福

词源解释:来自古英语blis(幸福、欣喜)

助记窍门:bliss→bless(保佑)→受到保佑和祝福的→幸福、欣喜

衍生词:blissful(充满喜悦的)

anguish:痛苦

发音释义:['æŋgwɪʃ] n. 痛苦;苦恼vt. 使极度痛苦vi. 感到极度的痛苦

结构分析:anguish =angu(痛苦)+ish(名词后缀)→痛苦

词源解析:angu←拉丁语ang(u)ere(阻塞、使窒息、挤压)

趣味记忆:anguish→谐音“俺跪洗”→俺跪洗衣板→痛苦

同源词:anger(愤怒),anxious(焦虑的),anxiety(焦虑)

abysmal:深不可测的

发音释义:[ə'bɪzm(ə)l] adj. 深不可测的;糟透的;极度的

结构分析:abysmal = abysm(深渊)+al(形容词后缀)→深渊的→深不可测的;abysmal = abyss = a(没有)+byss(底部)→没有底部→无底深渊

词源解释:bysm(byss)←希腊语byssos(bottom,底部)

背景知识:abyss指的是基督教中关押恶魔和反叛天使的无底洞。按照但丁在《神曲》中的描写,abyss位于地狱的最底层。根据基督教教义,天使长路西法(Lucifer)拒绝向人类出身的圣子基督臣服,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造反。经过三天的激战,圣子基督战胜反叛天使,将其打入永劫的无底洞abyss。被打入无底洞的路西法就是后来的撒旦。

同源词:abysm(无底洞),abyss(无底洞),abyssal(深渊的)

extremist:极端主义者

来自extreme, 极度的,极端的。

fatigue:疲劳

fat-, 来自拉丁语fatisci, 拟声词,破裂声,开始裂开,-isci,起始动词后缀。-ig, 做,驱动,词源同exigent, agent. 即快断裂的,接近极限点的,词义引申人的极度疲劳,极限。

micturition:尿频,尿急

来自拉丁语micturire,尿急,极度想小便,来自mingere,去小便,来自PIE*meigh,小便,可能来自PIE*meu,水,流出,词源同emanate,marine.

ecstasy(狂喜):宗教中的静坐冥思所达到的结果   

在很多宗教中,都将静坐冥思作为一种重要的修炼方式,如佛教中“打坐”。很多宗教认为,当人们静坐冥思达到某个层次时,人的灵魂脱离肉体的羁绊,上升至更高层次的灵性世界。这种状态在希腊语中称为ekstasis(出神、入迷),由ek(=ex,离开)和histanai(放置、使站立)组合而成,本意就是“灵魂出窍”。英语单词ecstasy便来源于此。

  17世纪时,很多神秘主义著作中,频繁使用ecstasy一词来表示人通过静坐冥思所达到的身心和谐、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因此ecstasy一词逐渐衍生出“极度快感、狂喜”等含义。在俚语中,该词还可以表示吸毒后产生的极度快感。

  ecstasy:['ekstəsɪ] n.狂喜,极度快感,出神,入迷,销魂

  ecstatic:[ɪk'stætɪk] adj.狂喜的,入迷的n.狂喜的人

panic:恐慌,惊慌

希腊神话中的山林、畜牧神名叫Pan,一般音译作“潘”。Pan人身羊足,头上有角,居住在山林中,常躲在隐蔽处,蓦地跳出,把旅行者吓得魂不附体。他发出的怪异叫声使人产生一种突如其来、奠明其妙的恐惧感,尤其是在茫茫黑夜更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然而,Pan却被尊奉为牧人、猎人及牲畜的保护神,因为他从不伤害他们,而总是保护他们母关于Pan的传说很多。有一次,酒神狱俄尼索斯(Dionysus,即罗马神话中的Bacchus)率军东征和一支兵力大占优势的敌军遭遇,他按Pan的虚张声势之计,命士兵在深夜同时发出呐喊,山林的回声犹如千军万马,使敌军误眦为深陷重围,遂仓皇逃窜。Pan在雅典备受敬奉,希腊人把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橙一仗的胜利归功于Pan,认为是Pan使波斯侵略军惶恐而逃的。

panic 一词实源于Pan.17世纪借自法语paniqueo最初只用作形容词,字面义是“Pan引起的恐惧”(fear caused bythe god Pan),如panic fear(极度的恐惧),但如今多作名词或动词用,表示“恐慌”或“惊慌”。

foremost:最前的,首要的

该词看来像是由fore和most合成,并含most of the fore之意,其实不然。它是从古英语forma ‘first’的最高级形式formest演变而来,其真正原义可以说是firstest。英语中还有几个以-most结尾且表示最高级的词,即innermost(最深处的,最内的),uppermost(最上面的,最高的),utmost(极度的,最远的),aftermost(最后面的),hindmost(最后面的)。foremost一词今既用以表示“首要的”,也表示“最前的”。短语first and foremost(首要的是,首先的)实质上是一个同义反复结构。另有一个英语单词former(前面的,以

前的)和foremast有亲缘关系。它也源自古英语forma‘first’,是forma的比较级形式,按foremost的前身formos t类比构成。

agony:极度痛苦

古希腊人每有庆祝活动总爱举行希腊语称之为agon的有奖竞技比赛,而此类奖总是要经过艰难的搏斗才能争得。他们又根据agon造出agonia 一词来表示“艰难的搏斗”,该词以后转指“极度痛苦”。古罗马人从希腊语借用了这两个词,并且保留了原义。英语agony一词即源于此。14世纪时英格兰神学家、宗教改革先驱者之一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1330 - 1384)在翻译《圣经》时首次将它用于英语。《圣经》中有一段是描述耶稣在客西马尼花园(Garden of Gethsemane)蒙难时所遭受的精神上的极度痛苦。威克里夫也将agony用于“极度痛苦”一义,此义一直用至今日。1863年英国的《谐趣杂志》(Fun)首次设了一个名为agony column的广告栏,登载寻人、寻物、离婚等启事,其作用相当于personal column,汉译可作“私事广告栏”。另一个词antagonize(使对抗,招怨)及其派生词antagonism(对抗),antagonist(对手),protagonist(主人公)等也源自希腊语agon,其词根就是agon。

acme:顶点,极度

该词源于希腊语akme‘highest point’(最高点),最初原为医学术语。昔日医生将疾病分为四个阶段,即arche(初期),anabasis(加重期),acme(危险期)和paracme(后期,结束期)。 acme现在用得比以前广泛得多,作“顶点”、“极度”和“顶峰时期”等义解,但多用于喻义。

astonish:使惊讶

咱们有个词叫“五雷轰顶”,用来形容人的极度震惊。英语恰巧也用“打雷”来指人的惊讶。前缀as的原形是ex-“出”;词根ton表“打雷”;-ish为后缀。不难看出,单词stun(使震惊)和它是同源的。其实thunder(雷)亦同源,体会t-th、o-u、n-n的对应关系。

Dionysus:撒播欢乐和创造力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巴克斯(Bacchus)

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也是狂欢和放荡之神,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巴克斯(Bacchus)。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关于他的身世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宙斯爱上了塞墨勒,天后赫拉十分嫉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宙斯拗不过公主的请求,现出原形,结果塞墨勒被雷火烧死,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婴儿狄俄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将他取出,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时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狄俄尼索斯”,意为“瘸腿的人”。

第二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的儿子。赫拉派提坦神将刚出生的狄俄尼索斯杀害并毁掉尸身,却被宙斯抢救出他的心,并让他的灵魂再次投生到塞墨勒的体内重生。于是,关于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遍传希腊各地,使人们崇拜不已。

狄俄尼索斯成年后赫拉仍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过程中,他教会农民们酿酒,因此成为酒神,周围聚集了众多信徒。他在信徒们的簇拥下,乘着四轮马车四处游荡。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歌声、笑声和喧闹带到哪里。他的信徒们尤其是女信徒们一路狂饮狂欢,大声喧哗,举止放荡,在极度兴奋时甚至把不敬酒神的音乐家俄尔普斯撕成了碎片。

在古希腊伟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的作品《酒神女信徒》中,年轻的底比斯国王潘修斯因为蔑视和对抗酒神,被酒神施展法力,变成了一头狮子,被以其母亲为首的酒神信徒们在亢奋中撕成了碎片。

传说,酒神曾被一群海盗绑架。他施展法力,用葡萄藤把海盗的船桨和船帆都掩藏起来,招来神兽,最后把海盗变成了海豚。为了报答米达斯国王送回他迷路的恩师,酒神赐予米达斯点石成金的本领。希腊英雄忒修斯在克里特岛的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下,杀死了米诺斯迷宫中的怪物米诺陶后,带着公主逃亡,途中因为相信命运女神的预言而抛弃了公主。酒神按照命运的安排出现在公主面前,娶了公主为妻。

酒神是古希腊人最喜欢的神明之一,是除普罗米修斯以外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神灵。人们每年以酒神节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酒神精神还激发了许多哲学家的头脑,如德国的尼采。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而单词Dionysia(酒神节)则来自酒神的希腊名字Dionysus(狄奥尼索斯)。形容词dionysian表示“与酒神有关的”。由于酒神喜欢喝酒,喝高后狂欢嬉闹,所以该词又可以表示“狂饮的、狂欢的”。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 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 ['bækən(ə)l; -næl]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Dionysus:[,daiə'naisəs] n.狄俄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Dionysia:[,daiə'niʃən]n.(古希腊)酒神节

dionysian:[,daiə'niziən] adj.酒神的,狂饮的,狂欢的

zombie:还魂尸;僵尸;木讷呆板的人

该词源自刚果语zumbi 'good-luck fetish',原指西非崇拜的蟒神(python-god),以后随非洲黑奴移植到西印度群岛和美国南部,转指伏都教(voodoo)崇拜的蛇神,也指使尸体起死回生的魔力。以后“还魂尸”(即被巫术驱动的“行尸”或“僵尸”)也被称为zombie,特别是在伏都教习俗盛行的海地。20世纪30至40年代出现了一些以zombie为主题的恐怖电影,影片中的zombie在巫术的控制下,既像是梦游又像是着魔的样子,机器人般地走出来干坏事。今天,在英语口语中,该词常用以喻指“木讷呆板的人”或“(因极度疲劳而)行动迟缓的人”。

xenon:氙

氙是普通人不太熟悉的气体,无色,无臭,无味。它是1898年英国化学家拉姆齐(Sir William Ramsay, 1852-1916)发现的,他在重新分馏六个星期前所发现的稀有气体氦时分离制得氙。他取希腊语xénos 'strange, stranger'(陌生的,陌生人)的中性形式,将它命名为xenon,这是因为该气体极为稀少,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缘故。

英语有个借自希腊语的组合语素xeno-也是源于希腊语xénos的,它含有“陌生人”、“外国人”、“陌生的”、“外来的”等义。英语中有好些借用词含有此一成分,诸如xenophobia(恐外症,对外国人的极度畏惧/憎恨),xenophobe(恐惧外国人或陌生人的人),xenophile(祟外者),xenomania(祟外狂,媚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