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ora(潘多拉):希腊神话中诸神的礼物潘多拉
宙斯发现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后,下决心要惩罚人类,就让火神仿造女神的模样,用水和土创造了一个美女,再让爱与美神阿芙洛狄忒为她喷上令男人心醉神迷的香气,让雅典娜为她披上华丽的衣服,神使赫尔墨斯赋予她言语的天赋。当这个女人做好后,宙斯给她起名为Pandora(潘多拉),让她带着一个宝盒来到人间,并欲擒故纵地警告她不要打开盒子。埃庇米修斯不顾普罗米修斯的警告,娶了潘多拉为妻。潘多拉果然禁不起好奇心,打开了宝盒,放出了里面的各种灾难,仅仅保留了希望在里面。
潘多拉的名字Pandora是“众神的礼物”的意思。在希腊语中,pan表示“所有”,dora的意思是“礼物”,其中的do表示“赠送”。pan和do后来都变成了英语词根,衍生了大量英语单词。
习语Pandora’s box:灾难的根源
pandemic: [pæn'demɪk] adj.全国流行的,普遍的n.流行性疾病
panorama:[pænə'rɑːmə] n.全景,概观。记:pan全+orama视力→视野全景
pansophic:adj.全知的,有广泛知识的。记:pan全+soph智慧、知识+ic→有全面知识
donor: ['dəʊnə; -nɔː] n.捐赠者
donate:[də(ʊ)'neɪt] n.v.捐献,捐赠
pardon:['pɑːd(ə)n] n.vt.原谅。记:par完全+don舍弃→完全舍弃对方的过错→原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andora 词源,Pandora 含义。
right(右边的,正确的):左凶右吉的迷信
英语单词right既表示“右边的”,又表示“正确的”。为什么“右边的”就是“正确的”呢?原来,这跟西方的左凶右吉的迷信有关。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右边代表吉利,左边代表凶兆。在观鸟占卜时,若鸟从右侧飞入,主吉,称为dexter;若鸟从左侧飞入,则表示凶象,称为sinister。所以单词dexter既表示“右边的”,又表示“幸运的”,单词sinister既表示“左边的”,同时又表示“凶兆的”。同样,单词right既表示“右”,也表示“正确”,而单词left既表示“左”,同时还含有“弱、愚蠢、卑贱”的含义,但这层意思现在很少使用。
在圣经中,在末日审判时,神让善人站在右边,让恶人站在左边。右边的善人上天堂,而左边的恶人下地狱。在大多数英语国家中,婚礼上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象征女性属于次要地位。
right:[raɪt] adj.右边的,正确的,直接的n.右边,正确,正义
left: [left] adj.左边的
sinister:['sɪnɪstə] adj.阴险的,凶兆的,灾难性的,左边的
dexter: ['dekstə] adj.右侧的,幸运的
dexterity: [dek'sterɪtɪ] n.灵巧,敏捷,机敏。记:右手的特点
Catholic(天主教):普遍的基督教
基督教大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自称为“罗马公教会”(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其中的catholic是“普遍的,一般的”的意思,表示他们才是惟一真正的普世教会。罗马公教会于16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因而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
天主教标榜“普世性”(catholic),所以宗教仪式相对简单,入教门槛较低,所以教众规模和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东正教。
catholic: ['kæθlɪk] adj.普遍的,天主教的n.天主教,天主教徒
catholicism: [kə'θɔlisizəm]n.天主教,天主教义
catholicon: [kə'θɒlɪkən]n.灵丹妙药,万灵药
pen(笔):古人用翎管做成的笔
古代欧洲人曾使用芦苇杆制成的“笔”,写在纸莎草做成的纸上。约在公元七世纪出现“翎管笔”,即用天鹅或大雁的翎管做笔。 pen一词,在古英语中写作penn,来源于拉丁语的penna,意思是“羽毛、翎管”,即羽毛制成的笔。
现代普遍使用的钢笔诞生于19世纪初。它的发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一名叫做华特曼的英国人在用传统的羽毛笔签字时,羽毛笔漏水,把合同弄脏了。他回去取新合同时,被竞争对手乘虚而入抢先签署了合同。他深受刺激,决心设计一种更加先进的笔。他利用植物体内的毛细管输送液体的原理,发明了钢笔。
pen: [pen] n.笔,钢笔
toady(谄媚者):为江湖郎中吃蟾蜍的手下
英语单词toad指的是蟾蜍,为什么它的衍生词toady指的却是“谄媚者”呢?原来,古时候人们普遍相信蟾蜍有毒,所以一些江湖朗中往往会叫手下人吃下一只蟾蜍,然后把毒物从他的身体中驱除出去,从而展现自己的高超医术。很明显,敢于为主人吃蟾蜍的人是为了拍马屁而什么事都会做的人。因此人们就用toad-eater来称呼这样的谄媚者。后来,toad-eater被缩写为toady。这就是toady(谄媚者)一词的来源。
toad: [təʊd] n.蟾蜍,癞蛤蟆,讨厌的人
toady: ['təʊdɪ] n.谄媚者,拍须溜马的人v.谄媚,拍马屁
shampoo(香波):印度人独特的按摩洗头法
英语单词shampoo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香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shampoo仅仅表示液体的洗发精。其实shampoo一词来自印度语,本意是“按摩、揉搓”。印度人喜欢在洗发时做局部按摩:用手轻轻揉搓头发,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这种洗发方式既科学,又能带来美好享受。现在印度依然保留很多种传统的洗发方法,如Shirodhara就是一种草药滴油洗发方法。印度人对洗头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普遍留长发。在印度,妇女普遍爱留长发;印度2000万男性锡克教徒,都严格遵循着蓄发留须的教规。印度占世界人口总数16%,印度人头发的总量却占到全世界的28%。对头发这么重视的印度人,自然对洗头有独到之处。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将这种洗发方式带入英国,从而产生了shampoo这个英语单词,表示“按摩洗头”。又因为按摩洗头一般需要涂抹一些油脂,所以shampoo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按摩洗头所涂抹的油脂。后来,shampoo用来泛指洗发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洗发皂、洗发水、洗发露等。
shampoo: [ʃæm'puː]n.洗发,洗发精vt.洗发
banal(陈腐的):封建社会领主出租公用设施的经济特权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manor)拥有许多经济特权。其中一项特权是,领主可以发布公告,宣布在领地上为所有农奴和农民提供某些公用设施,如水井、磨坊甚至烤面包的烤房、过河的桥梁。农奴和农民不得使用自有设施,而必须使用领主所提供的公用设施并向领主支付相应的使用费。领主的这种做法在古英语中称作bannan,字面意思就是“公告”,英语单词ban(禁令)就来源于此,同源的还有单词banns(结婚公告)。
从单词ban衍生出形容词banal,原意是“与ban有关的”,如banal right指的就是领主所拥有的进行ban的权利。由于领地上所有人都必须遵守领主的公告,使用领主提供的公用设施,所以banal一词逐渐产生“公共的,普遍的”之意,进而产生“司马见惯的,陈腐的”的含义。
ban: [bæn] n.禁令vt.禁止,取缔
banns:[bænz] n.结婚公告
banal: [bə'nɑːl; -'næl] adj.平庸的,陈腐的,老一套的
banality:[bə'nælɪtɪ] n.陈词滥调,平凡,陈腐
banalize:['beɪnəlaɪz] vt.使陈腐,使庸俗
tennis(网球运动):发球者提醒对方接球的叫声
网球的前身是14世纪时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一种叫做“掌球”的游戏,两名游戏者隔着一条绳子,用手掌击打一个布球。后来,这种游戏不断得到改良,绳子换成了球网,出现了木板做成的球拍,后来受到羽毛球拍的启发,出现了类似羽毛球拍的网球拍。1873年,英国的华尔特·科洛普顿·温菲尔德上校制订了现代的网球运动规则,并为这项运动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称——sphairistike。该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玩球的技艺”。然而,这个冗长的名字很快被人遗忘,而源于网球运动时发球者提醒对方接球的叫声的法语单词tenetz却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了网球运动的通俗叫法。法语单词tenetz的本意是“接住”,是法国人在玩掌球和网球时,发球者提醒对方的习惯叫声。英语中表示网球运动的单词tennis就来源于此。
tennis:['tenɪs] n.网球运动
fiscal(财政的):古罗马人盛钱的小篮子
在古罗马时期,在钱包发明之前,商人用一种用灯芯草茎或芦苇变成的小篮子装钱。这种小篮子在拉丁语中叫fiscus。fiscus在古罗马用得极为普遍,因而古罗马帝国的财库也叫做fiscus,它的形容词是fiscalis。英语单词fiscal就是从拉丁语fiscalis演变而来的,原意是“皇家财库的”,随着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该词的意思也演变为“国家财政的”之意。
fiscal:['fɪsk(ə)l] adj.会记的,财政的,国库的
confiscate: ['kɒnfɪskeɪt] vt.没收,充公。记:con一道+fisc国库+ate动词后缀→与国库里的东西放在一起→没收至国库
barn(谷仓):存放大麦的仓房
英语单词barn来自古英语bereærn,由bere(barley,大麦)和aern(house,房子)组成,字面意思就是“barley house”(存放大麦的仓房)。barley(大麦)是古代英国最普遍的农作物,与小麦的营养成分近似,但纤维素含量略高。大麦麦秆柔软,多用作牲畜铺草,也大量用作粗饲料。后来,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丰富,barn一词的含义也随之丰富,可以表示存储各种农作物的仓库,还可以表示畜棚、车库等。
barn:[bɑrn] n.谷仓,畜棚,车库vt.把……存储入仓库
barley:['bɑrli]n.大麦
ammonia(氨):埃及神话中的主神阿蒙神
阿蒙神Ammon是古埃及的一个主神,相当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和古罗马神话中的朱 庇特。它的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是“隐藏者”。最初,阿蒙神仅仅是尼罗河东岸城市底比斯(Thebes)的地方神祇。到了古埃及十一王朝时,由于王室家族 来自底比斯,因此阿蒙神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在第十二王朝时,阿蒙神的名字甚至进入了国王的名字之中。当底比斯的第十七王朝赶走了希克索人后,阿蒙神作为 皇家城市的神祇被重新突显出来。十八王朝之后,阿蒙神开始成为埃及普遍承认的神,排挤掉原有神祗如太阳神“瑞”(Re),成为创造万物的主神。人们在很多 地方修建了宏伟的阿蒙神殿。
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在利比亚的一座阿蒙神殿附件发现了一种矿物质。古罗马人将其命名为sal ammoniac(salt of ammon),意思就是“阿蒙神之盐”。18世纪时,化学家从“阿蒙神之盐”中提取出一种新气体,因此将这种气体命名为ammonia,中文译为“氨”。
ammonia:[ə'məʊnɪə] n.(化学元素)氨,氨气,氨水,阿摩尼亚
bacchanalia(酒神节):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巴库斯
酒神是古希腊及古罗马人民普遍崇拜的一个重要神灵,拥有自己的固定节日——酒神节。 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 赞歌”。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 在科林斯的酒神大赛会上竞演的综合艺术形式。酒神赞歌时代也是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 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入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共3日,只有妇女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西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而单词Dionysia(酒神节)则来自酒神的希腊名字Dionysus(狄奥尼索斯)。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bækən(ə)l; -næl]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Dionysia:[,daiə'niʃən]n.(古希腊)酒神节
horde(部落):游牧民族中氏族首领的帐篷
英语单词horde来自突厥语orda和蒙古语ordu,中国史籍中译为“斡鲁朵”(斡耳朵、斡里朵)等,字面意思就是“帐篷”,指的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中氏族首领的帐篷、宫帐。有些民族实施一夫多妻制,氏族首领往往会为每位妻子配置一个“斡鲁朵”。每一个“斡鲁朵”都会配置一定数量的守卫、服侍人员及生产人口。因此“斡鲁朵”就是这些游牧民族的一种社会组织结构,有一些“斡鲁朵”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汗国。这个词经过波兰语、法语或西班牙语后进入英语,演变为英语单词horde,其中的字母h是在波兰语中加上的。
13世纪时,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蒙古军队征服了东欧,建立了一个汗国。由于拔都的宫帐是金色的,因此这个汗国就被称为golden horde,即“金帐汗国”。
现在,horde通常表示一个“游牧部落”,或者一大群人,通常含有贬义,因为当初入侵欧洲的这些游牧民族被欧洲人普遍视为野蛮人。
horde:[hɔːd] n.一大群,游牧部落
discipline(纪律):纪律严明的古罗马教育
古罗马人以纪律严明著称,古罗马军队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士兵们能够严守军纪。古罗马人的纪律性是从儿童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锻炼出来的。古罗马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等各项优良品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融合对学生的意志和纪律的培养,普遍采用体罚手段。
英语单词discipline来自拉丁语disciplina,指的就是古罗马的这种教育,字面意思是“指导、教学”,由此延伸出“学科”之意。由于古罗马的教育强调纪律和惩戒,因此discipline又产生了“纪律、磨练、管教”的含义。与它同源的单词有disciple(门徒、弟子)。
discipline:['dɪsɪplɪn] n.学科,纪律,磨练,管教,惩罚vt.训练,寻到,惩戒
disciple:[dɪ'saɪp(ə)l] n.门徒,弟子
lynch(私刑):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动用私刑的美国人林奇
关于美国英语中lynch(私刑)一词的来源,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沃尔德雷普在《私刑法官面面观:美国法外暴力与惩罚》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考证。根据该书,英语中表示“私刑”的lynch一词最初来自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的一个人名。不过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该词来自贝德福得县一个名叫查尔斯·林奇(Charles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民兵上校、坚定的爱国者。1780年,当他得知英国托利党成员企图夺取蒙哥马利县一个为制造武器提供原料的锡矿时,就率部前往保护。他把那些反叛分子抓住,每人鞭打39下,而且据称还可能使用了严刑拷打的方式,迫使他们承认犯有叛国罪。这些超出法律之外的行为引起了包括托马斯·杰斐逊在内的许多人的关注。1782年,林奇本人在通信中把这种在法庭之外为谋求公正而实施的非正规做法称为lynch law,后来他还把lynch一词用作动词。由此可见,林奇不仅从事过可以被称为私刑的事情,而且还亲自带头使用该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lynch一词来自弗吉尼亚州皮茨法尼亚县一个叫威廉·林奇(William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在独立战争期间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维持秩序。1780年英国托利党在皮茨法尼亚县策划谋反,威廉·林奇和其他当地人通过非正常程序予以镇压。1811年,在接受采访时,林奇描述了描述了他与同伴折磨犯人直到认罪的细节。1836年,埃德加·爱伦·坡在其主编的杂志《南方文学信使》(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中提出威廉·林奇是第一个私刑者。
不管怎样,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弗吉尼亚人开始把动用私刑的行为称为lynch。该词随后得到了普遍应用。
lynch:[lɪn(t)ʃ] n.私刑,私刑处死vt.对……动用私刑,私刑处死,n.(人名)林奇
macadam(马路):发明碎石筑路法的马卡丹
一提起“马路”,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马路不就是“马走的路”或“马车走的路”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其实,“马路”跟“马”或“马车”都没有关系,而是“马卡丹路”(macadam road)的简称。“马卡丹路”(macadam road)一词源自现代道路建筑之父、碎石筑路法的发明者、苏格兰的建筑工程师马卡丹(John Loudon McAdam)的姓氏。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道路要么是简易的土路,要么是用大块石头铺成的石头路。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现有的道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在这种背景下,马卡丹潜心钻研,于1816年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筑路法。他不使用大块岩石作为道路的基础,而是使用三种不同大小的碎石,分层铺设并压实嵌入至泥土中。这种筑路法仅仅需要碎石和泥土等材料,造价低廉,铺出的路面坚实而平整,因此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纪念他,采用这种方法建筑的道路就被称为macadam road,简称macadam。
19世纪末欧美列强在华兴建租界,把西方的碎石筑路法带到了中国,在中国修筑了一些macadam road。当时中国人将这种道路音译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柏油马路是马卡丹路的升级,是在马卡丹路面上加入柏油(tar)。这种道路在英语中被称为tarmac,由tar(柏油)+macadam组成而成。由于柏油对人体健康有害,现在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沥青(pitch)代替了柏油。
macadam:[mə'kædəm] 碎石路,马路,马卡丹路
macadamize:[mə'kædəmaɪz] vt.以碎石铺(路),简易铺装
tarmac:['tɑrmæk] n.柏油路
jean(牛仔裤):盛产斜纹棉布的意大利城市热那亚
中世纪时,意大利城市热那亚(Genoa)盛产一种厚实的斜纹棉布,可以用来制作衣服和船帆。在古法语中,热那亚被称为Jannes,因此这种布料在法语中被称为jean fustian,意思就是“热那亚出产的棉麻粗布”。进入英语后,被缩略为jean,用来表示这种斜纹棉布。
19世纪中,在美国西部兴起淘金热,大量人口涌入西部淘金。由于强烈的劳动,工人的衣服极易破损。看到这种商机后,两名生意人,Levi Strauss和Jacob Davis决定一道设计并生产结实耐用的工装裤。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工装裤,用铆钉加固易破损部位,并为其申请了专利。为了使工装裤更加结实耐用,他们决定采用jean这种斜纹棉布作为面料。很快,这种结实耐用的工装裤在市场上受到普遍欢迎,尤其受到美国西部牛仔们的喜爱。由于是用jean面料做成的,所以这种工装裤也被称为jean(牛仔裤),一般用复数形式jeans。
jean:[dʒiːn] n.牛仔裤,斜纹棉布
post(邮递):古代用来传递信函的驿站
古代的文明古国普遍建立过发布政令、传递信息的邮驿制度。在幅员辽阔的国度,一般都会修筑驿道并建立驿站,利用骑马、马车等方式传递官方文书。古罗马继承了波斯的邮驿制度,在整个地中海地区建立了驿道网,并按照一定距离建立驿站。西方谚语“条条道路通罗马”就反映了古罗马驿道的发达。在拉丁语中表示“驿站”的单词是postum,本意就是“place where one is stationed”(歇脚住宿的地方)。英语中与邮政有关的单词就来源于此。
post: [pəʊst] n.岗位,邮件,标杆vt.邮递,张贴,公布
postman: ['pəʊs(t)mən] n.邮递员,邮差
postal: ['pəʊst(ə)l] adj.邮政的,邮局的n.明信片
prince(国君):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第一公民”
英语单词prince来自拉丁语princeps,由primus(first,与prime同源)+ capere(to take,拿)构成,字面意思就是“the one who takes the first (place/position)”(首席,排在第一位的人)。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中的威望和权力最大的议员就被称为princeps senatus(首席议员)。首席议员由执政官从贵族议员中选择并任命,通常是以前的执政官。在公元前275年之前,首席议员还仅仅是个荣誉称号,他可以在讨论时第一个发言。公元前275年,首席议员成为正式职位,享有众多特权,如召集和解散议会、确定议程、决定议事规则等。
古罗马帝国初期阶段,帝国首脑被称为Princeps,通常译为“第一公民”。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凯撒大帝的继承人屋大维上台后,从凯撒遇刺事件中看到了罗马贵族对独裁统治的普遍反感,没有采用dictator(独裁官)或rex(king,国王)的头衔,而是采用了一个比较谦逊的头衔Princeps(第一公民)。从此以后,罗马帝国的最高首脑除了emperor(皇帝)头衔外,还都担任Princeps职务,而皇帝瓦勒良(Valerian)曾在上台之前就担任这一职务。直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执政时才废除这一头衔。罗马帝国首脑使用Princeps头衔的阶段就被称为“元首制时期”。
英语单词prince(国君、王子)就来自Princeps。由此可见,在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国之君不过是“首席”、“第一公民”而已,绝不像咱中国一样被看成是“天子”。
prince: [prɪns] n.国君,王子,亲王
princess: [ˌprɪnˈses] n.公主,王妃
escalator(电动扶梯):在攻城战中用梯子攀爬城墙
英语单词escalator(电动扶梯)原本是美国著名的奥蒂斯电梯公司(Otis Elevator Co.)所生产的电动扶梯的品牌名。该品牌由单词escalade+elevator组成而成。英语单词escalade原本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在攻城战中用梯子攀爬城墙,由e+scale(攀爬)+ade(名词后缀)构成。电动扶梯就是电力驱动的楼梯,在停用时可以作为普通楼梯使用,在很多建筑中得到普遍使用。奥蒂斯电梯公司出品的escalator牌电动扶梯在市场中占据了巨大的份额,以至于这一品牌名成了“电动扶梯”的代名词,并反向衍生了单词escalate。
escalade: [,eskə'leɪd] n.vt.攀登,用梯子攀爬
escalator: ['eskəleɪtə] n.电动扶梯,自动扶梯
escalate:['eskəleɪt] v.逐步上升,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