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teryear:往昔,旧时
yester-,昨日,以前,year,年。即往年,往昔。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yesteryear 词源,yesteryear 含义。
rosemary:迷迭香Rosemary罗斯玛丽(女子名)
这是一种观赏植物,汉语叫“迷迭香”。英语名称rosemary是拉丁文名称ros marinus演变而来的。ros意为dew(露),marinus意为marine(海的),ros marinus即sea-dew之意,因为昔日人们常在法国南部海边的悬崖上看到它,所以给它取了这么个名字。英语根据拉丁文名字把它叫做rosmarine。ros在英国人听来很像rose(玫瑰)一词,而marinus却使人想起常用名Mary。最后人们索性称之为rosemary,并以此花献给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
古人认为rosemary能增强记忆,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rosemary常被视为纪念(remembrance)和忠诚的象征,故常用于婚礼。rosemary的花香,叶和茎也香,特别招惹蜜蜂。在美国温暖地区和英国广泛栽培于花园。在英国的花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盛开rosemary,哪里的主妇是当家。”(Where rosemary thrives, the mistress is master.)
racket:喧嚷(声),敲诈;球拍
作“吵闹声”解的racket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原来很可能是个象声词,模仿骰子的碰击声构成的,就如crack,bang等词。昔日英国扒手在扒窃时往往在街上制造骚动,以转移被扒者的注意力。为此169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禁止在城市街道投掷爆竹及其他足以引起骚动之物。扒手的这一惯用手法使racket 一词从原义引申出“诡计”、“诈骗”、“敲诈”、“骗局”等义,最初用于英国俚语。这些词义以后渐被废弃,racket也一度消声匿迹,直至美国禁酒时期(1919 -1933)才又和其派生词racketeer(诈骗者),racketeering(敲诈勒索)二词一起在美国英语露面。1928年racketeering 一词对英国读者如此陌生,以致《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不得不对此作了如下注释;“Racketeering is the new word that has been coined in America to describe the big business of organized crime.”另有一种关于racket词源的说法,认为racket乃中世纪一种骰子游戏。
作“(网球等的)球拍”一义解的racket也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但它出自另一完全不同的词源。它借自法语raquette,源于阿拉伯语raha(t)‘palm of the hand’(手掌),因此也可拼作racquet。
polo:马球
马球是所有马术运动中最古老的,公元前2000年今伊朗境内居民就已发明这一运动。马球自今伊朗传到阿拉伯,再传到西藏,19世纪又传到印度,19世纪后半叶英国人又从印度带到了英国。因此马球的英语名称polo被认为来源于西藏语pulu(球)是有道理的。 polo是极少数几个源于西藏语的英浯单词之一,其他的有panda(熊猫)和yak(牦牛)。
posh 漂亮的,第一流的
昔日,富人乘船从英国去印度旅行,为求航海途中阴凉舒适,大多喜欢选择背阴朝北的房舱。乘客在订票登记时,半岛和东方轮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简称P&o)就会注上P,O,S.H四个字母,或在来回票上加盖P.O.S.H字样。P.O.S.H代表Port out(或Outward),Starboard Home(或Homeward),意思是“去程左舷,回程右舷”。在客轮穿越苏伊士运河、红海,进入印度洋时,这种房舱可以避免午后太阳的直射,比较凉快。不久,这一缩写式即被用作一个单词,转指“头等乘客”,据认为今作“漂亮的”、“第一流的”等义解的口语用词posh即源于此。这一说法还曾出现在P&O于20世纪60年代所作的广告上。然而,遗憾的是,P&O轮船公司没有这方面的证据和记录,所以这种说法一直没能证实。另有一点,posh始用于20世纪初,但在19世纪时英语原本就有一个盗贼俚语posh,意思是“钱”和“花花公子”,可能源自古卜赛语( Romany)。因此,我们所用的posh很可能是同一个词,换言之,新的posh很可能是从旧的posh演变过来的。例如:She stayed at a posh hotel.(她住在豪华旅馆。)/Youire looking very pash in your new coat.c穿了新外套你看起来漂亮极了。)
poll:民意测验.投票数
这是现代英语中极为常用的一个词,其今义和古义相差甚远。在中世纪英语该词拼作polle/pol,意为“人头”或“头顶”。英语中“人头税”作poll tax,美国英语也作head tax,再好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头顶是人在靡集时可以看清的一部分,故昔日选举往往按poll来计数。时间一长,poll的词义逐渐演变。如今poll多用于“投票数”、“选举投票”和“民意测验”等引申义,如a heavy (light,poor) poll表示“高(低)得票率”,declare the poll是“宣布投票结果”。poll用作动词时,可作“截去树梢”、“截去羊、鹿等的角”等义解,故“截去树梢的树”或“截去角的鹿(或牛、羊)”均称以poilard。
orient:东方(的)n. 东方, 亚洲
日本索有Land of the Rising Sun(旭日之国)的别称,而亚洲,特别是远东,则一向被欧美人称为the Orient(东方)。orient一词源于拉丁语sol oriens(旭日),其中oriens作rising(正在升起的)解,也可以说orient就是来自oriens。在作形容词用时,orient除了表示“东方的”之外,至今仍然保留了“升起的”这一原义。orient和east的区别在于,前者属诗歌语言。
对古罗马占卜者来说,东预示吉祥。他们以观察鸟的飞向来预卜吉凶。神鸟从笼子里放出,若朝东飞则为吉兆。基督教徒也接受了这种迷信看法。基督教堂常以位于东端的圣坛定其朝向。若神鸟朝西飞则为凶兆,因为昔日教士总是将西与死亡及毁灭相联系。与orient相对的occident其词源就反映丁这层含义。occident源于拉丁语occidens‘setting’(落下的)。因为日落于西,所以occident后被转义表示“西方”或“西方的”,而且常与死亡相联系。英语成语go west也含有“死”或“完蛋”之意。
malaria:疟疾
该词源自意大利语短语mala aria,字面义相当于英语bad air(污浊或有毒的空气),因为昔日人们误认为称作malaria的疾病,即疟疾乃沼泽地散发出的气体,即瘴气所毁。该词始用于18世纪中期。到了19世纪后半期,当人们发现疟疾是由按蚊( anopheles)传布时,便给疟疾重新下了定义,但却保留了原有的名称。
infantry:步兵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从表面上看infantry(步兵)同易一个词infant(婴儿)似乎很有联系,但意义上又相去甚远。实际上,就词源来讲,这两者确乎源自同一个拉丁词infans(in‘not’十fari‘to speak’),字面意义是“不会说话(的人)"。婴儿自然不会说话,用infant表示“婴儿”是不难理解的。用infantry指“步兵”则是因为昔日步兵地位低于骑兵,步兵往往是那些太年轻而无经验,不能充当骑兵的士兵。infant与infantry分别是从意大利语infante与infanteria演变而来的。
fruition:取得成果,实现
该词源于意为enjoyment(享受,享用)的拉丁语fruitio,所以昔日在保守用法中有人力图将它限用于此一传统词义,以后fruition受了fruit(果实,成果)词义的影响,转义为“取得成果”和“实现”等。其实,这两个词多少有点亲缘关系,因为fruit也源于拉丁文,词源是fructus ‘fruit’,而两个词的终极词源都是拉丁语frui‘to enjoy’。
bull's-eye:靶心
给事物命名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以所观察到的类似事物为根据,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是一样的。bull's-eye即为一例。按字面义,bull's-eye是“公牛的眼睛”,但通常是喻指“靶心”。英国古时射箭比赛不打靶心,打靶心的做法源自步枪、手枪射击比赛。靶心很可能因其形似牛眼而得名buil's-eye。另有一种可能是得名于旧时英国一种叫做bull's-eye的5先令硬币。该硬币流通于19世纪初期,即靶心开始用于英国的那段时期。该硬币之所以以此命名很可能是因为昔日流行于英国的纵狗咬牛(bull-baiting)游戏中赌徒在押赌注于牛时,常将这种5先令硬币放在“牛眼图”上。
broom:扫帚
早先英国家庭妇女用来扫地的并非我们今天称之为broom的扫帚,而是叫做besom的扫帚,其实那只是一束带树叶的细枝。当时broom原指“金雀花”,一种枝细叶小花黄的植物。由于扫帚常常用broom的枝叶做成,所以到了大约1000年扫帚逐渐改称为broom,不过besom 一词也一直使用到19世纪以后才渐渐地步了下来。昔日有一种迷信,broom横放在门上可以驱挡妖巫,虽然妖巫能乘broom飞行,但她得先把横置于门上的broom里的细枝或麦秆之类的东西一一数清方能开门人内。
beeline:直线,直路
昔日人们认为蜜蜂采了花粉后总是沿着直线飞回蜂房。尽管后来发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照旧地在使用beeline一词喻指“直线”、“直路”、“捷径”、“最短距离”等。该词多和make,take,follow等动词搭配使用,作make(或take,follow)a beeline,表示“取捷径”或“走直路”。
backbite:背后说人坏话
这是一个由名词back(背后)和动词bite(咬)组成的复合动词,用以表示“背后说人坏话”,“背后诽谤”,词义的理据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有一个较为古老的说法将该词昀由来和流行于12至19世纪的纵狗斗熊游戏(bearbiting)联系起来。这是昔时一种取乐方式,用链条将熊拴在柱子上,然后放狗去咬。有的狗从前面攻击,有的从背后咬。15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次观看逗熊就准备了13只熊。以后这种游戏因被认为残忍而遭禁。据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Diogenes,412? - 323BC)何种动物咬人最痛,他回答说,野性的,莫过于背后诽谤者( backbiter);驯服的,莫过于阿谀奉承者。英国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 - 1892)在谈及诽谤者时写道,“当面奉承者与背后诽谤者设有什么两样。” ( Face-flatterers and backbiters are the same )
atone:弥补,补偿,赎罪
atone是at one二词连写合成的。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旧时at one常常出现在to bring at one accord(使一致)和to set at one assent(使一致)等一类较长的词组中。在使用中人们觉得at one二词就足以表达整个词组的意思,因此at one后面的名词往往被省略掉。早在1 3世纪,牧师在布道时常常恳求教徒to be at one with God(与上帝和好)。由于此语用得如此经常,到了14世纪at one逐渐结合为一个词,并被赋予“(使)和解”、“(使)协调”、“与…完全一致”等义。当时one读如own,所以atone发成/’taun/。这就使得后人往往注意不到atone中的-one与数词one之间的历史联系了。一般说来,和解与协调往往是在一方向另一方赎罪后出现的,而在基督教中与上帝和好则意味着通过祈祷、苦修和行善等为自己赎罪。到了17世纪末期atone作为宗教术语开始由“和解”、“和好”、“协调”等义转而表示“赎罪”、“补偿”、“弥补”等义。
atone的名词形式是atonement。昔日,at onement一语在基督教中常被用来表示上帝与人的和好,英国神学家威克利夫(John Wycliffc,1330?- 1384)在1382年版本的《圣经》英译本中就曾用过onement一词。嗣后,at onement二词合而为一,作atonement。因此一些辞书认为atone系由atonement逆构而生,也不无道理。
aloof:脱离,避开,冷漠的,孤零的
aloof原为航海用语,16世纪出现于英语中,表示“转舵向风”,由前缀a-‘towards’(向)与废词loof‘windward’(迎风)组合而成。loof在现代英语中仅仅作为航海术语luff(转船首迎风行驶)的变体存在,这两种形式都源自荷兰语loef‘windward’。昔日,舵手转舵使船首迎风行驶,常常是为了避开险滩,但船首又须同时略微避开正面的风力,船只才能行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aloof从其本义“转舵向风”引申出了“避开’及“隔开”等义。今天,它的本义几乎已被遗忘,引申义反倒成了主要词义。aloof在用作副词时常和stand,hold,remain,keep等动词搭配,表示“脱离”、“避开”、“疏远”等义;在用作形容词时,词义则进而引申为“冷漠的”或“孤零的”。
acme:顶点,极度
该词源于希腊语akme‘highest point’(最高点),最初原为医学术语。昔日医生将疾病分为四个阶段,即arche(初期),anabasis(加重期),acme(危险期)和paracme(后期,结束期)。 acme现在用得比以前广泛得多,作“顶点”、“极度”和“顶峰时期”等义解,但多用于喻义。
spinster:老处女,未婚女子
在英国出版的一般词典中spinster有两个释义“老处女”和“未婚女子”。可是在美国出版的普通辞书中该词则多了一个释义“从事纺织的女子”。有趣的是,后一个释义恰恰是它的原始字面意义。从词形上看,spmster系动词spin(纺纱)加表人后缀-ster构成。那么,后一个释义同前两个释义有什么直接联系呢?词义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呢?
早在撒克逊时期,纺纱( spinning)是英国妇女在冬天从事的日常活计由国王阿尔弗雷德( Alfred the Great,849 -899)在其遗嘱中把母方称为the spincile side(spindle原义为“纺锤”)或多或少反映了这一点。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纺织是在农舍里小规模进行的,女的纺纱,男的织布( weav-ing)。早在14世纪纺纱妇女就被称作spinster。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昔日并非所有妇女都从事纺织,已婚妇女一般操持家务,纺纱这一活计则留给未婚女子去做。按英国旧时的传统习俗,女子在出嫁前须先织好床单、枕套、餐桌用布和衬裙等衣物。因此,到了17世纪spinster丧失了原义而转用作法律用语,指“未婚女子”,到了18世纪又被赋予“老处女”这一至今仍在使用的词义,这也许是因为有许多纺纱妇女终生未婚的缘故。在17和18世纪时英格兰有一种场所,名为纺纱间(spin-house),实为教养所,里面收容的都是些误人歧途的未婚女子。他们被强制从事纺纱劳动母据英国日记作家伊夫林(John Evelyn,L620 - 1706),在那种地方关押着的是些“无可救药而水性杨花的女人”(incorrigible and lewd women),spinster 一词也因此多少蒙上了贬抑色彩。然而,spmster 被英国清教徒带往美国以后却一直保留了它最原始的词义即“纺纱妇女”。
turncaot:叛徒,变节者
这是个由动词turn加名词coat 构成复合名词,意思是“叛徒”或“变节者”。关于这个单词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其一,昔日英国贵族的随从或个人所穿外套都有规定的式样。一家和一家不同,以便识别。此一习俗直至17世纪依然流行。对随从或仆人来说,to turn one's coat 则意味着背离旧主,另择新主,意味着背弃变节。turncoat 一词是随后从该成语衍生出来的。
其二,旧时士兵制服的颜色因军队而异。士兵吃了败仗时往往to turn one's coat (将上衣里面翻转过来)以掩盖服色或标志。这被人们视作一种变节行为,于是乎“变节者”也就被称作turncoat 了。
其三,据传,从前在萨克森(今天为德国一地区)有位萨克森伯爵(Duke of Saxony)。他的领地地处边界,有部分与法国接壤。他为此设计了一种正反面的颜色不同的外套,一面为白面,一面为蓝。当他想讨好法国时,他便把白的一面翻到外面,反之则蓝的朝外。把此产生了成语to turn one's coat 及名词turncoat。
toast:烤面包片,祝酒,受祝酒的人
toast 一词源自拉丁语 tostus (烤过的)。在英语中“烤面包(片)”作toast,“祝酒”也作 toast。这两者之间有无联系呢?旧时,在英国流行一种习俗:人们饮酒时,常爱把一块放有香料的烤面包片(a piece of spiced toast)加入酒中,据说这样可酒味更美。该习俗在莎士比亚时代尤为风行,所以我们今天有 to drink a toast 的说法。
据传,昔日英国人还认为受祝酒的人的名字,尤其是自己所爱慕女人的芳名,也会像烤面包片那样使酒变得芳香甜美。这种看法可能起源于爱尔兰散文作家、评论家、剧作家斯梯尔(Richard Steel,1672-1729)在他主办的单张小品期刊《闲谈者》(The Tatler)第24期(1709年6月4日)上发表的一篇轶闻趣事,内容大意如下:查理二世在位时,一位有名的美男妇人在巴思温泉(Bath)休养。有个追求她的人为了向她献殷勤,从她站着的温泉水中舀了一杯水,当众为她的健康干杯。他在旁的一个唱半醉的朋友说,他本人倒不喜欢那水,而是喜欢泡在其中的toast,也就是泡在水中的美人。从此以后,toast 一词既用以表示“祝酒”,也常引申为“受祝酒的人”。
tally:符合,吻合
tally 昔时原指“计数筹”,中世纪时英国长期使用的一种计数工具。它是一个狭长的木签,上有刻痕表示数额,整个木签从中(即通过刻痕)被劈成相耦合的两半,借贷双方或交易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证,以后若有争执就可验看两半是否吻合(made a tally)。自威廉一世时代起,tally 就一直被英国财政部用来作为记账的工具。到了17世纪这种花钱多而又不方便的记账方式遭到猛烈抨击。据说有的tally长达8英尺,但直到1834年英国财政部才把它废除。在贵族院内的暖气炉焚烧tallies 时,由于暖气管过热引起了一场大火,竟然把整座议会大厦也给焚毁了。
tally源于拉丁词tallia(枝条),在经历了数百年之后,由原义“计数筹”产生出了若干引申义,其词类也发生了转化。在当代英语中tally通常多作动词用,意为“计算”、“符合”或“吻合”。对于知道tally的历史的人来讲,这一演变是很容易理解的。