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str-(星星):希腊神话中的星空之神阿斯特赖俄斯

希腊神话中,阿斯特赖俄斯(Astraeus)是十二泰坦神之一的克利俄斯与女海神 欧律比亚的儿子。他掌管星辰,和黎明女神厄俄斯生下了众风神和星辰之神。他本人在希腊神话中没有多少事迹,但他的名字对英语学习很有帮助。他的名字 Astraeus在希腊语中就是“星辰升起”之意,因此astr-就成了英语中表示“星星”的词根,变体为aster-。

astrology:[ə'strɒlədʒɪ]n.占星术

astronomy:[ə'strɒnəmɪ]n.天文学

astronaut:['æstrənɔːt]n.宇航员

asterisk:['æstərɪsk]n.星号vt.用星号标识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str- 词源,astr- 含义。

apostate(变节者):基督教中的叛教者

英语单词apostate原是一个基督教中的专用名词,用来表示曾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但后来背弃信仰的叛教者。它来自希腊语apostenai,由apo(away from)+stenai(stand)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站到一边,远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apostate是古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统治者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联名签署了著名的《米兰 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官方名义上的承认,迅速发展,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受洗礼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然而等到君 士坦丁大帝的侄儿尤利安上台时,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受到重挫。

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严格基督教教育下长大,但后来却转向希腊罗马的传统多神信仰。 他师承于新柏拉图主义,崇信神秘仪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视为国教。他上台后就实行反大公教会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 端,大肆攻击正统派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 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因此尤利安被基督教会称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现在,单词apostate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可以用来泛指一切背弃信仰的人。

apostate:['æpəsteɪt]n.变节者、脱党者、叛教者adj.变节的、脱党的、叛教的

apostasy:[ə'pɒstəsɪ]n.变节、脱党、叛教

christmas(圣诞节):庆祝基督诞生的弥撒

在英语中,圣诞节是Christmas,它是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的缩写。圣诞节产生于4世纪后期。在4世纪初,罗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会选择每年的1月6日作为纪念基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 “主显节”(Epiphany)。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 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一个异教徒节日,是波斯太阳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和罗马 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是为了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后来,虽然 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 (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大多数教会和基督教徒都选择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但也有例外,如在亚美尼亚人们 坚持在1月6日过圣诞节;在菲律宾,人们则享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从12月16日直到次年的1月6日。

教会在每年12月24日的之夜即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庆祝耶稣诞生,该子夜弥撒就被称为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到14世纪左右被缩写为Christmas。这就是Christmas一词的来历。

在梵蒂冈,每年的圣诞节前夕,教皇本人会亲自在圣彼得大教堂主持子夜弥撒。25日零时,号角手将吹响喇叭,在教堂里聚集的各国信徒眼眶里含着热泪,以各自的语言唱出悠扬的“平安夜”为世界祈祷。

Christmas:['krɪsməs] n.圣诞节

lynch(私刑):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动用私刑的美国人林奇

关于美国英语中lynch(私刑)一词的来源,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沃尔德雷普在《私刑法官面面观:美国法外暴力与惩罚》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考证。根据该书,英语中表示“私刑”的lynch一词最初来自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的一个人名。不过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该词来自贝德福得县一个名叫查尔斯·林奇(Charles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民兵上校、坚定的爱国者。1780年,当他得知英国托利党成员企图夺取蒙哥马利县一个为制造武器提供原料的锡矿时,就率部前往保护。他把那些反叛分子抓住,每人鞭打39下,而且据称还可能使用了严刑拷打的方式,迫使他们承认犯有叛国罪。这些超出法律之外的行为引起了包括托马斯·杰斐逊在内的许多人的关注。1782年,林奇本人在通信中把这种在法庭之外为谋求公正而实施的非正规做法称为lynch law,后来他还把lynch一词用作动词。由此可见,林奇不仅从事过可以被称为私刑的事情,而且还亲自带头使用该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lynch一词来自弗吉尼亚州皮茨法尼亚县一个叫威廉·林奇(William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在独立战争期间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维持秩序。1780年英国托利党在皮茨法尼亚县策划谋反,威廉·林奇和其他当地人通过非正常程序予以镇压。1811年,在接受采访时,林奇描述了描述了他与同伴折磨犯人直到认罪的细节。1836年,埃德加·爱伦·坡在其主编的杂志《南方文学信使》(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中提出威廉·林奇是第一个私刑者。

不管怎样,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弗吉尼亚人开始把动用私刑的行为称为lynch。该词随后得到了普遍应用。

lynch:[lɪn(t)ʃ] n.私刑,私刑处死vt.对……动用私刑,私刑处死,n.(人名)林奇

mesmerize(催眠):以催眠来治疗精神病的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

18世纪70年代,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提出了一种“动物磁力”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力,分布不当就会产生疾病。他的治疗方法是:让一群精神病患者围坐在一起,周围是昏暗的灯光,播放着轻音乐。 然后麦斯梅尔从装有各种化学药品的瓶子中取出一根铁棒,用它轻轻敲打每个患者的身体,以此把化学药物中的“动物磁力”传给患者,改善他们的症状。这套治疗方法被称为麦斯梅尔催眠术(Mesmerism)。他曾经用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病人,名噪一时。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同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认为他欺世盗名、以魔术来骗人。因此,麦斯梅尔被逐出奥地利。1778年,麦斯梅尔来到巴黎继续行医但再次受挫。法国国王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最后,该委员会认为他的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对其理论学说提出否定意见。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发表了《神经催眠学》一书,阐明催眠并非由施术者流入受术者的某种动物磁力或神秘物质所致,而是受术者主观心理的影响效果。

虽然麦斯梅尔的学说遭到了否定,但他所开创的催眠治疗方法却得到了广泛应用。麦斯梅尔本人的姓氏也被用来表示“催眠”。

mesmerize:['mɛzməraɪz] vt.对……催眠,迷住

mesmerism:['mezmərɪz(ə)m] n.催眠术,催眠状态,迷惑,麦斯梅尔催眠术

guillotine(断头台):提出断头台设想的法国医生吉约坦

在中世纪欧洲,死刑的执行方式一般是绞刑或斩首。处决普通犯人时采用绞刑,处决贵族时使用宝剑斩首。与中国人喜欢留个全尸不同,西方人认为被砍掉脑袋更加高贵,也没有被绞死那么痛苦,只有勇敢的贵族才配得上这种待遇。不过,如果宝剑不够锋利,行刑过程也会变得极其痛苦。为了降低死刑的痛苦,法国一名信仰人文主义的医生,约瑟夫·吉约坦(Joseph Guillotin)提出,认为死刑应以快速及人道的方式执行,而且应对所有人采用同一刑罚以提倡平等。因此,他提议统一采用斩首的方式执行死刑。

1791年,法国国会通过以斩首作为唯一合法的死刑执行方式。1792年,由吉约坦医生(另一说法为安东尼·路易医生)与一位法国刽子手合作,动手制造了一台断头台的原型机,从此新型断头台便正式面世,并以他的姓氏命名,称为guillotine。

断头台由一个高的直立架和一块刀片组成,而刀片则用绳索悬挂在顶部,当执行死刑时,刀片垂直坠落,头从身体截断。最初,刀刃是水平方向的,后来为了减小阻力,改进为斜线方向。

1792年,断头台首次投入使用,第一次享受此待遇的是一名强盗。1793年1月,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处死,同年10月他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也被断头台处决。从此以后,断头台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马力全开。从1792年到1794年,被断头台斩首的人数超过了6万人。

吉约坦医生本人信仰人道主义,反对死刑。但他现在的名字成了杀人机器的代名词,令他的后人十分不满。因此,他的后代曾经抗议把这种机器叫做guillotine,但没有成功。最后,吉约坦医生被迫更换了自己的姓氏,以摆脱与guillotine的联系。

guillotine:['gɪlətiːn; ,gɪlə'tiːn] n.断头台,切纸机vt.用断头台斩首,终止辩论交付表决

baedeker(旅游指南):旅游出版业的红人贝德克尔

英语单词baedeker源自十九世纪德国出版商卡尔·贝德克尔(Karl Baedeker)的姓名。他所出版的《贝德克尔旅游指南》囊括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内容丰富,样样洒洒,包罗万象,携带方便,红了好多好多年。

贝德克尔本人酷爱旅游。最初,他仅仅是把自己旅游过的国家和城市,通过文字和插图,钜细靡遗地记录下来供后来的旅行者参考,随着他走过的城市越来越多,出版的书也就越来越多。后来他的儿子也开始加入了这样的旅行写作行列。翻译成英文之后,这套书的实用性和资讯性之高,让很多读者都趋之若鹜,慢慢地也有些读者以这样的方式加入Baedeker丛书的写作行列,所以影响力不断扩大,后来变成了“旅游指南”的代名词,并且还扩展到其他领域,表示“入门手册”。在二战期间,德国曾对英国城市开展空袭,空袭目标就是根据《贝德克尔旅游指南》来选择的。

baedeker:['beidikə] n.旅游指南,入门手册

anecdote(奇闻轶事):历史学家普罗科匹阿斯未出版的《秘史》

普罗科匹阿斯(Procopius,约公元500-565年)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著作为后世研究查士丁尼时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他生前著作并出版了两部反映当代史的历史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这两部著作中,普罗科匹阿斯大肆讴歌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战争和建筑上的丰功伟绩,他本人也因此被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但是,当他死后1000多年后,人们在拜占庭帝国图书馆以外发现普罗科匹阿斯所编著的另一部并未出版的著作——《秘史》。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思想截然相反,这部作品其实是查士丁尼的丑闻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生活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当时拜占庭人民在其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作者著作完成后并未公开出版,而是偷偷藏在图书馆中,等待后人发现。

《秘史》一书的名字为希腊语anekdota,是anekdotos的复数形式,而anekdotos的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由否定前缀an+ekdotos(公开的)构成。英语单词anecdote就来源于此,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奇闻、轶事”之意。

anecdote:['ænɪkdəʊt] n.奇闻,轶事,秘史

bowdlerize(删改):删改净化文学名著的鲍德勒

英语单词bowdlerize(删改)源自英国人托马斯·鲍德勒(Thomas Bowdler)。他本是一名医生和慈善家,但让他载入史册的却是他对一些文学名著的删改净化,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由于担心《莎士比亚戏剧集》中的一些不雅词汇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他投入大量时间,对其进行了删改和净化,保留了其中的精华,而将一些他认为粗俗的语句进行了删改,从而推出了家庭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这样,在客厅中为全家朗读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时,就不至于因为某些不雅语句而引发尴尬了。

Bowdler对文学名著的删改行为,众人褒贬不一。有人鼓掌叫好,也有人讽刺是对名著的阉割。不管怎样,Bowdler的举动引发了人们对出版内容对儿童的影响的思考,最终引发了政府的出版审查制度(censorship)。Bowdler本人的名字也因此载入史册,从中诞生了bowdlerize(删改)、bowdlerism(任意删改)等英语单词。

bowdlerize:['baʊdləraɪz] vt.删改,净化,删改不雅语句

bowdlerism:['baʊdlərɪzəm] n.为净化而删改的做法

bust:半身雕像;胸部

发音释义:[bʌst] n.半身雕像;胸部

词源解释:bust←法语buste(半身雕像)←意大利语busto(上半身)←拉丁语bustum(墓碑、坟墓、火化尸体的地方)←amburere(烧焦)=ambi(围绕)+urere(烧)

同源词:urn(骨灰瓮、坟墓)

古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的丧葬习俗是人死后火化,将其骨灰放置在一个形状如同本人容貌形状的骨灰瓮中,英语单词bust最初指的就是这种形状如人的骨灰瓮。由于这种骨灰瓮通常状如人的上半身,没有分叉的两条腿,所以bust一词表示人的上半身雕像。19世纪后逐渐衍生出“胸部”之意。

anecdote:轶事

发音释义:['ænɪkdəʊt] n. 轶事;奇闻;秘史

结构分析:anecdote =an(没有)+ecdote(发表)→没有发表的→秘史→奇闻、轶事

词源解释:ecdote←希腊语 ekdotos(发表)=ek(出来)+dotos(提供)

背景知识:普罗科匹阿斯(Procopius,约公元500-565年)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生前著作并出版了两部反映当代史的历史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这两部著作中,普罗科匹阿斯大肆讴歌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战争和建筑上的丰功伟绩,他本人也因此被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但是,当他死后1000多年后,人们在拜占庭帝国图书馆意外发现普罗科匹阿斯所编著的另一部并未出版的著作——《秘史》(anekdota)。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思想截然相反,这部作品其实是查士丁尼的丑闻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生活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当时拜占庭人民在其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作者著作完成后并未公开出版,而是偷偷藏在图书馆中,等待后人发现。《秘史》一书的名字anekdota是anekdotos的复数形式,而anekdotos的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由否定前缀an+ekdotos(发表)构成。英语单词anecdote就来源于此,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奇闻、轶事”之意。

趣味记忆:anecdote = 谐音“安妮可逗的” →安妮这个人可逗了,有好多轶事→轶事

衍生词:anecdotal(轶事的),anecdotical(轶事的),anecdotage(轶事集)

fortune cookie:运气饼干,签饼

即幸运饼干,小的装饰品或食品,能给人带来好运。据说是由早期的中国移民所发明,但是日本人也宣称是他们的发明,其历史莫衷一是。

gobbledygook:令人费解的文字,官样文章

来自194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国会议员Maury Maverick杜撰的一个词,模仿公鸡叫的声音来讽刺当时过于冗长的官样文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本人是maverick这个词的原创者Maverick的孙子。参照 maverick.

Jap:日本佬,日本鬼子

来自Japanese口语,在二战时期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引申词义骗子,小偷,偷偷摸摸,词义被极大的贬义和蔑视化,以致于成为日本人的忌讳词,甚至向美国提出抗议。

japonica:贴梗海棠

来自拉丁语japonicus,日本人,日本的,-a,表阴性。山茶花属,产于东亚各国,因日本与欧美接触较早而以之命名。

kamikaze:神风敢死队,自杀式的

来自日语,kami,神,可能来自日本化汉语神,kaze,风,可能来自日本化汉语风。公元1274年,蒙古忽古烈汗命令大军大举进攻日本,但是在海上遇到台风,几近全军覆没,日本人称之为神风。后在二战末期,日军败局已定,为挽回败局,日军组织了自杀式的袭击队伍,即神风敢死队,向美国发起了大规模自杀式攻击,因此引申词义自杀式的。见百度百科。

hoover:真空吸尘器,用真空吸尘器打扫

在美国英语中这个词的首字母一般总是大写的,只能用作专有名词,指美国真空吸尘器制造商w.H.Hoover(1849 - 1932)创建的Hoover公司生产的真空吸尘器牌名;而在英国英语中Hoover这一牌名已被属名化,首字母已变为小写,既可用作名词,指“真空吸尘器”,又可作动词用,表示“用真空吸尘器打扫”,相当于to vacuum-clean。例如:He was busy hoovering (the bedroom carpet) when I arrived home from work. (CID)(当我下班回家时他正在用真空吸尘器打扫卧室的地毯。)Hoover公司生产的第一个真空吸尘器在1908年只售70美元。真空吸尘器并非Hoover本人所发明,真正的发明者是俄亥俄一家百货店的看门人( caretaker)J.Murrary Spangler。

hara-kiri:切腹自杀,自我毁灭   

日语借用词,其中hara意为belly(腹),kiri意为to cut(切),其实即来自日语汉字“腹切”。这是日本人独有的自尽方式,过去常为武士和军国主义者所用,自杀时挖出内脏。但hara-kiri 一词日本人自己很少使用。

egghead:知识分子,自以为有大学问的人   

该词始见于美国小说家约翰逊(Owen Johnson,1878 -1952)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一部通俗小说。该小说在当时颇受男孩的欢迎,因此egghead 一词曾作为俚语在学生中流行一时,用以指有时作出愚蠢举动的知识分子,以后渐遭废弃。到了1952年艾森豪威尔(D- D. Eisenhower,1890 - 1969)和史蒂文森(Adlai E. Steveson,l900 - 1965)竞选美国总统时,艾森豪威尔的支持者把史蒂文森的支持者说成为“a largeoval head, faceless, unemotional, but a litile bit naughty and condescending”(长着一副卵形大脑袋,面无表情,有点高傲而瞧不起人的样子)。于是egghead 一词再度复活,也许是因为史蒂文森的额部大而秃,脑袋颇似鸡蛋,有知识分子气质,故他本人及支持他的知识分子均被蔑称为egghead。该词现在仍指“知识分子”,“学问家”,但常含贬义。

  

blurb:书籍护封上的内容简介

该词系美国幽默作家、插图画家伯吉斯(Gelett Burgess,1866 - 1951)所创。1907年,在书籍零售商协会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宴会上,500位来宾盘碟旁都摆放着一本伯吉斯的新作Are you a Bromide?书的护封格外引入瞩目,它是由作者本人精心设计的。护封上印有吹捧该书和作者的广告,护封正面印着一幅作者取之于牙粉广告并称之为Belinda Blurb小姐的美女照。附文中这样写道:“…had her pictured blurbing a blurb to end all blurbs.I fondly hoped.”此语大意是:本人天真地希望以她的画像为护封广告大作广告以期终止此类广告。自此以后,人们便常将blurb一词同书籍护封上的广告联系起来,渐渐成了一个美国俚语用词。约在1914年伯吉斯本人将blurb释义为“self-praise,to make a noise like a publisher”(自我吹嘘,像出版商那样大事喧染)。20年代以后,blurb正式进入标准英语,用以表示“书籍护封上的简介或短评”,与此同时伯吉斯所用书名Are You a Bromide?上的bromide 一词也跻身于英语词汇的行列,意指“庸俗之辈”或“陈腐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