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philistine(庸俗之辈):以色列的死敌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philistine)居住在中东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领土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非利士地”(Palaestina,巴勒斯坦)。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劲敌,在圣经旧约中详细记载了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战争和恩怨。在以色列人眼中,非利士人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是文明的破坏者。

1689年,在德国一个叫做耶拿(Jena)的城市中,当地的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有数人在冲突中丧生。事后,耶拿大学的牧师在一次布道中,针对这场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的冲突发表了尖锐的评论,把市民比作圣经中与以色列人作对的非利士人。

从此以后,人们用“非利士人”(philistine)来形容那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缺乏文化修养并鄙视文化的人。从这个词还产生了“庸俗主义”(Philistinism)一词,字面意思就是“非利士人的方式、习惯、个性和思维方式”,指的是低估、鄙视艺术、审美、精神和智力的态度,也称为“反智主义”。

philistine: ['fɪlɪstin] n.非利士人,庸俗之辈

Philistinism:['fɪləstɪnzəm] n.庸俗主义,实利主义,市侩主义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hilistine 词源,philistine 含义。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martial:战争的,军事的

该词源出罗马神话。按其今义这个形容词和military可以说是同义语,常作“战争的”或“军事的”解,如martial art(武术),martial rnusic(军乐),martial law(军事管制法)等。究其根源,martial 一词是14世纪从拉丁文martialis演变而来的,其字面义为“战神Mars的”。在罗马神话中Mars的地位仅次于天神朱庇特。他被看作是传说中的罗马的建城者罗穆卢斯(Romulus)和瑞穆斯(Remus)之父,所以在罗马备受人们崇拜。罗马有数座Mars神庙,罗马阅兵的广场叫做Mars广场,罗马将军出征之前没有不举行祭祀Mars活动的。罗马历的头一个月即公历3月也是以Mars命名的。(参见March)

January:一月

在罗马神话中Janus(汉译作“杰纳斯”或“雅努斯”)是天门神,早晨打开天门,让阳光普照人间,晚上又把天门关上,使黑暗降临大地。他的头部前后各有一副面孔,同时看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一副看着过去,一副看着未来,因此也称两面神,或被尊称为时间之神。罗马有好几座Janus神庙。早期的Janus神像的两副面孔都有胡子,后来的没有胡子,但是一副面孔年轻,另一副面孔年老。Janus的右手指上刻有数字CCC (300),左手指上刻着数字LXV (65),合在一起恰是一年的天数。从纪元前1世纪起罗马人把祭祀Janus的节日和新年结合在一起。罗马的执政官也在元旦这一天就职,并向Janus献祭,祈求国家的安宁。为了纪念Janus,罗马人把正月称为Januarius(mensis),意含“Janus之月”,英语借用了该词,先作Januarie,后怍January。在英语吸收January 一词之前,撒克逊人把正月叫做Wulf-Monath (wolf-momh),意为“狼月”,因为此时正值严冬,是狼群出没村子寻觅食物的时节。

talent:才能,才干,天赋

talent 一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源自希腊语talanton 'unit of weight or money' (重量或倾货币单位)。英国神学家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30 ? -1384)在1382年的《圣经》英译本中就用talent 一词来翻译这一古希腊货币单位。因此在14世纪时talent 原指货币单位,可译为“塔兰特”。1个talent的值究竟有多少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据考古学家会计在古希腊1个 talent 约折合现代希腊货币6000德拉克马(drachma)。翻开《圣经.马太福音》我们可以在第25章第14至30节中读到这一则寓言:有个人在出门时把金钱托付给三个仆佣。他按他们各自能力的大小交给他们不同数量的钱,给其中一个5 talents,另一个2 talents,第三个 1 talent。

当主人回来时,头两个仆人的钱比主人交给他们时多了一倍,分别为10 talents 和 4 talents ,因而得到主人的奖赏。第三个仆人的钱不增加也没有减少,仍然是 1 talent,因为主人走后他生怕丢失而把钱埋起来。主人本以为他会利用给他的钱去做生意,至少也会把他的 1 talent 存入银行,获得一些利息。为此主人非常生气,严责之余还把那 1 talent 的钱收回并把它交给那个已经有10 talents 的仆人。马太讲的这则小故事的寓意在于教育世人,上帝赋予的天赋和才能人人都有义务去加以发挥。据此,talent 到了15世纪初便由货币单位逐渐转义为“才能”或“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