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limbo(灵薄狱):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区域

灵薄狱(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域。根据一些罗 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稣基督出生后从未接触过福音之逝者的地方。另外,灵薄狱还负责安置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 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limbo一词源来自拉丁语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 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国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但 后来因为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神学,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被排出天主教教义之中。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又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

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limbo被译成了“迷失域”,指的是潜意识的边缘。在服用超量安眠药而进入梦境时,如果死在梦境中就会由于药效作用醒不过来而进入弥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失域。

limbo:['lɪmbəʊ] n. 灵薄狱,地狱边缘,迷失域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limbo 词源,limbo 含义。

recipe(食谱):医生处方中的第一个字

古代西方医生在开处方时,第一个字通常是拉丁语recipe,意思是take(服用),后来缩写为Rx,并且R的最后一笔和x的第一笔重合。学过西医的中国医生在开处方时也是这样写的,不信可以翻开自己看病时医生开的处方单看看。因此,单词recipe在英语中原本表示“处方”,到了17世纪时逐渐用来表示“食谱”,更常用prescription来表示“处方”。不过,从医生处方的第一个字上依然能看出recipe的初始含义。

recipe:['resɪpɪ] n.食谱,菜谱,处方

heroin:海洛因

heroin直接借自德语,原为商标名,汉语音译为“海洛因”。这种毒品是德国一家颜料厂的研究室主任Paul Dresser教授于1897年左右发现的。其名称heroin则是根据意为“英雄”的希腊语heros杜撰的,这显然是因为该物具有亢奋作用,服用后使人短时间内有飘飘然之感(feel like a hero)。其实,另一英语单词hero(英雄,勇士)一词亦源于希腊语heros。

assassin:凶手,刺客   

大约在公元1090年,在波斯出现了一个穆斯林秘密团体,称伊斯迈里藏( Ismaili)。其刨建人名叫Hasan benSabah,他从地势险峻,常人无法进去的山寨指挥暗杀活动,企图以此恐怖手段主宰伊斯兰世界,所以该教派的历代首领都被称作“山岳老人”(The Old Man of the Mountains)。在他手下有一大批狂热信徒,立誓要把异教徒杀绝。他们暗杀的主要对象是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徒,尤其是基督教领袖。十字军东侵,前后八次,历时近二百年(1096 - 1291)。就在这近二百年间,该秘密团体成员先是活跃于波斯和伊拉克,以后活动又扩及到叙利亚一带,专门刺杀十字军。据说这些人在进行凶杀活动之前,其首领让他们服用海吸希(hashish),即印度大麻(hemp),一种起麻醉作用的毒品。因此,人们给他们起了个浑名hashshashin,在阿拉怕语中的意思是“服用海吸希的人”(hashish - eaters/users)。该词进入中世纪拉丁语时作assassinus,17世纪传人英语则作assassin。在史书上assassin专指上述“穆斯林秘密团体成员”。以后,作为对他们凶杀行为的报复,基督教徒用assassin来表示“凶手”,“刺客”,保留了它在历史上原先的含义,随后又从assassin派生出assassinate(暗杀),assassination(暗杀)等词。

blanket:毯子

hlanket一词来自古法语blanquette,是在blane(白色的)一词的基础上构成的词,最初指的是作衣服用的“白色毛布”,直到14世纪中期才用来专指“毯子”。

toady:谄媚者,马屁精

旧时庸医行骗时,常常指使其下人当众吞食蟾蜍(toad)或装作吃蟾蜍。蟾蜍素被认为有毒,不能食用。蟾蜍被吞食之后,庸医再装模作样地矛以解“毒”,让下人服用万应灵药,以此显示他的医道高明和妙药灵验。吃蟾蜍者叫toadeater。1744年英国小说家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曾对该词的词义作了如下解释;“toad-eater是个隐喻,取自关于江湖医生的下人吞食蟾蜍以示其主人解毒有方的故事。该比喻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联想:处于隶属地位的人,为了顺应庇护人的心意,取得其欢心,被迫作出令人恶心之至的事。”据此,toad-eater 一词由“吃蟾蜍者”转义为“谄媚者”或“马屁精”,to eat sb's toad 一语被用以比喻“拍某人马屁”,也都不难理解了。toad-eater始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缩略为toady,原义也逐渐丧失,如今仅用于喻义。

cinchona(金鸡纳树):将金鸡纳树皮引入欧洲的伯爵夫人

在1639年,西班牙驻秘鲁总督Chinchon伯爵夫人感染了我们今天称之为疟疾的热带病,欧洲来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当地印第安人送来了一些当地一种常绿树的树皮,对她说这种树皮对该病具有神奇的疗效。伯爵夫人服用这种树皮制成的粉末后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后来,Chinchon伯爵夫人便将这种能够治疗疟疾的神奇树皮引进欧洲。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为了纪念Chinchon伯爵夫人,将这种树及其树皮正式命名为cinchona。照理应作chinchona,是林奈拼错了伯爵夫人的名字。后人也不予纠正,cinchona这个名称便得以流传了。

cinchona:[sɪŋ'konə] n.金鸡纳树,金鸡纳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